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控制感性负载的继电器触点保护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63312发布日期:2018-07-04 09:09阅读:566来源:国知局
一种控制感性负载的继电器触点保护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继电器保护电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控制感性负载的继电器触点保护电路。



背景技术:

感性负载例如大功率工频变压器(1500W等)、马达等,均需要驱动电路的驱动才能正常工作。一般常规的控制感性负载的继电器驱动电路如图1所示,现有的电路擦存在以下缺陷:继电器触点在吸合的时刻将受到感性负载5-10倍的启动瞬时大电流冲击,这种瞬时大电流冲击容易造成继电器触点在吸合时刻因为火花带来的高温短时间无法对外散发热量而导致触点熔合无法断开,当继电器触点需要断开却无法正常断开时,将导致危险产生甚至是财产上的损失;同时,这种瞬时大电流冲击也导致了继电器触点寿命的减短。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控制感性负载的继电器触点保护电路,包括上电延时驱动模块、启动瞬间保护模块和继电器;其中:

所述上电延时驱动模块输入端与第一交流电输入端连接;所述上电延时驱动模块输出端与所述继电器线圈连接;

所述继电器触点与所述启动瞬间保护模块并联;所述继电器触点一端与第二交流电火线连接;所述继电器触点另一端与交流负载一端连接;所述交流负载另一端与第二交流电零线连接;

所述启动瞬间保护模块包括串联的热敏电阻NTC和保险丝F1;所述热敏电阻NTC和保险丝F1相接触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上电延时驱动模块包括可熔断电阻R1、电阻R2、电阻R3、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极性电容EC1和极性电容EC2;其中:

所述可熔断电阻R1一端与第一交流电火线连接;所述可熔断电阻R1另一端与二极管D1一端和二极管D3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1另一端与所述极性电容EC1一端、电阻R2一端和电阻R3一端连接;所述极性电容EC2一端、二极管D2一端、继电器线圈一端均与所述电阻R2和电阻R3的连接端连接;所述继电器线圈另一端、二极管D2另一端、极性电容EC1另一端、极性电容EC2另一端、二极管D3另一端以及第一交流电零线均接地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热敏电阻NTC包括热敏电阻NTC1和热敏电阻NTC2。

进一步地,所述热敏电阻NTC1和热敏电阻NTC2的型号均为33R/5A;所述保险丝F1的型号为8A/125度。

进一步地,所述可熔断电阻R1的型号为47R/2W。

进一步地,所述二极管D1、二极管D2和二极管D3的型号均为A7。

进一步地,所述极性电容EC1和极性电容EC2的型号均为50/100μF。

本发明提供的控制感性负载的继电器触点保护电路,通过在继电器工作回路中设计上电延时驱动模块、负载工作电流通路和启动瞬间保护模块的共同作用,实现在交流负载启动瞬间对继电器进行保护。本发明申请人通过无数次的实验发明设计了上电延时驱动模块和启动瞬间保护模,通过热敏电阻和保险丝的接触设计;使简单的启动瞬间保护模块配合针对本发明设计而成的上电延时驱动模块,达到在交流负载瞬时启动时对继电器触点的保护的目的;同时,也避免了由于继电器触点粘合导致的危险或财产上的损失。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般常规的控制感性负载的继电器驱动电路;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控制感性负载的继电器触点保护电路的电路图。

附图标记:

10上电延时驱动模块20负载工作电流通路30启动瞬间保护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词语并非限定与物理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光连接等,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控制感性负载的继电器触点保护电路,包括上电延时驱动模块10、启动瞬间保护模块30和继电器RY1;其中:

所述上电延时驱动模块10输入端与第一交流电连接;所述上电延时驱动模块10输出端与所述继电器RY1线圈连接;

所述继电器RY1触点与所述启动瞬间保护模块30并联;所述继电器RY1触点一端与第二交流电火线连接;所述继电器RY1触点另一端与交流负载一端连接;所述交流负载另一端与第二交流电零线连接;

所述启动瞬间保护模块30包括串联的热敏电阻NTC和保险丝F1;所述热敏电阻NTC和保险丝F1相接触设置。

具体实施时,上电延时驱动模块10输入端与第一交流电输入端连接;上电延时驱动模块10输出端与继电器RY1线圈连接;

继电器RY1触点与启动瞬间保护模块30并联;继电器RY1触点一端与第二交流电火线连接;继电器RY1触点另一端与交流负载一端连接;交流负载另一端与第二交流电零线连接;

第一交流电和第二交流电同一时刻输入电路中;第一交流电输入端和第二交流电输入端并联连接或采用其他相似连接方式,使整个电路通电就能保证第一交流电输入端和第二交流电输入端同时有电;如图2所示,图中两个ACL来连接在一起,同时两个CAN也连接在一起;通过上电延时驱动模块10的输出端将电源电压作用于继电器RY1的线圈;通过上电延时驱动模块10的延时设计,使得输出该模块的电源电压相较于第二交流电的电压输入延迟几十毫秒;使得继电器RY1的触点吸合时间在交流负载启动时间之后;通过该延迟设计,使得交流负载启动瞬间的大电流由启动瞬间保护模块30承受,而继电器RY1的触点则是承受交流负载正常工作时(如图2所示的负载工作电流通路20部分)的电流,从而避免交流负载启动瞬间产生的大电流对继电器RY1触点造成的损害;

