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89415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电动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电动机。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对电动机进行了描述。专利文献1中,电动机具有定子和转子,转子在径向上隔开气隙与定子面对。该转子以不能相对于轴旋转的方式被固定于轴上,定子通过轴承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固定于轴上。由此转子以能够相对于定子旋转的方式被固定。

更为具体地说明定子与轴之间的固定。定子被树脂模制部覆盖,在该树脂模制部上固定有导电性的支架。该支架还与轴承固定。轴承均具有导电性的内圈、外圈和滚动体。滚动体在内圈与外圈之间旋转,从而使得内圈与外圈相互旋转。在专利文献1中设有2个轴承,因此也设有2个支架。

另外,这2个支架通过导通销电连接。由此抑制了轴承的电蚀的产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6625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欲解决的课题

基于抑制电蚀的观点,还存在研究的空间。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轴承的电蚀的电动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动机的第1方面具有:导电性的轴30,其沿轴向延伸;多个轴承41、42,它们分别具有以与所述轴接触的方式被固定于所述轴上的导电性的内圈411、421、以及被固定成能够相对于所述内圈旋转的导电性的外圈412、422,所述多个轴承41、42沿所述轴向彼此隔开间隔配置;导电性的轴承外壳50,其具有隔着空隙包围所述轴的筒状的形状,并且与所述多个轴承中的至少两个轴承的所述外圈接触;定子20,其以避开所述轴和所述轴承外壳之间的方式设置;以及转子10,其以避开所述轴和所述轴承外壳之间的方式设置,隔着气隙与所述定子面对,并且通过所述轴、所述轴承和所述轴承外壳被固定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定子旋转。

本发明的电动机的第2方面基于第1方面的电动机,所述轴承外壳50具有位于比所述多个轴承41、42的所述外圈412、422的外周面靠近所述轴30侧的位置上的部位。

本发明的电动机的第3方面基于第1或第2方面的电动机,所述定子20具有供所述轴插入的孔26,所述轴承外壳50的一部分被插入于所述孔中,另一部分在所述孔的外部沿所述轴向延伸。

本发明的电动机的第4方面基于第1至第3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的电动机,所述轴承外壳50是一体件。

本发明的电动机的第5方面是基于第1至第4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的电动机,所述转子在所述轴的相反侧与所述定子面对,所述轴承外壳50以避开比所述定子20靠所述轴向的一侧的第1区域的方式,在所述轴向的另一侧的第2区域延伸,电接地的板部60被设置为在所述第1区域隔开间隔与所述定子面对。

本发明的电动机的第6方面基于第4方面的电动机,所述定子20具有定子铁芯21,该定子铁芯21上形成有供所述轴30和所述轴承外壳50插入的孔26,所述轴承外壳的所述板部60侧的端面54位于所述定子铁芯的与所述板部相反一侧的端面和所述定子铁芯的所述轴向上的中心之间。

本发明的电动机的第7方面基于第1至第6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的电动机,所述转子在所述轴的相反侧与所述定子面对,所述定子20与所述轴承外壳50和所述轴30都绝缘。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动机的第1方面,通过增大与轴承的外圈导通的轴承外壳和与轴承的内圈导通的轴之间的寄生电容,由此使得外圈与内圈的合成寄生电容增大,可减小轴承外壳与轴之间的电位差,由此能够抑制轴承的电蚀的产生。

根据本发明的电动机的第2方面,能够增大轴承外壳与轴之间的寄生电容。

根据本发明的电动机的第3方面,既能够抑制电动机的轴向尺寸的增大,又能够增大轴承外壳的轴向的长度。因此,既能够抑制电动机的该尺寸的增大,又能够增大轴承的外圈与内圈之间的寄生电容。

根据本发明的电动机的第4方面,作为所述轴承外壳能够将部件数量构成为最小限度。

根据本发明的电动机的第5方面,能够减小板部与轴承外壳之间的寄生电容。另一方面,与定子对置的板部以较小的面积与轴面对,因此板部与轴之间的寄生电容也小。因此,轴与板部、轴承外壳与板部的寄生电容取同等程度的值而能够取得平衡,因此能够减小轴承外壳与轴之间的电位差,能够抑制轴承的电蚀。

