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地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20076阅读:363来源:国知局
一种接地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设备检修接地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接地线装置。



背景技术:

在对电气设备进行停电检修维护时,接地线装置是必备工具之一。现有接地线装置的导电端线夹多为固定钩式结构,主要适用于现场工作环境较好,也就是作业空间较大,作业人员能够灵活操作的情况。在台架式配变上挂接地线时,由于现场的操作空间有限,接地线的挂接工作就变得费时、费力,甚至出现与导线或设备无法挂钩的情况。另外,现有的接地线装置中的绝缘操作杆为固定连接形式,长度不能任意调节,工作半径范围受其限制。例如,在高低压同杆架设的配电线路上工作时,登杆操作将接地线挂接至中压线路时,工作半径受到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接地线装置,以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接地线装置,包括导电端线夹、放射式角度调整机构、绝缘操作杆,绝缘操作杆包括多根直径不等的绝缘杆,每根绝缘杆内部中空,直径小的绝缘杆的一端插在直径大的绝缘杆的内部;任一相邻两根绝缘杆之间设有锁止结构,锁止结构用于在两根绝缘杆作相对旋转时对两者进行锁紧和松开;导电端线夹的下端与放射式角度调整机构相连接,绝缘操作杆中直径最小的绝缘杆与放射式角度调整机构相连接,放射式角度调整机构用于调整导电端线夹与绝缘操作杆之间的夹角。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操作简单,而且携带方便,作业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自由调节导电端线夹的悬挂角度,同时可以伸长绝缘杆,有效增大了工作半径,操作效率提升了80%,缩短线路及台区停送电时间,为工厂、大功率客户以及普通用户提供可靠供电,提高了操作水平,减少等赶作业,保障了操作人员的安全。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绝缘操作杆中绝缘杆的根数为两根,分别为上绝缘杆和下绝缘杆,上绝缘杆的外径小于下绝缘杆的外径,下绝缘杆上沿下绝缘杆的轴向设有第一通孔,上绝缘杆的下端承插在第一通孔内,第一通孔的孔径大于等于上绝缘杆的外径。

进一步,锁止结构包括设置在上绝缘杆的外壁上的凸棱和设置在第一通孔的内壁上的卡槽,凸棱与卡槽相匹配,卡槽沿第一通孔的长度方向布置,卡槽至少有一端贯穿下绝缘杆的其中一个端面。

进一步,卡槽的径向截面形状为弧形,凸棱的径向截面形状为弧形。

进一步,卡槽的两端分别贯穿下绝缘杆的两个端面。

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稳定性好、易于调节、生产成本低。

进一步,还包括卡套,卡套设置在下绝缘杆的上端,卡套用于限制上绝缘杆从下绝缘杆上脱离。

进一步,卡套呈圆柱状,卡套的上端面上设有第一盲孔,卡套的下端面上设有第二盲孔,第一盲孔与第二盲孔相连通,第一盲孔的孔径大于等于上绝缘杆的外径,第二盲孔的孔径大于等于下绝缘杆的外径,下绝缘杆的上端承插在第二盲孔内,上绝缘杆的下端同时穿过第一盲孔、第二盲孔后伸入到下绝缘杆内。

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是:能够有效的防止上绝缘杆和下绝缘杆脱落。

进一步,放射式角度调整机构包括上连接座、下连接座、锁紧螺栓,上连接座的上端与导电端线夹相连接,上连接座的下端通过锁紧螺栓与下连接座活动连接,下绝缘杆的上端与下连接座相连接。

进一步,下连接座包括底座、左侧板、右侧板,左侧板和右侧板平行设置在底座上,左侧板与右侧板之间具有间隙,上连接座的下端部分插入到左侧板与右侧板之间所形成的间隙内,上连接座下端插入到间隙内的部分通过锁紧螺栓固定在左侧板与右侧板之间,锁紧螺栓同时经过左侧板、右侧板、上连接座。

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稳定性好、调节范围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接地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放射式角度调整机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2的剖视图;

图4为锁止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4的剖视图;

图6为卡套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导电端线夹,2、放射式角度调整机构,210、上连接座,220、下连接座,221、底座,222、左侧板,223、右侧板,230、锁紧螺栓,3、绝缘操作杆,310、上绝缘杆,320、下绝缘杆,321、第一通孔,4、锁止结构,410、凸棱,420、卡槽,5、卡套,510、第一盲孔,520、第二盲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所示,一种接地线装置,包括导电端线夹1、放射式角度调整机构2、绝缘操作杆3。

绝缘操作杆3包括多根直径不等的绝缘杆,每根绝缘杆内部中空,直径小的绝缘杆的一端插在直径大的绝缘杆的内部,任一相邻两根绝缘杆之间设有锁止结构4,锁止结构4用于在两根绝缘杆作相对旋转时对两者进行锁紧和松开。绝缘杆的具体根数可以是两根、三个、四根、五根等,在本实施例中以两根为例进行说明,两根绝缘杆分别记为上绝缘杆310和下绝缘杆320。

