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单元排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61700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线圈单元排列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将构成有多个线圈以及搭接线的线圈单元用于如下工序的线圈单元排列装置,该工序是使用必要相数来制造旋转设备的工序中的将线圈单元排列为所需要的排列状态的工序。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用电机谋求小型化、高输出化。为了抑制与线圈间的结线处理相伴的电阻的上升,通过利用由1根线圈坯线成形一相的多个线圈而得到的多连绕组线圈,认为能够提高性能。作为与多连绕组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相关的现有技术,具有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以及专利文献3。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关于线圈、无槽电机以及线圈的制造方法的技术。

具体而言,公开了具有如下特征的线圈的制造方法,在该制造方法中,使用具有固定导线的固定用具和将导线沿着直角方向按压的按压用具的弯折装置,使作为原材料的导线突出规定长度并利用所述固定用具将根部固定,在该状态下,利用所述按压用具将导线的突出部在平面上沿着直角方向按压而使该导线弯折成直角之后,进而依次重复使导线从固定用具突出规定长度并弯折成直角的操作,由此形成方形旋涡状的旋涡体。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关于电动机的凸极集中绕组定子的制造方法的技术。

具体而言,公开了如下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即,由同一绕组14经由搭接部14t卷绕且以高度位置从第1层l1到第n层ln逐渐降低的方式排列成阶层状而得到多个线圈13,将由该多个线圈13构成的三相的线圈组18配置为在各阶层中三相的排列顺序一致。以任一线圈为基准阶层,从接近基准阶层的线圈13起依次以成为与基准阶层的高度相同的高度的方式绕过其他相的搭接部14t而移动,持续进行该作业直至所有的线圈13成为同一高度为止,使它们排列为一列而插入到定子铁芯11的齿部11b。

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关于集中绕组式定子的制造方法的技术。

具体而言,公开了如下的线圈的制造方法,即,利用同一导线使多个集中绕组部连续成形而形成线圈单元,使规定相的所述线圈单元按照其他相的所述线圈单元所具有的所述集中绕组部旋转一圈,在所述其他相的线圈单元的所述集中绕组部间配置所述规定相的线圈单元的所述集中绕组部,通过重复该动作,由此使各相的所述线圈单元的所述集中绕组部按照配置于定子的配置顺序而排列配置,在通过使全部的各相的所述线圈单元排列配置而形成的线圈单元组所具有的所述集中绕组部嵌装所述定子具备的齿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7193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1957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许第530405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专利文献1至专利文献3中存在以下说明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中,在使线材(导线)突出规定长度并利用固定用具固定了线材的状态下对按压用具进行按压,使线材以沿着外周面呈圆形的引导件22的方式弯曲。

随着加工进展,已加工完成而构成线圈的加工完毕的线材增多。因此,在将线材送出规定长度的工序和将线材弯曲的工序中,需要一边保持着加工完毕的坯线,一边使其与各工序相应地平行移动或旋转运动。由此,同相的线圈数越多,就越需要确保足够的空间,以避免加工完毕的坯线与装置等发生干涉。

在专利文献2中,需要进行在固定了规定相的未排列线圈的位置关系的状态下绕过其他相的搭接线而移动的作业。即,需要进行在固定了规定相的线圈单元的未排列的线圈的位置关系的状态下越过其他相的线圈单元的未排列线圈的“各相的线圈单元的中心轴的相对移动”。

对于该排列作业而言,线圈单元内的线圈数越为增加,则移动作业越变得复杂且困难。

专利文献3将线圈单元形成多相,使规定相的线圈单元按照其他相的线圈单元的集中绕组部旋转一圈,由此在其他相的线圈单元的集中绕组部间配置规定相的线圈单元的集中绕组部。

在该方法中,若不统一规定相的集中绕组部的动作,则在搭接线产生扭曲。另外,在前进动作中,规定相的线圈单元的搭接线与其他相的线圈单元的搭接线发生干涉。因此,线圈单元内的线圈数越多,则作业比专利文献2更为复杂且困难。

对此,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的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圈单元排列装置,在该线圈单元排列装置中,使利用同一导线对多个线圈进行成形时的加工空间紧凑,并且,之后的以不产生搭接线的交叉的方式按照电机配设顺序排列所用相数的线圈单元的线圈的排列作业容易且有效。

解决方案

(1)一种线圈单元排列装置,其通过将线圈单元的各线圈按照规定的排列顺序排列而形成排列线圈组,该线圈单元通过将与多相对应的多个线圈按照每相由搭接线连接而成,其中,

所述线圈单元排列装置具备:

保持部,其具备支承所述线圈单元且能够自转的线圈单元支承体;以及

承受部,其具备支承所述排列线圈组的排列线圈组支承体,且相对于所述保持部相对地转动。

(2)根据(1)记载的线圈单元排列装置,其中,

所述线圈单元排列装置具备搬运部,该搬运部将支承于所述线圈单元支承体的线圈单元的线圈向所述排列线圈组支承体搬运。

(3)根据(2)记载的线圈单元排列装置,其中,

所述线圈单元排列装置具备对所述保持部、所述承受部以及所述搬运部进行控制的控制部,在基于所述排列顺序从所述线圈单元取出所述线圈进行排列而形成所述排列线圈组时,该控制部使所述排列线圈组与取出的线圈之间的所述搭接线相对于所述排列线圈组与其他的所述线圈单元之间的所述搭接线配置在同一侧。

(4)根据(1)至(3)中任一项记载的线圈单元排列装置,其中,

所述线圈单元支承体通过组合分割支承体而构成。

(5)根据(1)至(4)中任一项记载的线圈单元排列装置,其中,

所述排列线圈组支承体通过组合分割支承体而构成。

(6)根据(2)至(5)中任一项记载的线圈单元排列装置,其中,

所述线圈单元支承体以及排列线圈组支承体具备贯通口,并且所述搬运部具备贯穿所述贯通口且能够插拔的引导杆,

将所述线圈单元支承体与排列线圈组支承体通过所述引导杆连接来搬运所述线圈。

发明效果

具有这样的特征的本发明的线圈单元排列装置得到以下的作用、效果。由于基于固定件的排列顺序从依次排列多个线圈以及搭接线而成的各相的线圈单元取出线圈而进行排列,因此,能够应对各种排列顺序的固定件。

