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计算机ic控制的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854阅读:2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基于计算机ic控制的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介绍了一种基于计算机IC控制的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它包括型号为STC15F10的芯片IC,芯片IC的第一引脚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三极管Q1的集电极分别连接芯片IC的第二引脚和电容C4,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2的基极,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5,电阻R5分别连接电容C3、电容C4、电阻R6、电容C5、电容C6、电容C7、电容C8、电容C9、电阻R8和电容C10并接地。本实用新型采用计算机IC作为控制核心,一方面能够对输入电压的波动进行有效的控制,使其对电路的冲击减小,另一方面还可以对输出电压的大小进行调节,使得输出电压更加稳定,并且还提升了电路效率,降低了电路能耗。
【专利说明】
一种基于计算机IC控制的功率因数校正电路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结构,尤其是一种基于计算机IC控制的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属于电子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功率因数指的是有效功率与总耗电量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有效功率除以总耗电量的比值,基本上功率因素可以衡量电力被有效利用的程度,当功率因素值越大,代表其电力利用率越高。车载电源也是一种电容输入型电路,其电流和电压之间的相位差会造成交换功率的损失,此时便需要功率因数校正电路来提高其功率因数。现目前的车载电源电路由于其直接通过车载蓄电池向车载电子设备供电,随着用电设备的增多,对于蓄电池的负荷增大,反馈到车载电源设备的干扰也将增大,这样会使得车载电源的有效功率降低,能耗增大,对于汽车的能耗也随之增大。
【实用新型内容】
[0003]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现目前的车载电源功率较低、能耗较大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具有较高功率因数的基于计算机IC控制的功率因数校正电路。
[000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基于计算机IC控制的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型号为STC15F10的芯片1C,所述芯片IC的第一引脚连接三极管Ql的基极,三极管Ql的集电极分别连接芯片IC的第二引脚和电容C4的一端,三极管Ql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2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5的一端,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容C3的一端、电容W的另一端、电阻R6的一端、电容C5的一端、电容C6的一端、电容C7的一端、电容C8的一端、电容C9的一端、电阻R8的一端和电容Cl O的一端并接地;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分别连接电容C5的另一端、电阻R6的另一端、电阻Rl的一端和芯片IC的第四引脚,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芯片IC的第七引脚、电容C6的另一端和电容C7的另一端并接地,所述电容CS的另一端与电阻R7相连后再分别连接芯片IC的第五引脚和电容C9的另一端,所述电容ClO的另一端分别连接芯片IC的第六引脚、电阻R8的另一端和电阻R9的一端,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源输出端VDDl、电容C2的一端和二极管D5的负极,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源输出端VDD2、场效应管Q3的源极、稳压二极管D6的正极、电阻R2的一端、电容Cl的一端、电阻R4的一端、二极管Dl的正极和二极管D2的正极,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芯片IC的第三引脚,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与电阻R3相连后再连接到芯片IC的第八引脚;所述场效应管Q3的漏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5的正极和电感LI的一端,电感LI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容Cl的另一端、电阻Rl的另一端、二极管D3的负极和二极管D4的负极,所述场效应管Q3的栅极分别连接稳压二极管D6的负极和电阻R2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和电源输入端VCC2,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l的负极和电源输入端VCCl O
[0005]优化地,所述场效应管Q3的型号为2SJ122。
[0006]优化地,所述三极管Ql的型号为2N3767,所述三极管Q2的型号为2N3773。
[0007]优化地,所述稳压二极管D6的型号为1N4118。
[0008]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09]本实用新型的基于计算机IC控制的功率因数校正电路采用计算机IC作为控制核心,一方面能够对输入电压的波动进行有效的控制,使其对电路的冲击减小,另一方面还可以对输出电压的大小进行调节,使得输出电压更加稳定,并且还提升了电路效率,降低了电路能耗,使得汽车电源的有效使用率得以提升。
【附图说明】
一种基于计算机ic控制的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制作方法附图
