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58203发布日期:2018-11-24 11:54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电机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超薄永磁无刷直流电机。

背景技术

随着永磁材料性能的不断提高和完善,永磁无刷直流电机得到迅速发展,被应用在各种场合。随着技术的发展,市场竞争也越来越大,为满足市场占有率从而提高电机的性价比,对电机的生产工艺、成本、性能等要求越来越高,永磁无刷直流电机更加趋向于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输出扭矩大、转速高和效率高等特点。

目前市场应用的主要为传统径向磁场的永磁无刷直流电机,如图1所示,现有永磁无刷直流电机1采用径向磁场,定子总成11在外端,转子组件12在内圆,转子组件12上的轴承13通过两端的端盖14、15固定,由于转子铁芯和结构特点,导致电机1的轴向厚度不可避免地增大,使得电机1的体积较大。并且,定子总成11接线方式通过圆形接线板16接线,同时增大了电机1的轴向厚度,使电机1的整体成本较高,性价比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且生产成本低的超薄永磁无刷直流电机。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机,包括定子总成和转子总成,转子总成位于定子总成的轴向端,定子总成具有塑封件和圆环形的接线板,接线板塑封在塑封件内,塑封件在周向上均匀地包塑有多个定子磁极。

由此可见,转子总成位于定子总成的轴向端,圆环形的接线板塑封在塑封件内,缩短了电机的轴向厚度,实现电机的超薄目的,从而电机的整体体积小且重量轻,并且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性价比高。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接线板的周壁在径向上开设有出线通孔,塑封件具有一端开口的环形槽,接线板塑封在环形槽内,塑封件的外壁在径向上与出线通孔位置对应地开设有出线槽,出线槽与环形槽连通。

由此可见,定子总成的走线通过接线板的出线通孔以及塑封件的出线槽径向引出,从而解决了拼块定子磁极的接线问题,使电机结构更加简单,同时使电机的轴向厚度变得更薄。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塑封件在周向上均匀地开设有多个轴向贯穿设置的限位槽,定子磁极位于限位槽内。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定子磁极包括铁芯和绕组,绕组缠绕在铁芯上,绕组的轴线与塑封件的轴线平行设置。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铁芯呈“工”字形设置,绕组缠绕在铁芯的中部。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转子总成具有第一转子组件和第二转子组件,第一转子组件和第二转子组件在轴向上分别位于定子总成的两端。

由此可见,定子总成的两端分别布置有第一转子组件和第二转子组件,实现电机的双转子结构,大大提高了电机的输出扭矩,使电机的可靠性高,且电机效率高。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转子组件具有第一转子盘,第一转子盘朝向定子总成的侧面上沿周向均匀分布有多个第一永磁体。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转子盘在邻近轴心的周向上均匀地开设有多个轴向贯穿设置的第一散热孔,从而有效地提高第一转子盘的散热效率。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二转子组件具有第二转子盘,第二转子盘朝向定子总成的侧面上沿周向均匀分布有多个第二永磁体。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二转子盘在邻近轴心的周向上均匀地开设有多个轴向贯穿设置的第二散热孔,从而有效地提高第二转子盘的散热效率。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转子总成还包括转子轴,转子轴的一端贯穿第一转子组件、塑封件以及第二转子组件设置。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塑封件的轴孔内设置有轴承,转子轴的一端贯穿轴承设置。

由此可见,轴承内置在塑封件的轴孔内,极大的缩短了电机的轴向厚度,实现电机的超薄目的,从而电机的整体体积小且重量轻。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轴承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轴承分别邻接塑封件两端地位于塑封件的轴孔内。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塑封件的轴孔的中间位置为轴肩孔,两个轴承的一侧分别抵靠在轴肩孔的两端面上,两个轴承的另一侧分别抵靠有限位件。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限位件为开口挡圈,转子轴的周壁上开设有两个凹槽,两个开口挡圈分别卡合在两个凹槽内,两个开口挡圈分别抵靠在两个轴承的另一侧。

由此可见,两个轴承均位于塑封件的轴孔内,从而减少了两个轴承的轴向间距,使电机的轴向厚度变得更薄。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局部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电机实施例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电机实施例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图。

图4是本发明电机实施例的结构分解图。

图5是本发明电机实施例中定子总成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图。

图6是本发明电机实施例中定子总成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图。

图7是本发明电机实施例的左视图。

图8是图7在a-a处的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电机实施例的主视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2和图3,电机2包括定子总成21和转子总成,转子总成位于定子总成21的轴向端,转子总成可由单个转子结构构成,也可以由多个转子结构构成。本实施例转子总成具有第一转子组件22、第二转子组件23以及转子轴24,第一转子组件22和第二转子组件23在轴向上分别位于定子总成21的两端,从而形成了双转子结构,转子轴24的一端贯穿第一转子组件22、定子总成21以及第二转子组件23设置。