启动瞬间保护模块30包括串联的热敏电阻NTC和保险丝F1;热敏电阻NTC和保险丝F1相接触设置;热敏电阻NTC实际采用的规格需要依照实际的负载功率大小调整。较佳地,热敏电阻NTC1和热敏电阻NTC2采用33R/5A型号的热敏电阻,此功率型NTC热敏电阻在25摄氏度常温下的电阻是33欧姆,并且在此温度下的额定电流是5A;较佳地,热敏电阻NTC设置有两个或多个,如热敏电阻NTC1和热敏电阻NTC2,这两颗功率型热敏电阻NTC的作用为:通电时交流负载启动的瞬间电流通过热敏电阻NTC1、保险丝F1和热敏电阻NTC2时,受到大电流的冲击时热敏电阻NTC1和热敏电阻NTC2这两颗功率型NTC热敏电阻温度急剧上升,导致其电阻急剧下降,从而自适应大电流通过的需要,降低了回路电阻;热敏电阻NTC1和热敏电阻NTC2温度的急剧上升也表现为表面温度的迅速上升;通过将回路中的电流型温度保险丝F1和热敏电阻NTC1和热敏电阻NTC2这两颗功率型热敏电阻三者包括但不限于捆绑的加工方式接触设置,使得保险丝F1的表面能够和热敏电阻NTC1与热敏电阻NTC2的表面紧贴在一起;热敏电阻NTC1与热敏电阻NTC2以及保险丝F1的参数设置前提必须符合在一般正常使用的情况下交流负载启动瞬间电流的冲击时,保险丝F1不会因为瞬间电流冲击而烧断,而热敏电阻NTC1与热敏电阻NTC2这两颗功率型热敏电阻所产生的表面温度也不能使保险丝F1因为温度的作用而保护断开;较佳地,保险丝F1的型号为8A/125度。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感性负载的继电器触点保护电路,通过在继电器工作回路中设计上电延时驱动模块、负载工作电流通路和启动瞬间保护模块的共同作用,实现在交流负载启动瞬间对继电器进行保护。本发明申请人通过无数次的实验发明设计了上电延时驱动模块和启动瞬间保护模,通过热敏电阻和保险丝的接触设计;使简单的启动瞬间保护模块配合针对本发明设计而成的上电延时驱动模块,达到在交流负载瞬时启动时对继电器触点的起到保护的目的。

优选地,所述上电延时驱动模块10包括可熔断电阻R1、电阻R2、电阻R3、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极性电容EC1和极性电容EC2;其中:

所述可熔断电阻R1一端与第一交流电火线连接;所述可熔断电阻R1另一端与二极管D1一端和二极管D3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1另一端与所述极性电容EC1一端、电阻R2一端和电阻R3一端连接;所述极性电容EC2一端、二极管D2一端、继电器RY1线圈一端均与所述电阻R2和电阻R3的连接端连接;所述继电器RY1线圈另一端、二极管D2另一端、极性电容EC1另一端、极性电容EC2另一端、二极管D3另一端以及第一交流电零线均接地连接。

具体实施时,上电延时驱动模块10包括可熔断电阻R1、电阻R2、电阻R3、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极性电容EC1和极性电容EC2;其中:

可熔断电阻R1一端与第一交流电火线连接;可熔断电阻R1另一端与二极管D1阳极和二极管D3阴极连接;二极管D1阴极与极性电容EC1阳极、电阻R2一端和电阻R3一端连接;极性电容EC2阳极、二极管D2阴极、继电器RY1线圈一端均与电阻R2和电阻R3的连接端连接;继电器RY1线圈另一端、二极管D2阳极、极性电容EC1阴极、极性电容EC2阴极、二极管D3阳极以及第一交流电零线均接地连接。

可熔断电阻R1的绕线电阻用于在雷击模拟测试时限流保护使用,二极管D2和二极管D3为半波整流器件,ACL为正而ACN为负的交流半波时有效,极性电容EC1和极性电容EC2得到半波充电,电阻R2和电阻R3为降压电阻,用于调节极性电容EC2上的电压,也是驱动继电器RY1上的电压;二极管D2作为继电器RY1线圈的反电势续流管,用于防止过高的反电势超过极性电容EC1和极性电容EC2的正常耐压值;此部分电路的第一交流电和第二交流电是同一个时刻输入的,上电延时驱动模块10的输出电源作用于继电器RY1的线圈,上电延时驱动模块10在得电之后由于回路汇总电容和电阻等器件的充电和传输延时作用,达到使继电器RY1线圈动作电压比第二交流电的电压输入延后几十个毫秒,从而实现保护继电器RY1触点的目的。极性电容EC1和极性电容EC2为电解电容。

优选地,所述可熔断电阻R1的型号为47R/2W。

优选地,所述二极管D1、二极管D2和二极管D3的型号均为A7。

优选地,所述极性电容EC1和极性电容EC2的型号均为50/100μF。

尽管本文中较多的使用了诸如电阻、二极管、电容、继电器、保险丝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发明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发明精神相违背的。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