另外,由于从线圈单元暂时取出线圈而排列,因此,即便线圈的数量增加,也能够通过反复进行相同的排列处理而可靠地以固定件的排列顺序进行排列。

在取出线圈而排列时,将取出线圈的线圈单元相对于其他的线圈单元配置为,排列线圈组与取出的线圈之间的搭接线相对于排列线圈组与其他的线圈单元之间的搭接线配置在同一侧,因此,能够在不使搭接线交叉的状态下向排列线圈组追加线圈来进行排列。

另外,通过重新配置线圈单元彼此而避免搭接线交叉,因此,能够简化向排列线圈组追加所取出的线圈的处理,能够实现作业效率的提高。

以往,在利用1根导体来成形由多个线圈以及搭接线构成的线圈单元时,根据成形加工而需要使成形完毕的线圈单元旋转。由于供成形完毕线圈单元旋转的旋转轴,因此需要将作业空间确保为最大线圈单元长度。根据本发明,成形完毕线圈在旋转轴方向上进展,因此能够使作业空间紧凑。

另外,为了在各相的搭接线彼此不交叉的状态下对需要相数的线圈单元进行排列,在以往需要按照规定相的线圈单元内的线圈而使规定相的线圈单元的中心轴相对于其他相的线圈单元的中心轴相对地移动。根据本发明,不使线圈单元中心轴相对地移动,也能够得到按照配设于旋转电机的配设顺序而排列了线圈的排列线圈组。由此,能够简化并大幅提高作业效率。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本发明的线圈单元排列装置,(a)是框图,(b)是立体图,(c)是yz俯视图。

图2是线圈的加工部的xy俯视图。

图3示出加工中的加工部,(a)是立体图,(b)是xy俯视图。

图4是具备引导件的加工部的立体图。

图5是线圈单元的立体图。

图6是线圈单元的俯视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单元支承体的动作的概要的xy俯视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保持部的动作的xy俯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保持部的转台的转动角度为0度且线圈配设前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保持部的转台的转动角度为0度且线圈配设后的立体图。

图1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保持部的转台的转动角度为120度且线圈配设前的立体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保持部的转台的转动角度为120度且线圈配设后的立体图。

图13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保持部的转台的转动角度为240度且线圈配设前的立体图。

图14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保持部的转台的转动角度为240度且线圈配设后的立体图。

图15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保持部的转台的转动角度为360度且线圈配设前的立体图。

图16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保持部的转台的转动角度为360度且线圈配设后的立体图。

图17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保持部的转台的转动角度为360度且线圈配设后的yz俯视图。

图18示出由本发明的线圈单元排列装置排列后的排列线圈组,(a)是zx俯视图,(b)是立体图。

图19是例示出分割固定件铁芯以及绝缘物的立体图。

图20是针对排列线圈组的后续工序即嵌装工序的整体概要图。

图21是嵌装工序的概要图。

图22是嵌装工序后的排列成直线状的固定件的立体图。

图23是内转子用固定件的例示,(a)是立体图,(b)是俯视图。

图24是外转子用固定件的例示,且是立体图。

图25是内转子用固定件的剖视图。

图26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排列工序1的成为排列对象的线圈单元,(a)是立体图,(b)是yz俯视图。

图2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排列工序1的成为排列对象的线圈单元的zx俯视图。

图28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排列工序1的排列部的立体图。

图2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排列工序1的保持部的动作的xy俯视图。

图30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排列工序1的保持部的初始状态的立体图。

图3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排列工序1的保持部的转台的转动角度为0度时的立体图。

图3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排列工序1的保持部的转台的转动角度为120度时的立体图。

图33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排列工序1的保持部的转台的转动角度为240度时的立体图。

图34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排列工序1的保持部的转台的转动角度为360度时的立体图。

图35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排列工序2的成为排列对象的线圈单元,(a)是立体图,(b)是yz俯视图。

图3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排列工序2的成为排列对象的线圈单元的zx俯视图。

图37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排列工序2的排列部的立体图。

图38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排列工序2的保持部的动作的xy俯视图。

图39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排列工序2的保持部的初始状态的立体图。

图40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排列工序2的保持部的转台的转动角度为0度时的立体图。

图4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排列工序2的保持部的转台的转动角度为120度时的立体图。

图4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排列工序例2的保持部的转台的转动角度为240度时的线圈插入前的立体图。

图43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排列工序2的保持部的转台的转动角度为240度时的线圈插入前的zx俯视图。

图44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排列工序2的保持部的转台的转动角度为240度时的线圈插入后的立体图。

图45是不使用束缚用具时的保持部的转台的转动角度为240度时的线圈插入前的立体图。

图46是不使用束缚用具时的保持部的转台的转动角度为240度时的线圈插入前的zx俯视图。

图47是不使用束缚用具时的保持部的转台的转动角度为240度时的线圈插入后的立体图。

图48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单元支承体所使用的分割支承体的立体图。

图49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排列部的立体图。

图5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排列部的动作的立体图。

图51是成为第三实施方式的排列对象的线圈单元以及本发明的线圈单元支承体的立体图。

图52是成为第三实施方式的排列对象的线圈单元以及本发明的线圈单元支承体的立体图。

图53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排列部,(a)是立体图,(b)是yz俯视图,(c)是xy俯视图。

图54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保持体以及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5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转台旋转了一圈时的线圈单元支承体的位置关系的概要图。

