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382040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电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机,该电动机包含旋转轴、换向器、多个供电刷、以及刷握。刷握具有与换向器的轴向的一个端面对置的对置部、轴承保持部、以及扩散防止部。扩散防止部设置在,对置部的、比轴承保持部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上,并对供电刷的磨耗粉的扩散进行抑制。扩散防止部朝换向器沿轴向突出,或者以沿轴向凹下的形式凹设。
【专利说明】电动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机。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的电动机的电枢具备旋转轴、和被固定在该旋转轴上的电枢芯以及换向器。 在电枢芯上卷装有电枢线圈。通过与所述换向器滑接的供电刷向电枢供电。例如,在特开 2012-178965号公报所记载的电动机中,电枢线圈被收容在磁轭壳体内,并且供电刷被安装 在该磁轭壳体的开口部上的刷握所保持。进一步,在刷握上设置有凹部,换向器配置在该凹 部的内侧。另外,在磁轭壳体的开口部上连结有减速部,该减速部降低旋转轴的旋转速度并 输出。
[0003] 在具备上述的供电刷的电动机中,当供电刷与旋转轴一体旋转的换向器的外周面 滑接时,供电刷就会磨耗并产生磨耗粉。如果该磨耗粉扩散并堆积在电动机的内部的话,磨 耗粉就会在供电刷与旋转轴之间、以及在供电刷与电枢芯之间形成导通路径,导致绝缘不 良。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对由供电刷的磨耗粉而引起的绝缘不良进行抑 制的电动机。
[0005]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形态所提供的电动机包含:旋转轴;换向器,其 与所述旋转轴一体旋转;多个供电刷,其与所述换向器滑接;以及刷握,其对所述供电刷进 行保持。该刷握具有:对置部,其与所述换向器的轴向的一个端面对置;轴承保持部,设置 在所述对置部上,并对支承所述旋转轴的轴承进行保持;以及扩散防止部,设置在所述对置 部的、比所述轴承保持部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并用于对所述供电刷的磨耗粉的扩散进行 抑制。所述扩散防止部朝所述换向器沿轴向突出,或者以沿轴向凹下的形式凹设。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6]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的立体图。
[0007] 图2是图1的电动机的分解图。
[0008] 图3是图2的电动机部的分解立体图。
[0009] 图4是图3的刷握的立体图。
[0010] 图5是图2的电动机部的剖视图。
[0011] 图6是图2的电动机部的剖视图。
[0012] 图7是图6的电动机部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0013] 图8是图4的刷握的平面图。
[0014] 图9A是图2的蜗轮的侧视图。
[0015] 图9B是图9A的蜗轮的平面图。
[0016] 图10是图1的齿轮壳体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0017] 图11A以及图11B是图10的齿轮壳体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0018] 图12是其他实施方式的齿轮壳体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以下,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20] 如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作为电动窗装置的驱动源而被使用,该电动 窗装置以电动方式使车辆的窗玻璃升降。电动机1包含产生旋转力的电动机部2 (图1的 上部)、以及设置在电动机部2的输出侧(图1的电动机部2的下侧)的减速部3。
[0021] 如图1以及图2所示,电动机部2的磁轭壳体11 (以下,称为磁轭11)形成为有底 筒状。磁轭11包含:筒状的侧壁部11a ;底部11b,将该侧壁部11a的轴向的一个端部(图1 的上端)闭塞;开口端11c,即侧壁部11a的下端(图1的下端);以及凸缘部lld,设置在开 口端11c上。磁轭11的底部lib在其中央部具有轴承收容部lie,该轴承收容部lie朝磁 轭11的内侧开口且呈有底筒状。另外,凸缘部lid形成为,从开口端11c朝向该磁轭11的 外周侧延设的凸缘状。该凸缘部lid以与侧壁部11a (相对于侧壁部11a的轴向)呈直角 的形式延伸。
[0022] 如图2所示,在磁轭11的内周面、即侧壁部11a的内周面上固装有磁体12。然后, 电枢13可旋转地配置在磁轭11内部的、磁体12的内侧。电枢13包含:旋转轴14 ;电枢芯 15,可一体旋转地固定在该旋转轴14上;电枢线圈16,卷装在该电枢芯15上;以及换向器 17,可一体旋转地固定在该旋转轴14上。旋转轴14形成为大致圆柱状,沿着侧壁部11a的 轴向延伸,并被配置在磁轭11的中央部。另外,旋转轴14的基端部(图2上侧的端部)可旋 转地被轴承18所支承,该轴承18收容在所述轴承收容部lie的内部。另外,旋转轴14的 顶端部(图2下侧的端部)从磁轭11的开口端11c向该磁轭11的外部突出。
[0023] 所述电枢芯15被外嵌固定在旋转轴14上。然后,电枢芯15在磁轭11的内部与 所述磁体12径向(旋转轴14的径向)对置。另外,所述换向器17形成为圆筒状,并且被外 嵌固定在旋转轴14的、比电枢芯15更靠顶端侧的部分上。详细地讲,换向器17被固定在 旋转轴14的、从磁轭11的开口端11c向该磁轭11的外部突出的部分,且被配置在磁轭11 的外侧。然后,旋转轴14的、从磁轭11的开口端11c向该同磁轭11的外部突出的部分以 及换向器17进入到齿轮壳体71内。齿轮壳体71形成后述减速部3的外廓。另外,换向器 17在其外周面上具有沿圆周方向并列设置的多个段体17a。在多个段体17a中,在圆周方 向上相邻的段体17a之间沿圆周方向相互分离,而相互绝缘。另外,换向器17的外周面成 为由段体17a构成的圆筒状的外周面。然后,在多个段体17a上连接有所述电枢线圈16。
[0024] 另外,在磁轭11的开口端11c上安装有刷握21。刷握21由绝缘性的树脂材料形 成。该刷握21包含:刷握主体22,其将磁轭11的开口端11c闭塞;以及连接器部23,其与 该刷握主体22 -体形成。
[0025]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刷握主体22位于磁轭11的外侧,并具有与凸缘部lid在轴 向上相邻的基部31。基部31形成为平板状,沿与旋转轴14的轴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然后, 基部31形成为,在与旋转轴14的轴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大小比磁轭11的开口端11稍大。
[0026] 在基部31的、与磁轭11对置的轴向的端部上形成有沿着轴向(与基部31的厚度 方向相同)延伸的插入部32。插入部32的外形比所述侧壁部11a的内周面小一圈。然后, 刷握21在该插入部32从磁轭11的开口端11c插入到该磁轭11内部的状态下与磁轭11组 装在一起。刷握主体22将磁轭11的开口端11c闭塞。另外,在基部31的外缘部上设置有 由合成橡胶形成的密封部件51。密封部件51形成为截面为U字状,其沿轴向对基部31的 外缘部进行夹持。该密封部件51被磁轭11的凸缘部lid与齿轮壳体71沿轴向夹持。然 后,密封部件51将刷握21与凸缘部lid之间密封(液密地密封),并且将刷握21与齿轮壳 体71的、靠磁轭11的开口部的周缘部之间密封。密封部件51抑制液体向磁轭11的内部 以及齿轮壳体71的内部浸入。
