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放电保护电路及消散静电电荷的方法

文档序号:7294287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静电放电保护电路及消散静电电荷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集成电路设计,尤其是有关于静电放电保护电路与消散静电电荷的方法,以保护集成电路中的核心电路系统不受静电放电(ESD)的伤害。
背景技术
在集成电路中任何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中的栅氧化层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栅氧化层接触到比供应电压稍高的电压就会损坏。一般规格的电压为5.0,3.3,3.1伏特或更低。一般环境带来的静电电压可轻易的高于数千或数万伏特。如此的电压,即使造成的电流极小,电荷极微,都十分具有杀伤力。因此在静电电荷累积到产生危害之前就将之放电,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静电放电是集成电路安装至大型组合电路(例如印刷电路板PCB)之前,以及该PCB连接至操作电源之前的其中一项考量。易受影响的时机还包含了制作、储存、运送、操作及安装等阶段。在电源接通之后,该电源供应器与整个架构可能会轻易地聚集或消散静电电荷。
静电放电保护电路系统(ESD protective circuitry)基本上是附加在集成电路的接点(pad)上。该接点为电源(electric powersupplies),地线(electric grounds)以及电子信号(electricsignals)等提供了对该集成电路与对外部电路系统的连结。此附加电路系统必须使该集成电路维持正常运作,意即该保护电路系统与该正常运作的核心电路是等效地隔离开的(isolated),并阻挡电流使之不会经由该保护电路系统流入地线或其它电路及接点。在一运作中的集成电路中,电力经由端点VCC输入,而地线则连接到端点VSS上,外部电子信号透过某些接点输入,而由核心电路产生的电子信号则借由另外的接点输出至外部电路与装置上。在一与外界隔离未连线的集成电路上,所有接点可视为悬空(floating)的,不具有确定的电压。在大部分的情况下,这意味着这些接点可能是接地的,或是具有零电压。
静电放电可能发生在任何接点上。它可以发生在,举例来说,当碰触到该集成电路上某个接点时。这种现象和日常的静电经验是相同的原理,例如在干燥的环境下走过一条地毯,随后碰触到接地的金属物体。在一单独未连接的集成电路中,静电放电可视为对一或多个接点提供的短暂电源,相对的其它接点则保持悬空或接地。因为该等其它接点已接地,当视为对随机接点提供电源的静电放电发生时,该保护电路系统的反应会与集成电路正常运作时不太相同。当一个静电放电事件发生时,该保护电路系统必须快速地导通,以使得静电荷被导向端点VSS或地线,在有害电压形成之前消散掉。
因此静电放电保护电路系统包含两种状态。在正常运作的集成电路中,静电放电保护电路系统阻挡电流的通过,毫不影响该集成电路的运作,因此对该集成电路而言等于是不存在的。在一单独未连接的集成电路中,静电放电保护电路系统发挥保护集成电路的功能,在有害电压形成之前,快速地将静电荷导向端点VSS或地线。
因此静电放电保护电路的改良一直有着存在的必要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静电放电保护电路,用于一集成电路中。该静电放电保护电路包含一二极管串,一静电电荷消散模块,一第一二极管,以及一控制模块。该二极管串的阳极耦接至一第一端点,具有一正向电压降大于等于一第一供应电压,阴极是用以导通静电电荷。该静电电荷消散模块具有至少一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用以导通该静电电荷从该二极管串至一第一共享端,该第一共享端耦接着一第二供应电压。该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耦接至该第一共享端,阴极耦接至该第一端点。该控制模块控制该静电电荷消散模块,当该控制模块使该第一端点上的电压大于该正向电压降时,该静电电荷透过该第一共享端消散。
本发明所述的静电放电保护电路,该控制模块更进一步包含一反向器模块,用以控制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栅极;以及一电阻电容模块,用以当静电放电发生时,在预充电阶段提供一输入电压至该反向器模块,以使得该反向器模块的输出开启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以消散该静电电荷。
本发明所述的静电放电保护电路,当该第一共享端无接地时,该第一端点的静电电荷,透过该第一共享端,经由一第二二极管连接至一第二端点而消散至地。
本发明所述的静电放电保护电路,该静电电荷消散模块更进一步包含一第一和第二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串联,其中该第一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漏极耦接至该第一端点,而该第二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源极耦接至该第一共享端。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静电放电保护电路,用于一集成电路中,所述静电放电保护电路包含一二极管串,该二极管串的阳极耦接至一第一端点,具有一正向电压降大于等于一第一供应电压,以及该二极管串的阴极是用以导通静电电荷;一静电电荷消散模块,具有至少一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用以导通该静电电荷从该二极管串至一第一共享端,该第一共享端耦接着一第二供应电压;一第一二极管,该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耦接至该第一共享端,该第一二极管的阴极耦接至该第一端点;以及一控制模块,用以控制该静电电荷消散模块,当该控制模块使该第一端点上的电压大于该正向电压降时,该静电电荷透过该第一共享端消散,其中当静电放电发生时,一RC模块在预充电阶段提供一输入电压至该控制模块,使该控制模块的一输出开启该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以使静电电荷消散。
本发明所述的静电放电保护电路,该控制模块进一步包含一反向器模块,用以控制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栅极。
本发明所述的静电放电保护电路,该二极管串的阴极提供一预设电压以驱动该控制模块。
本发明所述的静电放电保护电路,该RC模块更进一步包含一电阻和一N型晶体管,该电阻耦接至该N型晶体管的栅极。
本发明所述的静电放电保护电路,当该第一共享端未接地时,该第一端点的静电电荷,透过该第一共享端,经由一第二二极管连接至一第二端点而消散至地。
