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284088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接触端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接触端子。
【背景技术】
[0002]现有技术请参考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告CN 201289923Y所示,该接触端子由弹性金属片材制成的单件。其主要用于在两个元件之间形成导电通路,普遍的,所述两个元件中,一个为印刷电路板,其上焊接接触端子,另一端元件具有接触片,接触片受力抵靠向该接触端子受压。
[0003]现有技术中的此类接触端子包括:基座,具有底壁和从底壁两侧横向边缘垂直延伸出来的两个侧壁,以及与基座一体形成并且被基座以预应力保持状态约束的弹性臂。所诉每个侧壁前部上端具有位于侧壁的整体平面内的用于预压弹性臂的约束凸片。所述约束凸片的结构及弹性臂的结构所限,以至于现有技术中的此类接触电子高度大,无法适应现在电子产品的轻薄化发展趋势。
[0004]因此却有必须设计一种新的接触端子,已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结构稳定的接触端子,解决接触端子高度大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接触端子,包括有用于固定至对接电路板的对接部,与对接部相对设置的弹簧部,连接对接部与弹簧部一端的连接部及用于与对接元件弹性接触的接触部,所述对接部远离连接部的一端的两侧向上延伸形成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进一步包括相向延伸形成的压接部,所述接触部附有弹力的挂靠于所述压接部上,以所述对接部所在平面为水平面,所述限位部的高度低于所述弹簧部的高度。
[0007]进一步,所述接触部的自由端两侧分别反向延伸形成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附有弹力的挂靠于所述压接部上。
[0008]进一步,所述接触部包括有与弹簧部相连的第一弹性部,及与第一弹性部相连的第二弹性部,所述第一弹性部与对接部之间形成夹角a,所述第二弹性部与对接部之间形成夹角b,所述夹角a于夹角b均小于90度,且所述夹角a小于夹角b。
[0009]进一步,以所述对接部所在平面为水平面,所述第一弹性部与第二弹性部的倾斜方向相同。
[0010]进一步,所述接触端子进一步包括有连接第一弹性部与第二弹性部的回折部,所述回折部截面呈弧形,所述接触部的回折部位置形成有凸肋并用于与对接元件弹性接触。[0011 ] 进一步,所述对接部的高度低于所述连接部的高度。
[0012]进一步,所述接触部的自由端与所述对接部的表面之间存在间隙。
[0013]进一步,所述弹簧部的宽度由连接部所在端向接触部所在端成线性渐窄。
[0014]进一步,所述对接部两侧与限位部相邻处分别凹陷形成有缺口。
[0015]进一步,所述接触端子进一步包括有用于连接接触部与弹簧部的衔接部,所述衔接部截面大致呈“S”形。
[00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以所述对接部所在平面为水平面,所述限位部的高度低于所述弹簧部的高度,所述第一弹性部与第二弹性部的倾斜方向相同等特征均实现了接触端子低矮化的设计。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接触端子的立体图。
[0018]图2为图1所述接触端子的右视图。
[0019]图3为图1所述接触端子的前视图。
[0020]图4为图1所述接触端子的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0022]请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接触端子I由弹性金属片材制成,包括有用于焊接固定至一电路板(未图示)的平板状对接部11,与对接部11相对且平行设置的弹簧部12,连接对接部11与弹簧部12 —端的“C”形连接部13及用于与对接元件弹性接触的接触部14。
[0023]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所述对接部11的一端与连接部13 —体连接,所述对接部11的另一端的两侧垂直向上延伸形成有用于预压接触部14的限位部15。所述各限位部15进一步相向延伸形成有压接部151。上述接触部14通过压接部151实现预压。所述压接部151与对接部11相对且平行设置。所述对接部11两侧与限位部15相邻处分别凹陷形成有缺口 110(参图1、图2和图4),所述缺口 110可降低对接部11的刚性,使得对接部11焊接至电路板时具有良好的贴板性能。
[0024]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中,以所述对接部11所在平面为水平面,所述限位部15的高度低于所述弹簧部12的高度且低于所述连接部13的高度。如此设计在保证接触部具有较大的接触行程外,可保证接触端子I具有较小的高度。满足接触端子I小型化设计。
[0025]请参照图1、图2和图4所示,所述弹簧部12呈平板状设计。所述弹簧部12的宽度由连接部13所在端向接触部14所在端成线性渐窄,在本实用新型中表现为,俯视所述弹簧部12成等腰梯形状(参图4)。如此设计可平稳分散弹性应力,且可保证接触部14的接触弹力稳定,不发生偏斜。
[0026]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所述接触部14大致呈V形(参图2),包括有平板状第一弹性部141,由弹性部141 一端回折形成的大致呈“U”形的回折部140及由回折部140进一步延伸形成的平板状第二弹性部142。所述接触部14与弹簧部12之间由一截面大致呈“S”形的衔接部16连接(参图2)。所述衔接部16的截面形状可缓冲及有效平稳分散应力,以防止接触部14在大幅度高频率的下压动作下发生塑性变形或断裂。所述第一弹性部141的宽度小于两个压接部151之间的间距(参图4),如此用于接触部14下压时的让位,防止第一弹性部141触意外碰到压接部151。所述接触部14在回折部140附近表面凸设有凸肋1401用于增加对接时的接触稳定性。
