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公交快速充电桩的整流模块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99338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动公交快速充电桩的整流模块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公交快速充电桩,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动公交快速充电桩的整流模块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的日益突显,汽车尾气成为人类环境的一大杀手,绿色清洁能源的使用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关注民越来越高,其中,电能作为较为成熟的能源技术在是常使用中也越来越广泛。近几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正逐步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目前,城市公交中使用电能作为动力来源的电动公交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为了满足充电需求,又能满足充电效率,各公交场站通常正大力增建电动公交快速充电桩。

现有电动公交快速充电桩的主流充电方式是将AC380V电网电压通过整流之后,经电容器滤波,然后逆变再整流,输出需要的稳定的电压、电流值。目前,电动公交快速充电桩的整流模块一般采用的是一个大功率的整流桥来满足设计要求,但大功率整流桥的成本高,同时,整流桥散热器一般采用的是自然散热,需要很大面积的散热器,热量直接传输到充电桩的柜体内,引起柜体内温度升高,容易导致柜体内其它部件出现故障,需要两部轴流风扇才能保证柜内散热,运行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电动公交快速充电的整流模块散热问题,提供一种电动公交快速充电桩的整流模块散热装置,它可以使用两个功率较小的整流桥并联,来实现设计的功率输出,降低了成本,同时,它将整流桥集成到散热器上,直接通过风扇将散热器发出的热量排出到柜体外,只需一个小的轴流风扇就能满足要求,降低了成本,减小了体积,同时减少了由发热引起的故障,降低了整机故障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电动公交快速充电桩的整流模块散热装置,包括散热器、风道和轴流风扇,整流桥连接在散热器的一侧,散热器的另一侧设置有轴向排列的散热齿;所述风道的一端连接在散热器的端部构成散热通道,风道的另一端连接在充电桩的柜体门板上;所述轴流风扇安装在风道内,并且风道的侧面上开设有风扇线缆过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散热器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风道的一端通过螺栓连接在散热器上,风道的另一端通过螺栓连接在柜体门板上;所述轴流风扇安装在风道内,并且轴流风扇通过螺栓连接在柜体门板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风道内部由楔形散热通道和方形散热通道构成,所述楔形散热通道与方形散热通道彼此连通,所述轴流风扇安装在方形散热通道内,散热器发出的热量在轴流风扇的作用下,依次经过楔形散热通道和方形散热通道排出。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风道是采用板材经过弯折加工而成。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散热器盖板,所述散热器盖板连接在散热器上,将散热齿盖住形成多个封闭的散热通道。

作为优化方案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散热器盖板通过螺栓连接在柜体内的安装梁上。

作为优化方案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散热器盖板是采用板材经过弯折加工而成。

作为上述两种技术方案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该装置包括两个以上并联的整流桥,所述整流桥包括整流桥主体、导电铜排和绝缘柱,所述整流桥主体和绝缘柱连接在散热器上,所述导电铜排的一端连接在整流桥主体上,导电铜排的另一端连接在绝缘柱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整流桥主体和绝缘柱通过螺栓连接在散热器上,所述导电铜排的一端通过螺栓连接在整流桥主体上,导电铜排的另一端通过螺栓连接绝缘柱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将整流桥集成到散热器上,直接通过风扇将散热器发出的热量排出到柜体外,只需一个小的轴流风扇就能满足要求,降低了成本,减小了体积,同时减少了由发热引起的故障,降低了整机故障率。

2、与现有技术采用大功率整流桥相比,本实用新型可以采用两个功率较小的整流桥并联来实现需要的功率输出,降低了成本。

3、本实用新型的螺栓、轴流风扇、铝合金散热器、整流模块、绝缘柱都是标准件,便于大批量采购,且价格便宜。

4、本实用新型的连接采用的是螺栓连接,连接方式简单,牢靠,易操作,更换器件方便。

5、风道和散热器盖板都是板材经过弯折加工而成,不需要开模,节省开模费用,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背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风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整流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盖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为了方便描述,本实用新型按图示方向进行描述,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整流模块散热装置包括散热器6、风道5和轴流风扇4,整流桥7连接在散热器6的正面,散热器6的背面设置有轴向排列的散热齿;风道5的下端连接在散热器6的顶部构成散热通道,风道5的上端连接在充电桩的柜体门板3上;轴流风扇4安装在风道5内,并且风道5的侧面上开设有风扇线缆过孔503,轴流风扇4的电源线通过风扇线缆过孔503连接外部电源。