根据本发明的电动机的第6方面,能够减小轴承外壳与定子铁芯之间的寄生电容和定子铁芯与轴之间的寄生电容之差。因此,能够减小轴承外壳与轴之间的电位差,能够抑制轴承的电蚀。

根据本发明的电动机的第7方面,在定子与轴离开并且与轴承外壳接触的情况下,相比定子与轴承外壳离开且与轴接触的情况下的任意情况而言,能够减小轴承外壳与轴之间的电位差。

根据以下的具体说明和附图,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局面和优点会更为明晰。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电动机的概略结构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定子和转子的概略结构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等效电路的一例的图。

图4是表示电动机的概略结构的一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电动机1的概略结构的一例的剖视图,在包含假想的旋转轴线P的截面上示出了电动机1的结构。电动机1具有转子10、定子20、轴30、多个轴承41、42和轴承外壳50。

轴30是沿旋转轴线P延伸的棒状(例如圆柱状)的部件,具有导电性。轴30例如通过金属(例如不锈钢等)形成。

此外,以下将沿旋转轴线P的方向称作轴向,将以旋转轴线P为中心的周向和径向分别简称为周向和径向。

定子20具有定子铁芯21和绕组22。定子铁芯21通过软磁性体形成,具有导电性。定子铁芯21具有多个齿211和背轭212。图2是表示定子20和转子10的概略结构的一例的剖视图。图2中,示出垂直于旋转轴线P的截面且通过齿211的截面。

齿211设置有多个,这些多个齿211配置于轴30(旋转轴线P)的周围。更具体而言,多个齿211沿周向隔开间隔地并排配置,并且以旋转轴线P为中心呈放射状配置。

背轭212将多个齿211的一端(图1中的内周侧的一端)彼此磁连结。背轭212具有例如以旋转轴线P为中心的筒状(大致圆筒状)的形状。因此,背轭212上形成有将自身沿轴向贯通的孔26。

定子铁芯21例如可以通过沿轴向层叠的多个层叠钢板形成。由此,能够减少在定子铁芯21上产生的涡电流。此外,定子铁芯21无需一定通过层叠钢板构成,例如也可以是包含树脂而形成的压粉磁芯。由此,涡电流得以减少。

绕组22例如隔着绝缘子23而卷绕于齿211上。该绕组22将沿径向的轴线作为卷绕轴线而卷绕于齿211上。绝缘子23通过绝缘性的材料形成,将绕组22与齿211之间绝缘。另外,在本申请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绕组就并非指的是构成该绕组的1根根导线,而指的是导线被卷绕为一体的方式。这些情况在附图中也相同。此外,卷绕起始处和卷绕结尾处的引出线和它们的结线在附图中适当省略。

转子10具有磁极部件11。磁极部件11是对定子20供给励磁磁通的部件,并且隔着气隙与定子20面对。在图1的示例中,磁极部件11设置于比定子20靠外周侧(轴30的相反侧)的位置处。该电动机1是所谓的外转子型的电动机。

磁极部件11例如通过永磁体形成,朝向定子20呈现出在周向上交替不同的极性的磁极面。磁极部件11例如是粘结磁体,例如具有以旋转轴线P为中心的圆筒形状。因此,磁极部件11上形成有将自身贯通的孔13,定子20配置于该孔13的内部。作为粘结磁体的磁体片,例如可以采用铁素体磁体。

在这种转子10和定子20中,通过向绕组22适当地施加交流电压,从而定子20能够向转子10提供旋转磁场。伴随于此,转子10相对于定子20进行旋转。

在图1的示例中,定子20的至少一部分被定子模制部25覆盖。定子模制部25通过树脂形成,并且以紧密贴合的方式设置于定子20上。更具体而言,例如在定子20的轴向的两侧,定子模制部25以紧密贴合的方式覆盖定子20。另外,如图2举例所示,如果在绕组22的周向上的彼此之间存在空隙,则定子模制部25可以填埋该空隙。这种定子模制部25例如与定子20一体成型。此外,可以增加绕组22的圈数(层数),使得绕组22的彼此间的空隙变小。由此,能够提高绕组22在齿211之间的空隙所占的体积率(占积率),进而能够提高电动机1的效率。