本发明所述的静电放电保护电路,该静电电荷消散模块更进一步包含一第一和第二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串联,其中该第一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漏极耦接至该第一端点,而该第二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源极耦接至该第一共享端。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消散静电电荷的方法,用于一使用静电放电保护电路的集成电路上,该方法包含下列步骤。首先,从一第一端点接收一静电电荷。接着,当该静电电荷造成该第一端点的电压超过该正向电压降时,以一控制模块使一静电电荷消散模块中所包含的至少一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控制该静电电荷消散模块,将该静电电荷从该二极管串经该第一共享极导引而过。
本发明所述的消散静电电荷的方法,该控制该静电电荷消散模块的步骤更进一步包含当静电放电在该第一端点发生,在预充电阶段,将一RC模块充电以提供一输入电压至该控制模块,以使得该控制模块的输出开启该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以消散该静电电荷。
本发明所述的消散静电电荷的方法,当该第一共享端未接地时,将该第一端点的静电电荷,透过该第一共享端,经由一第二二极管连接至一第二端点而消散至地。


图1A是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静电放电保护电路;图1B显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正向静电放电的电流流向;图2A是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静电放电保护电路;图2B是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正向静电放电的电流流向;图3是为本发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正向静电放电时静电放电保护电路中各端点的时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在第一实施例中,图1A是为一静电放电保护电路100,耦接至一集成电路的接点102。在运作时,该接点102可耦接至一端点VDD,一端点VSS,一外部输入信号源,或一内部输出信号源。端点VDD在此例中表示为其它部分输入至内部的电源,而端点VSS代表从内部输出至其它四个地方的电源。大部分的状况下,端点VSS是为接地。
二极管104,二极管106和二极管108组成一二极管串110。其中该二极管104的阳极耦接至接点102,阴极耦接至二极管106的阳极,二极管106的阴极耦接至二极管108的阳极。因二极管104,二极管106和二极管108串联且阴极端朝向同一方向,该二极管串110的端点112即视为阴极。同样地,耦接于接点102的一端即为二极管串110的阳极。二极管108的阴极耦接至端点112,而该端点112又耦接至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114的本体和源极。该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114耦接至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116的栅极。该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114和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116形成一反向器118,两者的栅极共同耦接于端点120上。该端点120耦接至电阻122的一端,该电阻122的另一端耦接至端点VDD。端点120亦耦接至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电容124的一端,而该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电容124的另一端耦接至端点VSS。该电阻122和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电容124等效地形成一RC模块126。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114的漏极耦接至端点128,以作为反向器118的输出并耦接至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130。端点112亦耦接至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130的漏极。该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130的源极耦接至端点VSS。该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116的源极亦耦接至端点VSS。该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116的漏极耦接至端点128。接点102亦耦接至二极管132的阴极,该二极管132的阳极耦接至端点VSS。这些端点VSS在实际上都耦接至一共享极。此外RC模块126和反向器118可视为一控制模块用以在静电放电期间开启或关闭一静电电荷消散模块如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130。
在运作中,接点102可以是用于端点VDD,端点VSS或一电压介于电位VDD和电位VSS之间的输入输出端点。因接点102的电压不会高于电位VDD或低于电位VSS,二极管串110和二极管132不会因受偏压而导通。在电路启动后,端点120被充电至电位VDD,没有电流流经电阻122。故端点120以VDD的电压位准施加于反向器118中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114和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116的栅极。因此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130的栅极被定在一低电压位准,使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130维持关闭。
二极管串110中的二极管数目是经过仔细推算使得正向电压降总和恰好大于电位VDD。因此,正常信号不会从接点102传到端点112。借决定一最少数目的二极管可在伤害发生之前发挥保护作用。在正常操作下,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130一直维持关闭。在正常操作下,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130的栅极端为低电压,使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130维持关闭,更可确保端点112上不具有任何电力。如此在集成电路的正常状态下静电放电保护电路是没有任何运作的。
静电放电不仅是集成电路安装至大型组合电路(例如印刷电路板PCB)之前,以及该PCB连接至操作电源之前的其中一项考量。易受影响的时机还包含了制作、储存、运送、操作及安装等阶段。静电放电保护电路是连接至每一端点。