[0027]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基部31的中央部上设置有覆盖部33。覆盖部33沿着轴 向(与基部31的厚度方向相同,即旋转轴14的轴向)朝所述插入部32的相反侧突出。覆盖 部33包括:外周壁部33a,其形成为大致圆筒状,从基部31沿着轴向朝插入部32的相反侧 延伸;以及对置部33b,其将该外周壁部33a的顶端部闭塞。覆盖部33形成为有底圆筒状, 其向插入部32、即磁轭11的内侧开口。外周壁部33a的内径比所述换向器17的外径稍大。 另外,对置部33b形成为圆板状。
[0028] 如图3、图4以及图5所示,在对置部33b径向的中央部上设置有轴承保持部34。 轴承保持部34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并且朝对置部33b厚度方向的两侧突出。轴承保持部34 的、一方的轴向的端部位于覆盖部33的内部。在轴承保持部34的、一方的轴向的端部上设 置有朝径向内侧突出的圆环状的覆盖部34a。覆盖部34a的内径比旋转轴14的外径稍大。 并且,在该轴承保持部34的径向内侧设置有轴承52。从轴承保持部34的、覆盖部33外侧 的开口端压入轴承52。该轴承52被轴承保持部34所保持。轴承52的、靠覆盖部33内部 的轴向的端面与覆盖部34a轴向对置,并且被该覆盖部34a所覆盖。另外,该轴承52的外 径比所述换向器17的外径要小。进一步,本实施方式的轴承52为含油轴承,在轴承52中 含浸有润滑油。
[0029] 如图2、图3以及图5所示,在刷握21被安装在磁轭11的开口端11c上的状态下, 换向器17被配置在该覆盖部33的内侧。然后,外周壁部33a将换向器17的外周覆盖,并与 该换向器17径向对置。进一步,对置部33b与换向器17的轴向的一个端面轴向对置。换 向器17的轴向的一个端面为图3的换向器17的下端面,该下端面为离磁轭11较远的轴向 的一个端面。另外,旋转轴14的、比换向器17更靠顶端侧的部分可旋转地被所述轴承52 所支承,并贯穿对置部33b且向覆盖部33的外部突出,该轴承52被轴承保持部34所保持。
[0030] 如图3以及图6所示,在基部31上与该基部31 -体设置有一对供电刷盒(即第1 供电刷盒35以及第2供电刷盒36)。第1供电刷盒35以及第2供电刷盒36形成为相同 的形状,并且从覆盖部33的外周壁部33a沿着径向朝径向外侧延出。然后,第1供电刷盒 35以及第2供电刷盒36形成为沿着覆盖部33的径向延伸的四方筒状。如图4以及图6所 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供电刷盒35与第2供电刷盒36形成为,在覆盖部33上沿圆周方 向空开90°间隔。另外,如图4?图6所示,第1供电刷盒35以及第2供电刷盒36与覆盖 部33的外周壁部33a形成为一体。第1供电刷盒35以及第2供电刷盒36的径向内侧的 端部稍比外周壁部33a的内周面更向覆盖部33的内侧突出。进一步,第1供电刷盒35以 及第2供电刷盒36朝覆盖部33的内侧开口。第1供电刷盒35以及第2供电刷盒36的、 径向内侧的开口端形成为四角形状。另外,第1供电刷盒35的径向内侧的开口端与第2供 电刷盒36的径向内侧的开口端被配置在轴向相同的位置上。
[0031] 然后,在第1供电刷盒35的内部收容有第1供电刷53,并且在第2供电刷盒36 的内部收容有第2供电刷54。也就是说,电动机1具备一对供电刷53、54。这些第1供电 刷53以及第2供电刷54形成为四角柱状。然后,第1供电刷盒35以第1供电刷53可沿 径向移动的形式对其进行保持,同时第2供电刷盒36也以第2供电刷54可沿径向移动的 形式对其进行保持。然后,第1供电刷53与第2供电刷54被沿圆周方向空开90°间隔而 形成的第1供电刷盒35以及第2供电刷盒36所保持。由此,第1供电刷53与第2供电刷 54配置为,在换向器17的径向外侧沿圆周方向空开90°间隔。另外,第1供电刷53的顶 端部(径向内侧的端部)从第1供电刷盒35的径向内侧的开口端朝覆盖部33的内部突出, 并且第2供电刷54的顶端部(径向内侧的端部)从第2供电刷盒36的径向内侧的开口端朝 覆盖部33的内部突出。
[0032] 另外,如图3以及图6所示,在基部31的、第1供电刷盒35与第2供电刷盒36之 间即第1供电刷盒35与第2供电刷盒36所形成的90°的角度范围A1内设置有第1支承 柱37以及第2支承柱38。第1支承柱37位于第1供电刷盒35的附近,并且形成为从基 部31沿轴向延伸的圆柱状。另外,第2支承柱38位于第2供电刷盒36的附近,并且形成 为从基部31沿轴向延伸的圆柱状。然后,第1支承柱37上外插有第1扭簧55,并且第2支 承柱38上外插有第2扭簧56。
[0033] 另外,在覆盖部33的外周壁部33a的外周面、第1支承柱37与第2支承柱38之 间的位置上形成有卡止凹部39。卡止凹部39形成为槽状,其向径向外侧开口并且沿着轴向 延伸。
[0034] 然后,第1扭簧55的一个端部插入到卡止凹部39,而被卡止在该卡止凹部39内。 第1扭簧55的另一个端部从第1供电刷盒35的径向外侧的端部插入到该第1供电刷盒35 的内部,而将第1供电刷53的后端部(径向外侧的端部)向径向内侧弹压。
[0035] 另外,第2扭簧56的一个端部被插入到卡止凹部39,而被卡止在该卡止凹部39 内。该第2扭簧56的另一个端部从第2供电刷盒36的径向外侧的端部插入到该第2供电 刷盒36的内部,而将第2供电刷54的后端部(径向外侧的端部)向径向内侧弹压。
[0036] 被第1扭簧55朝径向内侧弹压的第1供电刷53的顶端部可滑接地按压配置于覆 盖部33内的换向器17的外周面(由段体17a构成的外周面)。同样地,被第2扭簧56朝径 向内侧弹压的第2供电刷54的顶端部可滑接地按压配置于覆盖部33内的换向器17的外 周面(由段体17a构成的外周面)。
[0037] 如图3以及图5所示,在第1供电刷53的后端部上设置有连接孔53a,该连接孔 53a朝基部31的相反侧开口。在连接孔53a中插入由导线形成的第1软辫线57的一个端 部,而使第1供电刷53与第1软辫线57电气连接。同样地,在第2供电刷54的后端部上 设置有连接孔54a,该连接孔54a朝基部31的相反侧开口。在连接孔54a中插入有由导线 形成的第2软辫线58的一个端部,而使第2供电刷54与第2软辫线58电气连接。然后, 第1软辫线57被向第1供电刷盒35的外部引出,第2软辫线58被向第2供电刷盒36的 外部引出。
[0038] 在此,参照图7,对第1供电刷53的、与换向器17的接触位置加以说明。在图7 中,通过双点划线对第1供电刷53的中心线L1进行图示。第1供电刷53的中心线L1为 直线,该中心线L1通过第1供电刷53圆周方向(与换向器17的圆周方向相同的方向)的中 央并从该弟1供电刷53的顶端延伸至后端为止。然后,在图7中,在换向器17向顺时针方 向(参照箭头XI)旋转了的情况下,从旋转轴14的轴向来看,第1供电刷53的顶端部在从 该第1供电刷53的中心线L1沿圆周方向错开的位置与换向器17的外周面接触。也就是 说,在图7中,在换向器17向顺时针方向旋转了的情况下,第1供电刷53的、与换向器17 的接触部位P1位于从第1供电刷53的中心线L1沿圆周方向错开的位置。详细地讲,第1 供电刷53的、与换向器17的接触部位P1位于比第1供电刷53的中心线L1更靠换向器17 的旋转方向的后方侧(在图7中,比中心线L1更靠下侧)。
[0039] 另外,在图7中,即使在换向器17向逆时针方向(参照箭头X2)旋转了的情况下, 第1供电刷53的、与换向器17的接触部位也位于从第1供电刷53的中心线L1沿圆周方 向错开的位置。详细地讲,在图7中,在换向器17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了的情况下,第1供电 刷53的、与换向器17的接触部位位于比第1供电刷53的中心线L1更靠换向器17的旋转 方向的后方侧(在图7中,比中心线L1更靠上侧)。
