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移动安全插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140535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可移动安全插座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移动安全插座,特别涉及一种电气设备与电源之间的插接
目.0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在施工作业需要取电时,都是将电气设备的插头直接插入插座进行取电,但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其方法虽然实用,但还存在很多弊端:当移动电气设备时常会牵动电缆,由于电气设备的插头与插座在插接时没有固牢措施,往往会出现插头与插座脱离或出现接触不良的现象,当电气设备插头与电缆插座脱离时,往往由于负载的存在,出现电火花,电火花易造成火灾和极易会引燃气体爆炸,造成不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0003]针对上述技术问题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移动安全插座。
[0004]—种可移动安全插座,包括,插座以及与插座插接的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座设在上壳体的一侧,在插座外侧设有外沿,其外沿与插头内的垫片相配合组成锁紧装置,上壳体与下壳体由螺栓穿过固定孔连接固定,在上壳体上面设置有放置显示面板的凹槽,凹槽的一端通过转轴连接显示面板,在显示面板上设有显示器,在显示面板的一侧设有扣手;螺杆上端与下壳体螺接,下端与底座螺接。
[0005]在插座内部设有插接导电端子的插孔,插座内部一侧设有播接槽,其插接槽与插头上的插接柱插连接,在插座上设有盖体。
[0006]在上壳体与下壳体内设有线路板和所需连接结构,插座、显示器以及调节旋钮分别通过线路连接线路板,其连接线置于壳体内。
[0007]本实用新型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插头与插座在插接时设有锁紧装置,使插头与插座不会出现脱离或接触不良的现象。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09]图中:上壳体1、插座2、下壳体3、外沿4、插孔5、导电端子6、插头7、插接槽8、电源线9、盖体10、垫片11、显示面板12、凹槽13、调节旋钮14、显示器15、扣手16、固定孔17、螺杆18、底座19、插接柱20。
【具体实施方式】
[0010]如图1所示,一种可移动安全插座,包括,插座2以及与插座2播接的插头7,其特征在于:在上壳体I 一侧设有插座2和调节旋钮14,在插座2上设有插孔5,为防止雨水、粉尘进入插孔5,在插座2的上设有盖体10进行防护,在插座2内部一侧设有插接槽8,所述的插接槽8与插头7上的插接柱20插连接,在插座2外侧设有外沿4。插头7的导电端子6插接在插孔5内,其插头7内的垫片11与外沿4相配合组成锁紧装置。
[0011]上壳体I与下壳体3由螺栓穿过固定孔17连接固定,在壳体内设有线路板,插座2、显示器15以及调节旋钮14分别通过线路连接线路板。其连接线路置于壳体内,在上壳体I上面设置有凹槽13,在上壳体I上部,凹槽13的一端经转轴连接显示面板12,其显示面板12经转轴翻转,在显示面板12上设有显示器15,一侧设有扣手16。螺杆18上端与下壳体3螺接,下端与底座19螺接。
[0012]打开盖体10,接通可移动安全插座的电源线9,将电气设备的的插头7播接在插座2的插孔5内,旋转插头7,使插头7内的垫片11与插座2上外沿4相配合,进而使插头7无法脱离插座2,通过扣手16将显示面板12旋转至垂直,转动调节旋钮14调节电压数值,并通过显示器15显示。进行取电,待取电完成后,旋转插头7,使插头7脱离插座2,关闭盖体10。根据使用电压的需求,该插座可设计成单相或三相结构。
【主权项】
1.一种可移动安全插座,包括,插座以及与插座插接的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座设在上壳体的一侧,在插座外侧设有外沿,其外沿与插头内的垫片相配合组成锁紧装置,上壳体与下壳体由螺栓穿过固定孔连接固定,在上壳体上面设置有放置显示面板的凹槽,凹槽的一端通过转轴连接显示面板,在显示面板上设有显示器,在显示面板的一侧设有扣手,螺杆上端与下壳体螺接,下端与底座螺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安全插座,其特征在于:在插座内部设有插接导电端子的插孔,插座内部一侧设有插接槽,其插接槽与插头上的插接柱插连接,在插座上设有盖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安全插座,其特征在于:在上壳体与下壳体内设有线路板和所需连接结构,插座、显示器以及调节旋钮分别通过线路连接线路板,其连接线置于壳体内。
【专利摘要】一种可移动安全插座,包括,插座以及与插座插接的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座设在上壳体的一侧,在插座外侧设有外沿,其外沿与插头内的垫片相配合组成锁紧装置,上壳体与下壳体由螺栓穿过固定孔连接固定,在上壳体上面设置有放置显示面板的凹槽,凹槽的一端通过转轴连接显示面板,在显示面板上设有显示器,在显示面板的一侧设有扣手,螺杆上端与下壳体螺接,下端与底座螺接。本实用新型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插头与插座在插接时设有锁紧装置,使插头与插座不会出现脱离或接触不良的现象。
【IPC分类】H01R13/66, H01R13/627
【公开号】CN204809535
【申请号】CN201520503348
【发明人】任绍全, 马春岩, 宋晓强, 王国强, 刘剑, 王勇, 李锦滨, 芦青海, 董新文, 刘冬平, 雍其斌, 袁友荣, 何玉军, 徐国庆
【申请人】任绍全
【公开日】2015年11月25日
【申请日】2015年7月14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