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新型逆变器的光伏供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47156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新型逆变器的光伏供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光伏电力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新型逆变器的家庭光伏供电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随着光伏电站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国家光伏发电补贴政策的改变以及光伏电站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广大的光伏电站业主为了最大化提高投资回报率、最大化提高光伏电站高效安全运行、最大限度降低运维管理成本及人工劳动强度和安全风险,如中暑、冻伤、电击以及人工作业损坏光伏组件等,对智能光伏电站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光伏电站全生命周期内的智能化运维管理工作提出了越来越强烈的需求光伏电站的建设也越来越多。光伏电站,是指一种利用太阳光能、采用特殊材料诸如晶硅板、逆变器等电子元件组成的发电体系,与电网相连并向电网输送电力的光伏发电系统。光伏电站是目前属于国家鼓励力度最大的绿色电力开发能源项目,可以分为带蓄电池的独立发电系统和不带蓄电池的并网发电系统,太阳能发电分为光热发电和光伏发电;现时期进入商业化的太阳能电能,指的就是太阳能光伏发电,而逆变器是光伏发电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逆变器是把直流电能(电池、蓄电瓶)转变成交流电(一般为220v,50hz正弦波)。它由逆变桥、控制逻辑和滤波电路组成。广泛适用于空调、家庭影院、电动砂轮、电动工具、缝纫机、dvd、vcd、电脑、电视、洗衣机、抽油烟机、冰箱,录像机、按摩器、风扇、照明等。在国外因汽车的普及率较高外出工作或外出旅游即可用逆变器连接蓄电池带动电器及各种工具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鉴于上述现有基于新型逆变器的光伏供电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发明。

因此,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新型逆变器的光伏供电系统,稳定安装、方便拆卸。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新型逆变器的光伏供电系统,包括能源模块,设置于家庭屋顶端,能够接收太阳能且将其转化为电能用于家庭电能的供应源;智能控制模块,其输入端与所述能源模块的输出端连接,能够将来源于所述能源模块转化的电能控制输出,且所述智能控制模块还包括充电模块、放电模块、计量模块,三者均作为所述智能控制模块的输出模块;储电模块,与所述智能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且通过所述充电模块将所述智能控制模块中接收的电能存储备用;以及转换模块,与所述智能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还包括直流转换器以及逆变器,所述智能控制模块将所述储电模块中存储的电能通过所述放电模块分别输送至所述直流转换器中以及所述逆变器中对应供给直流用电器和交流用电器使用;其中所述逆变器包括内部设置有电子元件和散热元器件的壳体,所述壳体的一侧端面向内方向切除后形成凹槽、盖合于所述壳体上的壳盖以及与设置于所述凹槽内的接孔对接的接头组件,且所述接头组件的另一端与外接头连接;其中所述接头组件包括接线本体,其包括线端头和旋接件,所述线端头设置于所述接线本体一端,所述旋接件与所述线端头连接;以及套管,套设于所述接线本体外侧,其包括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两端对称的所述第一套管分别与所述接孔和所述外接头连接;所述第二套管位于所述线端头处,且套设于所述第一套管的外侧。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光伏逆变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线端头为所述接线本体一端上沿内径向外扩张的部分,其还包括第一凹槽、凸块、固定销、限位块以及弹片;若干所述第一凹槽环形排列设置于所述线端头的边缘环面上,所述固定销与所述凸块设置于所述端头的侧面,且所述限位块与所述固定销连接,所述弹片与所述凸块连接。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光伏逆变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旋接件与所述线端头相适应,其还包括第二凹槽、旋转空间、固定孔、限位槽以及对钩件,所述第二凹槽环形排列设置于所述旋接件的边缘环面上,所述旋转空间设置于所述旋接件的一侧面,所述限位槽与所述对钩件均设置于所述旋接件的另一侧面,且所述固定孔设置于所述旋接件的中心,贯穿并连通所述旋转空间与所述限位槽。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光伏逆变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套管还包括套设于所述线端头上的套管端头,且所述套管端头包括凸条以及滑槽,所述滑槽依次均匀设置于所述套管端头的表面,所述凸条依次均匀设置于所述套管端头的内表面,且所述凸条对应位于两所述套管端头之间。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光伏逆变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二套管套设于所述套管端头上,且二者之间还设置锁定组件,所述锁定组件包括弹性件、锁定环以及锁定条,所述弹性件一端被所述套管端头的末端限位,一端与所述锁定环连接,所述锁定条依次排列设置于所述锁定环的内表面。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光伏逆变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固定销插入所述固定孔内,且所述固定销末端的所述限位块位于所述限位槽完成限位,此时所述凸块位于所述旋转空间内;且所述凸块与所述旋转空间为相适应的扇形结构,初始状态下的所述弹片能够一端抵触所述凸块,另一端抵触所述旋转空间侧壁,受力时所述凸块挤压所述弹片变形,此时所述凸块能够在所述旋转空间内旋转。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光伏逆变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在所述套管端头套设于所述线端头上的初始状态下,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之间错位设置,且所述凸条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其末端被错位的所述第二凹槽中非凹槽部分限位。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光伏逆变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还包括散热发生装置,所述散热发生装置设置于所述凹槽内且与所述壳体内部散热元器件相连接。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光伏逆变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还包括通风口,所述通风口设置于所述壳体侧面上,且分布于所述壳体的至少一侧面上。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光伏逆变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还包括显示单元,所述显示单元设置于所述壳盖上表面,且与所述壳体内电子元件对应连接,将数据显示后以读取。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新型逆变器的光伏供电系统,通过设置的接头组件与外接头相连接,外接头能够在接头组件的快捷拆卸安装的作用下,实现外接头与光伏逆变器之间的快捷对接和拆卸,从而使得光伏逆变器在与外接器件之间连接使用时更加的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所述基于新型逆变器的光伏供电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所述基于新型逆变器的光伏供电系统的整体结构原理框架图;

