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放电控制电路及具备它的电池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15400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充放电控制电路及具备它的电池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电池装置具备包含检测过充电、过放电、放电过电流及充电过电流并控制充放电的充放电控制电路的充放电控制装置,由此,构成为保护二次电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一方面,目前,使用具备两个充放电控制装置的电池装置。在图8示出这样的具备两个充放电控制装置的现有的电池装置50的框图。

电池装置50具备:二次电池sc;与二次电池sc连接并互相具有同一结构的第1及第2充放电控制装置51a及51b;外部正极端子eb+;以及外部负极端子eb-。在外部正极端子eb+与外部负极端子eb-之间连接有充电器ch。

充放电控制装置51a(51b)具备:充放电控制电路510a(510b);放电控制fet521a(521b);充电控制fet522a(522b);电阻元件530a(530b)及540a(540b)。

充放电控制电路510a(510b)具有:正极电源端子vdda(vddb);负极电源端子vssa(vssb);过电流检测端子via(vib);放电控制端子doa(dob);充电控制端子coa(cob);以及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vma(vmb),各端子如图示那样连接。

依据这样的具有两个充放电控制装置51a及51b的电池装置50,假若第1充放电控制装置51a不能动作的情况下,第2充放电控制装置51b也进行动作,因此能够更加提高安全性。

【先前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6815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图8所示的电池装置50中,发生如以下的问题。

在连接充电器ch的状态下,通过第2充放电控制装置51b来检测过充电或充电过电流,在充电控制fet522b成为截止的情况下,成为对充放电控制电路510a(也称为“充电器侧的充放电控制电路”)所控制的放电控制fet521a及充电控制fet522a的各栅极-源极间会施加充电器ch的电压。

与电池装置50连接的充电器ch的电压,只要为大于二次电池sc的电压(例如3.8v)的电压即可,因此能够使用各种电压的充电器。因而,还有使用远大于二次电池sc的电压的电压(例如20v)的充电器的情况。

如上述那样,在放电控制fet521a及充电控制fet522a的各栅极-源极间,有被施加充电器ch的电压的情况,因此需要放电控制fet521a及充电控制fet522a的栅极-源极间耐压高于充电器ch的电压。

因而,存在如下课题,即在放电控制fet521a及充电控制fet522a中必须使用高耐压的fet,这样的fet成为高导通电阻、大型且高价。

本发明鉴于上述课题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充放电控制电路及具备它的电池装置,以在具备两个充放电控制装置而构成电池装置的情况下,作为被充电器侧的充放电控制电路控制的充放电控制fet,能够使用低耐压的fet而不是高耐压的fet。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充放电控制电路是用于控制二次电池的充放电的充放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具备:正极电源端子及负极电源端子,用于监视所述二次电池的电压;充电控制端子,一端与充电控制fet的栅极连接,该充电控制fet和连接有负载及充电器的负极的外部负极端子连接;以及第1钳位电路,以所述外部负极端子的电压为基准电压,将输出到所述充电控制端子的使所述充电控制fet导通的高电平的信号钳位到比该基准电压高既定电压的量的电压。

另外,本发明的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二次电池;外部正极端子及外部负极端子,连接有负载及充电器;第1及第2充放电控制电路,与所述二次电池连接;第1充电控制fet,一端与所述外部负极端子连接;第1放电控制fet,一端与所述第1充电控制fet的另一端连接;第2充电控制fet,一端与所述第1放电控制fet的另一端连接;以及第2放电控制fet,一端与所述第2充电控制fet的另一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二次电池的负极连接,所述第1充放电控制电路具有:正极电源端子及负极电源端子,用于监视所述二次电池的电压;充电控制端子,与所述第1充电控制fet的栅极连接;以及第1钳位电路,以所述外部负极端子的电压为基准电压,将所述充电控制端子输出的使所述充电控制fet导通的高电平的信号钳位到比该基准电压高既定电压的量的电压。