[0040] 如图6所示,第2供电刷54的、其与换向器17的接触位置与第1供电刷53的情 况相同。在图6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第2供电刷54的中心线L2。第2供电刷54的中心线 L2为直线,该中心线L2通过第2供电刷54的宽度方向(与换向器17的圆周方向相同的方 向)的中央部并从该弟2供电刷54的顶端延伸至后端为止。然后,在图6中,在换向器17 向逆时针方向(参照箭头X2)旋转了的情况下,从旋转轴14的轴向来看,第2供电刷54的 顶端部在从该第2供电刷54的中心线L2沿圆周方向错开的位置与换向器17的外周面接 触。也就是说,在图6中,在换向器17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了的情况下,第2供电刷54的、与 换向器17的接触部位P2位于从第2供电刷54的中心线L2沿圆周方向错开的位置。详细 地讲,第2供电刷54的、与换向器17的接触部位P2位于比第2供电刷54的中心线L2更 靠换向器17的旋转方向的后方侧(在图6中,比中心线L2更靠下侧)。
[0041] 另外,在图6中,即使在换向器17向顺时针方向(参照箭头XI)旋转了的情况下, 第2供电刷54的、与换向器17的接触部位也位于从第2供电刷54的中心线L2沿圆周方 向错开的位置。详细地讲,在图6中,在换向器17向顺时针方向旋转了的情况下,第2供电 刷54的、与换向器17的接触部位位于比第2供电刷54的中心线L2更靠换向器17的旋转 方向的后方侧(在图6中,比中心线L2更靠上侧)。
[0042] 如图4以及图6所示,刷握主体22包含具有开口端的收集凹部40。收集凹部40 的开口端位于换向器17的径向外侧,并且位于该换向器17的外周面(由段体17a构成的外 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覆盖部33的外周壁部33a的内周面形成有多个收集凹部40。
[0043] 多个收集凹部40中,在第1供电刷盒35与第2供电刷盒36所成的90°的角度范 围A1内设置有2个收集凹部40。2个收集凹部40为第1切线收集凹部41和第2切线收 集凹部42。另外,第1供电刷53与第2供电刷54被沿圆周方向空开90°间隔而形成的第 1供电刷盒35以及第2供电刷盒36所保持,从而配置为在换向器17的径向外侧沿圆周方 向空开90°间隔。因此,第1供电刷53及第2供电刷54与第1供电刷盒35及第2供电刷 盒36-样,形成90°的角度范围A1。也就是说,第1供电刷盒35与第2供电刷盒36所成 的90°角度范围A1等同于第1供电刷53与第2供电刷54所成的90°角度范围A1。
[0044] 如图7所示,第1切线收集凹部41设置在,外周壁部33a内周面的、当换向器17 向图7的顺时针方向(箭头XI方向)进行了旋转时第1供电刷53与换向器17的接触部位 P1的、包含换向器17的外周面的第1切线L3的位置。进一步,第1切线收集凹部41设置 在,包含第1切线L3的位置且成为第1供电刷53的圆周方向的两侧中朝顺时针方向旋转 的换向器17的旋转方向的前方侧的位置。然后,如图4以及图7所示,第1切线收集凹部 41形成为槽状,其向径向内侧开口并沿着轴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切线收集凹部 41由外周壁部33a、从外周壁部33a朝内侧突出的第1供电刷盒35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以 及第1收集凸部43来形成,该第1收集凸部43设置在第1供电刷盒35的径向内侧的端部 的侧方并且从外周壁部33a朝径向内侧突出。
[0045] 第1收集凸部43设置在外周壁部33a的内周面上所述角度范围A1内的位置,并 且相对于第1供电刷盒35径向内侧的端部形成在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换向器17的旋转方 向的前方侧的位置。然后,第1收集凸部43在圆周方向上与第1供电刷盒35的径向内侧 的端部分离。另外,第1收集凸部43形成为突条,其从对置部33b的内侧面沿着轴向延伸 至覆盖部33的开口端的跟前为止。
[0046] 然后,第1切线收集凹部41为槽状的凹部,其由从外周壁部33a朝内侧突出的第1 供电刷盒35的径向内侧的端部、第1收集凸部43、和外周壁部33a的内周面围成。该第1 切线收集凹部41的轴向长度比第1供电刷盒35的径向内侧的开口端的轴向长度要长。另 夕卜,第1切线收集凹部41的轴向的一端(靠对置部33b的端)位于,比第1供电刷盒35的径 向内侧的开口端的轴向的一端(靠对置部33b的端)更靠近对置部33b的位置。进一步,该 第1切线收集凹部41的轴向的另一端(靠近覆盖部33开口端的端)位于,比第1供电刷盒 35的径向内侧的开口端的轴向的另一端(靠近覆盖部33开口端的端)更靠近覆盖部33的 开口端的位置。也就是说,第1供电刷盒35的径向内侧的开口端的形成位置在轴向上位于 第1切线收集凹部41的轴向的形成范围内。
[0047] 另外,第1切线收集凹部41的圆周方向的宽度要比第1供电刷盒35的径向内侧 的开口端的圆周方向的宽度窄。然后,第1切线收集凹部41随着从其底面41a朝向径向内 侧的开口端4lb圆周方向的宽度变得越窄。因此,第1切线收集凹部41从与轴向垂直的方 向切开的截面的形状形成为,随着朝向径向内侧圆周方向的宽度变得越窄的梯形。另外,第 1切线收集凹部41具有内侧面41c、41d,这些内侧面41c、41d位于第1切线收集凹部41的 圆周方向的两侧。内侧面41c为内侧面41c、41d中离第1供电刷盒35较远侧的内侧面,该 内侧面41c由第1收集凸部43形成。内侧面41c与所述第1切线L3平行延伸且沿与轴向 (覆盖部33的轴向,与旋转轴14的轴向相同)平行延伸。进一步,内侧面41c较长地延伸而 比由第1供电刷盒35形成的内侧面41d更靠向径向内侧。
[0048] 如图4以及图6所示,第2切线收集凹部42设置在,外周壁部33a的内周面、当换 向器17向图6的逆时针方向(箭头X2方向)进行了旋转时第2供电刷54与换向器17的接 触部位P2的、包含换向器17的外周面的第2切线L4的位置。进一步,第2切线收集凹部 42设置在,包含第2切线L4的位置且成为第2供电刷54的圆周方向的两侧中朝逆时针方 向旋转的换向器17的旋转方向的前方侧的位置。然后,第2切线收集凹部42与第1切线 收集凹部41 一样,形成为朝径向内侧开口并且沿着轴向延伸的槽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 2切线收集凹部42由外周壁部33a、从外周壁部33a向内侧突出的第2供电刷盒36的径向 内侧的端部、以及第2收集凸部44来形成,该第2收集凸部44设置在第2供电刷盒36的 径向内侧的端部的侧方并从外周壁部33a朝径向内侧突出。
[0049] 第2收集凸部44设置在外周壁部33a的内周面的、所述角度范围A1内的位置,并 且相对于第2供电刷盒36径向内侧的端部形成在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换向器17的旋转方 向的前方侧的位置。然后,第2收集凸部44在圆周方向上与第2供电刷盒36的径向内侧 的端部分离。另外,第2收集凸部44形成为突条,其从对置部33b的内侧面沿着轴向延伸 至覆盖部33的开口端的跟前为止。
[0050] 然后,第2切线收集凹部42为槽状的凹部,其由从外周壁部33a朝内侧突出的第2 供电刷盒36的径向内侧的端部、第2收集凸部44、外周壁部33a的内周面所围成。该第2 切线收集凹部42的轴向长度比第2供电刷盒36的径向内侧的开口端的轴向的长度要长。 另外,第2切线收集凹部42的轴向的一端(靠对置部33b的端)位于,比第2供电刷盒36的 径向内侧的开口端的轴向的一端(靠对置部33b的端)更靠近对置部33b的位置。进一步, 该第2切线收集凹部42的轴向的另一端(靠近覆盖部33开口端的端)位于,比第2供电刷 盒36的径向内侧的开口端的轴向的另一端(靠近覆盖部33开口端的端)更靠近覆盖部33 的开口端的位置。也就是说,第2供电刷盒36的径向内侧的开口端的形成位置在轴向上位 于第2切线收集凹部42的轴向的形成范围内。