参见图4至图9,定子总成21包括圆环形的塑封件211和圆环形的接线板212,塑封件211由塑封料制成。塑封件211在轴心位置开设有轴向贯穿设置的轴孔2113,塑封件211在周向上均匀地开设有多个轴向贯穿设置的扇形限位槽2111,限位槽2111内包塑有定子磁极。塑封件211还具有一端开口的环形槽(未标示),该环形槽在径向上位于限位槽2111的外侧并邻近塑封件211的外壁,接线板212塑封在环形槽内。其中,接线板212的周壁在径向上开设有出线通孔2121,塑封件211的外壁在径向上与出线通孔2121位置对应地开设有出线槽2112,该出线槽2112与环形槽连通。本实施例出线通孔2121的数量为三个,三个出线通孔2121沿接线板212的周向并排设置。定子磁极采用拼块方式塑封在塑封件211上,便于机绕线和提高电机2槽满率,提高电机2效率。每块定子磁极的u、v、w漆包线25通过接线板212的三个出线通孔2121以及出线槽2112从塑封件211的径向引出,从而解决了拼块定子磁极的接线问题,使结构更加简单,同时使电机2的轴向厚度变得更薄。

参见图5和图6,本实施限位槽2111的数量为十二个,即定子磁极的数量也为十二个。定子磁极包括铁芯213和绕组214,绕组214缠绕在铁芯213上,绕组214的轴线与塑封件211的轴线平行设置。本实施例铁芯213呈“工”字形设置,绕组214缠绕在铁芯213的中部,铁芯213的两端在轴向上分别与塑封件211的两端平齐。

参见图4,第一转子组件22具有圆形薄板状的第一转子盘221,第一转子盘221朝向定子总成21的侧面上沿周向均匀分布有多个扇形的第一永磁体222,第一转子盘221在邻近轴心的周向上均匀地开设有多个轴向贯穿设置的扇形第一散热孔2211,从而有效地提高第一转子盘221的散热效率,同时减轻了第一转子盘221的重量,实现电机2整体重量轻的目的。其中,第一永磁体222的内径大于或等于第一散热孔2211的最大外径,从而避免第一永磁体222将第一散热孔2211遮挡住,提高第一转子盘221内部气流与外界气流对流的速度继而起到降低第一转子盘221的温度。本实施例第一散热孔2211的数量为四个,第一永磁体222的数量为八个。

第二转子组件23具有圆形薄板状的第二转子盘231,第二转子盘231朝向定子总成21的侧面上沿周向均匀分布有多个扇形的第二永磁体232,第二转子盘231在邻近轴心的周向上均匀地开设有多个轴向贯穿设置的扇形第二散热孔2311,从而有效地提高第二转子盘231的散热效率,同时减轻了第二转子盘231的重量,实现电机2整体重量轻的目的。其中,第二永磁体232的内径大于或等于第二散热孔2311的最大外径,从而避免第二永磁体232将第二散热孔2311遮挡住,提高第二转子盘231内部气流与外界气流对流的速度继而起到降低第二转子盘231的温度。本实施例第二散热孔2311的数量为四个,第二永磁体232的数量为八个。

参见图8,塑封件211的轴孔2113内设置有轴承215,转子轴24的一端贯穿第一转子盘221的轴心、轴承215的轴心以及第二转子盘231的轴心设置。本实施例轴承215的数量为两个,从而使第一转子盘221、第二转子盘231以及转子轴24同步稳定地旋转。塑封件211的轴孔2113的中间位置为轴肩孔2114,两个轴承215分别邻接塑封件211两端地位于塑封件211的轴孔2113内,并且两个轴承215的一侧分别抵靠在轴肩孔2114的两端面上,两个轴承215的另一侧分别抵靠有限位件216,从而限制轴承215在轴向移动。本实施例限位件216为开口挡圈,其中,转子轴24的周壁上开设有两个凹槽(未标示),两个开口挡圈分别卡合在两个凹槽内,同时两个开口挡圈分别抵靠在两个轴承215的另一侧。两个轴承215均位于塑封件211的轴孔2113内,从而减少了两个轴承215轴向间距,使电机2的轴向厚度变得更薄。

本实施例电机2的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圆环形的接线板212塑封在塑封件211内,并且轴承215位于塑封件211的轴孔2113内,极大的缩短了电机2的轴向厚度,实现电机2的超薄目的,从而电机2的整体体积小且重量轻。并且,定子总成21的两端分别布置有第一转子组件22和第二转子组件23,实现电机2的双转子结构,大大提高了电机2的输出扭矩,解决了现有单转子受力不平衡引起的振动和噪音问题,使电机2的可靠性高,且电机4效率高。上述超薄永磁无刷直流电机4可以应用在各种场合,使用范围广,性价比高,提高了市场的竞争力。

以上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较佳实例,并非来限制本发明实施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发明专利申请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