【发明效果】

依据本发明,在充电器的负极连接到外部负极端子的状态下,从充电控制端子输出允许充电的高电平的信号时,即便被来自充电控制端子的输出信号进行导通截止控制的充电控制fet的源极电压成为充电器的负极的电压的情况下,上述高电平的信号也会成为被钳位为比外部负极端子的电压高既定电压的量的电压的信号。即,施加在充电控制fet的栅极-源极间的电压成为上述既定电压,因此,如果将该既定电压设定为较低,至少能够使用低耐压的fet作为充电控制fet。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池装置的框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电池装置的框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电池装置的框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电池装置的框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第2例的电池装置的框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第3例的电池装置的框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示出第4例的电池装置的框图。

【图8】是示出现有的电池装置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池装置10的框图。

本实施方式的电池装置10具备:二次电池sc;第1充放电控制装置11;第2充放电控制装置12;以及连接充电器ch及负载(未图示)的外部正极端子eb+及外部负极端子eb-。

第1充放电控制装置11(也称为“充电器侧的充放电控制电路”)具备:第1充放电控制电路110;放电控制fet121;充电控制fet122;过电流检测用电阻130;以及电阻140。

第1充放电控制电路110具备:用于监视二次电池sc的电压的正极电源端子vdd1及负极电源端子vss1;过电流检测端子vi1;放电控制端子do1;充电控制端子co1:以及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vm1。

放电控制fet121的栅极与放电控制端子do1连接,被从放电控制端子do1输出的第1放电控制信号进行导通截止控制。充电控制fet122的栅极与充电控制端子co1连接,被从充电控制端子co1输出的第1充电控制信号进行导通截止控制。

第2充放电控制装置12具备:第2充放电控制电路210;放电控制fet221;充电控制fet222;过电流检测用电阻230;以及电阻240。

第2充放电控制电路210具备:用于监视二次电池sc的电压的正极电源端子vdd2及负极电源端子vss2;过电流检测端子vi2;放电控制端子do2;充电控制端子co2;以及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vm2。

放电控制fet221的栅极与放电控制端子do2连接,被从放电控制端子do2输出的第2放电控制信号进行导通截止控制。充电控制fet222的栅极与充电控制端子co2连接,被从充电控制端子co2输出的第2充电控制信号进行导通截止控制。

充电控制fet122的一端与外部负极端子eb-连接,放电控制fet121的一端与充电控制fet122的另一端连接,过电流检测用电阻130的一端与放电控制fet121的另一端连接,充电控制fet222的一端与过电流检测用电阻130的另一端连接,放电控制fet221的一端与充电控制fet222的另一端连接,过电流检测用电阻230的一端与放电控制fet221的另一端连接,另一端与二次电池sc的负极连接。

第1充放电控制电路110的正极电源端子vdd1和第2充放电控制电路210的正极电源端子vdd2与二次电池sc的正极连接,第1充放电控制电路110的负极电源端子vss1经由充电控制fet222、放电控制fet221、及过电流检测用电阻230而与二次电池sc的负极连接,第2充放电控制电路210的负极电源端子vss2与二次电池sc的负极连接。

第1充放电控制电路110的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vm1经由电阻140而与充电控制fet122的一端连接。另外,第2充放电控制电路210的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vm2经由电阻240而与充电控制fet222的一端连接。

第1充放电控制电路110进一步具备检测控制电路111、输出驱动器112及113、钳位电路114及115而构成。

作为输入信号,检测控制电路111接受正极电源端子vdd1、负极电源端子vss1、过电流检测端子vi1、及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vm1的电压。而且,在允许二次电池sc的放电时向输出驱动器112的输入端输出高电平的信号,在禁止放电时向输出驱动器112的输入端输出低电平的信号,在允许二次电池sc的充电时向输出驱动器113的输入端输出高电平的信号,在禁止充电时向输出驱动器113的输入端输出低电平的信号。

