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负荷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755439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一种负荷开关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负荷开关。
【背景技术】
[0002]负荷开关是介于断路器和隔离开关之间的一种开关电器,具有简单的灭弧装置,能切断额定负荷电流和一定的过载电流,但不能切断短路电流。
[0003]负荷开关主要有绝缘壳体和三相开关两部分。绝缘壳体内设有三相开关,三相开关一般包括上静触头、下静触头、动触头、接地触头和叶片。上静触头安装在绝缘壳体上端,下静触头安装在绝缘壳体下端,接地触头设置在绝缘壳体侧面。动触头的下端枢接下静触头上端,以实现合闸、分闸、接地三个位置的转动。叶片固定在动触头上,并随动触头一起转动。叶片将整个绝缘壳体组成的密闭空间分为两个独立的腔室。当动触头从合闸位置向分闸位置转动时,叶片将压缩腔室内的气体,而被压缩的气体从叶片上的风口吹向上静触头的下端,并将动触头和上静触头分闸时产生的电弧吹细吹长,是电流过零点时达到灭弧的目的。由于叶片与绝缘壳体之间存在间隙,该负荷开关存在以下缺陷:
[0004]一、若间隙过大,则造成风口吹向上静触头下端的气压不足,灭弧能力有限,易灭弧失败;
[0005]二、若间隙过小,则零部件加工难度大,装配困难,叶片与腔室的配合要求高,负荷开关的成本$父尚;
[0006]此外,若将叶片与腔室之间的间隙除去,即叶片与腔室内壁接触,则叶片与腔室产生摩擦,造成叶片和腔室的磨损,且驱动动触头及叶片转动所需的动力增加。
[0007]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人特别研制出一种负荷开关,本案由此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000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负荷开关,以增强灭弧气压,避免叶片和腔室的磨损,提升灭弧性能。
[0009]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0010]一种负荷开关,包括腔室、三相开关和框架,腔室由绝缘壳体形成,绝缘壳体包括顶板、底板和支撑板,腔室内充绝缘气体;三相开关设置在腔室内,三相开关包括上静触头、动触头、下静触头、接地触头和叶片,上静触头固定在腔室的上端,下静触头安装在腔室的下端,接地触头设置在腔室的侧面,动触头的下端枢接下静触头的上端,叶片固定在动触头上,叶片上设有吹风口,叶片的上边与叶片的侧边分别包裹有硅胶层,叶片上边的硅胶层与绝缘壳体的顶板紧密贴合,叶片侧边的硅胶层与绝缘壳体的支撑板紧密贴合;框架设置在腔室侧面,框架内设有与动触头连接的驱动机构。
[0011]所述叶片侧边形成小孔,硅胶层充满小孔。
[0012]所述叶片上边和叶片侧边均形成凸边。
[0013]所述动触头上设有永久磁铁。
[0014]所述绝缘气体是六氟化硫气体。
[0015]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拐臂和连接板,拐臂枢接在框架内,连接板的一端枢接拐臂末端而另一端枢接动触头。
[0016]所述负荷开关还包括连接件,连接件固定在叶片上,连接板的另一端枢接在动触头的连接件上。
[0017]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叶片周围增加的硅胶层,利用硅胶层的自润滑性和弹性的特点,使叶片与绝缘壳体无缝紧贴,腔内气体只能从叶片上的吹风口通过,从而提升气压和风速,而硅胶与绝缘壳体的摩擦力较小,避免了叶片和绝缘壳体的磨损,大大提高了负荷的灭弧能力及使用寿命。
[0018]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实用新型叶片的俯视图;
[0021]图3是本实用新型叶片的剖面图;
[0022]图4是本实用新型叶片的俯视图;
[0023]图5是本实用新型腔室的结构示意图。
[0024]标号说明
[0025]腔室1,绝缘壳体2,顶板21,底板22,支撑板23,框架3,上静触头4,动触头5,永久磁铁51,下静触头6,接地静触头7,叶片8,叶片上边81,叶片侧边82,小孔83,凸边84,吹风口 85,硅胶层86,连接件87,驱动机构9,拐臂91,连接板92。
【具体实施方式】
[0026]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的一种负荷开关,包括腔室1、三相开关和框架3,腔室I由绝缘壳体2形成,绝缘壳体2包括顶板21、底板22和支撑板23,腔室I内充绝缘气体,本实施例中绝缘气体是六氟化硫气体;三相开关设置在腔室I内,三相开关包括上静触头4、动触头5、下静触头6、接地触头7和叶片8,上静触头4固定在腔室I的上端,下静触头6安装在腔室I的下端,接地触头7设置在腔室I的侧面,动触头5的下端枢接下静触头6的上端,叶片8固定在动触头5上,叶片8上设有吹风口 85,叶片8的上边81与叶片的侧边82均包裹有硅胶86,叶片上边81的硅胶层86与绝缘壳体的顶板21紧密贴合,叶片侧边82的硅胶层86与绝缘壳体的支撑板23紧密贴合;框架3设置在腔室I侧面,框架3内设有驱动机构9,驱动机构9包括拐臂91和连接板92,拐臂91枢接在框架3内,连接板92的一端枢接拐臂91末端而另一端枢接动触头5,驱动机构9连接动触头,负荷开关还包括连接件87,连接件87固定在叶片8上,92连接板的另一端枢接在动触头5的连接件87上。
[0027]在叶片运动时,硅胶层86与绝缘壳体2之间存在一定的摩擦力,为了增加硅胶层86与叶片8的连接强度,叶片侧边8形成多个小孔83,小孔83的个数没有限制,硅胶层86充满小孔83,使硅胶层86与叶片8成为一体,连接更紧固。