图3为本发明第二种实施例所述基于新型逆变器的光伏供电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二种实施例所述基于新型逆变器的光伏供电系统中通风口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所述基于新型逆变器的光伏供电系统中快接头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三种实施例所述接头组件中接线本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第三种实施例所述接头组件中套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第四种实施例所述接头组件中线端头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第四种实施例所述接头组件中旋接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第四种实施例所述接头组件中旋转空间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第五种实施例所述接头组件中套管端头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第五种实施例所述接头组件中锁定槽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第五种实施例所述接头组件中第二通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第五种实施例所述接头组件处于初始状态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第五种实施例所述接头组件中锁定组件所在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第五种实施例所述接头组件中锁定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所述接头组件的第一通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所述接头组件的第二套管中内螺纹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所述接头组件的第二套管中外螺纹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所述接头组件多段对接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的保护的范围。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其次,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发明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

再其次,本发明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发明实施例时,为便于说明,表示器件结构的剖面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间尺寸。

同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的“上、下、内和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或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式连接;同样可以是机械连接、电连接或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如图1~2提供的一种基于光伏的家庭供电系统的原理结构图,在本实施例中该供电系统包括能源模块t-100、智能控制模块t-200储电模块t-300以及转换模块t-400。具体的,能源模块t-100通过安装组件设置于家庭屋顶端,能够接收太阳能且将其转化为电能用于家庭电能的供应源;智能控制模块t-200的输入端与所述能源模块t-100的输出端连接,能够将来源于所述能源模块t-100转化的电能控制输出,且所述智能控制模块t-200还包括充电模块t-201、放电模块t-202、计量模块t-203,三者均作为所述智能控制模块t-200的输出模块,其中充电模块t-201、放电模块t-202为内部电路连接组成的充电电路和放电电路;储电模块t-300与所述智能控制模块t-200的输出端连接,且通过所述充电模块t-201将所述智能控制模块t-200中接收的电能存储备用;以及转换模块t-400,与所述智能控制模块t-200的输出端连接,还包括直流转换器t-401以及逆变器t-402,所述智能控制模块t-200将所述储电模块t-300中存储的电能通过所述放电模块t-202分别输送至所述直流转换器t-401以及所述逆变器t-402中对应供给直流用电器t-401a和交流用电器t-402b使用。进一步的,所述能源模块t-100为设置于屋顶端的太阳能板阵列组成,并通过安装组件固定;所述智能控制模块t-200为太阳能控制器,且控制芯片是为单片机;且所述计量模块t-203能够与外接检测装置连接测量供电参数。需要说明是,在本实施例中直流转换器t-401是指过dc/dc变换器变换成各种直流电,且逆变器t-402是指直流转交流dc-ac逆变器,通过二者间的电流变换。当太阳光照射到太阳能板t-102上将其转化为电能,在充电模块t-201的作用下储存在储电模块t-300中,以备交变电流后供交直流用电器用,智能控制模块t-200的核心芯片可以是单片机或dsp。当交直流用电器需要用电工作时,放电模块t-202将储电模块t-300,本实施例中采用蓄电池组,因此蓄电池组中的电能分两路供给用电器:一路经过直流转交流dc-ac逆变器变换成交流电供给交流用电器t-402a;另一路经过dc/dc变换器变换成各种直流用电器t-401a,当供电系统运作时,通过计量模块t-203外接计量装置,例如双向电表测得供电系统运作时的相关参数。

