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型快速绝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32131发布日期:2019-01-05 10:50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通用型快速绝缘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力线缆绝缘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通用型快速绝缘装置。



背景技术:

每年会有一定的电表需要更换,为保证供电可靠性,确保对客户的优质服务,目前均采用带电接线的方法进行更换电表。施工方法是先拆除旧电表然后安装新电表,在此期间,剪断的线路是需要用绝缘胶带包缠的(无论是带电还是有可能反供电的线路)。电表更换工程量较大,如果用绝缘胶带包缠,不仅浪费过多时间,也浪费过多的绝缘胶布。

目前并未发现有快速临时绝缘的装置,也或者部分地区有但并没有推广使用,浪费了时间及材料;因此亟需设计出能在剪断线材后快速套上线材进行绝缘,且可以在接电时快速拆下重复使用的工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通用型快速绝缘装置,能够快速的实现对裸露导体的绝缘操作,使用完毕后能够快速拆除,操作简单快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通用型快速绝缘装置,包括第一夹子本体和第二夹子本体,第一夹子本体与第二夹子本体通过连接件连接构成夹子结构;所述的第一夹子本体包括第一手持部、第一连接部、第一夹持部、第一绝缘防护板;所述的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与第一手持部的一端连接,另一端分别于第一夹持部和第一绝缘防护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的第二夹子本体包括第二手持部、第二连接部、第二夹持部和第二绝缘防护板,所述的第二连接部的一端与第二手持部的一端连接,另一端分别与第二夹持部和第二绝缘防护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的连接件分别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被包裹于第一绝缘防护板和第二绝缘防护板之间。本发明提供的快速绝缘装置的整体结构形同于夹子,第一夹子本体和第二夹子本体通过连接件连接后构成了夹子结构,操作时,操作人员手握第一手持部和第二手持部,用力使第一手持部和第二手持部相向转动,实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背向转动,夹子结构实现张开动作,此时,可将快速绝缘装置夹在导体上,当松开外力后,由于夹子本身的恢复力,是的快速绝缘装置紧紧的夹在导体上,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包裹在导体上,实现了对导体的绝缘,而第一绝缘防护板和第二绝缘防护板又将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包裹,使得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位于第一绝缘防护板和第二绝缘防护板之间,更进一步的实现了绝缘的效果。

本发明适用于低压线路的快速绝缘,在低压线路上带点作业时,需要进行解开旧的接口、剪断导线、切除导线表面的绝缘皮、拔出插在电表内的导线等操作,此时导体将会裸露在外,会有触电的危险,这时需要把裸露在外的导体进行绝缘处理;通过使用本发明提供的快速绝缘装置,将其直接夹在裸露的导体上,而将裸露的导体覆盖,达到绝缘的效果,当操作结束,直接将其拆下,操作简单快速,还可以重复使用,节约成本,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夹持部包括多个第一夹持杆,多个第一夹持杆的一端间隔设置于第一连接部的一端,所述的第二夹持部包括多个第二夹持杆,多个第二夹持杆的一端间隔设置于第二连接部的一端,第二夹持杆与第一夹持杆一一对应、相互配合;待绝缘的线缆被夹设、包裹于第一夹持杆和第二夹持杆之间。设置多个夹持杆,一方面可以增长夹持部的长度,使得夹持部的长度值能够实现将裸露导体全面覆盖;另一方面,多个第一夹持杆和第二夹持杆间隔交叉排列,可以增强夹持部夹持的稳固性,避免在操作过程中,由于绕动线缆产生外力而使导体从夹持部中滑出。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夹子本体、第二夹子本体均由绝缘材料构成。整个快速绝缘装置使用绝缘材料,才能达到完全绝缘的功能。

进一步的,所述的连接件包括扭簧和转轴,扭簧套设于转轴上,所述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均套设于转轴上,与转轴转动连接。通过扭簧、转轴、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之间的连接配合和扭簧的弹力实现了快速绝缘装置的夹紧和张开动作。

进一步的,所述的扭簧外设有绝缘防护套。由于扭簧为金属材料,在扭簧外套设绝缘防护套,避免操作人员触碰到扭簧而发生触电。

作为优选的,所述的第一绝缘防护板和第二绝缘防护板的横截面为空心的扇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绝缘防护板的半径值大于第二绝缘防护板的半径值;或第二绝缘防护板的半径值大于第一绝缘防护板的半径值。两个绝缘防护板共同构成扇形的管状结构,第一绝缘防护板的弧形面与第二绝缘防护板的弧形面层叠,这样两个绝缘防护板便能完全将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包裹,起到绝缘防护的作用,且两个绝缘防护板均与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之间设有一定的间隔距离,使得绝缘效果更好,更为安全可靠。

