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压转换分离元件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99332阅读:514来源:国知局
电压转换分离元件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载电路,特别是公开一种电压转换分离元件电路。



背景技术:

现在市场上车载用电器主要是12V供电,随着汽车产品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情况需要为24V供电车辆提供电压转换。目前,实现电压转换的结构通常多为模块化电源,不便于维修和扩展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便于设计维护、适用性广、扩展性好的电压转换分离元件电路。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电压转换分离元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稳压供电电源、电压反馈单元、电源转换单元、PWM发生器;所述稳压供电电源分别与所述电压反馈单元、电源转换单元相连,所述电压反馈单元分别与所述电源转换单元和PWM发生器相连,所述PWM发生器还与所述电源转换单元相连。

所述稳压供电电源包括电源输入控制端、第一电阻R1、第一电解电容C1、第二无极电容C2、第三电解电容C3、第一稳压二极管Z1;

所述电压反馈单元包括第二稳压二极管Z2、第一三极管Q1、第一电位器V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四无极电容C4;

所述电源转换单元包括正极输出控制端、负极输出控制端、第一二极管D1、第五电解电容C5、电感L1、MOS管Q2;

所述PWM发生器包括第六无极电容C6、第一运算放大器U1、第二运算放大器U2、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三三极管Q3、第二二极管D2;

所述第一电解电容C1的正极、第二无极电容C2的一端、第一电阻R1的一端、第二稳压二极管Z2的负极、第二电阻R2的一端、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第五电解电容C5的正极相连并连接在所述电源输入控制端与正极输出控制端之间;所述第一电解电容C1的负极、第二无极电容C2的另一端、第三点解电容C3的负极、第一稳压二极管Z1的正极相连后接地;所述第三电解电容C3的正极、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第一稳压二极管Z1的负极相连后接电源电压;

所述第二稳压二极管Z2的正极与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相连,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所述第四电阻R4的一端相连,所述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阻R3的一端、第四无极电容C4的一端、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反相输入端相连;

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与所述第一电位器VR1的滑动端相连,所述第一电位器VR1的一个固定端与所述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一电位器VR1的另一个固定端与所述第五电阻R5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电感L1的一端、MOS管Q2的漏极相连;所述电感L1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五电解电容C5的负极、负极输出控制端相连;

所述MOS管Q2的源极接地,所述MOS管Q2的栅极与所述第十电阻R10的一端相连,所述第十电阻R10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相连;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分别与所述第九电阻R9的一端、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正电源端相连后接电源电压;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负电源端接地;

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同相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六电阻R6的一端、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反相输入端、第六无极电容C6的一端相连,所述第六无极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正电源端接电源电压;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负电源端接地;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同相输入端分别与第七电阻R7的一端、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十二电阻R1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输出端、第八电阻R8的一端相连;所述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相连后接电源电压。

所述电感L1为铜芯电感。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进一步精简,便于设计维护,通过合理的电路连接和布局,使得适用性大大提高,可适用多种高电压转换低压,并且具有良好的扩展性能,可用于局部电路中的电源转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方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路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图2,本实用新型包括稳压供电电源、电压反馈单元、电源转换单元、PWM发生器;所述稳压供电电源分别与所述电压反馈单元、电源转换单元相连,所述电压反馈单元分别与所述电源转换单元和PWM发生器相连,所述PWM发生器还与所述电源转换单元相连。

根据图2,所述稳压供电电源包括电源输入控制端、第一电阻R1、第一电解电容C1、第二无极电容C2、第三电解电容C3、第一稳压二极管Z1;

所述电压反馈单元包括第二稳压二极管Z2、第一三极管Q1、第一电位器V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四无极电容C4;

所述电源转换单元包括正极输出控制端、负极输出控制端、第一二极管D1、第五电解电容C5、电感L1、MOS管Q2;

所述PWM发生器包括第六无极电容C6、第一运算放大器U1、第二运算放大器U2、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三三极管Q3、第二二极管D2。

所述电感L1为铜芯电感。

所述第一电解电容C1的正极、第二无极电容C2的一端、第一电阻R1的一端、第二稳压二极管Z2的负极、第二电阻R2的一端、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第五电解电容C5的正极相连并连接在所述电源输入控制端与正极输出控制端之间;所述第一电解电容C1的负极、第二无极电容C2的另一端、第三点解电容C3的负极、第一稳压二极管Z1的正极相连后接地;所述第三电解电容C3的正极、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第一稳压二极管Z1的负极相连后接电源电压;

所述第二稳压二极管Z2的正极与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相连,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所述第四电阻R4的一端相连,所述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阻R3的一端、第四无极电容C4的一端、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反相输入端相连;

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与所述第一电位器VR1的滑动端相连,所述第一电位器VR1的一个固定端与所述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一电位器VR1的另一个固定端与所述第五电阻R5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电感L1的一端、MOS管Q2的漏极相连;所述电感L1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五电解电容C5的负极、负极输出控制端相连;

所述MOS管Q2的源极接地,所述MOS管Q2的栅极与所述第十电阻R10的一端相连,所述第十电阻R10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相连;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分别与所述第九电阻R9的一端、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正电源端相连后接电源电压;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负电源端接地;

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同相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六电阻R6的一端、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反相输入端、第六无极电容C6的一端相连,所述第六无极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正电源端接电源电压;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负电源端接地;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同相输入端分别与第七电阻R7的一端、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十二电阻R1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输出端、第八电阻R8的一端相连;所述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相连后接电源电压。

本实用新型通过稳压供电电源来实现运放电路系统的稳定供电,避免因车辆工作时蓄电池电压不稳造成电路工作异常。所述PWM发生器可通过第六电阻R6和第六无极电容C6来实现PWM的频率调节。所述电压反馈单元可通过调节PWM驱动信号的占空比来实现输出电压的调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