定子模制部25覆盖定子20,因此能够保护定子20。其中,在图1的示例中,定子20的与转子10的对置面(齿211的外周面)未被定子模制部25覆盖而是露出。这是用于减小定子20与转子10之间的气隙的距离,降低磁阻。由此,能够提高电动机1的效率。另外,在图1的示例中,定子模制部25未覆盖背轭212的内周面,然而也可以覆盖该内周面。由此,还能够保护背轭212的内周面。

在图1的示例中,背轭212的内周面形成孔26,该孔26在轴向的例如上侧开口,而在轴向的例如下侧被定子模制部25堵住。并且,在图1的示例中,轴30沿轴向贯通孔26,在孔26的底面(通过定子模制部25形成的面)上,轴30的一端部嵌入定子模制部25而被固定。这种嵌入固定例如通过使轴30与定子模制部25一体成型来进行。

如上所述,定子模制部25将定子20与轴30固定,因此还作为连结定子20与轴30的连结部发挥功能。

轴30上安装有多个轴承41、42。轴承41均具有导电性的内圈411、外圈412和滚动体413。内圈411具有环形状,在其内周面上与轴30接触而被固定。外圈412具有直径大于内圈411的直径的环形状,并且从外周侧与内圈411面对。滚动体413例如具有球状的形状,并且在内圈411与外圈412之间滚动,实现外圈412与内圈411之间的相对旋转。在内圈411与滚动体413之间以及外圈412与滚动体413之间,涂布了未图示的绝缘性的润滑油(润滑脂),以降低它们之间的摩擦。

在这种轴承41中,如果在该内圈411与外圈412之间产生电位差,基于润滑油的绝缘被破坏,则电流会流过该内圈411与外圈412之间。由此,可能在轴承41上产生电蚀。

轴承42均具有导电性的内圈421、外圈422和滚动体423。轴承42的构造与轴承41的构造相同,因此省去重复的说明。在轴承42中,若由于该内圈421与外圈422之间的电位差使得润滑油的绝缘被破坏,则也会在该内圈421与外圈422之间流过电流。由此,可能在轴承42上产生电蚀。在本实施方式中,力图实现这些电蚀的减少。

轴承41、42分别在内圈411、421被轴30嵌合的状态下固定于轴30上。轴承41、42在轴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安装于轴30上。

轴承外壳50是导电性的部件,例如通过金属(例如铝)形成。另外,轴承外壳50具有隔开空隙包围轴30的筒状的形状,并且与轴承41、42的外圈412、422接触。由此,外圈412、422通过轴承外壳50彼此电连接。轴承外壳50至少在轴承41、42之间隔开空隙与轴30面对。

在图1的示例中,轴承41配置于比定子20靠轴向的上侧的位置,轴承42位于孔26的内部。换言之,轴承42设置于在径向上与定子20对置的位置上。由于轴承外壳50与轴承41、42双方接触,因此从孔26的内部向比定子20靠上侧的部位延伸。

另外,在图1的示例中,轴承外壳50在比定子20靠上侧的区域向外周侧扩展延伸。因此,在图1的示例中也可以说明为,轴承外壳50具有与轴承41、42接触的筒状部件51、以及从筒状部件51的上侧的部分向外周侧扩展的凸缘部52。

连结部12与轴承外壳50和转子10固定,并且将轴承外壳50与转子10连结起来。连结部12例如具有内侧筒状部123、上面部121和外侧筒状部122。内侧筒状部123具有筒状形状,在凸缘部52的外周侧的端部与轴承外壳50固定。上面部121从内侧筒状部123的外周侧的上端部分向外周侧扩展。上面部121例如具有板状的环形状。外侧筒状部122具有从上面部121的外周侧的周缘向轴向的下侧突出的筒状形状。外侧筒状部122与转子10(磁极部件11)固定。

该连结部12例如通过树脂形成,例如与轴承外壳50和转子10成型为一体。

根据这种结构,转子10与轴承外壳50和连结部12一起相对于轴30旋转。

另外,在图1的示例中,在轴承42与定子模制部25之间设置有预压弹簧35。预压弹簧35例如是通过呈螺旋状延伸的弹性体而形成的弹簧,并且被轴30贯通。预压弹簧35对轴承42与定子模制部25向远离的方向施力。