输出驱动器112及113的输出端分别与放电控制端子do1及充电控制端子co1连接。

钳位电路114及115分别在放电控制端子do1与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vm1之间及充电控制端子co1与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vm1之间连接。在输出驱动器112的输出端及输出驱动器113的输出端与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vm1之间的电压超过既定电压时,钳位电路114及115以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vm1的电压(即外部负极端子eb-的电压)为基准电压,将放电控制端子do1及充电控制端子co1的电压分别钳位到比基准电压高既定电压的量的电压。

另外,钳位电路114具备连接在输出驱动器113的输入端的使能端子114e。

接着,以下对电池装置10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此,对于以下情况、即在外部正极端子eb+与外部负极端子eb-之间连接有充电器ch,在充电控制fet122、222及放电控制fet121、221全部导通的状态下,由第2充放电控制装置12检测到过充电或充电过电流的情况下的动作进行说明。

若由第2充放电控制装置12检测出过充电或充电过电流,则充电控制fet222截止。由此,过电流检测用电阻130成为从二次电池sc的负极切断的状态,因此负极电源端子vss1的电压、过电流检测端子vi1的电压、放电控制fet121与充电控制fet122的连接点的电压、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vm1的电压、及外部负极端子eb-的电压均成为充电器ch的负极的电压。因此,正极电源端子vdd1与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vm1之间的电压成为充电器ch的电压。

若正极电源端子vdd1与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vm1(即外部负极端子eb-)之间的电压成为高于二次电池sc的电压(例如3.8v)的既定电压(例如5v),则钳位电路114及115进行动作,以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vm1的电压(即外部负极端子eb-的电压)为基准电压,将放电控制端子do1及充电控制端子co1的电压分别钳位到比外部负极端子eb-的电压高既定电压(例如5v)的量的电压。因此,从放电控制端子do1及充电控制端子co1输出的高电平的信号,成为如上述那样钳位的电压。

由此,在放电控制fet121及充电控制fet122的各栅极-源极间,被施加被钳位的放电控制端子do1及充电控制端子co1的电压与充电器ch的负极的电压之差的电压、即上述既定电压,而不是充电器ch的电压。能够使该既定电压充分小于充电器的电压(例如20v)。

放电控制fet121及充电控制fet122的栅极-源极间耐压高于上述既定电压即可,因此,如果既定电压如上述那样为5v,则作为放电控制fet121及充电控制fet122,例如能够使用耐压为6v的fet。因而,能得到无需使用高导通电阻、大型且高价的高耐压的fet这一效果。

如以上那样,依据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两个充放电控制电路来提高电池装置的安全性,并且作为由充电器侧的充放电控制电路控制的放电控制fet及充电控制fet,能够使用低耐压的fet。因而,能够提供廉价且小型的电池装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以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vm1的电压为基准电压,将放电控制端子do1及充电控制端子co1的电压钳位到比该基准电压高既定电压的量的电压的例子,但是,作为基准电压而使用的电压并不限于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vm1的电压。当充电控制fet222截止时,只要以充电器ch的负极的电压、即成为外部负极端子eb-的电压的端子的电压为基准电压即可,也可以将过电流检测端子vi1或负极电源端子vss1的电压作为基准电压而使用。另外,也可以追加向第1充放电控制电路110输入放电控制fet121与充电控制fet122的连接点的电压的端子,将该端子的电压作为基准电压而使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钳位电路114具备与输出驱动器113的输入端连接的使能端子114e。这是为了在外部正极端子eb+与外部负极端子eb-之间连接有充电器ch,并且充电控制fet122、222及放电控制fet121、221全部处于导通的状态,自此状态通过第1及第2充放电控制装置11及12之中至少第1充放电控制装置11检测到过充电或充电过电流而充电控制fet122截止的情况下,避免在放电控制fet121的栅极-源极间施加较大的电压的状态。

