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网节能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21488阅读:41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网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网节能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在理想干净的供电系统中,元件为线性元件,电流和电压都是正弦波,但由于负载的非线性特点,使得电网系统出现谐波这一污染。谐波作为供电系统的“公害”,不但会降低供电的可靠性,加大企业电力运行成本,而且还可能引发供电事故。

为了治理谐波,人们常常在电网中采用无源滤波器PF,但由于无源滤波器只能对特定谐波进行滤波。为了滤除多种谐波,得并联多组无源滤波器,这不仅使得系统构造复杂,还增加了成本,同时由于系统中常含有多种频率的谐波,使得无法将谐波全部滤出,且由于并联滤波器对谐波阻抗很低,会使得谐波源产生更大的谐波电流。

因此,有必要设计出一种补偿效果好,不受电网参数影响的电网节能净化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网节能净化装置,该装置的响应速度快、补偿效果好,能很好的实现动态连续实时补偿。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网节能净化装置,包括交流电源侧、与所述交流电源侧电连接的非线性负载侧、与所述非线性负载侧并联的谐波滤波/无功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谐波滤波/无功补偿装置为有源电力滤波器。

进一步的,所述有源电力滤波器为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由多个子有源电力滤波器在所述交流电源侧并联构成。

进一步的,所述子有源电力滤波器与所述交流电源侧通过设置的投切开关K连接,所述投切开关K用于控制对应电路的工作。

进一步的,各所述子有源电力滤波器由位于三相线路上的电感L、三相六开关以及并联于所述三相六开关右侧的直流侧电容C1构成,所述电感L的前端并联有电容C,与电感L构成二阶低通滤波器。

进一步的,所述子有源滤波器的个数为两个。

进一步的,所述子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所述三相六开关由可关断器件IGBT和与所述可关断器件IGBT反向并联的二极管构成。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技术效果:

有源滤波相对传统的无源滤波,能做到适时补偿,滤波效果好;在每个电感L的前端设置电容C,构成二阶低通滤波器,能滤除负载谐波源中的低次谐波,从而使得有源滤波器的功率容量变小,提高了经济性,且能滤除开关频率谐波,提高了整个系统的信号传输带宽;同时,由于每个子有源滤波器有各自的控制电路,各自的控制和补偿由自身完成,具有相对独立性,当其中一个子有源滤波器出现问题时,并不影响其他有源滤波器的工作,从而使得供电系统的整体滤波效果大幅提升。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电网节能净化装置的系统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

如图1示出的一种电网节能净化装置,包括交流电源侧、与所述交流电源侧电连接的非线性负载侧、与所述非线性负载侧并联的谐波滤波/无功补偿装置,所述谐波滤波/无功补偿装置为有源电力滤波器。

进一步的,所述有源电力滤波器为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由多个子有源电力滤波器在所述交流电源侧并联构成。

进一步的,所述子有源电力滤波器与所述交流电源侧通过设置的投切开关K连接,所述投切开关K用于控制对应电路的工作。

进一步的,各所述子有源电力滤波器由位于三相线路上的电感L、三相六开关以及并联于所述三相六开关右侧的直流侧电容C1构成,所述电感L的前端并联有电容C,与电感L构成二阶低通滤波器。

进一步的,所述子有源滤波器的个数为两个。

进一步的,所述子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所述三相六开关由可关断器件IGBT和与所述可关断器件IGBT反向并联的二极管构成。

有源滤波器能对不同大小和频率的谐波进行快速跟踪补偿,相对于传统的无源LC滤波器只能被动吸收固定频率与大小的谐波而言,有源滤波器可通过采样负载电流并进行各次谐波和无功的分离,控制并主动输出电流的大小、频率和相位,快速响应,抵消负载中相应电流。采用有源滤波器替代传统的无源滤波器,能做到适时补偿,滤波效果好,且能滤除开关频率谐波,提高了整个系统的信号传输带宽;

同时,在每个电感L的前端设置电容C,构成二阶低通滤波器,能滤除负载谐波源中的低次谐波,从而使得有源滤波器的功率容量变小,提高了经济性,且能滤除开关频率谐波,提高了整个系统的信号传输带宽;

而且,由于每个子有源滤波器有各自的控制电路,各自的控制和补偿由自身完成,具有相对独立性,当其中一个子有源滤波器出现问题时,并不影响其他有源滤波器的工作,从而使得供电系统的整体滤波效果大幅提升。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