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支架的承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55498阅读:741来源:国知局
光伏支架的承重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光伏支架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伏支架的承重装置。



背景技术:

光伏支架的承重装置用于用于支承导轨以及安装在导轨上的太阳能板,现有的承重装置结构不稳定,容易产生变形,进而会影响导轨的安装以及太阳能板的安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稳定、可靠的光伏支架的承重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光伏支架的承重装置,包括并排设置的若干个承重装置,每个承重装置包括一承重梁、至少两个承重梁的支承固定组件和承重梁的辅助支承组件,承重梁的支承固定组件间隔设置在承重梁的下方,承重梁的辅助支承组件包括连接件和支承杆,连接件滑设在承重梁的底部并位于相邻的两个承重梁的支承固定组件之间,支承杆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支承杆的第一端枢接在一个承重梁的支承固定组件上,支承杆的第二端枢接在连接件上,支承杆、与支承杆第一端枢接的承重梁的支承固定组件和承重梁共同围成一个三角结构;

所述承重梁两侧的底部沿承重梁延伸的方向分别设有至少一个条形凸缘,所述连接件具有两个侧板和一连板,连板位于两个侧板之间并连接两个侧板,两个侧板和连板共同围成一朝上设置的容置空间,承重梁的底部滑设配合在容置空间内,容置空间两侧的两个侧板内壁上分别设有与承重梁两侧的条形凸缘相对应的条形槽,条形凸缘滑设配合在条形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的两个侧板分别向连板的背离所述容置空间的一侧延伸一定长度并与该连板共同围成一朝下设置的开口槽,两个侧板与连板共同形成一体成型的H形的连接件,第一支承杆的第二端设置在开口槽中并枢接在开口槽两侧的两个侧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承重梁的底面沿承重梁延伸的方向设有滑槽,所述承重梁的辅助支承固定组件还包括一滑块,滑块滑设在滑槽内,滑块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件的连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滑槽开口处的两侧壁分别沿两侧壁延伸的方向设有挡沿,该挡沿将所述滑块限制在滑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滑块通过螺栓连接在所述连接件的连板上,螺栓依次穿过连板并旋接至所述滑槽内的滑块中。

进一步地,所述条形凸缘均向上倾斜10~30度。

进一步地,所述承重梁的支承固定组件包括支承柱、支承座和支承件,支承座固定在支承柱的顶部,支承件设置在承重梁的下方并用于连接承重梁和支承座,所述支承杆的第一端枢接在支承座上。

进一步地,所述支承座具有一底板和两个支承板,底板固定在所述支承柱的顶部,两个支承板相对地固定在底板上,所述支承杆的第一端位于两个支承板之间并枢接在两个支承板上,所述支承件连接在两个支承板上。

进一步地,与所述支承杆第一端枢接的承重梁的支承固定组件还包括一竖向设置的撑高杆,撑高杆的下端与支承座连接,撑高杆的上端与所述支承件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承重梁的辅助支承组件,支承杆、与支承杆第一端枢接的承重梁的支承固定组件和承重梁共同围成一个三角结构,从而保证整体结构的稳定性、牢固性、可靠性,避免承重装置发生变形,从而保证导轨和太阳能板的正常安装。

附图说明

图1是光伏支架的承重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2中B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光伏支架的承重装置中连接件的结构图;

图5是图3中承重梁和连接件组合后的剖视图;

图6是图2中C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图1中D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技术方案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光伏支架的承重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并排设置的若干个承重装置,每个承重装置包括一承重梁1、至少两个承重梁1的支承固定组件和承重梁1的辅助支承组件,承重梁1的支承固定组件间隔设置在承重梁1的下方,承重梁1的辅助支承组件包括连接件51和支承杆52,连接件51滑设在承重梁1的底部并位于相邻的两个承重梁1的支承固定组件之间,支承杆52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支承杆52的第一端枢接在一个承重梁1的支承固定组件上,支承杆52的第二端枢接在连接件51上,支承杆52、与支承杆52第一端枢接的承重梁1的支承固定组件和承重梁1共同围成一个三角结构;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承重梁1两侧的底部沿承重梁1延伸的方向分别设有至少一个条形凸缘11,结合图4所示,所述连接件51具有两个侧板511和一连板512,连板512位于两个侧板511之间并连接两个侧板511,两个侧板511和连板512共同围成一朝上设置的容置空间513,承重梁1的底部滑设配合在容置空间513内,结合图5所示,容置空间513两侧的两个侧板511内壁上分别设有与承重梁1两侧的条形凸缘11相对应的条形槽5111,条形凸缘11滑设配合在条形槽5111中。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承重梁的辅助支承组件,支承杆、与支承杆第一端枢接的承重梁的支承固定组件和承重梁共同围成一个三角结构,从而保证整体结构的稳定性、牢固性、可靠性,避免承重装置发生变形,从而保证导轨和太阳能板的正常安装。