图5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转台旋转了一圈时的贯通杆的位置关系的yz平面。

图5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转台每旋转一圈的线圈单元的位置关系的概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以三相12芯的固定件的制造为例对本发明的线圈单元排列装置的实施方式详细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所说明的实施方式是实施本发明时优选的具体例,因此,在技术上进行了各种限定,但只要在以下的说明中未特别明记限定本发明的宗旨,则本发明就不局限于这些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25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单元排列装置28进行说明。图1示出线圈单元排列装置的框图、立体图以及yz俯视图。

线圈单元排列装置28具备控制部29和排列部30。

排列部30具备:

保持部31a,其具备支承线圈单元且能够自转的线圈单元支承体33;

承受部31b,其具备支承排列线圈组的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5,且相对于保持部相对地转动;以及

搬运部31c,且将支承于线圈单元支承体33的线圈单元的线圈向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5搬运。

控制部29在基于排列顺序从线圈单元取出线圈进行排列而形成排列线圈组时,对保持部31a、承受部31b以及搬运部31c的动作进行控制,以使得排列线圈组与取出的线圈之间的搭接线相对于排列线圈组与其他线圈单元之间的搭接线配置于同一侧。

保持部31a具备必要相数的线圈单元支承体33和与线圈单元支承体33连接的转台34。线圈单元支承体33分别能够自转。

承受部31b与保持部31a对置配置,且具备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5和与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5连接的转台36。与保持部31a同样地,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5能够旋转。另外,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5与转台36的连接部位能够在转台36的径向上调整。

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5与线圈单元支承体33在z方向上具有间隙,以便搭接线22能够通过。

线圈单元支承体33、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5、转台34、36的旋转以及转动的轴向为z方向。在本实施例中,z方向与后述的线圈的中心轴tt大体一致。

如以上那样,通过转台34以及转台36的至少一方转动,从而保持部31a与承受部31b相对地转动。保持部31a的线圈单元支承体33以及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5能够以任意的旋转方向以及旋转速度进行旋转。

对于保持部31a而言,例如通过将行星齿轮的内齿轮固定,将行星齿轮架的旋转用于转台34的转动,并将行星齿轮的自转用于线圈单元支承体33的旋转,从而能够构成保持部31a。此外,也可以利用分别独立的电机来驱动线圈单元支承体33和转台34。

搬运部31c具备用于把持线圈的多个爪32,至少一个爪32能够调整与其他的爪32之间的间隔。另外,如图1(c)的单点划线箭头所示,搬运部31c具备能够在y方向以及z方向这两个方向上移动的机构。由此,搬运部31c能够在把持着支承于保持部31a的线圈单元支承体33的线圈的同时将其向承受部31b的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5搬运。另外,能够根据需要,沿z方向送出嵌合于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5的线圈。在图1(c)中仅记载有1个搬运部31c,但期望具备2个以上搬运部31c。

此外,例如也可以由铰链式机器人来构成搬运部31c。

以下,说明基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单元排列装置进行的排列工序。首先,作为成为排列对象的线圈单元的例子,在图2至图6中示出空芯线圈的线圈单元以及线圈单元的成形工序。

在空芯线圈的成形工序中,在加工部中,对线圈坯线进行弯曲加工以使其成为设计形状。如图2所示,加工部10具备进给部3和变形部4。进给部3具有驱动辊12a以及与驱动辊12a对置配置的从动辊12b,通过将线圈坯线2夹持于驱动辊12a以及驱动辊12b之间并对驱动辊12a进行旋转驱动,从而从未图示的供给部抽出线圈坯线2,一边以使在长度方向上成为直线状的方式对线圈坯线2进行整形一边向变形部4搬运。

变形部4具备按压辊13、支承辊14以及压入辊15。支承辊14配置于线圈坯线2的搬运路径的一侧,压入辊15配置于线圈坯线2的搬运路径的另一侧,且在与搬运路径交叉的方向上移动。而且,通过进行利用压入辊15按压线圈坯线2的压入动作,从而使线圈坯线2变形为所期望的曲率。

如图3所示,通过了变形部4的线圈坯线2成为成形体17。为了防止成形体17与各辊的干涉,如图4所示,期望适当设置引导件16。成形体17一边被引导件16引导,一边沿z轴方向呈螺旋状地进展(在图3的立体图中强调地描绘出螺旋形状。)。

使用上述的加工部,以使成形体17形成依次排列了所需要数量的线圈21和搭接线22的线圈单元20的方式进行加工。为了不使线圈21在中心轴tt方向上变宽,并且不使构成线圈21的搭接线22附近的线圈坯线2发生变形,期望利用绷带p来束缚线圈部21的至少两处以上。

如图5所示,在为三相12芯的固定件的情况下,线圈单元20由4个的集中绕组线圈21和5个搭接线22构成。线圈21是使直线部和曲线部交替成形的多层α绕组线圈。

线圈单元的搭接线22以围绕线圈21的中心轴tt的方式形成。搭接线22被设计为,具有在线圈21配设于电机时将同相的线圈21间连接所需的长度。另外,期望搭接线22以不与线圈21的空芯部交叉的方式形成,以使得线圈单元支承体33能够贯穿中心轴tt,从而支承线圈单元20并使线圈单元20旋转。

搭接线22的相对于中心轴tt的期望的围绕量取决于线圈21的内周形状的对称性,具体而言,在线圈21为大体长方形的情况下为1/2周的整数倍,在线圈21为大体概正方形的情况为1/4周的整数倍。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任意地设定搭接线22的相对于中心轴tt的围绕量。

这样,准备三相的线圈单元20。不局限于多层α绕组,也可以利用通常的圆筒式绕组来形成线圈单元20。

在之后工序的说明中,如图5所示,以搭接线22围绕中心轴tt为360度的线圈单元20的情况进行说明。

另外,将三相设为u相、v相、w相,如图6所示,将u相的线圈单元记述为20u,将线圈从纸面下侧起依次记述为21u1、21u2、21u3、21u4,将线圈间的搭接线记述为22u1、22u2、22u3。v相、w相也同样地记述。