当一正向静电电荷于任何一端点例如接点102发生放电,该静电电荷可视为一提供正电压的电源供应器。该端点VSS仍为电位VSS。端点120上的电压,从电位VSS开始根据RC常数渐渐增加,该RC常数是由电阻122和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电容124决定。如果在图1A中有个很大的电容,如虚线所指的电容127,置于端点VDD和一耐高电压输入/输出的接点102之间,则该电阻122和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电容124串联形成的高RC常数延迟端点120的电压上升。如果电容127值很小,则它只有很小电压降,且对端点120的相对影响较小。端点120的电压基本上应维持在电位VSS。同理,如果有一个二极管存在于图1A中,如虚线所指的二极管129,位于接点102和端点VDD之间,则电压上升根据该电阻122和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电容124串联的RC常数而延迟,从电位VSS开始缓慢上升。
随着静电放电在接点102上发生,电压突然上升,当电压上升到高于二极管串110的正向电压降,电流流经二极管串110至端点112。电流开始对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130的漏极和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114的源极充电。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114的栅极和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116的栅极在未启动时电位为VSS,其驱动反向器118以从端点120传送一相对大或正电压至该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130的栅极。该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130在电力到达端点112时开启,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130的漏极传导静电电荷造成的电流从接点102经过二极管串110到端点VSS。借此,接点102的电压被限制在稍高于电位VSS的值,等于二极管104,二极管106和二极管108的正向电压降加上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130的电压降总和。该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130的电压降在导通时很小,因此接点102的电压维持稍高于二极管串110正向电压降的总和,对集成电路的核心电路系统而言是安全值。
图1B显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当正静电电荷到达该接点102时,正向静电放电的电流流向。同时参照图1A和图1B,图1B包括两个静电放电保护电路100,其中上部电路受一正静电电荷推动。下部电路的接点则接地。如上部电路的接点未接地,静电电荷首先消散至上部电路的端点VSS,如路径134所示。因上部电路的端点VSS是共享连结,如共享连线136所示,接至下部电路的端点VSS,即接地的接点138,则静电电荷将从上部电路的端点VSS导向下部电路的端点VSS。该静电电荷接着借二极管132流经路径140,最后消散至地线。
当一负静电电荷于任一端点如接点102发生放电,该负电压只会增加二极管132的正向电压降。负静电电荷以此低电压经由二极管132消散至接地的端点VSS。借此集成电路的核心电路系统可轻易地被保护。
图2A是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00。该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00耦接至一接点202。在此例中端点VDD是用以从内部输出电流至其它两个地方,而端点VSS是用以由内部输出电流至其它五点地方。三个二极管204,二极管206和二极管208形成一二极管串210,其阳极耦接至接点202而阴极耦接至端点212。端点212是耦接至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14的本体和源极,以及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16的本体。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14的栅极,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16的栅极和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18的栅极皆耦接至端点220。端点220耦接至电阻222的一端,该电阻222的另一端接至端点VDD。端点220亦耦接至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电容224的一端,而该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电容224的另一端接至端点VSS。该电阻222和该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电容224组成RC模块226。
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14的漏极耦接至端点228,端点228又接至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30的漏极和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32的栅极。该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30的栅极耦接至端点VSS。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30的本体和源极接至端点VDD。端点234耦接至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16的漏极,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18的漏极和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36的栅极。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18的源极耦接至端点VSS。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16和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18形成一反向器238,用以切换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36的开与关。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32的漏极接至接点202。