[0028]叶片上边81和叶片侧边82均形成凸边84,硅胶层86将凸边84包裹,采用接触面积较小的凸边84,进一步降低硅胶层86与绝缘壳体2之间的摩擦力,在保持气密性的同时,使动触头5的分闸、合闸、接地运动更顺畅,操作起来也更容易。
[0029]动触头5上设有永久磁铁51,增加可进行磁性灭弧的永久磁铁51,进一步提高灭弧能力。
[0030]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在驱动机构9的带动作用下,叶片8和动触头5同时转动,动触头5能够在合闸位置、分闸位置和接地位置间转动,动触头5和上静触头4分闸是产生电弧,同时,在叶片8转动过程中,叶片上81的硅胶层86与绝缘壳体的顶板21保持紧密贴合,叶片侧边82的硅胶层86与绝缘壳体的支撑板23紧密贴合,从而使腔室内被压缩的气体只能从叶片8的吹风口 85通过,两个独立腔室的气压差较大,吹风口 85的风力增强,进而快速有效地将动触头5和上静触头4分闸时产生的电弧吹细吹长,实现高效灭弧。
[0031 ] 本实用新型的叶片结构8采用仿生学原理,通过周围的硅胶层86,使叶片8周边形成相对较软的接触部位(类似于乌龟壳边沿的软组织部位),动触头5转动时叶片8的硅胶层86与绝缘壳体2接触,能够有效降低叶片8的摩擦和振动;通过在叶片8上边和两侧增加的硅胶层86,利用了硅胶层86的自润滑性和弹性的特点,其优点体现于:
[0032]其一,是使叶片8与绝缘壳体2无缝紧贴,腔室I内绝缘气体只能从叶片8上的吹风口 85通过,而不会沿叶片8的边沿通过,从而提升吹风口 85的气压和风速,叶片86和动触头转动的气体阻力降低,大大提高了负荷开关的灭弧能力和灭弧的稳定性;
[0033]其二,硅胶层86与绝缘壳体2的摩擦力较小,避免了叶片8和绝缘壳体2的磨损,从而提高了零配件的使用寿命;
[0034]其三,因为具有良好密封性的绝缘层86的存在,叶片8和腔室I之间的精度要求不再像以前那么高,从而降低了叶片8和腔室I加工和装配的难度,也降低了负荷开关的生产成本,批量化生产的效率得到提升。
[0035]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定。凡依本案的设计思路所做的等同变化,均落入本案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负荷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腔室、三相开关和框架,腔室由绝缘壳体形成,绝缘壳体包括顶板、底板和支撑板,腔室内充绝缘气体;三相开关设置在腔室内,三相开关包括上静触头、动触头、下静触头、接地触头和叶片,上静触头固定在腔室的上端,下静触头安装在腔室的下端,接地触头设置在腔室的侧面,动触头的下端连接下静触头的上端,叶片固定在动触头上,叶片上设有吹风口,叶片的上边与叶片的侧边分别包裹有硅胶层,叶片上边的硅胶层与绝缘壳体的顶板紧密贴合,叶片侧边的硅胶层与绝缘壳体的支撑板紧密贴合;框架设置在腔室侧面,框架内设有与动触头连接的驱动机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负荷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侧边形成小孔,硅胶层充满小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负荷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上边和叶片侧边均形成凸边。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负荷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上设有永久磁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负荷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气体是六氟化硫气体。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负荷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拐臂和连接板,拐臂枢接在框架内,连接板的一端枢接拐臂末端而另一端枢接动触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负荷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荷开关还包括连接件,连接件固定在叶片上,连接板的另一端枢接在动触头的连接件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负荷开关,包括腔室、三相开关和框架,腔室由绝缘壳体形成,绝缘壳体包括顶板、底板和支撑板,腔室内充绝缘气体;三相开关设置在腔室内,三相开关包括上静触头、动触头、下静触头、接地触头和叶片,上静触头固定在腔室的上端,下静触头安装在腔室的下端,接地触头设置在腔室的侧面,动触头的下端连接下静触头的上端,叶片固定在动触头上,叶片上设有吹风口,叶片的上边与叶片的侧边分别包裹有硅胶层,叶片上边的硅胶层与绝缘壳体的顶板紧密贴合,叶片侧边的硅胶层与绝缘壳体的支撑板紧密贴合;框架设置在腔室侧面,框架内设有与动触头连接的驱动机构;本实用新型通过增强灭弧气压,避免叶片和腔室的磨损,提升灭弧性能。
【IPC分类】H01H33-18, H01H33-22
【公开号】CN204464156
【申请号】CN201520077045
【发明人】潘煌, 胥伟伟, 洪聪毅, 陈秀琼
【申请人】厦门凯能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7月8日
【申请日】2015年2月4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