[0051] 另外,第2切线收集凹部42的圆周方向的宽度比第2供电刷盒36的径向内侧的 开口端的圆周方向的宽度要窄。然后,第2切线收集凹部42随着从其底面42a朝向径向内 侧的开口端42b圆周方向的宽度变得越窄。因此,第2切线收集凹部42从与轴向垂直的方 向切下的截面的形状形成为随着向径向内侧圆周方向的宽度变得越窄的梯形。另外,第2 切线收集凹部42具有内侧面42c、42d,这些内侧面42c、42d位于第2切线收集凹部42的 圆周方向的两侧。内侧面42c为内侧面42c、42d中离第2供电刷盒36较远侧的内侧面,该 内侧面42c由第2收集凸部44形成。内侧面42c与所述第2切线L4平行延伸且沿与轴向 (覆盖部33的轴向,即与旋转轴14的轴向相同)平行延伸。进一步,内侧面42c较长地延伸 而比由第2供电刷盒36形成的内侧面42d更靠向径向内侧。
[0052] 多个收集凹部40中,设置在第1切线收集凹部41与第2切线收集凹部42之间的 1个收集凹部40为辅助收集凹部45。在外周壁部33a的内周面的、第1供电刷盒35与第2 供电刷盒36所成的90°角度范围A1内,辅助收集凹部45被设置在第1切线收集凹部41 与第2切线收集凹部42的圆周方向的中央部上。在本实施方式中,辅助收集凹部45由外 周壁部33a、所述第1收集凸部43、以及所述第2收集凸部44来形成。辅助收集凹部45设 置在第1收集凸部43与第2收集凸部44之间。辅助收集凹部45被设置在,第1收集凸部 43与第2收集凸部44之间的外周壁部33a的位置上。
[0053] 外周壁部33a的内周面朝径向外侧凹设为,形成沿径向延伸的辅助收集凹部45。 然后,该辅助收集凹部45形成为槽状,其朝径向内侧开口并沿着轴向延伸。另外,辅助收集 凹部45的轴向长度比第1供电刷盒35的径向内侧的开口端的轴向的长度要长。然后,辅 助收集凹部45的轴向的一端(靠对置部33b的端)位于,比第1供电刷盒35的径向内侧的 开口端的轴向的一端(靠对置部33b的端)更靠近对置部33b的位置。进一步,该辅助收集 凹部45的轴向的另一端(靠近覆盖部33开口端的端)位于,比第1供电刷盒35的径向内 侧的开口端的轴向的另一端(靠近覆盖部33开口端的端)更靠近覆盖部33开口端的位置。 另外,辅助收集凹部45的圆周方向的宽度要比第1供电刷盒35的径向内侧的开口端的圆 周方向的宽度要窄。然后,在本实施方式中,辅助收集凹部45沿着与轴向垂直的方向具有 U字状的截面。U字状的截面朝径向内侧开口。
[0054] 如图4以及图6所示,多个收集凹部40中,在第1供电刷盒35与第2供电刷盒36 所成的270°角度范围A2内设置有4个收集凹部40。4个收集凹部40为4个单纯收集凹 部46a?46d。另外,第1供电刷53与第2供电刷54被第1供电刷盒35以及第2供电刷 盒36所保持,而配置为在换向器17的径向外侧沿圆周方向空开90°的间隔。因此,第1供 电刷盒35与第2供电刷盒36所成的270°的角度范围A2等同于第1供电刷53与第2供 电刷54所成的270°角度范围A2。
[0055] 单纯收集凹部46a?46d各自均设置在外周壁部33a的内周面上,并且形成为槽 状,其各自朝径向内侧开口并沿着轴向延伸。另外,单纯收集凹部46a?46d各自轴向的长 度比第1供电刷盒35的径向内侧的开口端的轴向长度要长。然后,单纯收集凹部46a?46d 各自轴向的一端(靠对置部33b的端)位于,比第1供电刷盒35的径向内侧的开口端的轴 向的一端(靠对置部33b的端)更靠近对置部33b的位置。进一步,该单纯收集凹部46a? 46d各自轴向的另一端(靠近覆盖部33开口端的端)位于,比第1供电刷盒35的径向内侧 的开口端的轴向的另一端(靠近覆盖部33开口端的端)更靠近覆盖部33的开口端的位置。 另外,单纯收集凹部46a?46d各自圆周方向的宽度要比第1供电刷盒35的径向内侧的开 口端的圆周方向的宽度窄。然后,在本实施方式中,单纯收集凹部46a?46d各自沿着与轴 向垂直的方向具有大致U字状的截面。大致U字状的截面朝径向内侧开口。
[0056] 这4个单纯收集凹部46中,将刷握21从轴向观看,2个单纯收集凹部46a、46b形 成在比直线L5更靠近第1供电刷盒35的位置。也就是说,从单纯收集凹部46a、46b至第 1供电刷盒35为止的间隔比从单纯收集凹部46a、46b至直线L5为止的间隔要短。直线L5 为通过第1供电刷盒35与第2供电刷盒36的圆周方向的中央以及覆盖部33的径向的中 央(旋转轴14的旋转轴线)且向该覆盖部33的直径方向延伸的直线。然后,剩下的单纯收 集凹部46c、46d形成在比该直线L5更靠近第2供电刷盒36的位置。也就是说,从单纯收 集凹部46c、46d至第2供电刷盒36为止的间隔比从单纯收集凹部46c、46d至直线L5为止 的间隔要短。进一步,将刷握21从轴向观看,形成于外周壁部33a的内周面上靠第1供电 刷盒35的位置上的2个单纯收集凹部(46a、46b)、与形成于外周壁部33a的内周面上靠第 2供电刷盒36的位置上的2个单纯收集凹部(46c、46d)形成在,以所述直线L5为对称轴而 对称的位置上。
[0057] 单纯收集凹部46a为在圆周方向上与第1供电刷盒35相邻的单纯收集凹部。单 纯收集凹部46b形成在直线L5与第1供电刷盒35之间,并为在圆周方向上与直线L5相邻 的单纯收集凹部。单纯收集凹部46a与第1供电刷盒35之间的圆周方向的间隔大致相同 于第1供电刷盒35与第1切线收集凹部41之间的圆周方向的间隔。进一步,单纯收集凹 部46b与直线L5之间的圆周方向的间隔大致等同于单纯收集凹部46b与第1供电刷盒35 之间的圆周方向的间隔。另外,单纯收集凹部46a具有一对内侧面,这对内侧面位于单纯收 集凹部46a的圆周方向的两侧。这对内侧面与形成第1供电刷盒35开口的圆周方向两侧 的内侧面大致平行。进一步,单纯收集凹部46b具有一对内侧面,这对内侧面位于单纯收集 凹部46b的圆周方向的两侧。这对内侧面与形成第1供电刷盒35开口的圆周方向两侧的 内侧面大致呈直角。
[0058] 同样地,单纯收集凹部46c为在圆周方向上与第2供电刷盒36相邻的单纯收集凹 部。单纯收集凹部46d形成在直线L5与第2供电刷盒36之间,并为在圆周方向上与直线 L5相邻的单纯收集凹部。单纯收集凹部46c与第2供电刷盒36之间的圆周方向的间隔大 致等同于第2供电刷盒36与第2切线收集凹部42之间的圆周方向的间隔。进一步,单纯 收集凹部46d与直线L5之间的圆周方向的间隔大致等同于单纯收集凹部46d与第2供电 刷盒36之间的圆周方向的间隔。另外,单纯收集凹部46c具有一对内侧面,这对内侧面位 于单纯收集凹部46c的圆周方向的两侧。这对内侧面与形成第2供电刷盒36开口的圆周 方向两侧的内侧面大致平行。进一步,单纯收集凹部46d具有一对内侧面,该对内侧面位于 单纯收集凹部46d的圆周方向的两侧。这对内侧面与形成第2供电刷盒36开口的圆周方 向两侧的内侧面大致呈直角。
[0059] 另外,如图4、图5以及图8所示,在覆盖部33的对置部33b上设置有作为扩散防 止部的第1扩散防止凸部(环状部)47。第1扩散防止凸部47被设置在对置部33b的内侧 面(即,对置部33b的、成为覆盖部33的内部侧的侧面)上。该第1扩散防止凸部47形成 为,从对置部33b的内侧面沿轴向突出且沿着覆盖部33的圆周方向延伸的突条。进一步, 第1扩散防止凸部47形成为圆环状,与外周壁部33a以及轴承保持部34成为同心状。然 后,圆环状的第1扩散防止凸部47围绕着旋转轴14。另外,第1扩散防止凸部47的径向位 置为,外周壁部33a与轴承保持部34之间的径向大致中央。另外,第1扩散防止凸部47的 外径设定得比换向器17的外径要小(参照图5以及图6)。也就是说,从轴向来看,第1扩散 防止凸部47位于比换向器17的外周面更靠径向内侧的位置。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 1扩散防止凸部47的轴向高度为,配置在覆盖部33内侧的换向器17与对置部33b之间的 轴向缝隙的大约一半左右。
