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防卫功能的移动电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15181阅读:378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电源装置,更具体地说是指具有防卫功能的移动电源装置。

背景技术:
移动电源(MobilePowerPack,MPP),也叫充电宝、可充电电池等。一种集供电和充电功能于一体的便携式充电器,可以给手机、平板电脑等数码设备随时随地充电。一般由锂电芯(或者干电池,较少见)作为储电单元,使用方便快捷。但是,目前市场上的移动电源功能都比较单一,不能满足一些特殊的用途。在我们较长时间的外出旅行时,常需要携带移动电源备用。特别是登山,野营等,对于女性同胞来说,自身的安全问题也是很重要的,当遇到野兽袭击时,女性很容易受到伤害。移动电源作为随身携带的必需品,如果具备一定的防御功能,这将减少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具有防卫功能的移动电源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具有防卫功能的移动电源装置,包括壳体以及电击杆部,所述壳体内设有容腔,所述容腔内放置有电池、电路板、充电电路以及放电电路;所述电路板、充电电路以及放电电路分别与所述电池电性连接;所述壳体上设有用于与外部供电设备连接的输入接口以及输出接口;所述壳体的侧端朝内凹陷,形成有容置槽,所述电击杆部的内端与所述容置槽铰接,所述电击杆部的外端设有两个间隔布置的电击片,所述电击杆部内设有升压电路,所述电击片与升压电路电性连接,所述壳体与电击杆部之间设有用于固定所述电击杆部嵌入在所述容置槽内的锁定结构;所述锁定结构的下端设有自锁式行程开关,当按下所述自锁式行程开关时,所述电击杆部朝外旋转180°且所述升压电路与所述放电电路连通。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电击杆部的内端中设有铰接孔,所述容置槽通过铰接轴插设在所述铰接孔内,且与所述电击杆部的内端铰接。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壳体包括具有下端开口的上壳以及具有上端开口的下壳,所述上壳封盖在所述下壳的上端开口处,所述上壳与所述下壳之间围合形成所述容腔,所述上壳的上端面水平朝外延伸,形成上板,所述下壳的下端面水平朝外延伸,形成下板,所述上板与所述下板之间围合形成所述容置槽。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电击杆部的内端设有用于驱动所述电击杆部朝外旋转的扭簧,所述扭簧位于所述容置槽与所述电击杆部的内端铰接之处。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锁定结构包括设在所述电击杆部的外端上的锁孔以及活动置于所述上板下方的锁扣,所述自锁式行程开关位于所述锁扣的下方。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锁定结构包括推杆以及位于所述推杆上端的按键,所述锁扣形成在所述推杆的下端,所述按键位于所述上板的上方。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上板中设有按键槽,所述按键嵌入在所述按键槽。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上壳的侧端设有推杆孔,所述推杆活动插设在所述推杆孔内。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锁扣的下方设有复位弹簧,所述自锁式行程开关位于所述复位弹簧的下方。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壳体上设有用于提示所述电池的所剩电量的指示灯,所述指示灯与所述放电电路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具有防卫功能的移动电源装置,通过在壳体的侧端设置电击杆部,电击杆部上设有电击片,电击片由壳体内部的电池提供电源,当电击杆部收拢嵌入在壳体侧端的容置槽内时,用户可以将该装置当做移动电源使用,当用户遇到危险时,可以较为方便的将装置变成电击棒,结构简单,巧妙的将电棍和移动电源结合在一起,能够为用户在受到意外攻击或侵害时,起到自我保护的功能,简便实用。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提供具有防卫功能的移动电源装置的爆炸示意图一;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提供具有防卫功能的移动电源装置的爆炸示意图二;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提供具有防卫功能的移动电源装置的立体示意图一;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提供具有防卫功能的移动电源装置的立体示意图二;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提供具有防卫功能的移动电源装置的电路原理框图。