本实施例中连接件不仅能辅助支承固定承重梁,而且承重梁的底部滑设配合在容置空间内,从而实现连接件与承重梁之间能相对滑动,进而连接件可以对承重梁的不同位置进行辅助支承固定,进而更稳定、可靠地对承重梁进行固定。

本实施例中连接件不仅能支承固定承重梁,而且连接件与承重梁之间能相对滑动,具体地,本实施例中采用条形槽与条形凸缘的滑设配合来实现上述功能的。本实施例中条形槽与条形凸缘的滑设配合的方式具有以下优点:1、承重梁两侧的条形凸缘能够起到增加承重梁强度;2、连接件与承重梁之间连接时,只需要将条形槽与条形凸缘配合在一起就可以,安装简单,安装效率高,进而提高制造和安装效率;3、相对于连接件与承重梁之间采用滑动块与条形槽相滑设配合的方式,由于省去滑动块,本实施例中整体组件结构轻便,但是可承受的重量相对较轻,主要适用于承载负荷较小的情形。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优选的,如图4和图3所示,所述连接件51的两个侧板511分别向连板512的背离所述容置空间513的一侧延伸一定长度并与该连板512共同围成一朝下设置的开口槽514,两个侧板511与连板512共同形成一体成型的H形的连接件51,第一支承杆52的第二端设置在开口槽514中并枢接在开口槽514两侧的两个侧板511上。

本实施例通过将连接件设置成H形,一方面保证整体组件的稳定性和平衡性,另一方面开口槽两侧的两个侧板可以用于枢接在支承杆的第二端,从而起到连接的作用,也不会影响连接件用于支承固定承重梁的上部分的强度。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优选的,如图5所示,所述承重梁1的底面沿承重梁1延伸的方向设有滑槽12,所述承重梁1的辅助支承固定组件还包括一滑块513,滑块滑设在滑槽12内,滑块513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件51的连板512上。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优选的,如图5所示,所述滑槽12开口处的两侧壁分别沿两侧壁延伸的方向设有挡沿13,该挡沿13将所述滑块513限制在滑槽内。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优选的,如图5所示,所述滑块513通过螺栓连接在所述连接件51的连板512上,螺栓依次穿过连板512并旋接至所述滑槽内的滑块513中。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优选的,如图5所示,所述条形凸缘11均向上倾斜10~30度。优选的条形凸缘11可以向上倾斜10度、15度、20度、25度、30度。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优选的,如图2和图7所示,所述承重梁1的支承固定组件包括支承柱21、支承座和支承件22,支承座固定在支承柱21的顶部,支承件22设置在承重梁1的下方并用于连接承重梁1和支承座,所述支承杆52的第一端枢接在支承座上。具体地,所述支承件22也具有与所述连接件51相同的结构,所述支承件22也具有两个侧板和一连板,具体结构在此不做重复描述。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优选的,如图6、图7和图2所示,所述支承座具有一底板241和两个支承板242,底板241固定在所述支承柱21的顶部,两个支承板242相对地固定在底板241上,所述支承杆52的第一端位于两个支承板242之间并枢接在两个支承板242上,所述支承件22连接在两个支承板242上。具体地,所述支承件22中的两个侧板分别与两个支承板242连接。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优选的,如图6、图7和图2所示,与所述支承杆52第一端枢接的承重梁1的支承固定组件还包括一竖向设置的撑高杆28,撑高杆28的下端与支承座连接,撑高杆28的上端与所述支承件22连接。

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实施方式,在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的知识范围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从上述的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作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