该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32的源极耦接至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36的漏极。该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36的源极耦接至端点VSS。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32和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36形成静电电荷消散模块240。此外,接点202耦接至二极管242的阴极,该二极管242的阳极耦接至端点VSS。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30可以用功能相近的模块置换,不限定于此,例如电阻或任何可提供高于端点VSS的电压给端点228的切换模块。事实上只要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32的栅极不过度驱动(overdrive),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30在本设计中为非必要的。在某些情况下,在电压转换中接点202从低电压转变为高电压,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32无法抵抗过电压,因此造成的伤害使装置本身的寿命大大减少。为了保护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32的栅极,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30被安排用来使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32的栅极维持在电位VDD。
此外该RC模块226(或图1A中的RC模块126)亦可以被任何形成RC延迟的装置取代,以缓慢的将端点220(或图1A中的端点120)充电至电位VDD。在本实施例中,该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32和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36串联以作为静电电荷消散模块以消散该静电电荷。而该RC模决226,反向器238和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14及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30皆可视为控制模块,用以开启或关闭该静电电荷消散模块。
在正常运作下,因接点202并不会高于电位VDD或低于电位VSS,该二极管串210和二极管242不导通。在集成电路启动后,端点220充电至电位VDD,没有电流从电阻222流过。故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14的栅极,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16的栅极和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18的栅极皆为电位VDD。于是此反向器238输出一低电压于端点234上并间接传至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36的栅极,使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36关闭。
因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30的源极和栅极耦接至端点VDD和端点VSS,故耦接至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32的栅极和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14的漏极的端点228的电位为VDD。端点VDD在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14的栅极上使之维持关闭,而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14的源极又因缺乏电力而更加强关闭。这使得该静电放电保护电路在集成电路正常运作期间没有任何动作。如果该接点202是耐高压输出入接点,高于电位VDD的电压可能被强加其上。因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30下拉端点228至电位VDD,跨接点202和端点228之间的电压(或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32的栅极至漏极电压),仍为低于电位VDD。借此,端点220可在高电压施加于接点202时受到保护。
当一正静电电荷于接点202发生放电,该静电电荷可视为一提供高正电压的电源供应器。当电压升高到大于该二极管串210的正向电压降的总和时,电流经过该二极管204,二极管206和二极管208串联流至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14的源极和本体,以及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16的源极和本体。端点220根据电阻222和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电容224的值,从电位VSS开始缓慢上升。如果这时存在一个为高电压输出入接点存在的大电容,如图2A的虚线所示,介于接点202和端点VDD之间,则该电阻222和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电容224串联的大RC常数延迟该端点220的电压上升。如果接点202只是正常输出入接点,可以是二极管,如图2A的虚线所示,介于接点202和端点VDD之间,于是该电压上升根据该电阻222和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电容224的RC常数而延迟,该电压从电位VSS缓慢上升至电位VDD减去跨该二极管电压降的值。随着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30维持开启,该端点220的低电压开启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14以将端点228拉至电位VSS,借此开启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32。同样地,端点220的低电压亦成为反向器238的输入,造成端点234的高电压,该端点234于是施加一高电压于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36的栅极使之开启。
