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轻质陶瓷基材太阳能瓦发电的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96089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一种利用轻质陶瓷基材太阳能瓦发电的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一种利用轻质陶瓷基材太阳能瓦发电的系统,属于太阳能瓦利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太阳能发电薄膜一般设置在玻璃夹层内进行利用,但玻璃基材不仅成本高,而且重量大,生产和安装均极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利用轻质陶瓷基材太阳能瓦发电的系统,将太阳能发电薄膜与轻质陶瓷基材配合,不仅重量大大减小,而且生产和安装的成本极低。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利用轻质陶瓷基材太阳能瓦发电的系统,包括陶瓷基质光伏组件、控制器、逆变器、蓄电池和负载,所述陶瓷基质光伏组件匹配设置在房子的顶部,且所述陶瓷基质光伏组件作为房子房顶建材,所述房子的外墙上设置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设置在房子内的逆变器和蓄电池均电连接,所述负载通过导线与逆变器之间连接。

所述陶瓷基质光伏组件的结构为:包括基层,所述基层为内部烧结有多个空腔的状体,所述基层的上侧铺设有太阳能发电薄膜,所述太阳能发电薄膜的上侧设置有玻璃,通过玻璃将太阳能发电薄膜匹配压在基层上,且所述基层上还设置有装饰层,所述装饰层位于基层和太阳能发电薄膜之间。

所述空腔通过砖坯体内的气泡烧结而成。

所述玻璃为钢化透明玻璃。

所述基层为平行结构,或为曲面结构。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将轻质的陶瓷基材作为基层,用特种透明玻璃将太阳能发电薄膜压在基层上,可作为建筑材料覆盖到房顶,达到一物两用的目的,不仅将太阳能发电板的重量大大减小,而且生产和安装的成本均极低,并且本实用新型中基层的形状规格多样,隔热保温效果好,对建筑物的承重压力小;产品内部引进的太阳能发电系统让产品在传统建筑功能外更兼具新能源环保节能的功能;瓦面花色丰富多样,既可以保留古色古香的古代建筑风格,又可以加入现代流行的个性化元素,最大化的迎合市场消费的各类需求,并且安装成本低、使用寿命长,在一次性安装之后和建筑物保持同寿命,不需要更换,经济价值非常高,本实用新型是对传统建筑瓦的一次革命性创新,将对传统建筑瓦的生产及应用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陶瓷基质光伏组件的示意图。

图中:1为陶瓷基质光伏组件、11为基层、12为太阳能发电薄膜、13为玻璃、14为空腔、15为装饰层、2为控制器、3为逆变器、4为蓄电池、5为负载、6为房子。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利用轻质陶瓷基材太阳能瓦发电的系统,包括陶瓷基质光伏组件1、控制器2、逆变器3、蓄电池4和负载5,所述陶瓷基质光伏组件1匹配设置在房子6的顶部,且所述陶瓷基质光伏组件1作为房子6房顶建材,所述房子6的外墙上设置有控制器2,所述控制器2与设置在房子6内的逆变器3和蓄电池4均电连接,所述负载5通过导线与逆变器3之间连接。

所述陶瓷基质光伏组件1的结构为:包括基层11,所述基层11为内部烧结有多个空腔14的状体,所述基层11的上侧铺设有太阳能发电薄膜12,所述太阳能发电薄膜12的上侧设置有玻璃13,通过玻璃13将太阳能发电薄膜12匹配压在基层11上,且所述基层11上还设置有装饰层15,所述装饰层15位于基层11和太阳能发电薄膜12之间。

所述空腔14通过砖坯体内的气泡烧结而成。

所述玻璃13为钢化透明玻璃。

所述基层11为平行结构,或为曲面结构。

本实用新型将轻质的陶瓷基材作为基层,用特种透明玻璃将太阳能发电薄膜压在基层上,可作为建筑材料覆盖到房顶,达到一物两用的目的,不仅将太阳能发电板的重量大大减小,而且生产和安装的成本均极低,并且本实用新型中基层的形状规格多样,隔热保温效果好,对建筑物的承重压力小;产品内部引进的太阳能发电系统让产品在传统建筑功能外更兼具新能源环保节能的功能;瓦面花色丰富多样,既可以保留古色古香的古代建筑风格,又可以加入现代流行的个性化元素,最大化的迎合市场消费的各类需求,并且安装成本低、使用寿命长,在一次性安装之后和建筑物保持同寿命,不需要更换,经济价值非常高,本实用新型是对传统建筑瓦的一次革命性创新,将对传统建筑瓦的生产及应用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本实用新型基层里有细微均匀的闭合孔,不但具有不透水、隔热功能,而且重量大大减轻,相同规格和厚度的情况下与传统工艺相比重量要轻二分之一以上;

本实用新型基层基于新的配方工艺和烧成技术让产品重量大幅减轻的情况下,单位产品消耗的原料大幅下降,产品烧成时间缩短,流水线生产速度得以迅速提升,日均产量提高四分之一以上,这样就大大的降低了生产成本,产品经济效益显著。

上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