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转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48223发布日期:2019-08-27 21:53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电力转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力转换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对车辆驱动用的马达供给电力的电力转换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以及2中,记载了一种技术,其用于在汇流条的正极侧导体与负极侧导体彼此间确保遵照国际规格的绝缘的沿面距离。

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使绝缘突起部从层叠导体板突出,来使沿面距离增加。

在专利文献2中,通过对配置在汇流条的正极侧导体与负极侧导体彼此间的绝缘板的短边施加沿面槽部的追加加工而使沿面距离增加。

另一方面,对电力转换装置谋求小型化。即,在电力转换装置内部高集成化倾向的情况下,寻求确保导体间的沿面距离。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5-13054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2-00530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于是,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维持小型化的同时谋求确保沿面距离。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力转换装置具备:正极侧导体;负极侧导体;以及绝缘部件,其配置在所述正极侧导体与所述负极侧导体之间;且所述正极侧导体或所述负极侧导体由下述部分构成:与同所述绝缘部件接触的面为相反侧的主面;与同所述绝缘部件接触的面相连的侧面;以及相对于所述主面与所述侧面的各者形成钝角的斜面;所述绝缘部件具有突起部,该突起部以从所述侧面的直角方向观看时,与该侧面以及所述斜面重叠的方式形成。

发明的效果

依据本发明,能够维持小型化的同时确保沿面距离。

附图说明

图1右侧是pn汇流条15中的图4的a-a的剖视图,左侧是在pn汇流条15形成有贯通孔301的情况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转换装置1的展开图。

图3是电力转换装置1的概观图,左侧为俯视图,右侧为侧视图。

图4是pn汇流条15的外观立体图。

图5(a)是表示pn汇流条15的制造工序的一例的概念图。

图5(b)是利用图5(a)的制造工序制成的pn汇流条15的完成概念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使用图1到图5(b)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

图2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转换装置1的展开图。图3是电力转换装置1的概观图,左侧为俯视图,右侧为侧视图。

外壳10收纳电力转换装置1的内部零件。dc(directcurrent:直流电流)连接部11对电力转换装置输入输出直流电力。emc(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电磁兼容性)芯12以及emc滤波器13抑制电力转换装置1的内部零件所产生的电磁噪声。

功率模块部16收纳有用于转换电力的半导体。电容器14在功率模块部16转换电力时将电力平滑化。pn(positivenegative:正负)汇流条15连接平滑电容器与功率模块。

ac(alternatingcurrent:交流电流)连接部17对电力转换装置输入输出交流电力。放电电阻18在电力转换装置1的动作停止时迅速地降低电压。

图4是pn汇流条15的外观立体图。

pn汇流条15具备后述的正极侧导体100以及负极侧导体101。电容器连接用端子20连接电容器14与正极侧导体100以及负极侧导体101。

功率模块连接用端子21连接功率模块部16与正极侧导体100以及负极侧导体101。

图1的右侧是pn汇流条15中的图4的a-a的剖视图,左侧是在pn汇流条15形成有贯通孔301的情况的剖视图。

正极侧导体100被施加正侧的直流电压,连接在电容器14的正极端子以及功率模块部16的正极端子。负极侧导体101被施加负侧的直流电压,连接在电容器14的负极端子以及功率模块部16的负极端子。

绝缘部件102配置在正极侧导体100与负极侧导体101之间而将正侧的直流电压与负侧的直流电压之间绝缘。绝缘部件102形成同负极侧导体101的侧面相对的壁102a。

负极侧导体101由同绝缘部件102接触的接触面200、同该接触面200为相反侧的主面201、同突起部204相对的侧面202、以及相对于主面201与侧面202分别形成钝角的斜面203构成。

绝缘部件102的突起部204以从侧面202的直角方向观看时与侧面202以及斜面203重叠的方式形成。

由此,同具有突起部204的绝缘部件102接触的负极侧导体101具有斜面203,从而与无斜面203的情况相比能延伸沿面距离,而能对沿面放电获得高可靠性。随之,因为能够延伸沿面距离,所以不增加尺寸即能确保高绝缘可靠性。

