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材热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01885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线材剥线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材热剥装置。



背景技术:

线材剥线皮领域,目前公知的技术是采用原始的人手工将线材对着火烤,待线皮温度升高,用手剥下线皮,再进行下一工序,效率低,费时间,长期工作易伤手。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材热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大大提高了工人的工作效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材热剥装置,包括加热机构、切割机构、固定夹紧机构和抽风机构,所述加热机构包括温控器、手柄、安装在手柄内部的加热体和穿套在加热体内部的铁芯,所述温控器通过电线与加热体连接;所述切割机构包括刀片,所述刀片固定设置在铁芯的末端;所述固定夹紧机构包括紧固件和支架,所述支架固定设置在工作台上,所述支架包括竖杆和横杆,所述手柄通过紧固件固定在竖杆上;所述抽风机构位于刀片的正上方并且安装在所述横杆上。

进一步地,所述刀片上设置有两个隔热套,两个隔热套之间留有工作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抽风机构包括风管和风机,所述风管的一端连接有风罩,所述风罩位于刀片的正上方并安装在所述横杆上,所述风管的另一端连接有风机的进风口。

进一步地,所述风罩的端面设置有滤网。

进一步地,所述紧固件采用固定螺栓。

进一步地,所述温控器的功率为60W,控温范围为200~500℃。

进一步地,所述刀片通过焊接与铁芯的末端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体采用加热电阻丝。

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线材热剥装置,利用温控器为加热体提供恒定的温度,通过加热体内部的铁芯将加热体的温度传递给刀片,将需要剥线皮的线材放置在刀片上按预设的长度进行剥线皮,工人操作方便,缩短了剥线皮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本实用新型的风机,可以抽吸剥线皮过程中的烟气,将烟气排到室外,避免了损害工人的身体健康;风罩的端面设置有滤网,有效阻止了剥线皮过程中剥下的线皮进入风管中,堵塞风道。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线材热剥装置,结构合理、方便实用、简单有效、可操作性强、成本低,适于在市场上推广与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序号所代表的含义为:1.温控器,2.手柄,3.加热体,4.铁芯,5.电线,6.刀片,7.固定螺栓,8.竖杆,9.横杆,10.隔热套,11.风管,12.风机,13.风罩,14.工作台,15.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出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一种线材热剥装置,包括加热机构、切割机构、固定夹紧机构和抽风机构,所述加热机构包括温控器1、手柄2、安装在手柄2内部的加热体3和穿套在加热体3内部的铁芯4,加热体3可采用加热电阻丝,所述温控器1通过电线5与加热体3连接;所述切割机构包括刀片6,所述刀片6通过焊接与铁芯4的末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夹紧机构包括紧固件和支架,紧固件可采用固定螺栓7,所述支架固定设置在工作台14上,所述支架包括竖杆8和横杆9,所述手柄2通过紧固件固定在竖杆8上;所述抽风机构位于刀片6的正上方并且安装在所述横杆9上。

进一步地,所述抽风机构包括风管11和风机12,所述风管11的一端连接有风罩13,所述风罩13位于刀片6的正上方并安装在所述横杆9上,所述风管11的另一端连接有风机12的进风口,当剥线皮的过程中,可以将产生的烟气排到室外,避免了有毒气体损害工人的身体健康,净化工作场所的空气。

所述温控器1的功率为60W,控温范围为200~500℃,该温控器1升温速度快,温度可保持恒定。

所述风罩13的端面设置有滤网15,有效阻止了剥线皮过程中剥下的线皮进入风管11中,堵塞风道。

当线材需要剥线皮时,打开温控器1的开关,加热体3被加热到预设的温度,将线材上需要剥线皮的两个端点分别放置在刀片6上加热到脱皮,然后对两个端点之间的线皮沿着线材方向进行加热,剥线皮完成,该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加快了剥线皮的速度,大大提高了工人的工作效率。

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刀片6上设置有两个隔热套10,两个隔热套10之间留有工作间隙,工人将线材放置在间隙上进行剥线皮操作,其中,隔热套10的设置,避免了工人的手误碰到刀片6上,烫伤皮肤。其他具体实施方式与实施例一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线材热剥装置,结构合理、方便实用、简单有效、可操作性强、成本低,有效避免了工人手工剥线皮易伤手的问题。

上述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应用本实用新型。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