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压型耐张线夹连接导线的方法

文档序号:7457907阅读:24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液压型耐张线夹连接导线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输电线路连接技术领域,具体讲涉及一种液压型耐张线夹连接导线的方法。
背景技术
导线耐张线夹是将导线连接在耐张绝缘子串上的金具,耐张线夹直接与导线配合安装并传递力学载荷和电气载荷,是架空输电线路中重要金具。耐张线夹根据连接型式的不同,通常有螺栓式、钳压式、液压式、爆压式、楔式、预绞式等几种类型。
架空输电线路中使用最广泛的导线是钢芯铝绞线,钢芯铝绞线是单层或多层铝线绞合在镀锌钢芯线外的导线,导线耐张线夹多采用液压的工艺与导线连接传递力学和机械载荷,钢芯铝绞线用液压型耐张线夹由铝压接铝管和钢锚两部分组成,铝管用于与钢芯铝绞线的铝绞线部分连接,钢锚用于与钢芯铝绞线的钢芯部分连接,两者都是通过在压力下产生塑性变形,从而分别与绞线和钢芯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同时,铝管通过压力连接在钢锚的根部,使得整个耐张线夹与钢芯铝绞线连结在一起。传统的耐张线夹液压工艺在压接铝管时压接方向均为从耐张线夹中部向铝管管口侧压接,具体的耐张线夹铝管施压顺序图如图I所示,在液压施工中,导线I的铝线弹性模量比钢芯小易变形,且铝线位于钢芯外层,铝线延伸比钢芯大得多,形成如压长高塑性金属物体受压后形成双鼓形的情况,在耐张线夹钢锚2和耐张线夹铝管3对导线I压接后钢芯与铝股之间形成很大的相对位移,同时由于相对位置的关系,外层铝线与内层铝线也会形成较大的相对位移,相对位移量在耐张线夹管口累积,容易在耐张线夹铝管出口处产生导线松股的现象,影响到了施工质量。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液压型耐张线夹连接导线的方法,减小耐张线夹压接时导线产生的散股,提高液压施工质量。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液压型耐张线夹连接导线的方法,所述耐张线夹包括耐张线夹铝管和耐张线夹钢锚,所述液压型耐张线夹连接导线的方法的步骤为
(I)剥除导线连接端的一段外侧绞线,露出内芯;
(2)将耐张线夹钢锚设置在导线连接端剥除外侧绞线后的内芯外侧;
(3)耐张线夹钢锚压接导线剥除外侧绞线后的内芯;
(4)将耐张线夹铝管设置在导线和耐张线夹钢锚的外侧;
(5)耐张线夹铝管从导线非连接端侧向中部依次压接,跳过不压区一直压至导线连接端侧。
本发明提供的第一优选技术方案中上述步骤(I)中剥除所述导线连接端的所述外侧绞线的长度为耐张线夹钢锚的压接部位长度、压接时钢管伸长量、压接时内芯与外侧绞线的相对位移量以及空隙量之和,所述空隙量为8-12毫米。
本发明提供的第二优选技术方案中上述步骤(2)还包括耐张线夹铝管设置在导线非连接端的外侧,导线内芯的一部分露出耐张线夹钢锚的管口。
本发明提供的第三优选技术方案中上述步骤(3)中所述耐张线夹钢锚压接所述内芯的施压顺序为从耐张线夹钢锚的拉环侧向管口侧依次压接。
本发明提供的第四优选技术方案中上述步骤(4)中所述耐张线夹铝管设置在导线和耐张线夹钢锚的外侧具体为将耐张线夹铝管设置在耐张线夹钢锚的拉环处,将耐张线夹铝管向离开所述拉环的方向移动一段长度。
本发明提供的第五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耐张铝管向离开所述拉环的方向移动一段长度为所述耐张线夹铝管的压接伸长量。


图I是:传统耐张线夹铝管的施压顺序图2是:压接模具的结构示意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液压型耐张线夹连接导线的方法的实施例一的方法流程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钢芯铝绞线剥除外侧铝绞线的示意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耐张线夹钢锚穿入的示意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耐张线夹钢锚的施压顺序图7是:本发明提供的耐张线夹铝管穿入的示意图8是:本发明提供的耐张线夹铝管的施压顺序图。
图中1、导线2、耐张线夹钢锚3、耐张线夹铝管4、压接模具5、耐张铝管或钢锚6、导线或钢芯7、绑线施压序号。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液压型耐张线夹的方法,使用的液压设备包括液压泵站、压接钳头、压接模具,压接模具为组成一个截面为正六方型的结构的上下两半部分,其具体结构如图2所示,压接模具4将截面为圆形的耐张铝管或钢锚5压接成为截面为正六边形的结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液压型耐张线夹连接导线的方法中,耐张线夹包括耐张线夹铝管和耐张线夹钢锚,耐张线夹铝管用于与导线的外侧绞线部分连接,耐张线夹钢锚用于与导线的内芯部分连接,具体的方法步骤为
S101,剥除导线连接端的一段外侧绞线,露出内芯;
S102,将耐张线夹钢锚设置在导线连接端剥除外侧绞线后的内芯外侧;
S103,耐张线夹钢锚压接导线剥除外侧绞线后的内芯;
S104,将耐张线夹铝管设置在导线和耐张线夹钢锚的外侧;
S105,耐张线夹铝管从导线非连接端侧向中部依次压接,跳过不压区一直压至导线连接端侧。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液压型耐张线夹连接导线的方法可用输电线路钢芯铝绞线、铝包芯铝绞线、铝包殷钢芯铝合金绞线、钢芯铝合金绞线、铝包芯铝合金绞线、碳纤维复合芯导线等多种架空绞线线的耐张线夹压接,也适用于铝绞线、铝合金绞线、钢绞线、铝包钢绞线同种材质的架空导、地线的耐张线夹压接。4
实施例一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液压型耐张线夹连接导线的方法的实施例一为液压型耐张线夹连接钢芯铝绞线的方法,接续管接续的导线为钢芯铝绞线,钢芯铝绞线外侧绞线为铝绞线,内芯为钢芯,接续方法流程如图3所示,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S301,剥除钢芯铝绞线连接端的一段铝绞线,露出钢芯。