此时所有晶体管皆开启,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32和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36导通。接点202的静电电荷产生一电流经过二极管串210,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14到端点228,并更进一步流经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32和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36至端点VSS。同样地在第一实施例中,该接点202被限制在稍高于电位VDD的电压上,对集成电路的核心电路系统而言是安全值。于是静电放电保护的功能就此达成。
图2B是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当一正静电放电发生于接点202上时,正向静电放电的电流流向。图中显示两个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00,其中上部电路受一正静电电荷推动。下部电路的接点是接地。如果上部电路的接点未接地,该静电电荷首先消散至上部电路的一端点VSS,如路径244所示。因上部电路的端点VSS共享连结在一起,如共同连线246所示,接至下部电路的一接地端点VSS,故该静电电荷将从上部电路的端点VSS传导至下部电路的端点VSS。从路径248经过二极管242最后消散至地。
当一负静电放电发生于任一端点如接点202,该负电压只会增加二极管242的正向电压降。负静电电荷以此低电压经由二极管242消散至地端点VSS。借此集成电路的核心电路系统可轻易地被保护。静电电荷从接点202经由二极管242至端点VSS,最后导至地。
图3是为本发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正向静电放电时静电放电保护电路中各端点的时序图。在正静电放电302开始时,该接点102或接点202的电压上升,以曲线304表示。该电压被限制在等于或稍高于电位VDD。曲线306表示端点112或端点212的电压。该电压是受二极管串210或二极管串210限制在一低电压值。端点120或端点220上的电压根据RC模块126或RC模块226的RC常数而缓慢上升。当该电压低于临界电压308,该反向器切换与控制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130或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36。端点128或端点234的电压曲线显示反向器的输出情形。对图2A的电路而言,该端点228的电压曲线升高以控制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32。这些N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是设计来用以导通和消散该静电电荷至端点VSS。该图上的最后曲线显示从接点102或接点202流至端点VSS的电流。该曲线显示,电流是开始于正静电放电302开始时,完成于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130或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36再度关闭前消散完电荷,最后回复正常运作。
当端点120或端点220的电压增加至高于临界值,该反向器发生切换,关闭静电放电消散N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该静电放电事件就此结束,而电荷皆已消散。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任何熟悉本项技术的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改进和变化,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以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附图中符号的简单说明如下100~静电放电保护电路102~接点104~108~二极管110~二极管串112~端点114~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116~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118~反向器120~端点122~电阻124~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电容126~RC模块127~电容128~端点129~二极管130~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132~二极管
134~路径136~共享连线138~接点140~路径200~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02~接点204~208~二极管210~二极管串212~端点214~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16~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18~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20~端点222~电阻224~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电容226~RC模块228~端点230~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32~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34~端点236~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38~反向器240~静电电荷消散模块242~二极管244~路径246~共同连线248~路径
302~正静电放电304~曲线306~曲线308~临界电压
权利要求
1.一种静电放电保护电路,用于一集成电路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放电保护电路包含一二极管串,该二极管串的阳极耦接至一第一端点,具有一正向电压降大于等于一第一供应电压,以及该二极管串的阴极是用以导通静电电荷;一静电电荷消散模块,具有至少一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用以导通该静电电荷从该二极管串至一第一共享端,该第一共享端耦接着一第二供应电压;一第一二极管,该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耦接至该第一共享端,该第一二极管的阴极耦接至该第一端点;以及一控制模块,用以控制该静电电荷消散模块,当该控制模块使该第一端点上的电压大于该正向电压降时,该静电电荷透过该第一共享端消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放电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该控制模块更进一步包含一反向