[0060] 另外,在对置部33b上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7个)第2扩散防止凸部(放 射状部)48,其作为扩散防止部。与第1扩散防止凸部47 -样,各个第2扩散防止凸部48 被设置在对置部33b的内侧面上。多个第2扩散防止凸部48从轴承保持部34呈放射状延 伸。也就是说,多个第2扩散防止凸部48设置在旋转轴14的径向外侧,且呈放射状延伸。 然后,各个第2扩散防止凸部48形成为突条,这些第2扩散防止凸部48沿着径向从轴承保 持部34的外周面延伸至外周壁部33a的内周面为止。另外,沿圆周方向相邻的第2扩散防 止凸部48在圆周方向上分离。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扩散防止凸部48的轴向高度 设定得比第1扩散防止凸部47的轴向高度要低。第2扩散防止凸部48的轴向高度为,配 置在覆盖部33内侧的换向器17与对置部33b之间的轴向缝隙的4分之1左右。
[0061] 另外,第1扩散防止凸部47以及轴承保持部34具有从对置部33b的内侧面朝轴 向突出的形状。在这些第1扩散防止凸部47与轴承保持部34的径向之间形成有作为扩散 防止部的扩散防止凹部49,该扩散防止凹部49沿轴向凹下。扩散防止凹部49被从对置部 33b的内侧面朝轴向突出的第2扩散防止凸部48沿圆周方向分割成多个。扩散防止凹部 49各自形成为以旋转轴14为中心的圆弧状。
[0062] 如图3所不,在刷握主体22上固定有第1端子61。第1端子61设置在,覆盖部 33径向外侧的、第1供电刷盒35与连接器部23之间的位置。另外,在刷握主体22上固定 有第2端子62。第2端子62设置在,覆盖部33径向外侧的、第2供电刷盒36与连接器部 23之间的位置。第1端子61以及第2端子62通过对导电性的金属板材进行冲压加工而 形成。然后,在第1端子61上连接有所述第1软辫线57的另一个端部(S卩,第1软辫线57 的、连接在第1供电刷53上的端部的相反侧的端部)。另外,在第2端子62上连接有所述第 2软辫线58的另一个端部(S卩,第2软辫线58的、连接在第2供电刷54上的端部的相反侧 的端部)。进一步,在第2端子62上连接有用于过电流保护的PTC(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热敏电阻63。另外,在刷握21上埋设有第1埋设端子64以及第2埋设端子 65。在这些第1埋设端子64以及第2埋设端子65上连接有电容器66。电容器66配置在, 刷握主体22的、覆盖部33与连接器部23之间的位置。该电容器66为用于抑制产生电磁 噪声的噪声抑制元件。另外,在第1埋设端子64上连接有第1端子61,且在第2埋设端子 65上连接有第2端子62。
[0063] 如图1、图2以及图3所示,所述连接器部23从基部31的外周面朝与旋转轴14的 轴向垂直的一个方向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部23从基部31的、与第1支承柱37 以及第2支承柱38相反一侧的端部突出。详细地讲,连接器部23朝与旋转轴14的轴向垂 直的一个方向、即离第1支承柱37以及第2支承柱38较远的方向突出。另外,连接器部23 的顶端部具有筒状的插入部23a,该插入部23a沿着旋转轴14的轴向朝磁轭11的相反方 向延伸。然后,所述第1埋设端子64以及第2埋设端子65的一个端部向该插入部23a的 内部突出且在同一插入部23a的内部露出。当未予图示的外部连接器被插入到插入部23a 内时,该外部连接器就被连接在连接器部23上。于是,第1埋设端子64以及第2埋设端子 65与外部连接器电气连接。外部连接器被电气连接在电源装置上,电源经由外部连接器被 供给至第1埋设端子64以及第2埋设端子65。因此,电流经由第1埋设端子64、第1端子 61以及第1软辫线57被供给至第1供电刷53,且电流经由第2埋设端子65、第2端子62、 PTC热敏电阻63以及第2软辫线58被供给至第2供电刷54。
[0064] 如图2所示,所述减速部3具有成为减速部3外廓的齿轮壳体71、和被收容在该齿 轮壳体71内的减速机构81。
[0065] 齿轮壳体71由合成树脂形成。齿轮壳体71具有固定部72,该固定部72位于靠 磁轭11的端部。在固定部72上连结有磁轭11。固定部72的、靠磁轭11的端部的外形形 状与凸缘部lid的外形形状大致相同。然后,如图1以及图2所示,凸缘部lid沿轴向抵接 在固定部72的、靠磁轭11的端面。在这种状态下,凸缘部lid与固定部72被多个螺栓91 连结并固定。另外,刷握主体22上的比磁轭11的开口端11c更向该磁轭11外部突出的部 分、旋转轴14上的比磁轭11的开口端11c更向该磁轭11外部突出部分、换向器17、第1供 电刷53以及第2供电刷54被插入到固定部72的内部。
[0066] 另外,齿轮壳体71具有从固定部72朝磁轭11的相反侧沿着轴向延伸的蜗杆轴收 容部73。蜗杆轴收容部73形成为中空状。蜗杆轴收容部73的内部空间与固定部72的内 部空间相连。然后,在蜗杆轴收容部73的内部收容有构成所述减速机构81的蜗杆轴82。 蜗杆轴82形成为大致圆柱状。在蜗杆轴82的轴向的大致中央部上形成有螺旋齿状的蜗杆 82a。另外,蜗杆轴82在蜗杆轴收容部73内与旋转轴14配置在同一轴上。蜗杆轴82的基 端部(图2的上侧的端部)通过旋转轴14的顶端部和离合器92被互相连结。离合器92将 旋转轴14的旋转力传递至蜗杆轴82,另一方面当输入有来自于蜗杆轴82的旋转时,就以产 生制动力来限制离合器92自身的旋转的形式进行动作,限制蜗杆轴82的旋转。
[0067] 另外,齿轮壳体71具有蜗轮收容部74,该蜗轮收容部74位于蜗杆轴收容部73的 侧方(在图2中为左侧)。蜗轮收容部74从与蜗杆轴82的轴向垂直的一个方向来看的形状 形成为大致圆盘状,且形成为中空状。然后,蜗轮收容部74的内部空间在蜗杆轴收容部73 的轴向的大致中央部与蜗杆轴收容部73的内部空间相连。在该蜗轮收容部74的内部收容 有蜗轮83,该蜗轮83与蜗杆轴82 -起构成减速机构81。
[0068] 如图9A以及图9B所示,蜗轮83包括圆板状的齿轮部84、以及从该齿轮部84的径 向的中央部朝轴向的一方侧延伸的大致圆柱状的输出轴85。齿轮部84为斜齿轮(helical gear),其具有位于齿轮部84的外周缘部的多个齿84a。另外,输出轴85的顶端部成为,连 接有用于使车辆的窗玻璃升降的窗开闭调节器的连结部85a。然后,在输出轴85的、比连结 部85a更靠基端侧的部分上设置有外径比连结部85a要大的检查部85b。然后,在检查部 85b的外边缘设置有多个检查凹部85c。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检查部85b的外边缘上设置有 6个检查凹部85c。6个检查凹部85c沿圆周方向等角度间隔(间隔60° )设置。然后,各个 检查凹部85c朝径向外侧和输出轴85的顶端侧这2个方向开口。另外,各个检查凹部85c 从轴向来看的形状形成为,随着朝径向外侧圆周方向的宽度变得越宽的大致梯形。
[0069]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蜗轮收容部74的内部收容有蜗轮83的齿轮部84。另外, 输出轴85从设置在蜗轮收容部74的径向的中央部上的输出孔75向齿轮壳体71的外部突 出。然后,检查部85b向齿轮壳体71的外部露出。进一步,蜗轮83以齿轮部84与蜗杆轴 82的蜗杆82a啮合并且能够以输出轴85为旋转中心旋转的形式被蜗轮收容部74支承。
[0070] 另外,如图1以及图10所示,齿轮壳体71具有呼吸孔76,该呼吸孔76位于蜗杆轴 收容部73的侧方、且蜗轮收容部74的相反侧。呼吸孔76将齿轮壳体71的内部与外部相 连通。该呼吸孔76的、齿轮壳体71的外部侧的开口端朝齿轮壳体71的外周面开口,且在 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四角形状。另外,在齿轮壳体71上设置有圆筒状的围绕部77,该围绕 部77将呼吸孔76的、齿轮壳体71的外部侧的开口端围绕。围绕部77从齿轮壳体71的外 周面朝齿轮壳体71的外侧突出。该突出方向与输出轴85的轴向相同。进一步,在围绕部 77的外周面上与围绕部77 -体设置有浸入抑制凸缘部78。浸入抑制凸缘部78设置在,围 绕部77外周面的、靠电动机部2大约一半的区域内。浸入抑制凸缘部78形成为沿着围绕 部77的外周面朝围绕部77的突出方向延伸的檐状。然后,将浸入抑制凸缘部78从围绕部 77的突出方向来看的形状为沿围绕部77外周面的半圆状。另外,浸入抑制凸缘部78的顶 端位于比围绕部77的顶端更向围绕部77的突出方向突出的位置。该浸入抑制凸缘部78 将围绕部77的、靠电动机部2的大约一半的区域围绕。