在仅记载为线圈的情况下,是指21u1至21wu4中的至少一个以上的线圈21,或者指全部的线圈21。

在仅记载为搭接线的情况下,是指22u1至22wu3中的至少一个以上的搭接线22,或者指全部的搭接线22。

在仅记载为线圈单元的情况下,是指u相、v相、w相中的至少一个以上的线圈单元20,或者指全部的线圈单元20。

线圈单元两端的搭接线22的一方成为与电源连接的连接线,另一方成为与中性点连接的连接线,因此是必要的构成部分。但是,为了在之后的附图中容易进行观察,省略了线圈单元两端的搭接线22的描绘。

接着,参照图7至图17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单元排列装置28的动作进行说明。图7示出从承受部31b观察初始状态的保持部31a时的xy俯视图。

在将转台34视作钟表时,线圈单元支承体33的中心轴处于0点、4点、8点的位置,成为大体120度的间隔。另外,在将处于0点的位置的线圈单元支承体33的角度设为90度时,以4点为30度且8点为150度的关系与转台34连接。

如图7的双点划线箭头所示,线圈单元支承体33与转台34的连接部位能够在转台34的径向上调整。

以将承受部31b的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5以及转台36固定、使保持部31a的线圈单元支承体33旋转并使转台34转动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只要相对的关系是相同的即可,例如也可以将保持部31a的转台34固定,使线圈单元支承体33旋转并使承受部31b的转台36转动。

首先仅说明保持部31a的动作。图8示出从承受部31b沿z方向观察动作中的保持部31a时的xy俯视图的变化。为了便于理解动作,在线圈单元支承体33上标注△标记。线圈单元支承体33沿单点划线箭头所示的逆时针方向以旋转速度ω2进行旋转,转台34沿虚线箭头所示的顺时针方向以转动速度ω1转动。ω1与ω2的关系被设定为ω2=-2×ω1。

因此,当转台34转动了90度时,若着眼于在初始状态下处于0点的位置的线圈单元支承体33,则线圈单元支承体33移动到3点的位置。此时,△标记来到转台34的中心侧。

当转台34转动了120度时,在初始状态下处于0点的位置的线圈单元支承体33来到4点的位置。此时,角度与初始状态的处于4点的位置的线圈单元支承体33的角度一致。

这样,转台34每转动120度,尽管线圈单元支承体33的位置不同,但成为与初始状态相同的配置。另外,在转台34绕顺时针旋转一圈时,线圈单元支承体33绕逆时针旋转两圈,但看上去是减去公转(转台34的转动)的一圈旋转而绕逆时针旋转了一圈。

图9示出将三相的线圈单元20设置于保持部31a的线圈单元支承体33的初始状态。图5的y轴+侧的线圈端设置为图8的△标记侧,并且各相的顺序设置为以排列顺序即u相→v相→w相的顺序通过在转台34绕顺时针转动时的0点的位置。

参照图10至图18,来说明得到在不产生搭接线22彼此的交叉的状态下搭接线22相对于其他相的搭接线22成为同一侧的排列线圈组的动作。

如图10所示,通过从图9的状态由搬运部31c把持及搬运线圈单元20u的线圈21u1,从而使线圈单元20u的线圈21u1嵌合于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5。接着,如图11所示,使转台34从图10的状态绕顺时针旋转120度而处于旋转角度为120度的位置。接着,如图12所示,使线圈单元20v的线圈21v1从图11的状态嵌合于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5。此时,成为搭接线22u1通过线圈21v1的上侧(y轴的正方向侧)而将线圈21u1与线圈21u2相连的状态。

如图13所示,使转台34从图12的状态进一步绕顺时针转动120度而处于转动角度240度的位置。接着,如图14所示,使线圈单元20w的线圈21w1从图13的状态嵌合于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5。即便转台34从图12起转动120度,搭接线22u1在从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5观察时也经由+x侧与线圈21u2连接。

如图15所示,使转台34从图14的状态进一步绕顺时针转动120度转动而处于转动角度360度的位置。接着,如图16所示,从图15的状态将嵌合于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5的线圈21u1沿z方向输送,使线圈单元20u的线圈21u2嵌合于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5。

在转台34的转动角度从240度成为360度的过程中,借助保持部31a的转台34的转动以及线圈单元支承体33的旋转,搭接线22u1通过线圈21w1的-z侧,进而通过线圈单元支承体33与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5的z方向上的间隙。

如图17所示,在转台34的转动角度成为360度时,搭接线22u1相对于搭接线22v1以及搭接线22w1钻过-y方向侧。

由此,在重复上述的作业而使全部的线圈21嵌合于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5之后,得到图18所示的排列线圈组23。如图18(a)所示,排列线圈组23的搭接线22在搭接线22彼此不交叉的状态下相对于其他相的搭接线22位于同一侧。具体而言,

搭接线22u(n)处于搭接线22w(n-1)与搭接线22v(n)之间,

搭接线22v(n)处于搭接线22u(n)与搭接线22w(n)之间,

搭接线22w(n)处于搭接线22v(n)与搭接线22v(n+1)之间。

这样,能够得到以排列顺序排列为一列、且搭接线22在彼此不交叉的状态下相对于其他相的搭接线22配置于同一侧的排列线圈组23。

在现有技术中,需要使线圈单元的中心轴彼此相对移动,但根据第一实施例,线圈单元支承体33的中心轴彼此的相对位置关系固定。因此,具有如下优点:能够简化装置的构造,并且由于主要的运动为旋转运动,因此容易使运转高速化。