即,例如,从充电控制fet122、222及放电控制fet121、221全部处于导通的状态,若只有充电控制fet122截止,则成为放电控制fet121被从外部负极端子eb-切断的状态。因此,放电控制fet121的另一端(源极)的电压成为与二次电池sc的负极的电压相同的电压(例如-3.8v(在以正极为0v的情况下))。在该状态下,如果放电控制端子do1的电压被钳位到比外部负极端子eb-的电压(例如-20v(在以外部正极端子eb+为0v的情况下))高既定电压(例如5v)的量的电压(例如-15v),则会有较大的电压(例如11.2v)施加到放电控制fet121的栅极-源极间。若成为这样的状态,则在作为放电控制fet121,如上所述,例如使用耐压为6v的fet的情况下,会有超过该耐压的电压施加到放电控制fet121的栅极-源极间,会破坏放电控制fet121。

因此,使得向输出驱动器113输入的来自检测控制电路111的信号也输入钳位电路114的使能端子114e,当用于使充电控制fet122截止的低电平的信号从检测控制电路111输出到输出驱动器113时,基于低电平的信号被输入使能端子114e的情况,成为钳位电路114被禁止的结构,从而避免如上述那样的状态。

作为第2及第3实施方式,以下说明避免如上述那样的状态的其他结构的电池装置。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电池装置20的框图。

本实施方式的电池装置20在以下方面与第1实施方式的电池装置10不同:钳位电路114在过电流检测端子vi1与放电控制端子do1之间连接而不是在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vm1与放电控制端子do1之间连接;以及钳位电路114不具备使能端子114e。

关于其他的结构,由于与图1的电池装置10相同,所以对于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依据这样的电池装置20,钳位电路114以过电流检测端子vi1的电压、即放电控制fet121的另一端(源极)的电压为基准电压,将放电控制端子do1的电压钳位到比基准电压高既定电压的量的电压,因此在外部正极端子eb+与外部负极端子eb-之间连接充电器ch,在从充电控制fet122、222及放电控制fet121、221全部处于导通的状态,由第1充放电控制装置11检测到过充电或充电过电流而仅充电控制fet122截止的情况下,也在放电控制fet121的栅极-源极间仅施加既定电压。

因此,依据本实施方式,无需设置使能端子114e而作为放电控制fet121能够使用低耐压的fet。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电池装置30的框图。

本实施方式的电池装置30在以下方面与第1实施方式的电池装置10不同:钳位电路114在负极电源端子vss1与放电控制端子do1之间连接而不是在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vm1与放电控制端子do1之间连接;钳位电路114不具备使能端子114e;不具备过电流检测用电阻130、230;以及不具备过电流检测端子vi1、vi2。

关于其他的结构,由于与图1的电池装置10相同,所以对于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上述,电池装置30不具备过电流检测用电阻130、230及过电流检测端子vi1、vi2,关于过电流的检测,在第1充放电控制电路110中基于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vm1的电压与负极电源端子vss1的电压之差而进行的,而在第2充放电控制电路210中基于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vm2的电压与负极电源端子vss2的电压之差而进行的。

这样,没有设置过电流检测用电阻130、230,所以将钳位电路114连接在负极电源端子vss1与放电控制端子do1之间。

依据这样的电池装置30,钳位电路114与图2所示的电池装置20同样,以负极电源端子vss1的电压、即放电控制fet121的另一端(源极)的电压为基准电压,将放电控制端子do1的电压钳位到比基准电压高既定电压的量的电压,因此,在外部正极端子eb+与外部负极端子eb-之间连接有充电器ch的状态下,即便仅充电控制fet122截止的情况下,在放电控制fet121的栅极-源极间也仅施加既定电压。

因此,即便根据本实施方式,也与第2实施方式的电池装置20同样,不设置使能端子114e而作为放电控制fet121而能够使用低耐压的fet。

这样,依据第2及第3实施方式,不设置使能端子114e,而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作为被充电器侧的充放电控制电路控制的放电控制fet及充电控制fet,能够使用低耐压的fet,能够提供廉价且小型的电池装置。