[0027]请参照图1、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二弹性部142的宽度自回折部140向自由端成线性渐窄设计,在本实用新型中表现为,所述第二弹性部142成等腰梯形状(参图3),同样为了平稳分散弹性应力,保证接触部14的接触弹力稳定不偏斜。所述第二弹性部142的自由端两侧分别反向延伸形成有抵接部1421,所述抵接部1421抵接于上述压接部151的下表面以实现对接触部14的预压效果。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二弹性部142自由端与对接部11上表面所在平面之间存在间隙10(参图3),所述间隙10易于接触端子I的制造,再细一步说,易于抵接部1421被装配抵靠至压接部151下表面。
[0028]请参照图2所示,所述第一弹性部141与对接部11之间的夹角a小于90度,所述第二弹性部142与对接部11之间的夹角b小于90度,所述夹角a小于夹角b。本实用新型中,以对接部11所在面为水平面,所述第一弹性部141与第二弹性部142的倾斜方向相同。所述接触部142在被下压过程中,第二弹性部142自由端可于对接部11表面实现滑动。如此设计在保证接触部具有较大的接触行程外,可保证接触端子I具有较小的高度。满足接触端子I小型化设计。
[0029]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0030]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接触端子,包括有用于固定至对接电路板的对接部,与对接部相对设置的弹簧部,分别连接对接部与弹簧部一端的连接部及用于与对接元件弹性接触的接触部,所述对接部远离连接部一端的两侧向上延伸形成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进一步包括相向延伸形成的压接部,所述接触部附有弹力的挂靠于所述压接部上,其特征在于:以所述对接部所在平面为水平面,所述限位部的高度低于所述弹簧部的高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的自由端两侧分别反向延伸形成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附有弹力的挂靠于所述压接部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触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包括有与弹簧部相连的第一弹性部及与第一弹性部相连的第二弹性部,所述第一弹性部与对接部之间形成夹角a,所述第二弹性部与对接部之间形成夹角b,所述夹角a与夹角b均小于90度,且所述夹角a小于夹角b。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触端子,其特征在于:以所述对接部所在平面为水平面,所述第一弹性部与第二弹性部的倾斜方向相同。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触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端子进一步包括有连接第一弹性部与第二弹性部的回折部,所述回折部截面呈弧形,所述接触部在回折部位置形成有用于与对接元件弹性接触的凸肋。6.如权利要求1至5项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接触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部的高度低于所述连接部的高度。7.如权利要求1至5项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接触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的自由端与所述对接部的表面之间存在间隙。8.如权利要求1至5项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接触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部的宽度由连接部所在端向接触部所在端成线性渐窄。9.如权利要求1至5项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接触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部两侧与限位部相邻处分别凹陷形成有缺口。10.如权利要求1至5项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接触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端子进一步包括有用于连接接触部与弹簧部的衔接部,所述衔接部截面大致呈“ S ”形。
【专利摘要】一种接触端子,包括有用于固定至对接电路板的对接部,与对接部相对设置的弹簧部,连接对接部与弹簧部一端的连接部及用于与对接元件弹性接触的接触部,所述对接部远离连接部的一端的两侧向上延伸形成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进一步包括相向延伸形成的压接部,所述接触部附有弹力的挂靠于所述压接部上,以所述对接部所在平面为水平面,所述限位部的高度低于所述弹簧部的高度,本实用新型接触端子具有低矮化特征。
【IPC分类】H01R12/57, H01R13/24, H01R12/71
【公开号】CN205194903
【申请号】CN201520867406
【发明人】邓红波
【申请人】昆山杰顺通精密组件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4月27日
【申请日】2015年11月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