实施例2

如图3~5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该光伏逆变器包括内部设置有电子元件和散热元器件的壳体100、壳盖200、散热发生装置600、通风口700以及显示单元800。具体的,壳体100的一侧端面向内方向切除后形成凹槽101,以及盖合于壳体100上的壳盖200,且壳盖200和壳体100之间通过螺栓连接;本实施例中凹槽101内还设置有接孔101a,且接头组件a的一端与接孔101a连接,另一端与外接头b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接头组件a内部是由导电材料制成的导线,通过导线包被后与外接头b之间连接,而外接头b能够与外界的电器装置或者另外的接头相连接,如此实现了外接电器件和光伏逆变器的电传输,且在特殊环境下例如外接电器件与光伏逆变器之间距离不满足实际需要时,此时需要增加导线长度或者缩短长度,因此接头组件a能够实现快速的接头安装和拆卸,即快捷方便的满足了外接电器件与光伏逆变器之间距离的变化。且还包括散热发生装置600,散热发生装置600设置于凹槽101内且与壳体100内部散热元器件相连接。以及还包括通风口700,通风口700设置于壳体100侧面上,且分布于壳体100的至少一侧面上。还包括显示单元800,显示单元800设置于壳盖200上表面,且与壳体100内电子元件对应连接,将数据显示后以读取。

实施例3

如图6~7,在本实施例中该接头组件a包括接线本体300以及套管400,套管400套设于接线本体300的表面。具体的,接线本体300包括线端头301和旋接件302,线端头301设置于接线本体300的一端,旋接件302与线端头301连接;进一步的,线端头301为接线本体300上一端沿内径方向向外延伸的部分,其可与接线本体300一体式设置,也可通过焊接等高强度的连接方式与接线本体300的一端连接,为了实现相邻两段的接线本体300之间的连接,旋接件302与线端头301相连接构成待对接的其中一段接线本体300,由此相邻的两段接线本体300通过对称的旋接件302实现连接。以及套管400,套设于接线本体300外侧,套管400还包括第一套管401和第二套管402,第二套管402位于线端头301处,且套设于第一套管401的外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套管401直接套设于接线本体300上,接线本体300能够在第一套管401内被车辆上的牵引件,此处例如刹车踏板牵引后在第一套管401内移动,从而实现对车辆的制动,进一步的,第二套管402套设于第一套管401上且能够在其上滑动,能够通过两端的第二套管402对接的方式,实现第一套管401的多段连接,且对接完成后接线本体300能够在第一套管401内被牵移动。

