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电保护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67458阅读:343来源:国知局
断电保护电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开关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断电保护电路。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各种用电设备的使用都离不开电源。但在突然遭遇电网断电,再重新恢复供电时,通电的瞬间电流峰值很大,用电设备就会受到一定的电流冲击,而使内部元器件老化影响寿命,甚至直接烧坏元器件;尤其对于冰箱、电视机及电脑等家用电器的危害更大,以致于给人们的财产造成极大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在电网断电后为家用电器延时送电的断电保护电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断电保护电路,包括第一延时模块、第二延时模块、开关电路和负载块模块;

所述第一延时模块的第一端与开关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延时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三端与所述负载块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延时模块与所述负载块模块的第二端连接;

其中,通过第一延时模块和第二延时模块对负载块模块的延时作用,使负载与电源延时导通。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延时模块包括第一电源、第一电容、第一稳压管、第二电容、第一电阻、第三电容、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和第二电阻;

所述第一电源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正极,所述第一电源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一电源的第二端还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负极, 所述第一电容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稳压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容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稳压管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稳压管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正极,所述第一稳压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负极,所述第二电容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容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负极,所述第三电容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所述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负极,所述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其中,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构造为所述第一延时模块的第一端。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三极管为NPN型三极管,所述第二三极管为PNP型三极管。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延时模块包括第二电源、第四电容、第五电容、第二稳压管、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三电阻、第八电容、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和第五三极管和第一开关;

所述第二电源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正极,所述第二电源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电源的第二端还连接所述第六电容的负极,所述第四电容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容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稳压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稳压管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稳压管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六电容的正极,所述第二稳压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六电容的负极,所述第六电容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六电容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八电容的负极,所述第八电容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四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八电容的负极,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一端, 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其中,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构造为所述第一延时模块的第一端;

其中,所述第一开关为常闭开关,所述第三电阻为可变电阻。

作为优选,所述第三三极管为NPN型三极管,所述第四三极管和第五三极管均为PNP型三极管。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延时模块包括第三电源、第九电容、第十电容、第三稳压管、第十一电容和第十二电容;

所述第三电源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九电容的正极,所述第三电源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九电容的负极,所述第九电容的正极连接所述第十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九电容的负极连接所述第十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十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稳压管的第一端,所述第十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稳压管的第二端,所述第三稳压管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十一电容的正极,所述第三稳压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十一电容的负极,所述第十一电容的正极连接所述第十二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一电容连接所述第十二电容的第二端;其中,所述第十二电容的第一端构造为所述第二延时模块的第一端。

作为优选,所述开关电路包括第二开关、第三开关、第四开关和第四电阻;

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延时模块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开关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延时模块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延时模块的第一端。

作为优选,所述负载块模块的第三端接地,所述负载块模块的第四端连接第一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第二端连接第四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接地。

作为优选,所述负载块模块的第二端还连接负载,所述负载块模块的第五端连接第四电源。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延时模块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发光二极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第二端连接第四电阻的一端,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延时模块的第二端;

所述第一延时模块还连接第四电源;

该第四电源配置为:为负载供电的交流电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当断电后通电时,通过开关电路进行打开或者闭合,使第一延时模块、第二延时模块和负载块模块共同作用,延长对负载的通电时间,也就是说待电路中的电流较为稳定后,再对负载进行通电,从而保护负载不至因电流过大而受到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断电保护电路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断电保护电路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延时模块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断电保护电路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延时模块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断电保护电路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第二延时模块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断电保护电路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断电保护电路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断电保护电路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断电保护电路,具体可以包括第一延时模块10、第二延时模块20、开关电路30和负载块模块40;

所述第一延时模块10的第一端与开关电路30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开关电路30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延时模块20的第一端连接,所述 开关电路30的第三端与所述负载块模块40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延时模块20与所述负载块模块40的第二端连接;