被这种电动机1驱动的负荷(例如风扇)例如安装于轴承外壳50或连结部12上。该负荷相对于电动机1设置于轴向的上侧。

另一方面,电动机1在与负荷相反的一侧被固定于产品安装板部60上。产品安装板部60具备导电性,例如通过金属形成。产品安装板部60具有板状的形状,并且与旋转轴线P交叉延伸。产品安装板部60在轴向上与电动机1面对,例如与旋转轴线P大致垂直。此外,该产品安装板部60电接地。

在图1的示例中,定子模制部25在比转子10靠轴向的下侧的区域,比转子10向外周侧扩展,在其外周侧的部分上形成有贯通孔29。贯通孔29在轴向上贯通该部分。电动机1通过该贯通孔29例如被螺栓等安装于产品安装板部60上。

另外,在图1的示例中,在产品安装板部60与电动机1之间介入有空隙,然而例如定子模制部25与产品安装板部60也可以紧密贴合。这种情况下,产品安装板部60与电动机1的导电性部件(轴30、轴承41、42和定子铁芯21等)隔开间隔面对,并且与该导电性部件绝缘。

通过对绕组22施加交流电压而驱动该电动机1。该交流电压例如通过电压形逆变器生成。电压形逆变器调整输出电压的脉冲宽度以模拟生成交流电压,因此会产生共模电压的变动。该共模电压通过在电动机1的各构成要素上产生的寄生电容而被施加给轴承41的内圈411与外圈412之间。进而,当该被施加给轴承41的电压超过了润滑油的绝缘破坏电压时会流过电流,在轴承41上产生电蚀。轴承42也同样。

图3是表示电动机1的等效电路的图。图3中,共模电压的变动通过脉冲信号源E1表示。一并参照图1,在本电动机1中,在绕组22与定子铁芯21之间介入有寄生电容C1,在定子铁芯21与轴30之间介入有寄生电容C2,在定子铁芯21与轴承外壳50之间介入有寄生电容C3。另外,在轴30与轴承外壳50之间介入有轴承41、42的寄生电容C41、C42(图3)和寄生电容C43。寄生电容C43主要通过轴30和轴承外壳50中的不同于与轴承41、42接触的部分的部分而构成。此外,在轴30与产品安装板部60之间介入有寄生电容C5,在轴承外壳50与产品安装板部60之间介入有寄生电容C6。

在图3的等效电路中,寄生电容C2、C5在寄生电容C1与接地(产品安装板部60的电位)之间彼此串联连接,寄生电容C3、C6在寄生电容C1与接地之间彼此串联连接。寄生电容C41、C42、C43彼此并联连接,它们各自的一端连接于寄生电容C2、C5之间的连接点,它们各自的另一端连接于寄生电容C3、C6之间的连接点。寄生电容C1与一组寄生电容C2、C3、C41~C43、C5、C6串联连接。

另外,脉冲信号源E1设置于寄生电容C1的与寄生电容C2、C3相反侧的一端和接地之间。亦即,脉冲信号源E1与一组寄生电容C1~C3、C41~C43、C5、C6并联连接。

在该等效电路中,寄生电容C41~C43的合成寄生电容越大,则越能够降低施加给轴承41、42的电压,进而能够抑制轴承41、42的电蚀。

进而,将轴承41、42电连接的轴承外壳50绕旋转轴线P在整周范围内与轴30面对。因此,轴30与轴承外壳50的对置面积较大。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1中,将固定于轴承上的导电性的支架彼此电连接的棒状的导通销与棒状的轴对置。因此,该对置面积非常小。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相当于寄生电容C43的棒状的导通销与棒状的轴之间的寄生电容较小。

另一方面,根据本电动机1,轴承外壳50与轴30在整周范围面对,因此轴30与轴承外壳50之间的寄生电容(合成寄生电容)相比专利文献1变得非常大。由此,相比专利文献1,能够抑制在轴承41、42上产生的电蚀。

此外,如图1举例所示,转子10和定子20以避开轴承外壳50与轴30之间的方式设置。因此,相比转子10和定子20设置于轴承外壳50与轴30之间的结构,轴承外壳50能够以较短距离与轴30面对。即,根据本电动机1,相比上述结构,能够增大寄生电容C43。因此能够抑制电蚀。

根据以上的说明可理解为,为了抑制电蚀,增大寄生电容C43即可。因此,电动机1只要具有上述的轴承外壳50、轴承41、42和轴30即可。因此,基于这种观点,电动机1不限于外转子型,也可以是内转子型,此外不仅可以是径向间隙型的电动机,还可以是轴向间隙型的电动机。另外,在图1的示例中,定子20被固定于轴30上,转子10被固定于轴承外壳50上,然而也可以相反地,转子10被固定于轴30上,定子20被固定于轴承外壳50上。