附图标记10上壳101按键槽11电池12电击杆部121电击片122铰接孔131按键132推杆133锁扣134锁孔135复位弹簧14吊线15电路板151输出接口152输入接口153指示灯161充电电路162放电电路163升压电路164自锁式行程开关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一步介绍和说明,但不局限于此。如图1-图5所示的具体实施例,本实施例提供的具有防卫功能的移动电源装置,可以运用在室内或者室外,既可以提供电源,又可以作为防卫工具所用。具有防卫功能的移动电源装置,包括壳体以及电击杆部12,该壳体内设有容腔,容腔内放置有电池11、电路板15、充电电路161以及放电电路162;电路板15、充电电路161以及放电电路162分别与电池11电性连接;壳体上设有用于与外部供电设备连接的输入接口151以及输出接口152;壳体的侧端朝内凹陷,形成有容置槽,电击杆部12的内端与容置槽铰接,电击杆部12的外端设有两个间隔布置的电击片121,电击杆部12内设有升压电路163,电击片121与升压电路163电性连接,壳体与电击杆部12之间设有用于固定电击杆部12嵌入在容置槽内的锁定结构;锁定结构的下端设有自锁式行程开关164,且当按下自锁式行程开关164时,电击杆部12旋转朝外旋转180°,显露在壳体外,且自锁式行程开关164处于按下状态,自锁式行程开关164使得升压电路163与放电电路162连通;当松开锁定结构,即自锁式行程开关164处于复位状态,放电电路162与输出接口152电性连接。用户可以利用数据线连接输入接口151与外部供电设备,为电池11进行充电;在室内或者室外时,用户可以通过用户可以利用数据线连接输出接口152与外部设备充电;当用户遇到危险时,可以按下自锁式行程开关,使得电击杆部12旋转朝外旋转180°,显露在壳体外,且自锁式行程开关164处于按下状态,经过一定的时间后自锁式行程开关164使得升压电路163与放电电路162连通,使得电击片121具备电流,可以当电击棒使用,用于防卫,经过一定时候后,电击片121断电,失去电击功能,以防止用户伤害到自己;当松开锁定结构,即自锁式行程开关164处于复位状态,放电电路162与输出接口152电性连接,可作为移动电源所用。上述的具有防卫功能的移动电源装置,通过在壳体的侧端设置电击杆部12,电击杆部12上设有电击片121,电击片121由壳体内部的电池11提供电源,当电击杆部12收拢嵌入在壳体侧端的容置槽内时,用户可以将该装置当做移动电源使用,当用户遇到危险时,可以较为方便的将装置变成电击棒,结构简单,巧妙的将电棍和移动电源结合在一起,能够为用户在受到意外攻击或侵害时,起到自我保护的功能,简便实用。具体地,上述的电击杆部12的内端中设有铰接孔122,容置槽通过铰接轴插设在铰接孔122内,与电击杆部12的内端铰接。更近一步,上述的壳体包括具有下端开口的上壳10以及具有上端开口的下壳14,上壳10封盖在下壳14的上端开口处,上壳10与下壳14之间围合形成上述的容腔,上壳10的上端面水平朝外延伸,形成上板,下壳14的下端面水平朝外延伸,形成下板,上板与下板之间围合形成上述的容置槽。另外,上述的电击杆部12的内端设有扭簧123,该扭簧123位于容置槽与电击杆部12的内端铰接之处,当电击杆部12收纳后嵌入在容置槽内时,扭簧123被扭弯;当锁定结构打开时,当电击杆部12收纳在扭簧123的弹性作用下,朝外旋转180°,位于壳体的外端,这样,可以防止电击杆部12通电后电伤自己。更近一步,上述的锁定结构包括设在电击杆部12的外端上的锁孔134以及活动置于上板下方的锁扣133,上述的自锁式行程开关164位于锁扣133下方。当用户需要锁定电击杆部12,使其嵌入在容置槽内时,锁扣133卡设在锁孔134内,这样,即可将整个壳体与电击杆部12固定。在本实施例中,锁定结构包括推杆132以及位于推杆132上端的按键131,锁扣133形成在推杆132的下端,按键131位于上板上方。这样,当用户按下按键131时,按键131推动推杆132朝下移动,推杆132带动锁扣133脱离锁孔134,使得整个电机杆部朝外旋转,且锁扣133触动自锁式行程开关164按下,触发升压电路163与放电电路162连接。为了便于安装按键槽101,上述的上板中设有按键槽101,上述的按键131嵌入在按键槽101。更近一步的,上述的上壳10侧端设有推杆孔136,上述的推杆132活动插设在推杆孔136内,这样,推杆孔136可以对推杆132的安装起到定位的作用。另外,锁扣133的下方设有复位弹簧135,上述的自锁式行程开关164位于复位弹簧135的下方,这样,推杆132朝下移动,带动锁扣133朝下移动,压缩复位弹簧135,复位弹簧135对自锁式行程开关164产生向下的压力,将自锁式行程开关164按下;此后,复位弹簧135慢慢朝上复位,并且带动锁扣133朝上移动复位,减少对自锁式行程开关164的向下压力,直至复位弹簧135不对自锁式行程开关164产生向下的压力,自锁式行程开关164也会复位,从而使得电击片121断电。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壳体上设有指示灯153,指示灯153与放电电路162电性连接,指示灯153可以用于提示用户电池11的所剩电量。上述的指示灯153、输入接口151以及输出接口152分别位于壳体的上端。于其它实施例中,指示灯153、输入接口151以及输出接口152分别位于壳体的下端。于其它实施例中,指示灯153、输入接口151以及输出接口152分别位于壳体的上端面中。上述仅以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以便于读者更容易理解,但不代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仅限于此,任何依本实用新型所做的技术延伸或再创造,均受本实用新型的保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