实施例4

如图8~10,进一步为了实现多段接线本体300在旋转对接前的初始状态下限位,以及能够在对接后接线本体300在套管400中的牵引移动,且旋转对接后的复位,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一种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线端头301还包括第一凹槽301a、凸块301b、固定销301c、限位块301d以及弹片301e,以及与线端头301相对应配合的旋接件302还包括第二凹槽302a、旋转空间302b、固定孔302c、限位槽302d以及对钩件302e。具体的,该接头组件a包括接线本体300以及套管400,套管400套设于接线本体300的表面。具体的,接线本体300包括线端头301和旋接件302,线端头301设置于接线本体300的一端,旋接件302与线端头301连接;进一步的,线端头301为接线本体300上一端沿内径方向向外延伸的部分,其可与接线本体300一体式设置,也可通过焊接等高强度的连接方式与接线本体300的一端连接,为了实现相邻两段的接线本体300之间的连接,旋接件302与线端头301相连接构成待对接的其中一段接线本体300,由此相邻的两段接线本体300通过对称的旋接件302实现连接。以及套管400,套设于接线本体300外侧,套管400还包括第一套管401和第二套管402,第二套管402位于线端头301处,且套设于第一套管401的外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套管401直接套设于接线本体300上,接线本体300能够在第一套管401内被车辆上的牵引件,此处例如刹车踏板牵引后在第一套管401内移动,从而实现对车辆的制动,进一步的,第二套管402套设于第一套管401上且能够在其上滑动,能够通过两端的第二套管402对接的方式,实现第一套管401的多段连接,且对接完成后接线本体300能够在第一套管401内被牵移动。其中线端头301为接线本体300一端上沿内径向外扩张的部分,其还包括第一凹槽301a、凸块301b、固定销301c、限位块301d以及弹片301e;若干第一凹槽301a(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优选,其为六个)环形排列设置于线端头301的边缘环面上,固定销301c与凸块301b设置于端头301的侧面,且限位块301d与固定销301c连接,弹片301e与凸块301b连接。以及还包括第二凹槽302a、旋转空间302b、固定孔302c、限位槽302d以及对钩件302e,第二凹槽302a与第一凹槽301a相对应设置,其也为六个环形排列设置于旋接件302的边缘环面上,旋转空间302b设置于旋接件302的一侧面,限位槽302d与对钩件302e均设置于旋接件302的另一侧面,且固定孔302c设置于旋接件302的中心,贯穿并连通旋转空间302b与限位槽302d。

进一步的说明上述各部件对应的位置关系以及所处的状态,其中固定销301c插入固定孔302c内,且固定销301c末端的限位块301d位于限位槽302d完成限位,此时凸块301b位于旋转空间302b内;且凸块301b与旋转空间302b为相适应的扇形结构,初始状态下的弹片301e能够一端抵触凸块301b,另一端抵触旋转空间302b侧壁,受力时凸块301b挤压弹片301e变形,此时凸块301b能够在旋转空间302b内旋转,再此过程中,弹片301e在旋转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因此其具有形变恢复的趋势,即实现对接后拆卸过程中的复位。

实施例5

如图11~14,为了实现套管400和接线本体300的限位配合,在转动套管400时带动线端头301的转动,即线端头301和旋接件302的相对转动,从而将弹片301e挤压至极限状态,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二种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套管401还包括套管端头401a以及第二套管402套设于所述套管端头401a上,二者之间还设置锁定组件500。具体的,该接头组件a包括接线本体300以及套管400,套管400套设于接线本体300的表面。接线本体300包括线端头301和旋接件302,线端头301设置于接线本体300的一端,旋接件302与线端头301连接;进一步的,线端头301为接线本体300上一端沿内径方向向外延伸的部分,其可与接线本体300一体式设置,也可通过焊接等高强度的连接方式与接线本体300的一端连接,为了实现相邻两段的接线本体300之间的连接,旋接件302与线端头301相连接构成待对接的其中一段接线本体300,由此相邻的两段接线本体300通过对称的旋接件302实现连接。以及套管400,套设于接线本体300外侧,套管400还包括第一套管401和第二套管402,第二套管402位于线端头301处,且套设于第一套管401的外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套管401直接套设于接线本体300上,接线本体300能够在第一套管401内被车辆上的牵引件,此处例如刹车踏板牵引后在第一套管401内移动,从而实现对车辆的制动,进一步的,第二套管402套设于第一套管401上且能够在其上滑动,能够通过两端的第二套管402对接的方式,实现第一套管401的多段连接,且对接完成后接线本体300能够在第一套管401内被牵移动。其中线端头301为接线本体300一端上沿内径向外扩张的部分,其还包括第一凹槽301a、凸块301b、固定销301c、限位块301d以及弹片301e;若干第一凹槽301a(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优选,其为六个)环形排列设置于线端头301的边缘环面上,固定销301c与凸块301b设置于端头301的侧面,且限位块301d与固定销301c连接,弹片301e与凸块301b连接。以及还包括第二凹槽302a、旋转空间302b、固定孔302c、限位槽302d以及对钩件302e,第二凹槽302a与第一凹槽301a相对应设置,其也为六个环形排列设置于旋接件302的边缘环面上,旋转空间302b设置于旋接件302的一侧面,限位槽302d与对钩件302e均设置于旋接件302的另一侧面,且固定孔302c设置于旋接件302的中心,贯穿并连通旋转空间302b与限位槽302d。进一步的说明上述各部件对应的位置关系以及所处的状态,其中固定销301c插入固定孔302c内,且固定销301c末端的限位块301d位于限位槽302d完成限位,此时凸块301b位于旋转空间302b内;且凸块301b与旋转空间302b为相适应的扇形结构,初始状态下的弹片301e能够一端抵触凸块301b,另一端抵触旋转空间302b侧壁,受力时凸块301b挤压弹片301e变形,此时凸块301b能够在旋转空间302b内旋转,再此过程中,弹片301e在旋转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因此其具有形变恢复的趋势,即实现对接后拆卸过程中的复位。