接着,参照图19至图25来说明将利用线圈单元排列装置得到的排列线圈组23组装于旋转设备为止的组装工序。

组装工序具有:将线圈21嵌装于固定件的齿部而形成为一体的嵌装工序;以及将形成为一体的线圈按照电机形状而配设为圆环状并固定的配设工序。

在嵌装工序中,将利用线圈单元排列装置得到的排列线圈组23经由绝缘构件而嵌装于电机的固定件的齿部。

图19是旋转件处于内侧的构成电机的固定件的分割固定件铁芯811的立体图。分割固定件铁芯811通过使借助冲压等成形的电磁钢板层叠而形成,通过将局部铆接加工或焊接而成为一体。另外,分割固定件铁芯811由配设线圈21的齿部811(a)和轭部811(b)构成,如图19(b)所示,在将线圈21向齿部811(a)配设之前,预先与绝缘构件812嵌合。

图20示出嵌装工序的概要图。使与绝缘构件812嵌合后的分割固定件铁芯811抵接于贯穿排列线圈组23的空芯部的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5的端面,将排列线圈组23的线圈21嵌装于分割固定件铁芯811。通过使嵌装有线圈21的分割固定件铁芯沿着与支承排列线圈组23的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5的轴向交叉的方向滑动,能够连续地进行嵌装工序。

图21示出着眼于1个线圈21而将线圈21嵌装于分割固定件铁芯811的详细工序。如从图21(a)的初始状态到图21(b)所示,使嵌合有绝缘构件812的分割固定件铁芯811与支承排列线圈组23的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5抵接。然后,如图21(c)所示,以使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5以及分割固定件铁芯811成为一体且包含绝缘构件812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卷绕引导胶带71,如图21(d)所示那样将线圈21嵌装于分割固定件铁芯811。

通过反复进行以上的作业而将排列线圈组23的所有的线圈21嵌装于分割固定件铁芯811,从而能够得到如图22所示的直线状的固定件810。

在配设工序中,将在嵌装工序中得到的直线状的固定件810排列成圆环状并通过热装等进行固定,由此得到图23所示的固定件。

关于图24所示的旋转件处于外侧的外转子型的固定件820,能够通过在使固定件铁芯821每旋转一个线圈时进行嵌装工序来组装。

图25(a)是图23的固定件的剖视图,通过将邻接的线圈形状的剖面如图25(b)所示那样交替地改变为线圈24→线圈25,从而能够提高占积率。

(基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单元排列装置进行的其他排列工序1)

接着,参照图26至图34来说明基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单元排列装置进行的其他排列工序1。在基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单元排列装置进行的其他排列工序1中,作为排列对象的线圈单元的搭接线的围绕中心轴tt的数量为1/2周,除此之外具备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在搭接线的长度较短而难以相对于中心轴tt围绕1周的情况下是有效的。需要说明的是,搬运部31c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故省略说明。

图26示出基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单元排列装置进行的其他排列工序1所使用的线圈单元120。线圈单元120由线圈坯线2构成4个线圈121和围绕中心轴tt为1/2周的5个搭接线122。对于线圈121而言,为了不使线圈121在中心轴tt方向上变宽,并且不使构成线圈121的搭接线122附近的线圈坯线2发生变形,利用绷带p来束缚线圈部121与搭接线121所连接的附近两处位置。搭接线122的前后的线圈121彼此按照以中心轴tt为轴而旋转了180度的位置关系来连接。

这样,准备三相的线圈单元120。并且,将三相设为u相、v相、w相,如图27所示,将u相的线圈单元记述为120u,将线圈从纸面下侧起依次记述为121u1、121u2、121u3、121u4,将线圈间的搭接线记述为122u1、122u2、122u3。v相、w相也同样地记述。

接着,参照图28至图34对本发明的线圈单元排列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图28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单元排列装置的排列部的立体图。另外,图29示出从承受部31b沿z方向观察动作中的保持部31a时的xy俯视图的变化。

如图29的左图所示,在将转台34视作钟表时,线圈单元支承体33的中心轴处于0点、4点、8点的位置,成为大体120度的间隔。另外,在转台34的转动角度为0度时,若将处于0点的位置的线圈单元支承体33的角度设为90度,则以4点为150度且8点为30度的关系与转台34连接。

线圈单元支承体33沿单点划线箭头所示的逆时针方向以旋转速度ω2进行旋转,转台34沿虚线箭头所示的顺时针方向以转动速度ω1转动。ω1与ω2的关系被设定为ω2=-1.5×ω1。

因此,当转台34转动了90度时,若着眼于在初始状态下处于0点的位置的线圈单元支承体33,则线圈单元支承体33移动到3点的位置。此时,线圈单元支承体33旋转了-135度,因此,看上去是绕逆时针旋转了-45度。

当转台34转动了120度时,在初始状态下处于0点的位置的线圈单元支承体33来到4点的位置。此时,角度与初始状态的4点的位置的线圈单元支承体33的角度一致。当转台34绕顺时针旋转一圈时,线圈单元支承体33绕逆时针旋转3/2圈。此时,看上去是减去公转(转台34的转动)的一圈旋转而绕逆时针旋转了1/2圈。

图30示出将三相的线圈单元120设置于保持部31a的线圈单元支承体33的初始状态。各线圈单元120的初始状态如下所述。

将线圈单元120u以线圈121u1的与搭接线122连接的线圈端成为转台34的外径侧的方式设置于处于0点的位置的线圈单元支承体33。将线圈单元120v以线圈121v1的与搭接线122连接的线圈端成为转台34的中心侧的方式设置于处于8点的位置的线圈单元支承体33。将线圈单元120w以线圈121w1的与搭接线122连接的线圈端成为转台34的外径侧的方式设置于处于4点的位置的线圈单元支承体33。

参照图31至图34,来说明得到在不发生搭接线122彼此的交叉的状态下搭接线122相对于其他相的搭接线22成为同一侧的排列线圈组的动作。

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如图31所示,通过从图30的初始状态由搬运部31c把持及搬运线圈单元120u的线圈121u1,从而使线圈单元120u的线圈121u1嵌合于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5。接着,如图32所示,使转台34从图31的状态绕顺时针转动120度而位于转动角度为120度的位置,使线圈单元120v的线圈121v1嵌合于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5。此时,在紧接着嵌合于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5的线圈单元120v的线圈121v1以及位于处于4点的位置的线圈单元支承体33的前端的线圈121u2中,与搭接线122连接的一侧的线圈端成为转台34的外径侧。另外,位于处于8点的位置的线圈单元支承体33的前端的线圈121w1的与搭接线122连接的一侧的线圈端成为转台34的中心侧。另外,成为搭接线122u1通过线圈121v1的上侧(y轴的正方向侧)而将线圈121u1与线圈121u2相连的状态。

