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铝合金导线耐张线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26612阅读:443来源:国知局
一种铝合金导线耐张线夹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金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铝合金导线耐张线夹。



背景技术:

耐张线夹是电力系统常用的金具,主要用于架空电力线路上以及变电站杆塔上固定导线。目前输电线路中常用的是钢芯铝绞线,由于它具有磁损,且温度较高时驰度增大,不利于系统增容时使用。因此在电网改造中,已大量使用碳纤维复合芯导线,而普通的用于钢芯铝绞线耐张线夹不适于在碳纤维复合芯导线上使用,而且一般的导线粗细可能会有误差,如果导线过粗,则会过度撑开线夹,造成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铝合金导线耐张线夹,该线夹能够防止内锥管由于放入过粗的导线而扩张过度造成的损坏,能够在小范围内调节内径大小,方便实用,结构合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铝合金导线耐张线夹,包括外套管、钢锚、引流线夹,所述引流线夹与外套管的一端连接,所述外套管与钢锚螺纹连接,所述钢锚的末端设有锚头,所述外套管内还设有外锥管,所述外锥管的一端与锚头螺纹连接,所述外锥管内设有沿轴向设置的锥形通孔,所述外锥管内设有内锥管,所述内锥管与锚头相抵,内锥管上设有沿轴向的柱形通孔,内锥管管体上设有沿轴向的缝隙,所述缝隙设有四条且均匀排列,所述内锥管的外壁设有卡接有螺旋保护条,所述内锥管的外壁设有与螺旋保护条相卡合的螺旋槽,所述螺旋保护条的两端的内壁均设有防滑凸起,所述螺旋槽上与防滑凸起对应的位置设有防滑槽,所述外套管内的一端装有内衬管。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能够将线夹与铝合金导线紧密地压接在一起,由于内衬管的作用,在压接时不会损伤碳纤维复合芯。当内锥管受到外部压力时,环体会沿缝隙向内收紧,从而挤紧柱形通孔内的铝合金导线内芯,从而保证足够的握力,对导线起到耐张作用,在内锥管外设置的螺旋保护条能够有效地防止内锥管被过粗的铝合金导线撑开造成损坏,防滑凸起可防止螺旋保护条周向滑动。

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螺旋保护条的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所述横截面的直角边竖直设置,所述防滑凸起设置成圆柱体。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有效地将螺旋保护条固定在内锥管外,防止移动。

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螺旋保护条的横截面的面积小于螺旋槽的横截面的面积。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防止内锥管扩张时,螺旋保护条凸出管体外。

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套管内有限制内衬管移动的限位凸起。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结构合理,连接牢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内锥管的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内锥管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螺旋保护条处的剖面图。

图中标号含义:1-外套管;2-内衬管;3-钢锚;4-限位凸起;5-外锥管;6-内锥管;7-螺栓;8-引流线夹;9-螺旋保护条;10-缝隙;11-防滑凸起;12-锚头;13-防滑槽;14-螺旋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以下参考图1至图4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

一种铝合金导线耐张线夹,包括外套管1、钢锚3、引流线夹8,所述引流线夹8于外套管1的一端连接,所述外套管1与钢锚3螺纹连接,所述钢锚3的末端设有锚头12,所述外套管1内还设有外锥管5,所述外锥管5内设有沿轴向设置的锥形通孔,所述外锥管5的一端与锚头12螺纹连接,所述外锥管5内设有内锥管6,所述内锥管6与锚头12相抵,内锥管6上设有沿轴向的柱形通孔,内锥管6管体上设有沿轴向的缝隙10,所述缝隙10设有四条且沿周向均匀设置,如此设置,将导线穿入到内锥管6内,由于内锥管6上设有缝隙10,在内锥管6插入外锥管5时,缝隙10会使内锥管6向内收紧,从而挤紧柱形通孔内的铝合金导线内芯,保证足够的握力,起到耐张作用。

内锥管6的外壁设有卡接有螺旋保护条9,所述螺旋保护条9的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所述横截面的直角边竖直设置,所述内锥管6的外壁设有与螺旋保护条9相卡合的螺旋槽14,所述螺旋保护条9的两端的内壁均设有防滑凸起11,所述防滑凸起11设置成圆柱体,所述螺旋槽14上与防滑凸起11对应的位置设有防滑槽13,螺旋保护条9可保护内锥管6,防止过粗的铝合金导线进入内锥管6时,内锥管6过度张开而造成损坏,所述外套管1内的一端装有内衬管2。

螺旋保护条9的横截面的面积小于螺旋槽14的横截面的面积,可防止螺旋保护条9变形而凸出内锥管6,保证能够与外锥管5紧密连接,所述外套管1内有限制内衬管2移动的限位凸起4,防止内衬管2过度伸入外套管1。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上述假设的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