其中,通过第一延时模块10和第二延时模块20对负载块模块40的延时作用,使负载与电源延时导通。

具体地,当用电设备断电后重新接通电源的瞬间,瞬时电流非常大,很容易将用电设备损坏。在电路中接入本实施例的断电保护电路后,在正常的情况下,第一延时模块、第二延时模块、开关电路并不会起作用,电源通过负载块模块与负载连接,为负载供电;当断电又重新接通电源时,第一延时模块、第二延时模块和开关电路开始起作用,开关电路接通或者断开,以使第一延时模块和第二延时模块对负载块模块进行控制,使负载与电源延时导通。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当断电后通电时,通过开关电路进行打开或者闭合,使第一延时模块10、第二延时模块20和负载块模块40共同作用,延长对负载的通电时间,也就是说待电路中的电流较为稳定后,再对负载进行通电,从而保护负载不至因电流过大而受到损坏。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断电保护电路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第一延时模块10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断电保护电路在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更加详细地介绍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断电保护电路所涉及的第一延时模块10,具体可以包括所述第一延时模块10包括第一电源V1、第一电容C1、第一稳压管ZD1、第二电容C2、第一电阻R1、第三电容C3、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和第二电阻R2

所述第一电源V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C1的正极,所述第一电源V1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一电源V1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C2的负极,所述第一电容C1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稳压管ZD1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容C1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稳压管ZD1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稳压管ZD1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C2的正极,所述第一稳压管ZD1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C2的负极,所述第二电容C2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容C2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三电容C3的负极,所述第三电容C3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 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所述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三电容C3的负极,所述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其中,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构造为所述第一延时模块10的第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Q1为NPN型三极管,所述第二三极管Q2为PNP型三极管。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断电保护电路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第一延时模块10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断电保护电路在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更加详细地介绍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断电保护电路所涉及的第一延时模块10,具体可以包括第二电源V2、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二稳压管ZD2、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三电阻R3、第八电容C8、第三三极管Q3、第四三极管Q4和第五三极管Q5和第一开关K1

所述第二电源V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容C4的正极,所述第二电源V2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电源V2的第二端还连接所述第六电容C6的负极,所述第四电容C4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五电容C5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容C4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五电容C5的第二端,所述第五电容C5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稳压管ZD2的第一端,所述第五电容C5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稳压管ZD2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稳压管ZD2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六电容C6的正极,所述第二稳压管ZD2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六电容C6的负极,所述第六电容C6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七电容C7的第一端,所述第六电容C6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七电容C7的第二端,所述第七电容C7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所述第七电容C7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八电容C8的负极,所述第八电容C8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八电容C8的负极,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五三极管Q5的基极,所述第五三极管Q5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开关K1的第一端,所述第五三极管Q5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三电阻 R3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开关K1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其中,所述第五三极管Q5的发射极构造为所述第一延时模块10的第一端;

其中,所述第一开关K1为常闭开关,所述第三电阻R3为可变电阻。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三极管为NPN型三极管,所述第四三极管和第五三极管均为PNP型三极管。

在本实施例的替代方案中,第一开关K1可由一电阻来代替,最好是可变电阻。也就是说,开关断开时,相当于可变电阻调节至较大阻值,开关闭合时,相当于可变电阻调至较小阻值;而且,实践证明,将第一开关替换为可变电阻,并不影响本实施例的实施效果。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断电保护电路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第一延时模块10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断电保护电路在如图2或图3所示的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更加详细地介绍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断电保护电路所涉及的第二延时模块20,具体可以包括第三电源V3、第九电容C9、第十电容C10、第三稳压管ZD3、第十一电容C11和第十二电容C12

所述第三电源V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九电容C9的正极,所述第三电源V3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九电容C9的负极,所述第九电容C9的正极连接所述第十电容C10的第一端,所述第九电容C9的负极连接所述第十电容C10的第二端,所述第十电容C10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稳压管ZD3的第一端,所述第十电容C10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稳压管ZD3的第二端,所述第三稳压管ZD3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十一电容C11的正极,所述第三稳压管ZD3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十一电容C11的负极,所述第十一电容C11的正极连接所述第十二电容C12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一电容C11连接所述第十二电容C12的第二端;其中,所述第十二电容C12的第一端构造为所述第二延时模块20的第一端。

在具体实施时,第三电源V3为6V电源,第九电容的C9值为100μF,第十电容C10的值为104μF,第十一电容的C9值为100μF,第十二电容的C9值为104μF。

以上实施例所涉及的稳压管均为三端稳压管,且型号为7806.