此外,在图2所示的电池装置20中,由于布线的状况等,在难以将钳位电路114连接到过电流检测端子vi1的情况下等,如图3所示的电池装置30那样,构成为将钳位电路114连接在负极电源端子vss1与放电控制端子do1之间也无妨。

在第1~第3实施方式中,作为钳位电路114及115,例如,能够使用击穿电压为上述既定电压的齐纳二极管。如果使用这样的齐纳二极管,则仅在输出驱动器112的输出端及输出驱动器113的输出端与外部负极端子eb-之间的电压超过击穿电压时钳位电路114及115进行动作,因此,仅在此时有电流流过钳位电路114及115,除此以外时不流过,所以消耗电流不会不必要地增加。

然而,难以将齐纳二极管与其他元件共同集成在半导体衬底上,因此,也有作为钳位电路114及115而使用将多个二极管连接的mos晶体管等的阻抗元件串联连接的电路的情况。

在该情况下,钳位电路114及115中始终有电流流过,因此会牵涉到消耗电流的增大。

因此,作为第4实施方式,以下说明解决这样的问题的电池装置。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电池装置40-1的框图。

本实施方式的电池装置40-1相对于第1实施方式的电池装置10,在以下方面有所不同。

在钳位电路114及115与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vm1之间,分别设有开关元件41及42,进而,成为检测控制电路111输出开关控制信号swc,控制这些开关元件41及42的导通截止的结构。

关于其他的结构,由于与图1的电池装置10相同,所以对于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关于动作,也与第1实施方式的电池装置10大致相同,但是钳位电路114及115的动作和停止的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

检测控制电路111监视正极电源端子vdd1和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vm1(外部负极端子eb-)的电压,若检测出两者间的电压成为比二次电池sc的电压高的既定电压的情况,则使开关控制信号swc为第1电平,并使开关元件41及42导通。由此,钳位电路114及115动作,将放电控制端子do1及充电控制端子co1的电压分别钳位到比基准电压即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vm1的电压(外部负极端子eb-的电压)高既定电压的量的电压。

另外,若检测出正极电源端子vdd1与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vm1之间的电压小于上述既定电压的情况,则检测控制电路111使开关控制信号swc为第2电平,并使开关元件41及42截止。由此,在不需要将放电控制端子do1及充电控制端子co1的电压进行钳位时,钳位电路114及115的动作停止。

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防止不必要的消耗电流的增加。

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得到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并且能够抑制消耗电流。

图5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第2例的电池装置40-2的框图。

电池装置40-2相对于图4的电池装置40-1,在以下方面有所不同。此外,对于以下方面以外的结构,与图4的电池装置40-1相同,因此对于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电池装置40-2中,第1充放电控制电路110还具备控制端子ctl,控制端子ctl与第2充放电控制电路210的充电控制端子co2连接。而且,通过基于向控制端子ctl输入的信号而生成的开关控制信号swc,控制开关元件41及42的导通截止。

当充电控制端子co2输出高电平的信号时、即充电控制fet222导通时,开关控制信号swc成为第2电平,由此,开关元件41及42成为截止。因而,钳位电路114及115的动作停止。

另一方面,当充电控制端子co2输出低电平的信号时、即充电控制fet222截止时,开关控制信号swc成为第1电平,由此,开关元件41及42成为导通。因而,钳位电路114及115进行动作,将放电控制端子do1及充电控制端子co1的电压,分别钳位到比基准电压即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vm1的电压(外部负极端子eb-的电压)高既定电压的量的电压。

图4所示的电池装置40-1中,在检测控制电路111内必须设置监视正极电源端子vdd1和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vm1的电压,并检测两者间的电压的电路(未图示),相对于此,依据本例的电池装置40-2,虽然增加了一个端子,但是无需设置那样的电路,能够以简易的结构,控制开关元件41及42的导通截止。

图6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第3例的电池装置40-3的框图。

电池装置40-3相对于图4的电池装置40-1,在以下方面有所不同。此外,对于以下方面以外的结构,由于与图4的电池装置40-1相同,所以对于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电池装置40-3中,第1充放电控制装置11的过电流检测用电阻130连接在放电控制fet221与过电流检测用电阻230之间,而不是连接在放电控制fet121与充电控制fet222之间。