[0071]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的作用进行说明。
[0072] 在电动机1中,电流经由连接在连接器部23上的外部连接器被供给至第1埋设端 子64以及第2埋设端子65。电流从第1埋设端子64以及第2埋设端子65经由第1供电 刷53、第2供电刷54、以及换向器17后被供给至电枢线圈16。于是,电枢13旋转,从而旋 转轴14的旋转通过离合器92被传递至蜗杆轴82。蜗杆轴82的旋转速度被蜗杆轴82以及 蜗轮83减速后,旋转力从输出轴85输出。然后,根据输出轴85的旋转方向,通过连结在该 输出轴85上的窗开闭调节器使车辆的窗玻璃下降或者上升。
[0073] 换向器17与旋转轴14 一体旋转。当旋转轴14旋转时,与换向器17滑接的第1 供电刷53以及第2供电刷54就会磨耗,从而第1供电刷53以及第2供电刷54产生磨耗 粉。刷握21具有与换向器17的外周面径向对置的外周壁部33a。在外周壁部33a上设置 有多个收集凹部40。收集凹部40各自具有与换向器17的外周面对置的开口部。第1供 电刷53以及第2供电刷54的磨耗粉可装入至这些收集凹部40的内部。详细地讲,如图7 所示,在换向器17向图7的顺时针方向(箭头XI方向)旋转了的情况下,第1供电刷53的 磨耗粉在第1供电刷53与换向器17的接触部位P1上的换向器17的外周面的切线方向、 且在换向器17的旋转方向的前方侧容易飞散。因此,第1供电刷53的磨耗粉可高效地装 入第1切线收集凹部41内。另外,如图6所示,在换向器17向图6的逆时针方向(箭头X2 方向)旋转了的情况下,第2供电刷54的磨耗粉在第2供电刷54与换向器17的接触部位 P2上的换向器17的外周面的切线方向、且在换向器17的旋转方向的前方侧容易飞散。因 此,第2供电刷54的磨耗粉可高效地装入第2切线收集凹部42内。另外,在第1切线收集 凹部41与第2切线收集凹部42之间设置有辅助收集凹部45。辅助收集凹部45能够装入, 第1切线收集凹部41或者第2切线收集凹部42装不下的供电刷53、54的磨耗粉中的至少 一部分。另外,在第1供电刷53 (第1供电刷盒35)与第2供电刷54 (第2供电刷盒36) 所成的270°的角度范围A2内,供电刷53、54的磨耗粉能够装入至单纯收集凹部46内。
[0074] 另外,如图5以及图8所示,换向器17与对置部33b之间的缝隙通过第1扩散防 止凸部47以及第2扩散防止凸部48来对供电刷53、54的磨耗粉的扩散进行抑制。在换向 器17与对置部33b之间的缝隙,第1扩散防止凸部47对供电刷53、54的磨耗粉从供电刷 53、54朝旋转轴14的扩散进行抑制。另一方面,在换向器17与对置部33b之间的缝隙,第 2扩散防止凸部48对磨耗粉从第1供电刷53朝第2供电刷54的扩散、以及磨耗粉从第2 供电刷54朝第1供电刷53的扩散进行抑制。另外,轴承保持部34从对置部33b的内侧面 沿轴向突出并进入。然而,很难通过轴承保持部34来对供电刷53、54的磨耗粉的扩散进行 抑制。
[0075] 另外,如图10所示,在呼吸孔76的周围设置有浸入抑制凸缘部78。该浸入抑制凸 缘部78比筒状的围绕部77更向齿轮壳体71的外侧突出。围绕部77将呼吸孔76的、齿轮 壳体71的外部侧的开口端围绕。因此,通过浸入抑制凸缘部78来抑制液体浸入至围绕部 77的内部。例如,如图1以及图11A所示,电动机1以电动机部2位于上侦彳、减速部3位于 下侧、且围绕部77的突出方向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形式搭载在车辆上。在这种情况下,从上 方落下来的液体被浸入抑制凸缘部78所遮挡而难以进入围绕部77的内部。因此,可抑制 液体浸入呼吸孔76内。另外,如图1以及图11B所示,有时电动机1以相对于减速部3电 动机部2位于上侧、且围绕部77的顶端稍朝向上方的的形式搭载在车辆上。例如,有时电 动机1在以相对于车辆的上下方向倾斜的状态下被搭载。在图11B所示的例子中,围绕部 77顶端面的下端部位于,不比位于该下端部上方的浸入抑制凸缘部78更突出的位置。在这 种情况下,由于从浸入抑制凸缘部78的顶端落下至下方的液体如虚线箭头所示落下,所以 可通过浸入抑制凸缘部78来抑制液体进入围绕部77的内部。因此,可抑制液体浸入呼吸 孔76内。
[0076] 另外,如图1、图9A以及图9B所示,在蜗轮83上设置有多个检查凹部85c。检查凹 部85c位于输出轴85的基端侧的部分。然后,在对窗玻璃升降时的动作性能进行检查时, 在多个检查凹部85c上安装检查用夹具而对蜗轮83施加负荷。该检查凹部85c设置在,与 连接有窗开闭调节器的连结部85a不同的位置上。因此,即使更改了蜗轮83的连结部85a 的形状,只要该检查凹部85c设置在蜗轮83上,不管连结部85a的形状如何都可使用同一 检查夹具来检查动作性能。
[0077] 如上所述,基于本实施方式,具有以下优点。
[0078] (1)通过第1供电刷53以及第2供电刷54与旋转的换向器17的外周面滑接,供 电刷53、54就会产生磨耗粉。磨耗粉能够装入至收集凹部40。因此,能够抑制磨耗粉堆积 在供电刷(53、54)与旋转轴14之间、以及供电刷(53、54)与电枢芯15之间。因此,能够抑 制由磨耗粉在供电刷(53、54)与旋转轴14之间、以及在供电刷(53、54)与电枢芯15之间形 成导通路径。其结果,能够抑制因供电刷53、54的磨耗粉而产生的绝缘不良。
[0079] (2)在刷握21上具有作为收集凹部40的第1切线收集凹部41。第1切线收集凹 部41位于,刷握21的、第1供电刷53与换向器17的接触部位P1上包含换向器17的外周 面的第1切线L3的位置。进一步,在刷握21上具有作为收集凹部40的第2切线收集凹部 42。第2切线收集凹部42位于,刷握21的、第2供电刷54与换向器17的接触部位P2上 包含换向器17的外周面的第2切线L4的位置。供电刷(53、54)与换向器17的外周面滑 接所产生的磨耗粉在供电刷(53、54)与换向器17的接触部位(P1、P2)上的换向器17的外 周面的切线方向上容易飞散。因此,能够高效地将供电刷53、54的磨耗粉装入至第1切线 收集凹部41以及第2切线收集凹部42。因此,能够抑制由磨耗粉在供电刷(53、54)与旋转 轴14之间、以及在供电刷(53、54)与电枢芯15之间形成导通路径。其结果,能够抑制因供 电刷53、54的磨耗粉而产生的绝缘不良。
[0080] (3)在圆周方向上相邻的第1供电刷53以及第2供电刷54之间、且在圆周方向上 相邻的第1切线收集凹部41以及第2切线收集凹部42之间设置有辅助收集凹部45。因此, 在圆周方向上相邻的供电刷53、54的磨耗粉不仅可装入至2个切线收集凹部41、42,也可以 装入至辅助收集凹部45。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由磨耗粉在供电刷(53、54)与旋转轴14之 间、以及在供电刷(53、54)与电枢芯15之间形成导通路径。另外,通过设置辅助收集凹部 45,由此刷握21上沿圆周方向相邻的供电刷53、54之间的沿面距离(creepage distance) 变长。因此,在圆周方向上相邻的供电刷53、54之间由附着在刷握21表面的磨耗粉所造成 的沿圆周方向相邻的供电刷53、54之间的短路被抑制。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因供电刷53、 54的磨耗粉而产生的绝缘不良。
[0081] (4)第1供电刷53的、与换向器17的接触部位P1位于,从第1供电刷53的圆周 方向的中央沿圆周方向错开的位置。同样地,第2供电刷54的、与换向器17的接触部位P2 位于,从第2供电刷54的圆周方向的中央沿圆周方向错开的位置。因此,旋转轴14在旋转 时,容易使与换向器17滑接的供电刷53、54的圆周方向的位置变得稳定。然后,在该第1 供电刷53与换向器17的接触部位P1的、包含换向器17的外周面的第1切线L3的位置上 设置有第1切线收集凹部41。因此,能够高效地将该第1供电刷53的磨耗粉装入至第1切 线收集凹部41。进一步,在该第2供电刷54与换向器17的接触部位P2的、包含换向器17 的外周面的第2切线L4的位置上设置有第2切线收集凹部42。因此,能够高效地将该第2 供电刷54的磨耗粉装入至第2切线收集凹部42。因此,能够通过这些切线收集凹部41、42 来抑制由磨耗粉在供电刷(53、54)与旋转轴14之间、以及在供电刷(53、54)与电枢芯15之 间形成导通路径。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抑制因供电刷53、54的磨耗粉而产生的绝缘不良。