下面以图2和图4所示的实施例为例,结合本实施所涉及的电源和外接的负载RL来对本实施例的使用方法进行介绍。

为更清楚地介绍本实用新型各模块间的连接关系,首先将图2所示的电路作为一个框图,将图3所示的电路作为一个框图,来介绍第一延时模块和第二延时模块与其他模块、电路、外接电源以及负载RL之间的连接关系。

如图5所示,所述开关电路30包括第二开关K2、第三开关K3、第四开关K4和第四电阻R4

所述第二开关K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延时模块10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开关K2连接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开关K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延时模块10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开关K3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开关K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开关K3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延时模块20的第一端。

下面以图2所示的第一延时模块为例来介绍开关电路的作用。本实施例重新通电后可实现自动延时操作,还可以实现手动延时操作,自动延时操作和手动延时操作取决于第三开关K3的状态。具体地,第三开关K3为按钮式开关,第二开关K2和第四开关K4为单刀双掷开关,且均为常开开关。本实施例可以在断电重新通电时自动进行延时操作,也就是说使第三开关K3处于闭合的状态,当重新通电时,第三开关K3断开,第三容C3进行放电,过数秒或数分钟后第三电容C3放电完闭,负载得以供电;本实施例还可以在断电重新通电时手动进行延时操作,也就是说,使第三开关K3处于断开的状态,在需要进行延时操作时,用户手动将第二开关K2闭合,待负载RL得以供电后再手动将第二开关K2断开。

值得说明提,可通过调节负载块模块40中的阻值来调节延时的时间,也就是说,在负载块模块40中,连接开关电路30的第一端与连接负载的第二端之间的阻值来决定的,负载块模块的第一端与第二端的阻值越大,延时时间越长。

继续结合图5,所述负载块模块40的第三端接地,所述负载块模块40的第四端连接第一发光二极管D1,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D1的第二端连接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所述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接地。

继续结合图5,所述负载块模块40的第二端还连接负载RL,所述负载块模块40的第五端连接第四电源(图中未示出)。

具体地,第四电源为总电源,即为负载RL供电的220V交流电源。

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可以知道,第一发光二极管和第五电阻的作用是为了指示负载是否接通电源,

继续结合图5,所述第一延时模块10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发光二极管D2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D2的第二端连接第六电阻R6的一端,所述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延时模块10的第二端;

所述第一延时模块10还连接第四电源;

该第四电源配置为:为负载供电的交流电源。

具体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可以知道,第二发光二极管D2和第六电阻R6的作用是为了指示电路是否接通电源的,当断开电源时,第二发光二极管D2亮,当接通电源时,第二发光二极管D2灭,当然也可以做相反的指示。

在电路中设置发光二极管,便于在电路出现故障时,很容易判断故障位置,以提高操作人员的工效率。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延时模块10还可不与开关电路直接连接,而通过第六电阻R6与所述开关电路30连接;同时,第二延时模块与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连接。为更详细地介绍本实用新型,本实施例将图2和图3所示的电路中第一延时模块和第二延时模块展开,如图6所示。

以上实施例所涉及的元件皆为常用元件,也就是说本实施例很容易实现。对于负载块模块的参数,可以选择耐压800V以上、工作电流10~30A的,优选地,选择具有过流过压功能的负载块模块,可以进一步增加本实施例的断电保护器的功能。本实施所涉及的三极管,由晶闸管组成,因此在选择晶闸管时,选择可关断的晶闸管,以使本实施例的断电保护器更加简化。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当断电后通电时,通过开关电路30进行打开或者闭合,使第一延时模块10、第二延时模块20和负载块模块40共同作用,延长对负载RL的重新供电时间,也就是说待电路中的电流较为稳定后,再对负载RL进行供电,从而保护负载RL不至因电流过大而受到损坏。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