依据本例的电池装置40-3,在连接充电器ch的状态下,即便充电控制fet222截止的情况下,第1充放电控制电路110的负极电源端子vss1的电压也成为二次电池sc的负极的电压,因此正极电源端子vdd1与负极电源端子vss1之间的电压,也成为二次电池sc的电压,而不是成为充电器ch的电压。因而,能够降低检测控制电路111的耐压,因此能够廉价地制造第1充放电控制电路110。

此外,本例中,也可以将检测控制电路111构成为监视负极电源端子vss1或过电流检测端子vi1和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vm1的电压,检测正极电源端子vdd1与外部负极端子eb-之间的电压成为比二次电池sc的电压高的既定电压的情况。

图7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第4例的电池装置40-4的框图。

电池装置40-4相对于图6的电池装置40-3,在以下方面有所不同。此外,对于以下方面以外的结构,由于与图6的电池装置40-3相同,所以对于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电池装置40-4中,第1充放电控制电路110还具备过电流检测端子vi12,过电流检测端子vi12连接在过电流检测用电阻130与过电流检测用电阻230的连接点。另外,第1充放电控制电路110的负极电源端子vss1与二次电池sc的负极连接。

依据本例的电池装置40-4,由于负极电源端子vss1不经由过电流检测用电阻230而直接与二次电池sc的负极连接,所以能够精度良好地检测二次电池sc的电压。

此外,在作为第4实施方式的图4~7所示的电池装置40-1~40-4中,与图1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池装置10同样,示出以钳位电路114及115的基准电压为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vm1的电压,并且钳位电路114具备与输出驱动器113的输入端连接的使能端子114e的例子。然而,在这些电池装置40-1~40-4中,显然也能够如图2及图3所示的电池装置20及30那样,在钳位电路114不设置使能端子114e,而作为钳位电路114的基准电压使用过电流检测端子vi1或负极电源端子vss1的电压。

以上,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更这一点无须赘述。

例如,在图4、图6及图7所示的电池装置40-1、40-3及40-4中,示出了基于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vm1与正极电源端子vdd1之间的电压控制开关元件41及42的例子,但是并不限于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vm1,也可以在充电控制fet222成为截止时基于充电器ch的负极的电压、即成为外部负极端子eb-的电压的其他端子与正极电源端子vdd1之间的电压控制开关元件41及42。

另外,在图1及图4~图7所示的电池装置10、40-1~40-4中,示出了充放电控制电路110在放电控制端子do1与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vm1之间及充电控制端子co1与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vm1之间分别具备钳位电路114及115的例子,但是,如果以检测出充电控制fet222成为截止的情况而使充电控制fet122截止的方式构成,则仅对放电控制fet121的栅极-源极间电压进行钳位即可。即,充放电控制电路110也可为仅具备钳位电路114的结构。

另外,关于充放电控制装置11、12,示出了分别具备放电控制fet121及充电控制fet122和放电控制fet221及充电控制fet222的例子,但是也可以设为分别具备1个双向导通型fet的结构。在此情况下,充放电控制装置11也构成为在与充放电控制装置12连接的双向导通型fet截止时,与充放电控制装置11连接的双向导通型fet被钳位电路保护即可。

【标号说明】

10、20、30、40-1、40-2、40-3、40-4电池装置;11、12充放电控制装置;110、210充放电控制电路;114、115钳位电路;114e使能端子;121、221放电控制fet;122、222充电控制fet;111检测控制电路;vdd1、vdd2正极电源端子;vss1、vss2负极电源端子;vi1、vi2、vi12过电流检测端子;do1、do2放电控制端子;co1、co2充电控制端子;vm1、vm2外部负电压输入端子;sc二次电池;ch充电器;eb+外部正极端子;eb-外部负极端子。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