其中第一套管401还包括套设于线端头301上的套管端头401a,且套管端头401a包括凸条401a-1以及滑槽401a-2,滑槽401a-2依次均匀设置于所述套管端头401a的表面,凸条401a-1依次均匀设置于套管端头401a的内表面,且凸条401a-1对应位于两套管端头401a之间,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1所示,凸条401a-1和滑槽401a-2各为三个对应间隔排列。进一步的,参照图15~16中,第二套管402套设于套管端头401a上,且二者之间还设置锁定组件500,锁定组件500包括弹性件501、锁定环502以及锁定条503,弹性件501一端被套管端头401a的末端限位,一端与锁定环502连接,其可以是弹簧;锁定条503依次排列设置于锁定环502的内表面。本实施例中需要解释的是,在套管端头401a套设于线端头301上的初始状态下,第一凹槽301a与第二凹槽302a之间错位设置,且凸条401a-1位于第一凹槽301a内,且其末端被错位的第二凹槽302a中非凹槽部分限位,该种设置方式能够达到以下效果:一是套管端头401a与线端头301之间的限位,且不与旋接件302之间限位,能够实现线端头301与旋接件302的相对转动;二是线端头301被第二凹槽302a中非凹槽部分限位限位在初始状态下不能被牵引转动。

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在弹片301e被压至极限时,锁定条503进入第二凹槽302a中完成锁定,此处的锁定相对于弹片301e具有的恢复力设置,在锁定状态下弹片301e虽具有恢复力但被锁定不能恢复形变,当解除锁定后被压缩的弹片301e不受束缚恢复形变,实现复位至初始状态。具体的,参照图12中,在初始状态下,滑槽401a-2与第一凹槽301a对应连通,二者构成锁定槽504,且锁定条503相适应设置于锁定槽504内,其末端被错位的第二凹槽302a中非凹槽部分限位,当转动至弹片301e被挤压极限,推动锁定条503进入第二凹槽302a中完成对线端头301和旋接件302相对转动的转动。

参照图17~20所示,此处提供本发明所述接头组件a的安装过程:具体的,初始状态为第一凹槽301a与第二凹槽302a之间错位设置;第二状态为,接线本体300两端能够通过旋接件302对接,在初始状态下,两端的对钩件302e开口旋向相反,当旋接件302发生旋转时,至两端的对钩件302e相互抵触限位无法旋转;在第二状态下时,线端头301能够发生相对于旋接件302转动,弹片301e被逐渐压缩至极限,其为第三状态:参照图16中,锁定槽504与第二凹槽302a之间解除错位设置,二者构成第二通道m,推动套管端头401a致锁定条503进入第二凹槽302a内完成锁定;参照图17中,第一凹槽301a与第二凹槽302a之间解除错位设置,二者构成第一通道s,凸条401a-1能够在通道s内自由滑动;参照图18~19,第二套管402还区分为内管402a和外管402b,内管402a外表面设置内螺纹402a-1,且外管402b内表面设置外螺纹402b-1以及末端设置挡块402b-2,通过内、外表面设置螺纹结构完成两端第二套管402的对接,当两端第二套管402完成对接时,挡块402b-2与套管端头401a相互抵触对弹性件501发生形变后具有的恢复力进行限制,使得弹性件501一直处于拉伸状态,当需要拆卸时,与安装时相反方向转动第二套管402使其螺纹结构打开,通过弹片301e和弹性件501完成复位。

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