接着,如图33所示,使转台34从图32的状态绕顺时针进一步转动120度而处于转动角度为240度的位置,使线圈单元120w的线圈121w1嵌合于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5。此时,搭接线122u1经由线圈121w1的背面侧(z方向的负侧)而与线圈121u2连接。

接着,如图34所示,使转台34从图33的状态绕顺时针进一步转动120度而处于转动角度为360度的位置,将嵌合于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5的线圈121u1沿z方向输送,使线圈单元120u的线圈121u2嵌合于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5。

在转台34的转动角度从240度成为360度的过程中,借助保持部31a的转台34的旋转以及线圈单元支承体33的旋转,搭接线122u1通过线圈121w1的背面侧(z方向的负侧),进而通过线圈单元支承体33与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5的z方向上的间隙。

转台34每旋转一圈,线圈单元120看上去绕逆时针旋转了1/2圈,因此,嵌合于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5的线圈121全部成为相同的朝向。因此,通过反复进行上述的作业而将全部的线圈121向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5嵌合,能够得到与图18同样的在搭接线122不交叉的状态下按照向固定件的排列顺序排列为一列的排列线圈组23。

(基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单元排列装置进行的其他排列工序2)

接着,参照图35至图44,来说明基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单元排列装置进行的其他排列工序2。在基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单元排列装置进行的其他排列工序2中,作为排列对象的线圈单元的搭接线的围绕中心轴tt的数量为1/2周,且线圈单元的线圈为相同的朝向。另外,排列部具备束缚搭接线的束缚用具。需要说明的是,搬运部31c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故省略说明。

图35示出基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单元排列装置进行的其他排列工序2所使用的线圈单元220。线圈单元220由线圈坯线2构成4个线圈221和围绕中心轴tt为1/2周的5个搭接线222。对于线圈221而言,为了不使线圈221在中心轴tt方向上变宽,并且不使构成线圈221的搭接线222附近的线圈坯线2发生变形,利用绷带p来束缚包含线圈部221与搭接线221连接的附近两处位置在内的三处位置。搭接线222的前后的线圈221彼此按照以中心轴tt为轴的相同的位置关系来连接。在之后的图中为了便于观察,省略了绷带p的描绘。

这样,准备三相的线圈单元220。并且,将三相设为u相、v相、w相,如图36所示,将u相的线圈单元记述为220u,将线圈从纸面下侧起依次记述为221u1、221u2、221u3、221u4,将线圈间的搭接线记述为222u1、222u2、222u3。v相、w相也同样地记述。

接着,参照图37至图44对本发明的线圈单元排列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图37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单元排列装置的排列部的立体图。图38示出从承受部31b沿z方向观察基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单元排列装置进行的其他排列工序2的动作中的保持部31a时的xy俯视图的变化。

如图38的左图所示,在将转台34视作钟表时,线圈单元支承体33的中心轴处于0点、4点、8点的位置,成为大体120度的间隔。另外,线圈单元支承体33全部以相同的角度与转台34连接。

线圈单元支承体33沿单点划线箭头所示的逆时针方向以旋转速度ω2进行旋转,转台34沿虚线箭头所示的顺时针方向以转动速度ω1转动。ω1与ω2的关系被设定为ω2=-ω1。

因此,在转台34转动了90度时,若着眼于在初始状态下处于0点的位置的线圈单元支承体33,则线圈单元支承体33移动到3点的位置。此时,由于线圈单元支承体33旋转了-90度,因此看上去维持相同的角度。

当转台34转动了120度时,在初始状态下处于0点的位置的线圈单元支承体33与在初始状态下处于4点的位置的线圈单元支承体33的位置一致。当转台34绕顺时针旋转了一圈时,线圈单元支承体33绕逆时针旋转了一圈,因此看上去持续维持相同的朝向。

图39示出将三相的线圈单元220设置于进行这种动作的保持部31a的线圈单元支承体33的初始状态。各线圈单元220的初始状态如下所述。

将线圈单元220u以线圈221u1的与搭接线222连接的线圈端成为转台34的外径侧的方式设置于处于0点的位置的线圈单元支承体33。以成为与线圈单元220u相同朝向的方式将线圈单元220v设置于处于8点的位置的线圈单元支承体33,且将线圈单元220w设置于处于4点的位置的线圈单元支承体33。

参照图40至图44,来说明得到在不发生搭接线222彼此的交叉的状态下搭接线222相对于其他相的搭接线22成为同一侧的排列线圈组的动作。

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如图40所示,从图39的初始状态由搬运部31c把持及搬运线圈单元220u的线圈221u1,使线圈单元220u的线圈221u1嵌合于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5。接着如图41所示,使转台34从图40的状态绕顺时针转动120度而位于转动角度为120度的位置,使线圈单元220v的线圈221v1嵌合于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5。此时,成为搭接线222u1通过线圈221v1的上侧(y轴的正方向侧)而将线圈221u1与线圈221u2相连的状态。

接着,如图42所示,使转台34从图41的状态绕顺时针进一步转动120度而位于转动角度为240度的位置,使用束缚用具39来束缚将线圈221u1与线圈221u2相连的搭接线222u1。如图43所示,被束缚用具39束缚的搭接线222u1相对于线圈221w1而围绕在x方向正侧。由此,如图44所示,在使线圈221w1嵌合于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5时,搭接线222u1经由线圈221w1的背面侧(z方向的负侧)而与线圈221u2连接。