[0082] (5)沿圆周方向相邻的一对供电刷53、54形成较窄的角度范围A1和较宽的角度范 围A2。在较窄的90°的角度范围A1内设置有2个切线收集凹部41、42。因此,在供电刷 53、54之间的圆周方向间隔较窄的部位上设置有能够装入供电刷53、54的磨耗粉的2个切 线收集凹部41、42。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一对供电刷53、54之间的短路。其结果,能够进 一步抑制因供电刷53、54的磨耗粉而产生的绝缘不良。
[0083] (6)在对置部33b的、比轴承保持部34更靠外周侧的位置上设置有第1扩散防止 凸部47以及第2扩散防止凸部48。由此,在换向器17与对置部33b之间的缝隙处,刷握21 的沿圆周方向相邻的供电刷53、54之间的沿面距离、以及对置部33b的从各个供电刷53、 54至旋转轴14为止的沿面距离等变长。然后,第1扩散防止凸部47以及第2扩散防止凸 部48成为障碍,来抑制供电刷53、54的磨耗粉在换向器17与对置部33b之间的缝隙扩散。 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因供电刷53、54的磨耗粉而产生的绝缘不良。
[0084] (7)第1扩散防止凸部47形成为将旋转轴14围绕的圆环状。因此,在换向器17 与对置部33b之间的缝隙,能够有效地抑制供电刷53、54的磨耗粉在径向上扩散。
[0085] (8)从轴向来看,第1扩散防止凸部47位于比换向器17的外周面更靠径向内侧的 位置。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供电刷53、54的磨耗粉朝向位于比换向器17的外周面更靠径 向内侧的旋转轴14扩散。
[0086] (9)第2扩散防止凸部48在旋转轴14的径向外侧呈放射状延伸。因此,在换向器 17与对置部33b之间的缝隙,能够有效地抑制供电刷53、54的磨耗粉沿圆周方向扩散。
[0087] (10)第1切线收集凹部41由从外周壁部33a的内周面朝内侧突出的第1收集凸 部43、从外周壁部33a的内周面朝内侧突出的第1供电刷盒35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以及外 周壁部33a所形成。另外,第2切线收集凹部42由从外周壁部33a的内周面朝内侧突出的 第2收集凸部44、从外周壁部33a的内周面朝内侧突出的第2供电刷盒36的径向内侧的端 部、以及外周壁部33a所形成。进一步,在第1收集凸部43与第2收集凸部44之间形成有 辅助收集凹部45。因此,在第1供电刷53与第2供电刷54所成的90°角度范围A1内,刷 握21表面的、第1供电刷53与第2供电刷54之间的沿面距离会变得更长。所以,容易对 因磨耗粉造成的供电刷53、54之间的短路进行抑制。因此,更容易对因供电刷53、54的磨 耗粉而产生的绝缘不良进行抑制。
[0088] (11)刷握21的轴承保持部34所保持的轴承52为含油轴承。因此,当电动机1驱 动而向轴承52传递热量时,轴承52的润滑油有时会沿着旋转轴14漏至覆盖部33的内部。 然后,如果漏至覆盖部33内部的润滑油与供电刷53、54的磨耗粉混合的话,就会使磨耗粉 结块。该磨耗粉的块会导致绝缘不良。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轴承保持部34的外周设 置有第1扩散防止凸部47以及第2扩散防止凸部48。因此,在换向器17与对置部33b之 间的缝隙,通过第1扩散防止凸部47以及第2扩散防止凸部48来抑制供电刷53、54的磨 耗粉朝向轴承52以及旋转轴14扩散。进一步,通过第1扩散防止凸部47以及第2扩散防 止凸部48来抑制从轴承52漏出的润滑油流向容易堆积供电刷53、54的磨耗粉的外周侧。 因此,能够抑制供电刷53、54的磨耗粉与润滑油混合。因此,能够抑制因供电刷53、54的磨 耗粉与润滑油混合所形成的磨耗粉的块而产生的绝缘不良。
[0089] (12)在刷握21的对置部33b上设置有沿轴向凹下的扩散防止凹部49。在轴向观 察中,扩散防止凹部49设置在,比换向器17的外周面更靠径向内侧、且比轴承保持部34更 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上。基于此构成,从轴承52向轴承保持部34的径向外侧漏出的润滑油 积存在扩散防止凹部49,难以从该扩散防止凹部49流向径向外侧(容易堆积供电刷53、54 的磨耗粉的部位)。因此,能够抑制因供电刷53、54的磨耗粉与润滑油混合所形成的磨耗粉 的块而产生的绝缘不良。
[0090] (13)以往,由于须对因堆积在刷握内的供电刷的磨耗粉而产生的绝缘不良进行抑 制,所以会在供电刷的周围确保较大的空间。或者,会在刷握上设置孔使磨耗粉从该孔释放 至齿轮壳体的内部。因此,会出现电动机大型化、以及电动机的构造复杂化的问题。对此,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换向器17的外周面对置的外周壁部33a上设置有多个收集凹部40。 由此,对因供电刷53、54的磨耗粉而产生的进行抑制。因此,不仅能够抑制电动机1的大型 化以及电动机1的复杂化,而且能够抑制因供电刷53、54的磨耗粉而产生的绝缘不良。
[0091] (14)在齿轮壳体71上设置有浸入抑制凸缘部78。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液体从呼 吸孔76浸入到齿轮壳体71的内部。另外,浸入抑制凸缘部78形成为简单的形状。因此, 通过设置浸入抑制凸缘部78可抑制齿轮壳体71形状的复杂化。因此,不仅能够抑制电动 机1的制造成本的増大,而且能够抑制液体向呼吸孔76内浸入。
[0092] (15)检查凹部85c设置在,蜗轮83的、与连结有窗开闭调节器的连结部85a不同 的位置上。因此,连结部85a的形状相对于不同的多种类型的蜗轮83,可通过设置相同形状 的检查凹部85c,使用相同的检查夹具来检查动作性能。所以,无需根据连结部85a的形状 准备多种类型的检查夹具。因此,能够减少检查动作性能所需的成本。
[0093]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更改为以下的形式。
[009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对置部33b上设置有1个第1扩散防止凸部47。然而,也可 以在对置部33b的内侧面上设置有多个第1扩散防止凸部47。在这种情况下,例如,也可以 在旋转轴14的径向外侧呈同心状地形成多个第1扩散防止凸部47。另外,第1扩散防止凸 部47只要形成为将旋转轴14围绕的环状即可,并不仅限于圆环状。进一步,第1扩散防止 凸部47并不仅限于环状,也可以为沿着圆周方向延伸的圆弧状等。
[009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刷握21具有位于对置部33b的第1扩散防止凸部47以及第2 扩散防止凸部48。然而,刷握21也可以只具备位于对置部33b的第1扩散防止凸部47以 及第2扩散防止凸部48中的任意一个。
[0096] 虽然上述实施方式的扩散防止部由朝轴向突出的第1扩散防止凸部47和第2扩 散防止凸部48、以及形成在第1扩散防止凸部47与轴承保持部34之间的扩散防止凹部49 来构成,然而并不仅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对置部33b的内侧面形成圆环状的槽来代替第 1扩散防止凸部47。另外,也可以在对置部33b的内侧面形成放射状的槽来代替第2扩散 防止凸部48。也就是说,只要在对置部33b的、比轴承保持部34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沿轴 向设置凸状或凹状的扩散防止部即可。