导线剥除铝线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自导线I的连接端向内量取一定长度L,用绑线7扎牢导线1,在量取长度L处切断铝绞线,露出导线I内部的长度为量取长度L的钢芯。 量取长度L具体为
量取长度L =耐张线夹钢锚的压接部位长度+压接时钢管伸长量+压接工艺压接铝管时钢芯与铝线的相对位移量+空隙量,其中空隙量一般为10毫米。
步骤S302,将耐张线夹钢锚设置在导线连接端剥除铝绞线后的钢芯外侧。
耐张线夹钢锚穿入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由图5可知,耐张线夹钢锚2穿入设置在导线I连接端剥除铝绞线后的钢芯外侧,耐张线夹铝管3穿入导线I非连接端的外侧,导线 I钢芯的一部分露出耐张线夹钢锚2的管口。
步骤S303,耐张线夹钢锚压接导线剥除铝绞线后的钢芯。
耐张线夹钢锚的施压顺序图如图6所示,由图6可知,耐张线夹钢锚2压接导线I 的钢芯是从耐张线夹钢锚2的拉环侧向管口侧依次压接。
步骤S304,将耐张线夹铝管设置在导线和耐张线夹钢锚的外侧。
耐张线夹铝管穿入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由图7可知,在耐张线夹钢锚2压接完成后,将耐张线夹铝管3穿入设置在极限位置(即耐张线夹钢锚2的拉环处)如图7(a)所示, 再将耐张线夹铝管3向离开所述拉环的方向移动一段长度LI,如图7(b)所示。其中LI为预留的压接铝管时铝管的压接伸长量。
步骤S305,耐张线夹铝管从导线非连接端侧向中部依次压接,跳过不压区一直压至导线连接端侧。
耐张线夹铝管的施压顺序如图8所示,第一模压在耐张线夹铝管拔梢端的铝管出口处,从导线非连接端侧向连接端侧压接,耐张线夹钢锚的凹槽处压接完成后,必须用其它方法校核耐张线夹钢锚的凹槽部位是否全部被铝管压住。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述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修改或者同等替换,而未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 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
1.一种液压型耐张线夹连接导线的方法,所述耐张线夹包括耐张线夹铝管和耐张线夹钢锚,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型耐张线夹连接导线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1)剥除导线连接端的一段外侧绞线,露出内芯;(2)将耐张线夹钢锚设置在导线连接端剥除外侧绞线后的内芯外侧;(3)耐张线夹钢锚压接导线剥除外侧绞线后的内芯;(4)将耐张线夹铝管设置在导线和耐张线夹钢锚的外侧;(5)耐张线夹铝管从导线非连接端侧向中部依次压接,跳过不压区一直压至导线连接端侧。
2.根据权利要求I的一种液压型耐张线夹连接导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步骤(I) 中剥除所述导线连接端的所述外侧绞线的长度为耐张线夹钢锚的压接部位长度、压接时钢管伸长量、压接时内芯与外侧绞线的相对位移量以及空隙量之和,所述空隙量为8-12晕米。
3.根据权利要求I的一种液压型耐张线夹连接导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步骤(2) 还包括耐张线夹铝管设置在导线非连接端的外侧,导线内芯的一部分露出耐张线夹钢锚的管口。
4.根据权利要求I的一种液压型耐张线夹连接导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步骤(3) 中所述耐张线夹钢锚压接所述内芯的施压顺序为从耐张线夹钢锚的拉环侧向管口侧依次压接。
5.根据权利要求I的一种液压型耐张线夹连接导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步骤(4) 中所述耐张线夹铝管设置在导线和耐张线夹钢锚的外侧具体为将耐张线夹铝管设置在耐张线夹钢锚的拉环处,将耐张线夹铝管向离开所述拉环的方向移动一段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5的一种液压型耐张线夹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耐张铝管向离开所述拉环的方向移动一段长度为所述耐张线夹铝管的压接伸长量。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压型耐张线夹连接导线的方法,所述耐张线夹包括耐张线夹铝管和耐张线夹钢锚,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型耐张线夹连接导线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1)剥除导线连接端的一段外侧绞线,露出内芯;(2)将耐张线夹钢锚设置在导线连接端剥除外侧绞线后的内芯外侧;(3)耐张线夹钢锚压接导线剥除外侧绞线后的内芯;(4)将耐张线夹铝管设置在导线和耐张线夹钢锚的外侧;(5)耐张线夹铝管从导线非连接端侧向中部依次压接,跳过不压区一直压至导线连接端侧。本发明提供一种液压型耐张线夹连接导线的方法,能够减小耐张线夹压接时导线产生的散股,提高液压施工质量。
文档编号H02G7/02GK102545121SQ201210001819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5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5日
发明者丁燕生, 万建成, 刘臻, 孙宝东, 孙涛, 牛海军 申请人: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