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对插的usb插头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981684阅读:来源:国知局
平行相对设置的双向弹簧,导向支架06包括两组分别设置在导向支架上下端面上的平行的导向槽。成组的传输端子、双向弹簧和导向槽的组成数量相应,力传导方向一致。保护外壳02包括容纳以上顺序连接部件的管状壳体21和封堵末端的后盖22。
[0040]转子08设置在两组双向弹簧的侧壁之间,转子08的轴线与双向弹簧轴线垂直。
[0041]如图2所不,金属外壳01,为左右开口的直管,断面为矩形,金属外壳01上侧壁(或下端面)上对称开设有两个用于连接时固定的沉孔11,金属外壳01上侧壁(或下端面)右端开设用于与保护外壳02固定的定位缺口 12。
[0042]为了保证绝缘板组03在金属外壳01中顺利地滑动,在另一种相似结构中,前侧壁中部的金属壳体,自左向右向内侧凹陷,形成限位通槽,在金属外壳01后侧壁中部的金属壳体,自左向右向内侧凹陷,形成另一个限位通槽;限位通槽12的断面为等腰梯形,限位通槽底部的两腰间距大于限位通槽敞口处的两腰间距,限位通槽在金属外壳01的内侧壁相应位置形成轮廓相同的平行的两个凸棱,两个凸棱与金属外壳01的上侧壁形成一个滑动通道,两个凸棱与金属外壳01的下侧壁形成另一个滑动通道。
[0043]如图3和图4所示,上部绝缘板31包括矩形的第一舌板33 (端部)、第二舌板34和第三舌板35 (尾部),第二舌板34的高度高于第一舌板33和第三舌板35,第一舌板33的右端面固定在第二舌板34的左端面上,第一舌板33和第二舌板34的下端面平齐,第三舌板35的左端面固定在第二舌板34的右端面上,第三舌板35和第二舌板34的上端面平齐,第一舌板33前端面及后端面,在与下端面的连接处分别形成倒角36 ;在第三舌板35的上端面和右端面的结合处,沿前后方向开设一组矩形缺口 37,矩形缺口 37数量与每组传输端子中的端子数量相等,矩形缺口 37的间距与每组传输端子中端子的间距相应,在矩形缺口 37之间,贯穿第二舌板34左端面和第三舌板35右端面,开设导向通槽38,导向通槽38的底部与矩形缺口 37的底部保持高差。
[0044]当一组传输端子固定在上部绝缘板31中,传输端子的尾部暴露在矩形缺口 37中,传输端子间的导向通槽38与保护外壳02中的相应导向凸棱相配合,可以在保证较小滑动摩擦的前提下,保证上部绝缘板31带动传输端子可靠的沿相应导向凸棱滑动。
[0045]如图5和图6所示,每个传输端子组04中包括四个传输端子,每个传输端子包括板状的第一平板41、第二平板43、第三平板45、第四平板47、第五平板49、第一立板42、第二立板44、第三立板46和第四立板48,各立板与相邻平板垂直,自左向右,第一平板41的右端面平滑连接第一立板42的上端面,第一立板42的下端面平滑连接第二平板43的左端面,第二平板43的右端面平滑连接第二立板44的下端面,第二立板44的上端面平滑连接第三平板45的左端面,第三平板45的右端面平滑连接第三立板46的下端面,第三立板46的上端面平滑连接第四平板47的左端面,第四平板47的右端面平滑连接第四立板48的上端面,第四立板48的下端面平滑连接第五平板49的左端面,第一平板41左端面与前后端面的结合处形成圆弧过渡;
[0046]传输端子由端部向尾部连续弯折形成阶梯状弯折结构,可以形成连接其两端不同高度(差)或朝向的刚性节点的适配结构,避免出现稳定连接后的应力集中,损坏电路构成。
[0047]在第二平板43的左右端面方向,在下端面上设置凸起的触点(点状或条状)。
[0048]在固定位置上,传输端子的第二平板43、第三平板45对应绝缘板31的第一舌板33下部和上部,第三立板46对应绝缘板31的第二舌板34,其他平板和立板的固定做适配处理。