[0097]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1供电刷53 (第1供电刷盒35)与第2供电刷54 (第2 供电刷盒36)所成的90°的角度范围A1内设置有第1切线收集凹部41以及第2切线收集 凹部42。然而,也可以在第1供电刷53 (第1供电刷盒35)与第2供电刷54 (第2供电刷 盒36)所成的270°的角度范围A2内设置与实施方式相同的切线收集凹部。也就是说,在 角度范围A2内,也可以在第1供电刷53与换向器17的接触部位的、包含换向器17的外周 面的切线的位置上设置切线收集凹部。同样地,在角度范围A2内,也可以在第2供电刷54 与换向器17的接触部位的、包含换向器17的外周面的切线的位置上设置切线收集凹部。
[009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成对的第1供电刷53与第2供电刷54配置为,在换向器17 的外周沿圆周方向分开90°的形式。然而,第1供电刷53与第2供电刷54所成的角度并 不仅限于90°,也可以适宜更改。另外,电动机1所具备的供电刷的个数不仅限于2个(一 对),也可以为3个以上。
[0099]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供电刷53的、与换向器17接触部位P1位于,从第1供电 刷53的圆周方向的中央沿圆周方向错开的位置。同样地,第2供电刷54的、与换向器17 的接触部位P2位于,从第2供电刷54的圆周方向的中央沿圆周方向错开的位置。然而,各 个供电刷53、54上的、与换向器17的接触部位并不仅限于上述方式。各个供电刷53、54也 可以在其圆周方向的中央与换向器17接触。
[010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刷握21具备辅助收集凹部45,然而并不一定具备辅助收集凹 部45。
[0101]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刷握21具备第1切线收集凹部41以及第2切线收集凹 部42,然而并不一定具备第1切线收集凹部41以及第2切线收集凹部42。刷握21也可以 具备第1切线收集凹部41以及第2切线收集凹部42中的任意一个。另外,刷握21也可以 不具备第1切线收集凹部41以及第2切线收集凹部42这两者,也可以只具备设置位置与 供电刷(53、54)和换向器17的接触部位无关的单纯收集凹部46。然后,设置在刷握21上 的、作为收集凹部40的单纯收集凹部46的个数不仅限为4个,只要为1个以上即可。另外, 刷握21只要具备第1切线收集凹部41、第2切线收集凹部42、和辅助收集凹部45中的至 少1个即可,也可以不具备单纯收集凹部46。另外,刷握21并不一定具备收集凹部40。
[0102] 设置在蜗轮83上的检查凹部85c的形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形状。例如,检 查凹部85c也可以形成为,在轴向观察中的形状成为长方形状、正方形状、半圆状等凹部。 另外,检查凹部85c也可以为,设置在检查部85b的、靠连结部85a的轴向的端面上的孔(不 朝径向开口而只朝轴向的一方侧开口的形状)。另外,设置在蜗轮83上的检查凹部85c的 个数不仅限于6个,只要为多个即可。另外,蜗轮83并不一定具备检查凹部85c。
[0103] 如图12所示,也可以用防水片材101对呼吸孔76的、齿轮壳体71外部侧的开口 端进行覆盖。防水片材101具有气体透过性,但不具有液体透过性。通过这种方式实施的 话,能够抑制水等液体从呼吸孔76向齿轮壳体71的内部浸入。
[0104] 浸入抑制凸缘部78的、与围绕部77的突出方向相同方向的突出量也可以根据电 动机1的固定位置适当更改为易于抑制液体浸入的长度。另外,齿轮壳体71并不一定具备 浸入抑制凸缘部78。
[010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电动机1具备减速部3。然而,电动机1也可以不具备减速部 3,而只由电动机部2构成。
[010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电动机1作为搭载在车辆上的电动窗装置的驱动源而被使 用。然而,电动机1并不仅限于作为电动窗装置的驱动源而被使用,其也可以作为其他装置 的驱动源而被使用。
【权利要求】
1. 一种电动机,具备: 旋转轴; 换向器,其与所述旋转轴一体旋转; 多个供电刷,其与所述换向器滑接;以及 刷握,其对所述供电刷进行保持,所述刷握具有:对置部,其与所述换向器的轴向的一 个端面对置;轴承保持部,设置在所述对置部上,并对支承所述旋转轴的轴承进行保持;以 及扩散防止部,设置在所述对置部的、比所述轴承保持部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上,用于对所 述供电刷的磨耗粉的扩散进行抑制, 所述扩散防止部朝所述换向器沿轴向突出,或者以沿轴向凹下的形式凹设。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轴沿轴向贯穿所述对置部并延伸, 所述扩散防止部具有将所述旋转轴围绕的环状部。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被保持在所述轴承保持部上的所述轴承为含油轴承, 所述环状部设置在,从轴向来看比所述换向器的外周面更靠径向内侧、且比所述轴承 保持部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上。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轴沿轴向贯穿所述对置部并延伸, 所述扩散防止部设置在所述旋转轴的径向外侧,并具有呈放射状延伸的多个放射状 部。
5. 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刷握具有设置在所述换向器的径向外侧的收集凹部, 所述收集凹部具有与所述换向器的外周面对置的开口部。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集凹部包含切线收集凹部, 所述刷握具有所述切线收集凹部, 所述切线收集凹部位于,所述刷握的、包含从所述供电刷与所述换向器的接触部位延 伸出的所述换向器的外周面的切线的位置。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集凹部进一步包含辅助收集凹部, 所述刷握具有所述切线收集凹部和所述辅助收集凹部, 所述切线收集凹部包含一对切线收集凹部,所述一对切线收集凹部在所述刷握上分别 位于沿圆周方向相邻的所述供电刷之间的位置, 所述辅助收集凹部位于沿圆周方向相邻的所述一对切线收集凹部之间。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电刷的与所述换向器的接触部位位于,从所述供电刷的圆周方向的中央沿圆周 方向错开的位置。
9.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供电刷为一对供电刷, 所述一对供电刷设置在所述换向器的径向外侧并配置为沿圆周方向间隔小于180°, 所述切线收集凹部包含一对切线收集凹部,所述一对切线收集凹部在所述刷握上分别 位于所述一对供电刷所成的、小于180°的角度范围内。
【文档编号】H02K5/16GK104113157SQ201410158395
【公开日】2014年10月22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18日 优先权日:2013年4月22日
【发明者】小栗亮介, 神户阳介, 山下友骑, 本间弘晃, 白井中庸 申请人:阿斯莫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