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接地线电弧转移及消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41301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临时接地线电弧转移及消弧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弧转移及消弧装置,主要用于特高压输电线路挂接临时接地线时,将挂钩与高压线间潜在的电弧转移至电弧室,并通过熄弧夹快速熄弧,可有效避免高压线路烧蚀,保护操作人员的安全。
背景技术
超高压或特高压输电线路在停电检修时存在一定的残压,尤其是同塔双回输电线路,常采用一回线路运行,另一回线路停电检修的工作方式,由于双回输电线路间存在电场及磁场的相互耦合,将在检修线路上感应出较大的感应电压和感应电流。为确保检修人员的人身安全,在高压线路检修点必须挂接临时接地线。由于感应电压高,临时接地线在接触及脱离高压线时将产生很强的电弧和冲击电流,这将严重威胁检修人员的安全,且对导线也会造成烧蚀。目前,市场上已有的临时接地线挂接装置,其消弧能力不能满足特高压,尤其是同塔双回特高压输电线路检修时挂接临时接地线的需要;且有的装置含有暗接点,不满足关于临时接地线的相关规程要求。本发明针对特高压,尤其是特高压同塔双回输电线路挂接临时接地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可满足特高压输电线路挂接临时消除挂钩与导线间电弧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临时接地线电弧转移及消弧装置,具有可以抽拉式的绝缘杆,主要用于特高压输电线路挂接临时接地线时,将挂钩与高压线间潜在的电弧转移至电弧室,并通过熄弧夹快速熄弧,可有效避免高压线路烧蚀,保护操作人员的安全。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临时接地线电弧转移及消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计于绝缘杆内的扼流圈、电弧室、熄弧夹、两对相互并联的内外电极,其中内电极位于电弧室内,作为电弧发生极;外电极位于绝缘杆外侧,确保两段临时接地线可靠连接,扼流圈一端与导电铜条相连,另一端与电极连接,扼流圈与电极串联后与电极连接。如上所述的临时接地线电弧转移及消弧装置,其特征在于,外电极经导电铜条与临时接地线连接,内电极和外电极相互连接。如上所述的临时接地线电弧转移及消弧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自然状态下,内电极间的距离小于外电极间的距离,两对电极非同步闭合或断开,即闭合时,内电极闭合时刻超前于外电极;断开时,内电极断开时刻滞后于外电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主要用于特高压输电线路挂接临时接地线时,将挂钩与高压线间潜在的电弧转移至电弧室,并通过熄弧夹快速熄弧,可有效避免高压线路烧蚀,保护操作人员的安全。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临时接地线电弧转移及消弧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 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附图中的符号说明1、绝缘杆;2、接地线;3、扼流圈;4、导电铜条;5、弹簧;6、电弧室;7、内电极;8、内电极;9、外电极;10、外电极;11、熄弧夹;12、熄弧夹;13、绝缘伞裙; 14、绝缘推位杆;15、接地线;16、推拉操作机构。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一种临时接地线电弧转移及消弧装置,主要由扼流圈3、弹簧 5、内电极7、8、外电极9、10、电弧室6、熄弧夹11、12、绝缘伞裙13、绝缘推位杆14和推拉操作机构16等组成。本装置的扼流圈3与内电极7、8为串联关系,然后与外电极9、10并联;电极7与扼流圈3串联后与电极9经导电铜条4连接;内电极8与外电极9连接,在自然状态下,内电极7、8间距小于外电极9、10的间距,内电极7与弹簧5连接,在外力作用下可上下移动, 电极9位置固定。本装置的扼流圈3为电感性元件,在临时接地线接触或脱离导线时对接地线中的电流具有抑制作用。本装置的电弧室6由高耐弧性材料制成,两侧对称开两个孔槽,槽内安装两个熄弧夹11、12,熄弧夹由小弹簧支撑,可分开和闭合。本装置的电极7和9与临时接地线2连接,接地线2可通过绝缘杆与高压导线连接;电极8和10与临时接地线15连接,接地线15接地。要挂接临时接地线时,临时接地线15与地连接,2通过绝缘杆1先与高压导线连接,在自然状态下电极7、8和电极9、10均处于断开状态,熄弧夹11、12处于闭合状态。用手推动推拉机构,在绝缘推拉杆的作用下电极9、10向上移动,电极9推开熄弧夹,与电极7 先闭合,接通接地线2和15,然后电极7、8、10 —起向上运动,使电极9、10闭合,接地线中的电流大部分经电极9、10流通。拆除临时接地线时,在推拉机构16的作用下,电极7、8、10 —起向下运动,电极9、 10先断开,此时电流经电极7、8流通,然后电极7、8分离,在电极7、8分离时会产生电弧; 当电极7、8分开一定距离时,熄弧夹在小弹簧作用下闭合,夹断电弧,从而彻底断开接地线 2和15,完成临时接地线挂接时的电弧转移及消弧任务。
权利要求
1.一种临时接地线电弧转移及消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计于绝缘杆(1)内的扼流圈(3)、电弧室(6)、熄弧夹(11、12)、两对相互并联的内外电极(7、8和9、10),其中内电极(7、8)位于电弧室(6)内,作为电弧发生极;外电极(9、10)位于绝缘杆⑴外侧,确保两段临时接地线(2、15)可靠连接,扼流圈(3) —端与导电铜条(4)相连,另一端与电极(7) 连接,扼流圈⑶与电极(7)串联后与电极(9)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临时接地线电弧转移及消弧装置,其特征在于,外电极(9)经导电铜条⑷与临时接地线⑵连接,内电极⑶和外电极(10)相互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临时接地线电弧转移及消弧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自然状态下,内电极(7、8)间的距离小于外电极(9、10)间的距离,两对电极非同步闭合或断开,即闭合时,内电极(7、8)闭合时刻超前于外电极(9、10);断开时,内电极(7、8)断开时刻滞后于外电极(9、10)。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弧转移及消弧装置。包括设计于绝缘杆(1)内的扼流圈(3)、电弧室(6)、熄弧夹(11、12)、两对相互并联的内外电极(7、8和9、10),其中内电极(7、8)位于电弧室(6)内,作为电弧发生极;外电极(9、10)位于绝缘杆(1)外侧,确保两段临时接地线(2、15)可靠连接,扼流圈(3)一端与导电铜条(4)相连,另一端与电极(7)连接,扼流圈(3)与电极(7)串联后与电极(9)连接。该装置主要用于特高压输电线路挂接临时接地线时,将挂钩与高压线间潜在的电弧转移至电弧室,并通过熄弧夹快速熄弧,可有效避免高压线路烧蚀,保护操作人员的安全。
文档编号H02G7/00GK102447233SQ20101051065
公开日2012年5月9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15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15日
发明者张祥全, 文武, 曾林平, 谷永刚, 颜永强 申请人:曾林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