[0049]如图7和图9所示,转子08包括主轴81和突出部82,主轴81为圆柱,突出部82为柱体,断面为(相似)扇形,突出部82与主轴81同轴向,在突出部82两侧(前侧与后侦D直壁相交的方向,沿轴向开设贯穿突出部82左右端面的圆形固定通槽84,主轴81插入圆形固定通槽84中固定,突出部82位于主轴81轴向中部;在突出部82的圆弧侧壁上,沿圆弧侧壁周向,贯穿两侧直壁开设四个沿轴向分布的第一通槽83,第一通槽83的侧壁平行,第一通槽83的间距与每组传输端子中端子的间距相应,突出部82的一侧直壁与上部绝缘板31的右端(尾部)邻接(相应的,突出部82的另一侧直壁与下部绝缘板32的右端邻接)。所说的邻接,是当转子没有转动到位时,直壁与该右端保持轻微接触或具有绩效的间隔,随着转子转动到位可以形成相互支撑。
[0050]为了优化转子08的力矩传导,对主轴81和突出部82作出进一步结构优化。
[0051]如图8、图9和图11所示,主轴81被突出部82圆形固定通槽84包覆的侧壁周长大于主轴81周长的60%,该结构可以在调节突出部82圆弧侧壁至主轴81轴线的间距时,有效保持突出部82两侧直壁的有效面积,有利于改善转子08的径向结构尺寸。
[0052]如图7、图8和图9所示,在突出部82圆弧侧壁与直壁之间,设置一个与圆弧侧壁同轴向的第二圆弧侧壁85,第二圆弧侧壁85平滑连接两侧的圆弧侧壁与直壁,该结构可以有效保证突出部82周向表面的平滑过渡,通过调节第二圆弧侧壁的半径,可以有效改善转子08的外形轮廓。
[0053]突出部82两端外侧的主轴81端部分别嵌入保护外壳02相应位置的盲孔中,盲孔用作支撑转子08 ;嵌入盲孔的主轴81端部直径小于主轴81直径。本结构可以使得主轴81转动获得支撑时,盲孔中的滑动摩擦尽量小。
[0054]盲孔也可以优选为一凹槽结构的末端,使得主轴81端部即可以固定在其中,又可以沿凹槽作受限位移。
[0055]如图8和图10所示,突出部82上第一通槽83底部为沿转子周向的支撑弧面86,支撑弧面86的半径大于主轴81的半径,支撑弧面86与主轴81轴线的间距小于主轴81的半径。该结构使得支撑弧面86较平展,与支撑弧面86形成滚动摩擦时摩擦力较小。
[0056]如图12和图14所示,导向支架06包括矩形的基板61和对称设置在基板61上、下端面右端的两个导向块62,导向块62的前、后端面与基板61的前、后端面平齐。
[0057]如图15所示,导向块62的右端面与基板61的右端面平齐。
[0058]如图13和图14所示,在基板61左端面的前后两端,各设置一个矩形凸块63,转子08主轴81两端的侧壁分别抵接在导向支架06的两个矩形凸块63 (的左端面)上,转子08的突出部82的圆弧侧壁朝向基板61左端面,两个矩形凸块63与基板61左端面形成一个贯穿基板61上下端面的用于转子08转动的通槽,转子08与基板61处于同一平面。
[0059]如图14和图15所示,基板61上、下部的导向块62上贯穿左右端面开设,沿前后方向分布的一组第二通槽64,第二通槽64的侧壁平行,第二通槽64的数量和间距与每组传输端子中端子的数量和间距相应,第二通槽64的底部与基板61上端面存在高差。
[0060]如图1和图16所示,本实施例的传动结构包括两个相同的传动结构:
[0061]一组传输端子04固定在上部绝缘板31中,传输端子的第一平板41 (端部)暴露固定在上部绝缘板31的第一舌板33的下端面左端(端部),传输端子的第四立板48和第五平板49 (尾部)暴露固定在上部绝缘板31的相应矩形缺口 37中,上部绝缘板31的第一舌板33 (端部)插入金属外壳01内的一个(上部)滑动通道;一组双向弹簧的端部分别固定在上部绝缘板31矩形缺口 37中相应的传输端子的暴露部位,尾部穿过相应第一通槽83的通槽上部、导向支架06上部的第二通槽64,连接在电路板07上,形成第一个传动结构;
[0062]另一组传输端子04以相同的方式固定在下部绝缘板32中,下部绝缘板32的端部插入金属外壳01内的另一个(下部)滑动通道;另一组双向弹簧的端部分别固定在下部绝缘板32矩形缺口中相应的传输端子的暴露部位,尾部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