一种新型负离子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582418阅读:375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负离子阱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负离子电热毯,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能使负离子加速逸出并能够防止感应电的负离子阱。
【背景技术】
[0002]众所周知,负氧离子被誉为“空气维生素”,有益人体健康,但是负氧离子在空气中的寿命极短,因此,如何让负氧离子在有限的寿命存续时间内扩散到更远的地方是负离子设备的一个技术难题。目前已有的负离子阱与负离子发生装置是分离的,碳纤维负电极的外层塑料多采用剥离处理,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负离子阱,将负离子阱与负离子发生装置整合成为一个整体,极大的缩小了负离子阱和负离子发生装置的空间占用体积,碳纤维负电极采用一定斜度的刀直接切开。
[0004]一种新型负离子阱,其特征在于负离子阱由一个圆形或多边形筒、绕在筒壁和穿架在筒口的加速线圈、装置在筒口的多孔网罩、装置在筒底部的负电极以及和筒装配成一体的负离子发生器构成。所述的筒底部开有流通孔,可以通过调节流通孔的大小与位置来控制离子阱内部空气流通量,从而影响负离子发生量;所述的筒和网罩由绝缘材料制成,网罩采用防静电绝缘材料制作可有效降底感应电压;所述的加速线圈由绝缘软线绕制,所述的负电极材料由金属、碳纤维或活性炭制成;负电极碳纤维材料以一定斜度用刀直接切开,切面斜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在碳纤维斜切面外层塑料以垂直于负电极底面的方向开一切口,用于增加负电极内部碳纤维束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0005]进一步,本实用新型施加于加速线圈的电压和频率可根据负氧离子溢出量手动调整至最佳值,负离子发生量随着加速线圈的不同绕制方式会有微量改变。
[000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将负离子阱与负离子发生装置整合成为一个整体,极大的缩小了体积;负电极与负离子发生装置不再通过导线连接,不仅节约了生产成本,同时缩短了生产用时;负电极碳纤维材料以一定斜度用刀直接切开,极大的缩短了生产用时,让负离子发生量实现可调节。负离子发生量能够通过改变加速线圈绕制形状和流通孔大小、位置以及数量来进行微量调节。
【附图说明】
[000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000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09]图2是碳纤维负电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
[0010]参见图1、图2,一种新型负离子阱,由一个圆形或多边形筒(3)、绕在筒(3)壁和穿架在筒(3) 口的加速线圈(2)、装置在筒(3) 口的多孔网罩(4)、装置在筒(3)底部的负电极(I)以及和筒(3)装配成一体的负离子发生器(5)构成。所述的筒(3)底部开有流通孔
(6),可以通过调节流通孔(6)的大小与位置来控制筒(3)内部空气流通量,从而影响负离子发生量;所述的筒(3)和网罩(4)由绝缘材料制成,网罩(4)采用防静电绝缘材料制作可有效降底感应电压;所述的加速线圈⑵由绝缘软线绕制,所述的负电极⑴材料由金属、碳纤维或活性炭制成;负电极(I)碳纤维材料以一定斜度用刀直接切开,切面斜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在碳纤维斜切面外层塑料(7)以垂直于负电极(I)底面的方向开一切口(8),用于增加负电极(I)内部的碳纤维束(9)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主权项】
1.一种新型负离子阱,其特征在于:负离子阱由一个圆形或多边形筒、绕在筒壁和穿架在筒口的加速线圈、装置在筒口的多孔网罩、装置在筒底部的负电极以及和筒装配成一体的负离子发生器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负离子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筒底部开有流通孔,可以通过调节流通孔的大小与位置来控制离子阱内部空气流通量,从而影响负离子发生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负离子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筒和网罩由绝缘材料制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负离子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速线圈由绝缘软线绕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负离子阱,其特征在于:所述负电极碳纤维材料以一定斜度用刀直接切开,在碳纤维斜切面外层塑料以垂直于负电极底面的方向开一切口,用于增加负电极内部碳纤维束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负离子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负电极由金属、碳纤维或活性炭制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负离子阱,其特征在于负离子阱由一个圆形或多边形筒、绕在筒壁和穿架在筒口的加速线圈、装置在筒口的多孔网罩、装置在筒底部的负电极以及和筒装配成一体的负离子发生器构成。负离子阱与负离子发生装置整合成为一个整体,极大的缩小了体积;负电极与负离子发生装置不再通过导线连接,不仅节约了生产成本,同时缩短了生产用时;负电极碳纤维材料以一定斜度用刀直接切开,极大的缩短了生产用时,让负离子发生量实现可调节。负离子发生量能够通过改变加速线圈绕制形状和流通孔大小、位置以及数量来进行微量调节。
【IPC分类】H01T23-00
【公开号】CN204290043
【申请号】CN201420808200
【发明人】刘显春, 文杨, 田鹏
【申请人】成都彩虹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4月22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1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