整流桥7的作用是将三相690V交流电整流成电池所需直流电,在整流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散热装置的作用是带走整流桥7发出的热量,起散热的作用。本实用新型将整流桥7集成到散热器6上,整流桥7产生的热量首先传递到散热器6上,然后通过轴流风扇4将散热器发出的热量排出到柜体外,只需一个小的轴流风扇就能满足要求,降低了成本,减小了体积,同时减少了由发热引起的故障,降低了整机故障率。

散热器6主要是起到散热的作用,因此散热器6最好是采用导热材料制成,为了节省材料成本,散热器6采用6000系列铝合金材料制成。

在本实施例中,风道5的下端两侧各设置有两个开孔502,开孔502是风道5与散热器6的安装螺栓过孔,散热器6的上端两侧各设置有两个安装孔603,安装孔603具有内螺纹,安装时,用4个组合螺栓将风道5和散热器6连接起来;风道5的上端具有外沿,外沿上具有8个过孔501,对应地,柜体门板3上也具有8个过孔,安装时,用8个组合螺栓1和8个压铆螺母将风道5连接在柜体门板3上,柜体门板3可承接散热装置和整流桥的部分重量;轴流风扇4安装在风道5内,柜体门板3的中心开设有与轴流风扇4位置对应的散热孔,该散热孔的外围设置有4个螺栓过孔,轴流风扇4的四个角上开设有安装孔,该安装孔内具有内螺纹,安装时,用四个组合螺栓2将轴流风扇4固定在柜体门板3上。当然,除采用螺栓连接外,散热器6、风道5、轴流风扇4和柜体门板3之间的连接也可采用铆接等其它形式进行替换,本实施例中采用螺栓连接主要是由于螺栓连接方式简单,牢靠,易操作,且更换器件方便;同时,本实施例也可在风道5内设置内台阶,将轴流风扇4固定在风道5的内台阶上,但是为了节省开模费用,本实施例的风道5采用板材经过弯折加工而成,风道5内不具备开设内台阶的条件,因此将轴流风扇4固定在柜体门板3上。

在本实施例中,风道5的内部由楔形散热通道和方形散热通道构成,楔形散热通道与方形散热通道彼此连通,轴流风扇4安装在方形散热通道内,散热器6发出的热量在轴流风扇4的作用下,依次经过楔形散热通道和方形散热通道排出。由于风道5下半部分采用楔形设计(散热口逐渐扩大),因此可以提高散热效果。

由于整流桥7产生的热量会直接通过散热齿传递到柜体内,引起柜体内温度升高,容易导致柜体内的其它器件出现故障,因此本实施例的散热装置还包括散热器盖板8,散热器盖板8连接在散热器6的背面,将散热齿盖住形成多个封闭的散热通道,这样整流桥7产生的大部分热量在轴流风扇4的作用下通过封闭的散热通道排出。

为了节省开模的费用,散热器盖板8采用板材经过弯折加工而成。在本实施例中,散热器盖板8两侧的弯折部分各设置有4个螺栓过孔801,对应地,散热器6的两侧各设置有4个安装孔604,安装孔604内具有内螺纹,安装时,通过8个组合螺栓将散热器盖板8连接在散热器6上。当然,散热器盖板8与散热器6之间的连接也可采用铆接等其它连接方式进行替换。在本实施例中,散热器盖板8两侧的弯折部分各具有两个断开的连接块,该连接块与散热器6平行,并且每个连接块上具有两个螺栓过孔802,安装时,用8个组合螺栓将散热器盖板8连接在柜体内的安装梁上,安装梁也可起到承接重量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散热器6上安装有两个以上并联的整流桥7,整流桥7包括整流桥主体705、导电铜排704和绝缘柱9,整流桥主体705和绝缘柱9连接在散热器6上,导电铜排704的一端连接在整流桥主体705上,导电铜排704的另一端连接在绝缘柱9上。本实用新型用两个小功率的整流桥来满足功率输出要求,与采用大功率整流桥相比,降低了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散热器6的正面中间具有两列内螺纹孔602,每列4个,两个整流桥7的整流桥主体705分别用四个组合螺栓701连接在散热器6上;散热器的正面还有两列内螺纹孔601,两列内螺纹孔601分布在两列内螺纹孔602的两侧,内螺纹孔601共10个,每个内螺纹孔601连接有1个绝缘柱9,绝缘柱9通过螺栓连接在内螺纹孔601中。

每个整流桥7具有两个导电铜排704,其中一个导电铜排有两个接线端子,另一个导电铜排有三个接线端子,安装时,导电铜排704的一端通过组合螺栓703连接在整流桥主体705上,导电铜排704的另一端通过组合螺栓702连接绝缘柱9上。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技术方案,尽管申请人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那些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