此外,在上述示例中,设置有2个轴承41、42,然而也可以设置有3个以上的轴承。

此外,在图1的示例中,轴承外壳50例如在轴承41、42之间具有位于比外圈412、422的外周面靠内周侧(轴30侧)的位置上的部位。换言之,轴承外壳50的内周面53位于比外圈412、422的外周面靠内周侧的位置处。由此,能够缩短轴承外壳50与轴30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增大寄生电容C43。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轴承41、42的电蚀。

另外,在外圈412、422的外径彼此不同的情况下,轴承外壳50的内周面53位于比距离轴30较远的一方的外周面靠内周侧的位置处即可。其中,如果内周面53位于比接近轴30的一方的外周面靠内周侧的位置上,则能够进一步增大寄生电容C43。

此外,轴承外壳50的内周面53可以位于比轴承41、42的内圈411、421的外周面靠内侧的位置处。这是由于能够进一步增大寄生电容C43。其中,轴承外壳50未与内圈411、421接触而是远离它们。其原因在于,轴承外壳50与外圈412、422一起相对于轴30旋转,与此相对,内圈411、421被固定于轴30上。

另外,为了增大寄生电容C43,可以增大轴承外壳50与轴30的对置面积。在这种观点中,优选增大轴30和轴承外壳50的对置部分的轴向的长度。然而,如果单纯将轴30和轴承外壳50在轴向上延长,则会招致电动机1的轴向尺寸的增大。

在图1的示例中,轴承42位于定子20的孔26的内部,轴承41位于比定子20靠上侧的位置处。因此,与轴承41、42接触的轴承外壳50的一部分被插入到定子20的孔26的内部,另一部分从孔26在外部沿轴向延伸。

由此,相比轴承42和轴承外壳50仅存在于比定子20靠轴向的上侧的区域的情况而言,能够增大轴承外壳50的轴向长度。而且,无需增大电动机1的轴向尺寸。这是由于在孔26的内部使得轴承外壳50变长。因此,能够在不增大电动机1的轴向尺寸的情况下,增大轴承外壳50的轴向长度,进而能够抑制电蚀的产生。

另外,在轴承42配置于比定子20靠上侧的区域的情况下,轴承外壳50的一部分被插入到孔26的内部即可。其原因在于,由此可以在不增大电动机1的轴向尺寸的情况下增大寄生电容C43。

此外,在图1的示例中,作为将轴承41、42电连接的部件的轴承外壳50是一体件。这里所谓的一体件指的是,相同材质连续从而形成轴承外壳50的情况。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1中,将轴承电连接的连接部件通过与各轴承接触的支架以及将该支架彼此连接的导电销形成。因此,根据本电动机1,相比专利文献1的连接部件能够将部件数量降低至最小限度,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此外,在图1的示例中,将轴承41、42电连接的轴承外壳50以避开比定子20(更具体是定子铁芯21)的下侧(产品安装板部60侧)的端部靠下侧的区域的方式,设置于比该端部靠上侧的区域。这一点如下所述,例如在提高寄生电容C5、C6的平衡方面是优选的。此外,这里所谓的提高平衡指的是各寄生电容的差变小。

产品安装板部60与电动机1在轴向上面对。具体而言,产品安装板部60与定子20隔开间隔面对。因此,寄生电容C5主要通过产品安装板部60和轴30的产品安装板部60侧的端面31形成。端面31的面积较小,因此寄生电容C5较小。

与此相对,寄生电容C6通过轴承外壳50的产品安装板部60侧的端面和产品安装板部60形成。在图1的示例中,轴承外壳50的端面的面积也较小,因此寄生电容C6较小。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1的支架(与轴承电连接的部件)不同于图1的轴承外壳50,设置于比定子靠下侧(与负荷相反的一侧)的区域,并且在径向扩展。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相对于电枢从与负荷相反的一侧设置了产品安装板部的情况下,该支架和产品安装板部以较短距离且以较大的对置面积面对。因此,支架与产品安装板部之间的寄生电容(相当于寄生电容C6)较大。