接着,在使转台34从图44的状态绕顺时针进一步转动了120度而位于转动角度为360度的位置的过程中,借助保持部31a的转台34的转动以及线圈单元支承体33的旋转,搭接线222u1通过线圈221w1的背面侧(z方向的负侧),进而通过线圈单元支承体33与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5的z方向上的间隙。

通过反复进行上述的作业而使所有的线圈221嵌合于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5,能够得到与图18同样的在搭接线222不交叉的状态下按照向定子的排列顺序排列为一列的排列线圈组23。

图45至图47中示出不使用束缚用具39而发生搭接线彼此的交叉的例子。图45是在转台34的转动角度为240度时将线圈221w1向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5插入之前的立体图。由于未被束缚用具39束缚,因此,搭接线222u1不会描绘如图43所示的大圆弧,而是通过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5的纸面上侧(y方向正侧)与线圈221u2连接。

如图46所示,在该状态下将线圈221w1嵌合于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5时,如图47所示,成为搭接线222u1经由搭接线222w1的前面(z方向正侧)而与线圈221u2连接的状态。

在从图47的状态起转台34的转动角度从240度成为360度的过程中,搭接线222u1不通过线圈221w1的背面侧(z方向的负侧)。在利用该方法制作出的排列线圈组中,尽管按照排列顺序排列了线圈1,但发生搭接线222u1与搭接线222w1的交叉。

如以上那样,仅在维持三相的线圈单元的中心轴的状态下使三相的线圈单元单纯地转动时,发生搭接线彼此的交叉。

如(第一实施方式)、(基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单元排列装置进行的其他排列工序1)以及(基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单元排列装置进行的其他排列工序2)的项目所示,根据在成形工序中成形的线圈单元的搭接线的围绕,适当地调整转台34的转动以及线圈单元支承体33的旋转,从而通过排列工序以及配置工序来解除搭接线的围绕,并利用搬运部31c把持及搬运线圈而使线圈嵌合于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5,由此得到如图18所示的搭接线在彼此不交叉的状态下配置于同一侧且线圈按照排列顺序而排列的线圈组。

通过使用本发明的线圈单元排列装置,能够在线圈单元的搭接线围绕中心轴tt的状态下进行处理。由于不为直线状,因此能够降低在得到排列线圈组时的保持部31a所需的z轴方向长度。

另外,即便线圈单元的线圈数增加,也能够借助保持部31a的转台34的转动和线圈单元支承体33的旋转而实现利用搬运部31c把持及搬运特定的位置的线圈而使其嵌合于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5的反复作业。此外,由于第一实施方式是线圈单元彼此的中心轴不相对移动的转动运动,因此能够利用简单的机构来实施。

在现有技术中,需要与线圈单元的线圈数相应的把持机构,并且需要与工序的进行相应地减少要把持的线圈数。另外,需要使线圈单元的中心轴相对移动。

在以上的(第一实施方式)、(基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单元排列装置进行的其他排列工序1)以及(基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单元排列装置进行的其他排列工序2)的项目的说明中,以转台34转动且将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5以及转台36固定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局限于此。

例如,也可以将转台34固定且使转台36转动。另外,以使线圈从保持部31a嵌合于承受部31b的特定的位置为0点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例如也可以设定在0点和6点等多个部位。

另外,若相对于转台34与转台36的相对旋转的一圈旋转而维持了线圈单元支承体33的旋转比例,则也可以改变线圈单元支承体33的旋转速度ω1。

线圈单元的搭接线的相对于中心轴的围绕量能够在成形工序中任意地设定,但在线圈单元内也可以具有不同围绕数的搭接线。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在配置工序中适当地对支承该线圈单元的线圈单元支承体33的旋转量进行调整来对应。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48至图50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单元排列装置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线圈单元支承体以及排列线圈组支承体的结构不同。另外,搬运部31c为了可靠地进行搬运而具备引导杆。针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图48示出用于第二实施方式的分割支承体。分割支承体37采用能够与其他的分割支承体37连续卡合的构造,且具有至少一个以上的贯通口。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通过如图49所示那样组合分割支承体37而构成线圈单元支承体33以及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5。另外,与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5连接的转台36也具有贯通口。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5被设定为在保持部31a旋转了时,在0点的位置处与线圈单元支承体3三相面对。

搬运部31c具备贯穿分割支承体37以及转台36的贯通口的引导杆38。

如图50(a)所示,当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5与线圈单元支承体33相面对时,退避了的引导杆38向实线箭头方向移动,而到达位于线圈单元支承体33的最前端的分割支承体37的贯通口。

之后,如图50(b)所示,在被引导杆38引导的同时使前端的分割支承体37向空白箭头方向移动而与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5连接。在分割支承体37与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5的连接完成后,引导杆38向实线箭头方向退避,以避免妨碍到保持部31a的旋转。

此时,转台36根据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5与下一个面对的线圈单元支承体33的间隔而向图50(c)的涂黑的箭头方向移动。也可以使保持部31a向-z方向移动。

通过像这样利用分割支承体37来构成线圈单元支承体33以及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5,具有如下的优点。

通过利用搬运部31c把持及搬运对嵌合对象的线圈进行支承的分割支承体37,从而无需直接把持线圈,因此,能够减轻因把持而对绝缘被膜造成的损害。另外,关于对排列线圈组进行支承的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5,虽然也需要使排列线圈组沿z方向适当滑动,但通过利用分割支承体37连结,能够减少所需的滑动量,从而能够减轻线圈内周侧的线圈坯线对绝缘被膜造成的损害。

