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正负对称输出的开关电源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02956阅读:5394来源:国知局
一种正负对称输出的开关电源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源技术改进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正负对称输出电压的开关电源电路及变压器绕制的改进。



背景技术:

传统反激开关电源里输出正负对称电压时,为了保证正负电压的对称平衡输出,需要对正、负电压同时采样反馈稳压。此时采样稳压电路较复杂,采样稳压电路处在正负电压中,承受了相当于2倍的正电压,不但使器件的损耗增加,整机效率降低,而且由于器件处于相对高压中,增加了器件的风险性。(电路如附图2)

针对以上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研究设计一种新技术,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是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正负对称输出的开关电源电路,旨在解决采样稳压电路采样电压高、损耗大、器件风险性高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正负对称输出的开关电源电路,该开关电源电路包括电压输入模块、变压器T、输出模块、稳压控制模块及采样模块,所述电压输入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变压器T的初级绕组,所述变压器T的次级绕组连接所述输出模块的输入端,所述输出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稳压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稳压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采样模块的输入端,所述变压器T2的次级绕组T2-C、T2-D同层双线并饶,所述次级绕组T2-C的同相端与所述次级绕组T2-D的反相端同时进线,所述次级绕组T2-C的反相端与所述次级绕组T2-D的同相端同时出线,所述变压器T2的初级绕组T2-A、T2-B将次级绕组T2-C、T2-D夹于线包中间。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采样模块包括电阻R10、电阻R13、电阻R18、电阻R15及电容C21,所述电阻R10的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电容C21的一端、电阻R18的一端及电阻R13的一端,所述电容C2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5的一端,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及电阻R18的另一端分别接地。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稳压控制模块包括电阻R8、电阻R6、光耦OT1及可控硅U1,所述可控硅U1的控制极连接所述电阻R10的一端,所述可控硅U1的阴极连接所述光耦OT1的负极、电阻R6的一端及电阻R15的另一端,光耦OT1的正极连接所述电阻R6的一端,所述可控硅U1的阳极接地。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输出模块包括二极管D2、二极管D1、电容C7、电容C8、电阻R2及电阻R3,所述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所述次级绕组T2-C的同相端,所述二极管D2的阳极分别连接电容C7的正极、电阻R2的一端、电阻R6的另一端、电阻R8的另一端及电阻R10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所述次级绕组T2-D的反相端,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3的一端及电容C8的负极,所述次级绕组T2-C的反相端、次级绕组T2-D的同相端、电容C7的负极、电阻R2的另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及电容C8的正极均接地。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电压输入模块包括电阻R1、二极管D5、电容C3、电阻R24及MOS管Q2,所述MOS管Q2的集电极分别连接所述二极管D5的阳极、初级绕组T2-B的同相端,所述二极管D5的阴极分别连接所述电容C3的一端及电阻R1的一端,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及电容C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初级绕组T2-A的反相端,所述MOS管Q2的栅极连接所述电阻R24的一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对变压器绕制工艺的改进,从而简化了输出稳压控制电路。由于稳压控制电路只承受的电压应力只有正负输出电压的一半,提高了电路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采样正负电压输出的原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变压器绕制原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变压器绕制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采样单端电压输出的原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正负对称输出的开关电源电路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2-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正负对称输出的开关电源电路,该开关电源电路包括电压输入模块、变压器T、输出模块、稳压控制模块及采样模块,所述电压输入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变压器T的初级绕组,所述变压器T的次级绕组连接所述输出模块的输入端,所述输出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稳压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稳压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采样模块的输入端,所述变压器T2的次级绕组T2-C、T2-D同层双线并饶,所述次级绕组T2-C的同相端与所述次级绕组T2-D的反相端同时进线,所述次级绕组T2-C的反相端与所述次级绕组T2-D的同相端同时出线,所述变压器T2的初级绕组T2-A、T2-B将次级绕组T2-C、T2-D夹于线包中间。

所述采样模块包括电阻R10、电阻R13、电阻R18、电阻R15及电容C21,所述电阻R10的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电容C21的一端、电阻R18的一端及电阻R13的一端,所述电容C2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5的一端,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及电阻R18的另一端分别接地。

所述稳压控制模块包括电阻R8、电阻R6、光耦OT1及可控硅U1,所述可控硅U1的控制极连接所述电阻R10的一端,所述可控硅U1的阴极连接所述光耦OT1的负极、电阻R6的一端及电阻R15的另一端,光耦OT1的正极连接所述电阻R6的一端,所述可控硅U1的阳极接地。

所述输出模块包括二极管D2、二极管D1、电容C7、电容C8、电阻R2及电阻R3,所述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所述次级绕组T2-C的同相端,所述二极管D2的阳极分别连接电容C7的正极、电阻R2的一端、电阻R6的另一端、电阻R8的另一端及电阻R10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所述次级绕组T2-D的反相端,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3的一端及电容C8的负极,所述次级绕组T2-C的反相端、次级绕组T2-D的同相端、电容C7的负极、电阻R2的另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及电容C8的正极均接地。

所述电压输入模块包括电阻R1、二极管D5、电容C3、电阻R24及MOS管Q2,所述MOS管Q2的集电极分别连接所述二极管D5的阳极、初级绕组T2-B的同相端,所述二极管D5的阴极分别连接所述电容C3的一端及电阻R1的一端,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及电容C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初级绕组T2-A的反相端,所述MOS管Q2的栅极连接所述电阻R24的一端。

利用改变变压器绕组的绕制工艺,可使输出采样电压稳压电路只接于电源正端和电源地端或电源负端和电源地端,采样电压只为传统电路的一半,但达到了传统电路输出稳压一样的目的。

变压器次级的正负输出的绕组同时双线并绕,同进同出;变压器初级绕组采用夹层绕法,这样次级的两个绕组高度耦合,相互影响,使得在输出端采样电路只采正端输出电压或负端输出电压即可。

变压器次级T2-C和T2-D和以往先绕完一个绕组再绕另一个绕组的绕制工艺不同,T2-C和T2-D同时双线并绕,同进同出。这样两个绕组线长和位置完全一致,从变压器磁芯上感应的电压完全相同,且T2-C和T2-D又会相互耦合影响,这样只要在输出端只采样一路输出电压进行稳压就可达到稳定双路输出的目的。初级绕组采用夹层绕法,将T2-C和T2-D夹在线包中间,提高了变压器的电磁耦合性。

由于T2-C和T2-D的高度耦合,输出端只做了其中一端的采样稳压(如图3)。OT1-B、U1、R10、R13等器件组成的稳压控制电路区别以往图2的接于正负输出端,它们只接于正极对公共地端,只采样正极对公共地之间的电压进行反馈控制。这样稳压控制电路只承受的电压应力只有正负输出电压的一半。

变压器次级绕组T2-C、T2-D同层双线并绕,即T2-C的同相端和T2-D反线端同时进线,T2-C的反相端和T2-D的相同端同时出线。初级线圈T2-A、T2-B将T2-C、T2-D夹于线包中间。

由电阻R10、R13对输出的正极对地电压进行采样,由精密稳压源U1和光耦OT1及电阻R6、R8等组成控制电路。构成的整个电路高端接电源+VDC端,低端接电源的输出地线。

输出稳压控制电路只接于输出端的单端,变压器输出的正负电压绕组双线同层并绕。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