其中,上绝缘杆310的外径小于下绝缘杆320的外径,下绝缘杆320上沿下绝缘杆320的轴向设有第一通孔321,上绝缘杆310的下端承插在第一通孔321内,第一通孔321的孔径大于等于上绝缘杆310的外径,而第一通孔321的孔径最好比上绝缘杆310的外径大2mm左右。

锁止结构4包括设置在上绝缘杆310的外壁上的凸棱410和设置在第一通孔321的内壁上的卡槽420,在将上绝缘杆310插入到下绝缘杆320上的第一通孔321内时,凸棱410与卡槽420相匹配。卡槽420在布设时最好是沿第一通孔321的长度方向布置,而且卡槽420至少有一端贯穿下绝缘杆320的其中一个端面,当卡槽420只有一端贯穿下绝缘杆320的其中一个端面时,卡槽420最好是贯穿下绝缘杆320的下端面。而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生产成本的问题,卡槽420的两端分别贯穿下绝缘杆320的上端面和下绝缘杆320的下端面,即卡槽420与第一通孔321等长。

卡槽420的径向截面形状可以为方形、半球形或弧形,最好为弧形,而凸棱410的径向截面形状也可以对应的为方形、半球形或弧形,最好为弧形。卡槽420与第一通孔321的连接处呈流线型过渡,即不存在棱角,而凸棱410与上绝缘杆310的外壁的连接处呈流线型过渡,即不存在棱角。凸棱410的长度为上绝缘杆310直径的1.8倍,凸棱410的最大宽度等于上绝缘杆310直径的0.6倍,凸棱410的最大高度等于上绝缘杆310直径的0.2倍,这样能够保证锁止结构4将上绝缘杆310和下绝缘杆320很好的连接配合在一起,稳定性最好。

由于卡槽420的两端分别贯穿下绝缘杆320的上端面和下绝缘杆320的下端面,因此接地线装置还包括卡套5,卡套5设置在下绝缘杆320的上端,卡套5用于限制上绝缘杆310从下绝缘杆320上脱离。卡套5采用绝缘塑料制成。

卡套5呈圆柱状,卡套5的上端面上设有第一盲孔510,卡套5的下端面上设有第二盲孔520,第一盲孔510与第二盲孔520相连通,第一盲孔510的孔径大于等于上绝缘杆310的外径,第一盲孔510的孔径最好比上绝缘杆310的外径大2.4mm左右。第二盲孔520的孔径大于等于下绝缘杆320的外径,下绝缘杆320的上端承插在第二盲孔520内,卡套5与下绝缘杆320之间采用螺钉连接在一起。上绝缘杆310的下端同时穿过第一盲孔510、第二盲孔520后伸入到下绝缘杆320内。

导电端线夹1的下端与放射式角度调整机构2相连接,上绝缘杆310的上端与放射式角度调整机构2相连接,放射式角度调整机构2用于调整导电端线夹1与绝缘操作杆3之间的夹角。

其中,放射式角度调整机构2包括上连接座210、下连接座220、锁紧螺栓230,上连接座210的上端与导电端线夹1通过螺钉相连接,上连接座210的下端通过锁紧螺栓230与下连接座220活动连接,下绝缘杆320的上端与下连接座220通过螺钉相连接。

下连接座220包括底座221、左侧板222、右侧板223,左侧板222和右侧板223平行设置在底座221上,左侧板222与右侧板223之间具有间隙,上连接座210的下端部分插入到左侧板222与右侧板223之间所形成的间隙内,上连接座210下端插入到间隙内的部分通过锁紧螺栓230固定在左侧板222与右侧板223之间,锁紧螺栓230同时经过左侧板222、右侧板223、上连接座210,锁紧螺栓230与左侧板222螺纹连接,锁紧螺栓230与右侧板223螺纹连接,在拧紧锁紧螺栓230时,左侧板222和右侧板223能将上连接座210夹紧。

在需要调整绝缘操作杆3的整体长度时,握紧下绝缘杆320,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上绝缘杆310,使得凸棱410完全脱离卡槽420,这样凸棱410会紧紧的抵触着第一通孔321的内壁,使得上绝缘杆310与下绝缘杆320锁紧,当需要再次调整绝缘操作杆3的整体长度时,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上绝缘杆310,使得凸棱410完全进入到卡槽420,此时便可任何调整绝缘操作杆3的整体长度,当需要锁定该长度时,握紧下绝缘杆320,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上绝缘杆310,使得凸棱410完全脱离卡槽420即可。

在需要调整导电端线夹1的悬挂角度时,拧动锁紧螺栓230,使得左侧板222、右侧板223不夹紧上连接座210,然后转动上连接座210,上连接座210绕着锁紧螺栓230转动,当上连接座210调整到相应角度时,再拧紧锁紧螺栓230,便可完成导电端线夹1的悬挂角度的调整。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