密封树脂材料103至少填充斜面203与突起部204之间。

沿面距离205被规定为绝缘部件102上的正极侧导体100以及负极侧导体101同绝缘部件102的接触点间的最短路径的距离。此处,若考虑到密封树脂材料103与绝缘部件102的粘附状态的不均,则正极侧导体100与负极侧导体103之间的最短路径上的密封树脂材料103与绝缘部件102之间也有可能未完全粘附,所以将该界面视为绝缘材料与绝缘材料的接触面,即沿面。

通过具备密封树脂材料103,能够忽略在不具备密封树脂材料103的情况下存在的负极侧导体101与绝缘部件102之间的空间距离。所谓空间距离,是不隔有绝缘部件的空间所需要的距离,基本上和沿面距离不同,但依据该环境的污染度,可将不满规定的距离的空间距离当做沿面距离。该情况下,将其视为比采用绝缘部件102上的路径的沿面距离205更短的沿面距离。通过具备密封树脂103,无需考虑空间距离,因此,即使在污染度高的情况下也能切实地确保沿面距离。

同具有突起部204的绝缘部件102接触的负极侧导体101具有斜面203,从而与无斜面203的情况相比能延伸沿面距离,对沿面放电来说能获得高可靠性。因此,即使在污染度高的环境中也能对沿面放电获得高绝缘可靠性。

在图1的左侧,绝缘部件102具有形成贯通孔301的筒状部302,密封树脂材料103将正极侧导体100与负极侧导体101及绝缘部件102密封且填充贯通孔301。

筒状部302以从侧面202的直角方向观看时、与该侧面202以及斜面203重叠的方式形成。

通过在用于供密封树脂填充的结构即筒状部302的负极侧导体101形成斜面,能够与所增加的沿面距离的量相应地缩小绝缘部件102的突起部的幅度,随之能够缩小导体的贯通孔,因此,能够抑制汇流条的导通发热。借此,能使用耐热温度较低的低成本的部件、或提高电力转换装置的输出。

图5(a)是表示pn汇流条15的制造工序的一例的概念图。图5(b)是利用图5(a)的制造工序制成的pn汇流条15的完成概念图。

在图5(a)的第1工序中,冲模500是所要切断的板状部件501的支承体。冲头502是用于使冲头502降落而剪断板状部件501的部件。

如图5(a)的第1工序后所示,塌角面503是由剪断时向下的应力造成板状部件501变形而形成的斜面。毛刺504同样是由剪断时的变形形成的尖锐边缘部。

图5(a)的第2工序中,切断去除毛刺504,形成去除毛刺后的板状部件505。

在图5(b)中,以去除毛刺后的板状部件505的塌角面503与图1的绝缘部件102的突起部204相对的方式配置。具体的构成设为将图1中的斜面203、与塌角面503视为同等的配置。

一般而言,在同绝缘部件102相接的面上,为了避免毛刺504造成绝缘部件102受损,而以塌角面503与绝缘部件102相接的方式配置。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例中将工序中途所产生的塌角面503用作斜面203。因此,去除毛刺504并设为同绝缘部件102相接的面。

借由该工序,不再需要形成斜面203的加工,所以能够提供廉价的电力转换装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1工序中的塌角面503活用作斜面203,但在其它不同的工序中形成斜面的情况下,当然也能活用。

另外,虽然以剪断去除为例作为去除毛刺504的方法,但只要能去除毛刺,当然也可为其它方法。

符号说明

1电力转换装置

10外壳

11dc连接部

12emc芯

13emc滤波器

14电容器

15pn汇流条

16功率模块部

17ac连接部

18放电电阻

20电容器连接用端子

21功率模块连接用端子

100正极侧导体

101负极侧导体

102绝缘部件

200接触面

201主面

202侧面

203斜面

204突起部

301贯通孔

302筒状部

500冲模

501板状部件

502冲头

504毛刺

505板状部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