[001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基于计算机IC控制的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2]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基于计算机IC控制的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包括型号为STC15F10的芯片1C,所述芯片IC的第一引脚连接三极管Ql的基极,三极管Ql的集电极分别连接芯片IC的第二引脚和电容C4的一端,三极管Ql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2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5的一端,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容C3的一端、电容C4的另一端、电阻R6的一端、电容C5的一端、电容C6的一端、电容C7的一端、电容C8的一端、电容C9的一端、电阻R8的一端和电容ClO的一端并接地;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分别连接电容C5的另一端、电阻R6的另一端、电阻Rl的一端和芯片IC的第四引脚,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芯片IC的第七引脚、电容C6的另一端和电容C7的另一端并接地,所述电容C8的另一端与电阻R7相连后再分别连接芯片IC的第五引脚和电容C9的另一端,所述电容ClO的另一端分别连接芯片IC的第六引脚、电阻R8的另一端和电阻R9的一端,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源输出端VDDl、电容C2的一端和二极管D5的负极,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源输出端VDD2、场效应管Q3的源极、稳压二极管D6的正极、电阻R2的一端、电容CI的一端、电阻R4的一端、二极管Dl的正极和二极管D2的正极,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芯片IC的第三引脚,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与电阻R3相连后再连接到芯片IC的第八引脚;所述场效应管Q3的漏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5的正极和电感LI的一端,电感LI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容Cl的另一端、电阻Rl的另一端、二极管D3的负极和二极管D4的负极,所述场效应管Q3的栅极分别连接稳压二极管D6的负极和电阻R2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和电源输入端VCC2,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l的负极和电源输入端VCC1。
[0013]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场效应管Q3的型号为2SJ122。所述三极管Ql的型号为2N3767,所述三极管Q2的型号为2N3773。所述稳压二极管D6的型号为1N4118。
[0014]本实用新型的基于计算机IC控制的功率因数校正电路能够有效的提高电路的输出功率,降低能耗的同时还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0015]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技术方案,尽管
【申请人】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那些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的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不能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主权项】
1.一种基于计算机IC控制的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型号为STC15F10的芯片1C,所述芯片IC的第一引脚连接三极管Ql的基极,三极管Ql的集电极分别连接芯片IC的第二引脚和电容C4的一端,三极管Ql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2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5的一端,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容C3的一端、电容C4的另一端、电阻R6的一端、电容C5的一端、电容C6的一端、电容C7的一端、电容C8的一端、电容C9的一端、电阻R8的一端和电容Cl O的一端并接地;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分别连接电容C5的另一端、电阻R6的另一端、电阻Rl的一端和芯片IC的第四引脚,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芯片IC的第七引脚、电容C6的另一端和电容C7的另一端并接地,所述电容C8的另一端与电阻R7相连后再分别连接芯片IC的第五引脚和电容C9的另一端,所述电容ClO的另一端分别连接芯片IC的第六引脚、电阻R8的另一端和电阻R9的一端,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源输出端VDD1、电容C2的一端和二极管D5的负极,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源输出端VDD2、场效应管Q3的源极、稳压二极管D6的正极、电阻R2的一端、电容Cl的一端、电阻R4的一端、二极管Dl的正极和二极管D2的正极,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芯片IC的第三引脚,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与电阻R3相连后再连接到芯片IC的第八引脚;所述场效应管Q3的漏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5的正极和电感LI的一端,电感LI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容Cl的另一端、电阻Rl的另一端、二极管D3的负极和二极管D4的负极,所述场效应管Q3的栅极分别连接稳压二极管D6的负极和电阻R2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和电源输入端VCC2,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l的负极和电源输入端VCC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计算机IC控制的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场效应管Q3的型号为2SJ12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计算机IC控制的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极管Ql的型号为2N3767,所述三极管Q2的型号为2N377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计算机IC控制的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压二极管D6的型号为1N4118。
【文档编号】H02M1/42GK205725445SQ201520909317
【公开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请日】2015年11月16日
【发明人】李响
【申请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