另外,通过分割支承体37具有贯通口,从而使引导杆38引导分割支承体37,由此能够使分割支承体37从保持部31a向承受部31b稳定且可靠地移动。也可以在转台34设置贯通口,使引导杆38从保持部31a朝向支承部31b贯穿。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51及图52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线圈单元排列装置进行说明。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除了线圈单元具有分割固定件铁芯这一点以外,具备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针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图51示出用于第三实施方式的线圈单元320。线圈单元320由线圈坯线2构成4个线圈321和围绕中心轴为1周的5个搭接线322。对于线圈321而言,通过将与图20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嵌装工序同样的方法应用于线圈单元,从而将线圈321嵌装于嵌合有绝缘构件812的分割固定件铁芯811。

通过使用筒状的线圈单元支承体333,与第一实施例同样地,能够使具有分割固定件铁芯的线圈单元320转动并旋转。

如图52所示,通过使用筒状的线圈单元支承体333,也能够以线圈的中心轴与线圈单元支承体333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式来实施。

对于筒状的线圈单元支承体333而言,期望线圈单元支承体333的剖面具有用于供搬运部31c的爪32通过的开口部,以便能送出规定的线圈321或进行固定。虽然未图示,但期望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5也利用与线圈单元支承体333同样的筒状的结构。

此外,也可以利用分割固定件铁芯的材料为强磁性体这一点,通过棒状的磁性体来支承线圈单元320并使其旋转。

由此,即便是由通常的圆筒式绕组制作出的集中绕组,也能够进行与具有空芯部分的线圈同样的操作。

(第四实施方式)

参照图53至图55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线圈单元排列装置进行说明。第四实施方式在逐一地使线圈单元支承体移动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针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对于线圈单元,以如下情况进行说明:使用图5的3个线圈单元20,通过转台34的转动而使位于0点的线圈单元20的线圈21中的支承于线圈单元支承体33且处于z轴方向前端侧的线圈21嵌合于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5,由此得到按照规定的排列顺序排列了线圈21的排列线圈组。

图53示出用于第四实施方式的排列部的立体图、yz俯视图以及xy俯视图。保持体41固定于未图示的基台,用于保持供线圈单元支承体33连接的连接器42。保持体41期望设置为,在图53(c)所示的xy俯视图中,连接器42的通过保持体41的轨迹与和转台34的转动相伴的旋转体43的转动轨迹一致。

如图54所示,保持体41具备逆行防止用具411,以防止进入保持体41的连接器42逆行。逆行防止用具411以固定于保持体41的轴承413所轴支承的旋转轴414为中心进行旋转。另外,利用限位器412来限制逆行防止用具411的旋转。由此,逆行防止用具411不会妨碍连接器42进入保持体41,但能够防止连接器42逆行。

连接器42以及旋转体43具备两个以上的用于供连接杆44通过的贯通口。贯通杆44能够在z方向上往复运动,且通过贯通杆44贯穿连接器42以及旋转体43,能够使与连接器42连接的线圈单元支承体33转动及旋转。

连接器42期望设置有狭缝,以使得稳定地保持于保持体41。

在以后的图中,省略了与逆行防止用具411关联的描绘。

对线圈单元支承体33的动作进行说明。初始状态下,如图55(a)所示那样使3根线圈单元支承体33在以9点的位置为中心而相邻的状态下保持于保持体41。

如图56(a)所示,从图55(a)的状态使转台34转动以及使旋转体43旋转,使靠近0点的位置的连接器42与旋转体43的贯通口一致而使连接杆44贯穿。

线圈单元支承体33沿单点划线箭头所示的逆时针方向以旋转速度ω2进行旋转,转台34沿虚线箭头所示的顺时针方向以转动速度ω1转动。ω1与ω2的关系大体设定为ω2=-2×ω1。

如图55(b)及图55(c)所示,从图56(a)的状态起,通过经由贯通杆44而转动的转台34的转动以及线圈单元支承体33的旋转,线圈单元20从0点的位置转动并旋转到4点的位置。之后,在推起保持于保持体41的其他的线圈单元20的同时转动到8点的位置。

图56(b)是图55(b)的yz俯视图,图56(c)是图55(c)的yz俯视图。图56(d)是所转动的线圈单元20推起其他的线圈单元20而转动到8点的位置时的xy俯视图。

如图56(e)所示,在8点的位置处使贯通杆44向-z方向移动而解除与转台34的连接。

在该状态下,如图56(f)所示,使转台34转动以及使旋转体43旋转,从而使旋转体43的贯通口与接近0点的连接器42一致。

如图55(a)所示,从接近0点的线圈单元支承体33按照u相、v相、w相的顺序设置线圈单元20。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如图55(a)一图55(b)→图55(c)→图55(a)那样,经由贯通杆44逐一地使线圈单元支承体33转动及旋转。

此时,通过转台34的转动,使位于0点的线圈单元20的线圈21中的、支承于线圈单元支承体33且处于z轴方向前端侧的线圈21嵌合于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5,得到按照规定的排列顺序排列了线圈21的排列线圈组。

第四实施方式中,所转动的线圈单元支承体33为一个,因此,容易进行搭接线的处理。因此,即便在电机的相数较多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得到排列线圈组。

附图标记说明:

2:线圈坯线,3:进给部,4:变形部,12:驱动辊以及从动辊,13:按压辊,14:支承辊,15:压入辊,16:引导件,17:成形体,20:线圈单元,21:线圈,22:搭接线,23:排列线圈组,28:线圈单元排列装置,29:控制部,30:排列部,31a:保持部,31b:承受部,31c:搬运部,32:爪,33:线圈单元支承体,34:转台,35:排列线圈组支承体,36:转台,37:分割支承体,38:引导杆,39:束缚用具,41:保持体,42:连接器,43:旋转体,44:贯通杆,411:逆行防止用具,412:限位器,413:轴承,414:旋转轴,71:引导胶带,120:线圈单元,121:线圈,122:搭接线,220:线圈单元,221:线圈,222:搭接线,320:包含分割固定件铁芯的线圈单元,321:线圈,322:搭接线,333:线圈单元支承体,810:固定件,811:分割固定件铁芯,812:绝缘构件,820:外转子用固定件,821:外转子用固定件铁芯,p:绷带,tt:中心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