器模块,用以控制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栅极;以及一电阻电容模块,用以当静电放电发生时,在预充电阶段提供一输入电压至该反向器模块,以使得该反向器模块的输出开启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以消散该静电电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放电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当该第一共享端无接地时,该第一端点的静电电荷,透过该第一共享端,经由一第二二极管连接至一第二端点而消散至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放电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该静电电荷消散模块更进一步包含一第一和第二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串联,其中该第一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漏极耦接至该第一端点,而该第二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源极耦接至该第一共享端。
5.一种静电放电保护电路,用于一集成电路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放电保护电路包含一二极管串,该二极管串的阳极耦接至一第一端点,具有一正向电压降大于等于一第一供应电压,以及该二极管串的阴极是用以导通静电电荷;一静电电荷消散模块,具有至少一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用以导通该静电电荷从该二极管串至一第一共享端,该第一共享端耦接着一第二供应电压;一第一二极管,该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耦接至该第一共享端,该第一二极管的阴极耦接至该第一端点;以及一控制模块,用以控制该静电电荷消散模块,当该控制模块使该第一端点上的电压大于该正向电压降时,该静电电荷透过该第一共享端消散,其中当静电放电发生时,一RC模块在预充电阶段提供一输入电压至该控制模块,使该控制模块的一输出开启该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以使静电电荷消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静电放电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该控制模块进一步包含一反向器模块,用以控制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栅极。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静电放电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该二极管串的阴极提供一预设电压以驱动该控制模块。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静电放电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该RC模块更进一步包含一电阻和一N型晶体管,该电阻耦接至该N型晶体管的栅极。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静电放电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当该第一共享端未接地时,该第一端点的静电电荷,透过该第一共享端,经由一第二二极管连接至一第二端点而消散至地。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静电放电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该静电电荷消散模块更进一步包含一第一和第二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串联,其中该第一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漏极耦接至该第一端点,而该第二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源极耦接至该第一共享端。
11.一种消散静电电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散静电电荷的方法用于一使用静电放电保护电路的集成电路上,该静电放电保护电路包含一二极管串阳极耦接至一第一端点具有一正向电压降大于等于一第一供应电压,以及一第一二极管阳极耦接至一第一共享端,阴极耦接至该第一端点,该方法包含下列步骤从一第一端点接收一静电电荷;以及当该静电电荷造成该第一端点的电压超过该正向电压降时,以一控制模块使一静电电荷消散模块中所包含的至少一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控制该静电电荷消散模块,将该静电电荷从该二极管串经该第一共享极导引而过。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消散静电电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控制该静电电荷消散模块的步骤更进一步包含当静电放电在该第一端点发生,在预充电阶段,将一RC模块充电以提供一输入电压至该控制模块,以使得该控制模块的输出开启该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以消散该静电电荷。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消散静电电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该第一共享端未接地时,将该第一端点的静电电荷,透过该第一共享端,经由一第二二极管连接至一第二端点而消散至地。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静电放电保护电路及消散静电电荷的方法。该静电放电保护电路,包含一二极管串,其阳极耦接至一第一端点,具有一正向电压降大于等于一第一供应电压;一静电电荷消散模块,具有至少一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用以导通该静电电荷从该二极管串至一第一共享端,该第一共享端耦接着一第二供应电压;一第一二极管阳极耦接至该第一共享端,阴极耦接至该第一端点;以及一控制模块用以控制该静电电荷消散模块,当该控制模块使该第一端点上的电压大于该正向电压降时,该静电电荷透过该第一共享端消散。
文档编号H02H3/20GK1681120SQ200510007329
公开日2005年10月12日 申请日期2005年2月6日 优先权日2004年4月5日
发明者陈重辉 申请人: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