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箱式变电站内保温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54421阅读:546来源:国知局
一种箱式变电站内保温柜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箱式变电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设置在箱式变电站的低压室内的保温柜。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高速铁路总投入的加大、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迅猛以及铁路电气化要求逐渐提高,铁路远动箱式变电站也迅猛发展。铁路远动箱式变电站(简称箱变)分为高压室、变电室和低压室,并且铁路远动箱式变电站内经常需要配置不间断电源(简称UPS)、电池以及远程终端单元(简称RTU)等集中发热元件,这些元件集中产生较大热量且其中电池本身受温度影响较大,导致在温度较高时性能及寿命衰减。现有技术中这些元件分散在箱式变电站内,为了对箱式变电站进行通风散热,一般靠风机散热或是对整个箱体进行空调降热,导致通风散热效果不好,且耗能量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箱式变电站内保温柜的目的是,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箱式变电站内通风散热不良的问题,实现集中发热元件在保温柜内的良好保温,进而保证箱式变电站内各元件正常运行。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如下技术方案予以解决:

一种箱式变电站内保温柜,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柜的门板、顶板、底板、背板和一个侧板围合成所述保温柜的容纳空间且均为包括内板和外板的双层保温结构,各所述内板和外板之间填充有保温材料;所述容纳空间内设置有集中发热元器件;通过所述箱式变电站的箱体侧壁上的通孔设置空调,并且所述空调一侧伸入所述保温柜内,实现对所述保温柜内集中发热元器件的保温。

在实际箱式变电站的组装中,保温柜与箱式变电站箱体侧壁一般不会无间距接触,所述容纳空间的侧面敞口处设置有与所述保温柜密封连接的风道结构,所述风道结构与所述箱体侧壁密封接触,所述空调一侧伸入所述风道结构内。

进一步地,所述风道结构包括前风道、风道顶板和后风道;所述前风道、后风道和风道顶板均通过螺栓安装至所述保温柜的柜体框架上。

为了保证前风道、后风道和风道顶板的保温效果,所述前风道和后风道中每个均由两个开口大小不同的槽形钣金件扣合形成,所述两个槽形钣金件之间填充有保温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保温材料为保温岩棉板、EPS泡沫或海绵。

进一步地,各所述内板和外板之间还填充有硅酸铝。

进一步地,所述集中发热元器件为RTU、电池和UPS。

为了实现门板的结构强度和保温,所述门板与侧板铰接;所述门板的外板内侧设置有至少一根加强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是:不对整个箱式变电站进行通风散热,而是将集中发热元器件放置在该保温柜内,使用空调单独对该保温柜进行通风散热,相比对整个箱式变电站,空调能耗低;该保温柜的柜体结构采用双层保温结构,且中间填充有保温材料,使得该保温柜的保温效果好,不易散失冷量或热量,实现集中发热元件在保温柜内的保温效果,确保元器件的正常运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要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箱式变电站内保温柜与空调之间的安装示意图(其中保温柜除去门板);

图2为本实用新型箱式变电站内保温柜的实施例的右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箱式变电站内保温柜的实施例中门板的主视图(其中门板除去了其内板);

图4为本实用新型箱式变电站内保温柜内试验数据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铁路远动箱式变电站内经常需要配置RTU、电池和UPS等集中发热元器件,这些元器件本身发热量大且其中电池和UPS本身对温度敏感度比较高,在温度升高时会对电池或UPS的性能或寿命衰减,并且发热量大导致的温度高容易烧坏箱式变电内的其他元器件,影响箱式变电站的正常运作。本实用新型将这些集中发热元器件放置在一个柜体内进行温度控制,从而提高了元器件的使用寿命,保证了箱式变电站的有效运行。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涉及一种箱式变电站内保温柜100,所述保温柜100的门板40、顶板10、底板30、背板50和一个侧板(未标注)围合成所述保温柜100的容纳空间且均为包括内板和外板的双层保温结构,各所述内板和外板之间填充有保温材料;所述容纳空间内设置有集中发热元器件;通过所述箱式变电站的箱体侧壁上的通孔设置空调300,并且所述空调300一侧伸入所述保温柜100内,实现对所述保温柜100内集中发热元器件的保温。