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通用型快速绝缘装置,利用夹子的模式对裸露导体进行快速绝缘,使用完毕后能快速拆除,并能重复使用,提高了操作效率,降低了维修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侧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夹子本体和第二夹子本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通用型快速绝缘装置,包括第一夹子本体1和第二夹子本体2,第一夹子本体1与第二夹子本体2通过连接件3连接构成夹子结构;第一夹子本体1、第二夹子本体2均由绝缘材料构成。整个快速绝缘装置使用绝缘材料,才能达到完全绝缘的功能。第一夹子本体1包括第一手持部11、第一连接部12、第一夹持部13、第一绝缘防护板14;第一连接部12的一端与第一手持部11的一端连接,另一端分别于第一夹持部13和第一绝缘防护板14的一端连接;第二夹子本体2包括第二手持部21、第二连接部22、第二夹持部23和第二绝缘防护板24,第二连接部22的一端与第二手持部21的一端连接,另一端分别与第二夹持部23和第二绝缘防护板24的一端连接;连接件3分别与第一连接部12和第二连接部22连接;第一夹持部13和第二夹持部23被包裹于第一绝缘防护板14和第二绝缘防护板24之间。本发明提供的快速绝缘装置的整体结构形同于夹子,第一夹子本体1和第二夹子本体2通过连接件3连接后构成了夹子结构,操作时,操作人员手握第一手持部11和第二手持部21,用力使第一手持部11和第二手持部21相向转动,实现第一夹持部13和第二夹持部23背向转动,夹子结构实现张开动作,此时,可将快速绝缘装置夹在导体6上,当松开外力后,由于夹子本身的恢复力,是的快速绝缘装置紧紧的夹在导体6上,第一夹持部13和第二夹持部23包裹在导体6上,实现了对导体6的绝缘,而第一绝缘防护板14和第二绝缘防护板24又将第一夹持部13和第二夹持部23包裹,使得第一夹持部13和第二夹持部23位于第一绝缘防护板14和第二绝缘防护板24之间,更进一步的实现了绝缘的效果。

如图5所示,本发明适用于低压线路的快速绝缘,在低压线路上带点作业时,需要进行解开旧的接口、剪断导线、切除导线表面的绝缘皮、拔出插在电表内的导线等操作,此时导体6将会裸露在外,会有触电的危险,这时需要把裸露在外的导体6进行绝缘处理;通过使用本发明提供的快速绝缘装置,将其直接夹在裸露的导体6上,而将裸露的导体6覆盖,达到绝缘的效果,当操作结束,直接将其拆下,操作简单快速,还可以重复使用,节约成本,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具体的,第一夹持部13包括多个第一夹持杆131,多个第一夹持杆131的一端间隔设置于第一连接部12的一端,第二夹持部23包括多个第二夹持杆231,多个第二夹持杆231的一端间隔设置于第二连接部22的一端,第二夹持杆231与第一夹持杆131一一对应、相互配合;待绝缘的线缆被夹设、包裹于第一夹持杆131和第二夹持杆231之间。设置多个夹持杆,一方面可以增长夹持部的长度,使得夹持部的长度值能够实现将裸露导体6全面覆盖;另一方面,多个第一夹持杆131和第二夹持杆231间隔交叉排列,可以增强夹持部夹持的稳固性,避免在操作过程中,由于绕动线缆产生外力而使导体6从夹持部中滑出。

其中,连接件3包括扭簧32和转轴31,扭簧32套设于转轴31上,第一连接部12和第二连接部22均套设于转轴31上,与转轴31转动连接。通过扭簧32、转轴31、第一连接部12、第二连接部22之间的连接配合和扭簧32的弹力实现了快速绝缘装置的夹紧和张开动作。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其他部分相同,不同的是,在扭簧32外套设有绝缘防护套,由于扭簧32为金属材料,在扭簧32外套设绝缘防护套,避免操作人员触碰到扭簧32而发生触电。转轴31为绝缘材料构成。

实施例3

如图1至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其他部分相同,不同的是,第一绝缘防护板14和第二绝缘防护板24的横截面为空心的扇形结构。第一绝缘防护板14的半径值大于第二绝缘防护板24的半径值;或第二绝缘防护板24的半径值大于第一绝缘防护板14的半径值。两个绝缘防护板共同构成扇形的管状结构,第一绝缘防护板14的弧形面与第二绝缘防护板24的弧形面层叠,这样两个绝缘防护板便能完全将第一夹持部13和第二夹持部23包裹,起到绝缘防护的作用,且两个绝缘防护板均与第一夹持部13和第二夹持部23之间设有一定的间隔距离,使得绝缘效果更好,更为安全可靠。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