其中,在专利文献1中,轴与产品安装板部之间的寄生电容(相当于寄生电容C5)较小。这是因为轴的端面的面积较小。因此,这些寄生电容的平衡被破坏,由此使得支架的电位(轴承的外圈的电位)与轴的电位(轴承的内圈的电位)之差变大。

与此相对,在图1的示例中,轴承外壳50位于比定子20(更具体是定子铁芯21)的下侧的端部靠上侧的位置处。例如图1所示,在轴承外壳50的下侧的端面位于孔26的内部的情况下,轴承外壳50的端面无法向比孔26靠外周侧扩展,以比专利文献1小的对置面积与产品安装板部60面对。因此,寄生电容C6相比专利文献1较小。

此外,在轴承外壳50的下侧的端面位于比定子20靠上侧的区域的情况下,轴承外壳50的该端面能够向外周侧扩展,然而由于与产品安装板部60的距离变长,因此寄生电容C6仍然较小。

如上所述,由于能够减小寄生电容C6,因此能够降低与寄生电容C5之差,进而能够降低施加给轴承41、42的电压。因此能够抑制轴承41、42的电蚀。

图4是表示电动机1的概略结构的一例的图。图4的电动机1具有与图3同样的结构。其中,在图4中,轴承外壳50的轴向的下侧(产品安装板部60侧)的端面54位于比定子铁芯21的轴向的中心靠上侧(与产品安装板部60相反的一侧)的位置处。具体而言,端面54位于定子铁芯21的轴向的中心与定子铁芯21的上侧的端面之间。如下所述,这有助于寄生电容C2、C3的平衡提高。

进而,寄生电容与对象部件间的距离的倒数和对置面积成比例。关于定子20(更具体是定子铁芯21)与轴30之间的寄生电容C2、定子铁芯21与轴承外壳50之间的寄生电容C3,基于对置面积的观点来考虑。轴30被轴承外壳50封闭,因此轴30中的从轴承外壳50露出的露出部与定子铁芯21的对置面积会影响寄生电容C2。即,寄生电容C2取决于轴承外壳50的端面54的位置。由此可知,通过控制轴承外壳50的端面54的位置,从而能够控制定子铁芯21与轴30的对置面积和定子铁芯21与轴承外壳50的对置面积。

另一方面,基于距离的观点来考虑,轴30比轴承外壳离定子铁芯21更远,因此寄生电容C2具有相比寄生电容C3变小的倾向。

并且,为了抑制电蚀,优选尽可能使这2个寄生电容C2、C3之差变小。如上所述,基于距离的观点,寄生电容C2比寄生电容C3小,因此基于对置面积的观点优选使得寄生电容C2比寄生电容C3大。

因此,在图4的示例中,使端面54位于定子铁芯21的轴向的中心与定子铁芯21的上侧的端面之间。由此,能够使得寄生电容C2的对置面积变得大于寄生电容C3的对置面积。因此,相比将端面54设置于比定子铁芯21的中心靠下侧的情况而言,能够提高寄生电容C2、C3的平衡。

更优选的是,使得定子20与轴承外壳50之间的距离和定子20与轴30之间的距离之比与定子铁芯21与轴承外壳50的对置面积和定子铁芯21与轴30的对置面积之比一致。由此,能够理论上使得寄生电容C2、C3一致。

此外,在图1的示例中,轴30被固定于定子铁芯21上,轴承外壳50被固定于转子10上。这里,不同于图1的示例,考虑轴30被固定于转子10上、定子铁芯21被固定于轴承外壳50上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定子铁芯21与轴30离开,因此与轴30绝缘。另外,定子铁芯21被固定于轴承外壳5上。关于该固定,可以考虑定子铁芯21与轴承外壳50接触而被固定的结构、以及定子铁芯21通过绝缘部件被固定于轴承外壳50上的结构。然而,在前者的构造中寄生电容C3会变得无限大。因此,优选采用后者的构造、即,定子铁芯21通过绝缘部件(例如树脂)与轴承外壳50固定。

此外,本发明在其发明范围内,只要不存在相互矛盾,就能够适当变形、省略各实施方式。

以上对该电动机进行了详细说明,然而上述说明在所有方面都仅为示例,电动机并不限定于此。未举例示出的无数的变形例应被理解为可在不脱离该电动机的范围内能够想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