具体地,为了空调300对保温柜100内进行温度和湿度控制,保温柜100由门板40、顶板10、底板30、背板50和一个侧板组成,因此设计成另一侧开口的柜体。本实施例中,集中发热元器件指RTU、电池和UPS;空调300指工业空调,通过空调300对保温柜100内的温度和湿度进行控制,因此保温柜100需要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门板40、顶板10、底板30、背板50和一个侧板均设计成双层保温结构,具体地,双层保温结构之间填充有保温材料,该保温材料可以为保温岩棉板、EPS泡沫、海绵或其他合适的保温材料,本实施例中保温材料为保温岩棉板45,其防火、保温性能好,有效抵御外界温度变化,避免内部热敏感元件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并且进一步地,双层保温结构之间还填充有硅酸铝,硅酸铝(又称陶瓷纤维)具有低压热率和优良的热稳定性及化学稳定性,不含粘接剂和腐蚀性物质,是一种优良的耐高温防火隔音材料,提高该保温柜100的防护等级。如图1所示,空调300通过箱式变电站箱体侧壁上的通孔将其一端伸入保温柜100内,并且通过箱式变电站的箱体立柱200固定,其另一端保留在箱式变电站侧壁外侧。

在实际箱式变电站的组装中,为了方便保温柜100在箱式变电站内的安装,一般保温柜100距离箱体侧壁会有一段距离,因此,为了实现空调300对保温柜100内温度和湿度的调节,在保温柜100和箱体侧壁之间设置有用于封堵冷量或热量散失的风道结构60,如图1所示。风道结构200与箱体侧壁密封接触,空调300一侧伸入风道结构60内,吹出冷风或热风,进而通过保温柜100的容纳空间的开口进入保温柜100内,实现保温柜100内的保温性能。

如图2所示,风道结构60包括前风道62、风道顶板61和后风道63;前风道62、后风道63和风道顶板61均通过螺栓安装至保温柜100的柜体框架上。其中前风道62和后风道63中每个均由两个开口大小不同的槽形钣金件(未示出)扣合形成,例如槽钢,两个槽钢之间填充有保温材料,该保温材料可以是保温岩棉板、EPS泡沫、海绵或其他合适的保温材料。为了保证风道结构60与保温柜100的柜体框架的密封连接,首先在工艺上严格保证风道结构60的公差,并且在缝隙处挤压有密封条。此外,可以在保温柜100的任何缝隙处都挤压有密封条,以增强整个保温柜100的密封性能,防止冷量或热量散失。如图2所示,通过安装件70将将风道结构60固定至箱体立柱200上,在安装件70上使用M6外六角螺栓实现上述固定。

如图3所示,门板40与侧板通过铰链44铰接,门板40的外板41的宽度d2大于内板的宽度d1。为了加强门板40的结构强度和保温,门板40的外板41内侧设置有至少一根加强筋43,本实施例中加强筋43的数量为三条,其均匀间隔分布在沿其长度方向的外板41内侧,在门板40的内板覆盖于其外板41上时,正好将加强筋43置于内板和外板41之间,在两两加强筋43之间填充有保温材料,例如保温岩棉板45。替代地,也可以沿外板41宽度方向设置至少一根加强筋,并且也在两两加强筋之间填充有保温材料。

如图4所示,其示出了空调300启动和关闭期间,走廊和保温柜100内的温度和湿度随时间变化的示图。在试验中,空调300的启动温度为35,关闭温度为35℃。经试验,保温柜100内的温度比箱式变电站内部环境温度变化延迟约1.5至2小时,空调300从启动到保温柜100内温度达到最大值,约需要10分钟。如图4所示,保温柜100内温度最高达到46.2℃,满足≤50℃运行要求。在箱式变电站内环境温度约68℃时,保温柜100内温度在约36℃保持恒定,温差约为32℃,满足运行要求。为了实现保温柜100内合适的温度和湿度,空调300的温度的调节范围可以设置在30℃至40℃之间,可以满足保温柜100的运行要求,同时也减少了空调300的运行时间且避免了频繁启动,降低了空调300能耗且延长其使用寿命;并且如图4所示,保温柜100内相对湿度≤10%RH且高于走廊内湿度,满足保温柜100要求。该保温柜100在空调300的制冷/制热下进行良好保温,确保保温柜100内RTU、电池和UPS的正常运行,从而保证箱式变电站的整体正常运行。

本实施例箱式变电站内保温柜100,通过将集中发热元器件集中放置在该保温柜100内,使用空调300单独对该保温柜100而非整个箱式变电站进行保温,降低空调300能耗;该保温柜100的整个柜体结构采用双层保温结构,且中间填充有保温材料和硅酸铝,使得该保温柜的保温效果好,不易散失冷量或热量,实现集中发热元件在保温柜100内的保温效果,确保元器件的正常运行,进一步确保箱式变电站内各元器件的正常运行。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