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kV一体化柱上变台低压配电箱热交换通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57763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10kV一体化柱上变台低压配电箱热交换通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交换通道,具体地,涉及一种10kV一体化柱上变台低压配电箱热交换通道。



背景技术:

随着电网系统的迅速发展,为提高10kV柱上变压器台及进出线工程建设质量和施工工艺水平,进一步深化 “五化”(设计标准化、物料成套化、采购超市化、施工装配化、工艺规范化)建设,国网运检部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组织编发了《10kV柱上三相变压器台典型设计方案》,并推进相关成果落地实施集中招标。在10kV柱上变压器台招标实施一段时间后,总结相关经验,发现仍然存在一些的缺陷,如 10kV柱上变压器台即10kV柱上变台物料多,安装时间长、精度不高、运维工作量大;效率虽有所提高,但也存在不同物料间匹配度不高,整体可靠性差;配电网一次开关与二次终端分体设计安装,接口标准化程度不高、互换性差,设备质量分体检测方式无法确保集成后产品性能。为解决上述问题,2016国网运检部又组织启动了10kV一体化柱上变压器台、配电设备一二次融合技术相关研究工作,提出了纵向、横向两种一体化解决方案,明确了一二次成套设备的功能要求、技术要求和检验要求。

低压配电模块作为10kV一体化柱上变压器台主要组成部分,编写组对其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特别是散热和防护方面,并在《10kV一体化柱上变台和配电一二次成套设备典型设计及检测规范内》做有大篇幅的详述。但从技术角度考虑,低压配电模块的散热和防护又是相互矛盾,比如若要求防护等级高(目前常要求IP44),必须在壳体周围做好严密的防护,这些防护又阻碍了热交换的进行,散热条件必定差,进而影响整机的散热环境。在正常运行时,内部元器件发热,这些热量聚集若无法及时与低压配电模块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必然使得在狭小的空间聚集大量热量,使配电模块内温度升高。进而影响母排搭接点和元器件搭接点的温升,使得各个搭接点的温升无法满足标准要求,影响元器件的性能和整机的安全运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和不足,提供了一种10kV一体化柱上变台低压配电箱热交换通道,结构简单,防护等级高,满足10kV一体化柱上变台低压配电箱体的防护等级要求和散热要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10kV一体化柱上变台低压配电箱热交换通道,包括设置在配电箱顶部的S形散热通道和设置在配电箱框架两侧壁的气体交换通道,所述外界空气通过气体交换通道进入配电箱内,配电箱内的元器件发热产生的热量通过S形散热通道流出,即形成气体交换通道-配电箱内部-S形散热通道一体化热交换通道;

所述S形散热通道包括方孔、挡板一、挡板二和挡板三,所述方孔设置在顶盖板的卷边上、且所述方孔上焊接有网孔板,所述挡板一焊接在顶盖板卷边的端部,所述挡板三为配电箱体框架的一折边,所述挡板二置于所述挡板一和所述挡板三之间、且焊接顶盖板上,所述挡板一、挡板二和挡板三平行;

所述气体交换通道包括设置在配电箱框架侧壁底部的百叶窗和与百叶窗平行设置的U形挡板,所述U形挡板包括挡板主体、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所述挡板主体与所述百叶窗平行,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的两端分别焊接在框架和挡板主体的端部、且所述百叶窗置于所述上连接板和所述下连接板之间。

进一步,所述挡板一和所述挡板三的上端部齐平、且上端部所在的水平面高于所述挡板二下端部所在水平面。

进一步,所述网孔板的网孔目数不小于30目。

进一步,所述百叶窗内焊接有网孔板。

进一步,所述网孔板的网孔目数不小于30目。

进一步,所述挡板主体的下端部与所述百叶窗的下端部之间的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60-90度。

进一步,所述挡板主体和所述百叶窗之间的距离为2-5mm。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10kV一体化柱上变台低压配电箱热交换通道,在配电箱体上增加了气体交换通道和S形散热通道,满足了《10kV一体化柱上变台和配电一二次成套设备典型设计及检测规范内》对配电箱体提出的防护等级要求;而且在满足防护等级的前提下,保证了箱体内外热交换不受影响,为内部元器件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之S形散热通道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之气体交换通道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之低压配电箱结构示意图。

其中,1挡板一;2挡板二;3挡板三;4卷边;5顶盖板;6框架;7网孔板;8百叶窗;9挡板主体;10左连接板;11右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进一步说明。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10kV一体化柱上变台低压配电箱热交换通道,包括设置在配电箱顶部的S形散热通道和设置在配电箱框架两侧壁底部的气体交换通道,所述外界空气通过气体交换通道进入配电箱内,配电箱内的元器件发热产生的热量通过S形散热通道流出,即形成气体交换通道-配电箱内部-S形散热通道一体化热交换通道;

所述S形散热通道包括方孔、挡板一1、挡板二2和挡板三3,所述方孔设置在顶盖板5的卷边4上、且所述方孔上焊接有网孔板,所述挡板一1焊接在顶盖板5卷边4的端部,所述挡板三3为配电箱体框架6的一折边,所述挡板二2置于所述挡板一1和所述挡板三3之间、且焊接顶盖板5上,所述挡板一1、挡板二2和挡板三3平行;配电箱内部的元器件产生的热量先通过挡板三3进入挡板二2和挡板三3之间的空间,再越过挡板二2进入挡板一1和挡板二2之间的空间,最后越过挡板一1通过方孔流出,热气流流出的路径为形成一个S形,如图1内箭头所指。

由于配电箱是置于户外,雨水溅入箱体内部会严重影响整机的绝缘性能,因此所述挡板一和所述挡板三的上端部齐平、且上端部所在的水平面高于所述挡板二下端部所在水平面;在溅水过程中,S形散热通道的挡板一充当防水的第一道屏障,将雨水阻止在挡板一上,从方孔流出;即使有部分雨水通过挡板一和顶盖板之间的缝隙进入,而挡板二则起到第二道屏障的作用,即雨水进入挡板二和挡板三之间的空间后,由于受到挡板二的阻挡后会顺着挡板二和挡板三之间的空间再经顶盖板和框架的接触面流到箱体外,无法越过防水的第三道屏障挡板三。

所述气体交换通道包括设置在配电箱框架6侧壁底部的百叶窗8和与百叶窗8平行设置的U形挡板,所述U形挡板包括挡板主体9、上连接板10和下连接板11,所述挡板主体9与所述百叶窗8平行,上连接板10和下连接板11的两端分别焊接在框架6和挡板主体9的端部、且所述百叶窗8置于所述上连接板10和所述下连接板11之间。所述挡板主体9的下端部与所述百叶窗8的下端部之间的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60-90度,一方面外界气流进入箱体内部受到的阻力最小,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雨水溅入百叶窗8内。而且,所述挡板主体9和所述百叶窗8之间的距离为2-5mm,可以更进一步防止雨水溅入。气体交换通道进行热交换的原理:当箱体内部元器件通电发热后,热空气上升,顺着图1所示的气流路线出箱体;当热空气流出后,内部压力下降,箱体空气顺着图2所示的气流方向进入壳体,从而形成一完整的可有效与外部空气的进行热交换通道。

在制作U形挡板时,可以但不限于将一不锈钢板的两端折弯,折弯部分形成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中间部分为挡板主体。

所述百叶窗8和方孔均内焊接有网孔板,所述网孔板的网孔目数不小于30目,可有效防止直径1mm的试验试具进入箱体内。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的10k V一体化柱上变台低压配电箱如图3所示,其中,A是主视图,B俯视图,C左视图。

以上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布了本实用新型,然其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采取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案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