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高压配电柜的防护门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54562阅读:37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高压配电柜的防护门机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高压配电柜的防护门机构。



背景技术:

活门机构是高压配电柜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利文件CN201210580059提出了一种触头盒防护活门机构,以确保断路器手车由试验位置移至工作位置时,触头盒防护机构的活门能可靠的打开;由工作位置移至试验位置时,触头盒防护机构的活门能可靠的关闭,但该方案中下压活门拐臂除了连杆联动功能外还作为活门驱动部件的导轨需要承载手车的部分重量,当手车推入后下压活门拐臂作类似跷跷板运动,对应的活门动速过快,整个连杆机构的支点应力较大,但缺乏对应的应力结构设计,长期使用存在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其下压活门拐臂外露尺寸较长,具有较大的力矩,施力基点较低,用较小的力即可方便打开活门机构,在设计上存在安全隐患,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用于高压配电柜的防护门机构。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活门动速平缓,使用安全的防护门机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高压配电柜的防护门机构,包含手车室,手车室包含手车室后板,手车室底板及两个手车室侧板,还包含上活门、下活门、压杆以及与压杆、上活门、下活门分别相连的连杆机构,以实现压杆与上活门、下活门开合联动;还包含垂直于手车室底板设置于手车室外侧的支撑座;所述连杆机构包含上导杆、上连杆、上活门拉杆、长拉杆、下连杆、下活门拉杆;所述上导杆与下导杆竖直设置于手车室后板;下连杆的整体呈“F”形叉状结构,且由叉状结构端至另一端的杆体宽度递减,“F”形叉状结构的外直角端与支撑座铰接,下连杆远离叉状结构的一端与下活门拉杆一端铰接,下活门拉杆的另一端与下导杆滑动配接;所述上活门连杆、上连杆、长拉杆的端部依次铰接,上活门连杆远离上连杆的一端与上导杆滑动配接;长拉杆远离上连杆的一端与下连杆的中部铰接;下连杆“F”形叉状结构的下侧凸部与压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压杆的另一端与长拉杆中部靠下连杆一侧铰接;上连杆中部远离上活门拉杆一侧由固定支架固定于手车室侧板;所述上活门与上活门拉杆固定连接,下活门与下活门拉杆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压杆与水平面的夹角范围为40度~70度。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下连杆与长拉杆之间增设了压杆,相对增大了压杆与水平面的倾角,当使用同样大小的重量置于压杆上时,其在垂直压杆方向上的力分解减小,即意味着在上活门、下活门闭合状态时,在起始阶段需要用更大的力才可使下连杆向下运动,避免由于过于容易开启上活门、下活门导致意外;另一方面,由支撑座及下连杆的叉状结构抬高了压杆的受力基点,使下连杆的长度尺寸减小,相比连接至手车室底板的下连杆方案提高了对压杆施力的困难度,相对只适于手车进入开启;当手车进入时,由于压杆的倾角较大,初始带动下连杆活动的幅度较小,活动门动速小,随着手车的进入,压杆带动长拉杆下移,当压杆完全压低使得上活门、下活门打开时,由于压杆的最小倾角大于30度,手车对压杆的作用力仍未全部使下连杆朝下运动,由此,活门的动速得到控制;而下连杆的叉状结构相比均匀宽度的杆体要宽大,具备更好的承重应力性能;另外,“F”形叉状结构的上端凸部可用于在没有手车状态下利用外部扳动工具进行扳动打开,以实现在特殊情况下无手车开启上活门、下活门。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在无手车情况下除非使用专用工具,否则难以压下压杆,使用更安全,活门动速平缓,具备应力结构设计,使用寿命更长。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结构原理图。

图2为实施例的上活门、下活门正视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的上活门、下活门侧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一种用于高压配电柜的防护门机构,包含手车室,手车室包含手车室后板,手车室底板及两个手车室侧板,还包含上活门、下活门、压杆以及与压杆、上活门、下活门分别相连的连杆机构,以实现压杆与上活门、下活门开合联动;还包含垂直于手车室底板设置于手车室外侧的支撑座;如图1、图2及图3所示,所述连杆机构包含上导杆5、上连杆1、上活门拉杆2、长拉杆4、下连杆13、下活门拉杆3;所述上导杆5与下导杆6通过导杆支座9竖直固定设置于手车室后板;下连杆13的整体呈“F”形叉状结构,且由叉状结构端至另一端的杆体宽度递减,“F”形叉状结构的外直角端与支撑座8铰接,下连杆13远离叉状结构的一端与下活门拉杆3一端铰接,下活门拉杆3的另一端与下导杆6滑动配接;所述上活门连杆2、上连杆1、长拉杆4的端部依次铰接,上活门连杆2远离上连杆1的一端与上导杆5滑动配接;长拉杆4远离上连杆1的一端与下连杆13的中部铰接;下连杆13“F”形叉状结构的下侧凸部11与压杆7的一端固定连接,压杆7的另一端与长拉杆4中部靠下连杆13一侧铰接;上连杆1中部远离上活门拉杆2一侧由固定支架10固定于手车室侧板;所述上活门14与上活门拉杆2固定连接,下活门15与下活门拉杆3固定连接。

所述压杆与水平面的夹角范围为40度~70度。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下连杆与长拉杆之间增设了压杆,相对增大了压杆与水平面的倾角,当使用同样大小的重量置于压杆上时,其在垂直压杆方向上的力分解减小,即意味着在上活门、下活门闭合状态时,在起始阶段需要用更大的力才可使下连杆向下运动,避免由于过于容易开启上活门、下活门导致意外;另一方面,由支撑座及下连杆的叉状结构抬高了压杆的受力基点,使下连杆的长度尺寸减小,相比连接至手车室底板的下连杆方案提高了对压杆施力的困难度,相对只适于手车进入开启;当手车进入时,由于压杆的倾角较大,初始带动下连杆活动的幅度较小,活动门动速小,随着手车的进入,压杆带动长拉杆下移,当压杆完全压低使得上活门、下活门打开时,由于压杆的最小倾角大于30度,手车对压杆的作用力仍未全部使下连杆朝下运动,由此,活门的动速得到控制;而下连杆的叉状结构相比均匀宽度的杆体要宽大,具备更好的承重应力性能;另外,“F”形叉状结构的上端凸部可用于在没有手车状态下利用外部扳动工具进行扳动打开,以实现在特殊情况下无手车开启上活门、下活门。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