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专用马达防水润滑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60468发布日期:2018-10-13 00:37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轨道交通专用马达防水润滑机构。



背景技术:

电子启动器就是现在人们通常所指的马达,又称起动机,它通过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带动起动机转子旋转,转子上的小齿轮带动发动机飞轮旋转,从而带动曲轴转动而着车,具有瓷芯底座的新型低成本火花塞和启动器这两项零部件创新,奠定了汽车发展的技术基础,电子启动器摒弃了笨重而危险的手摇曲柄,使汽车驾驶变得更加安全轻松方便,受到了广大新消费群的青睐,在轨道交通中,由于自然条件复杂,会有露水存在,而且常常需要雨天行驶,所以马达需要一定的防水性能,现有的防水马达具有一定的防水效果,但是难免会带来散热不良的问题,容易导致马达因过热而烧毁,影响正常行驶,甚至引发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轨道交通专用马达防水润滑机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轨道交通专用马达防水润滑机构,包括外壳、传动轴和连接板,所述外壳的内部安装有定子,且定子的上部套设有线圈,定子的内部设置有转子,转子的一侧安装有传动轴,传动轴的侧壁安装有连接板,外壳的内壁焊接有固定板,固定板的内壁安装有滚珠,连接板的外侧套设有连接环,外壳的上部安装有润滑油管,传动轴的侧壁安装有扇叶,外壳的侧壁开设有传动轴孔和通风孔。

优选的,所述连接板设置在外壳的内部,且传动轴的侧壁和连接板销连接。

优选的,所述固定板的上部开设有通孔,且通孔内通过螺丝安装有安装座,滚珠放置在安装座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连接环的内壁和连接板过盈连接,且连接环的外壁和滚珠的侧壁相接触。

优选的,所述外壳、固定板和安装座的上部依次开设有通孔,且通孔内设置有内螺纹,润滑油管的外壁和外壳螺纹连接,润滑油管的底端和滚珠的侧壁有间隙。

优选的,所述扇叶安装在传动轴远离转子的一端,且扇叶和传动轴的侧壁花键连接,传动轴的一端通过传动轴孔延伸至外壳的外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具有良好的防水润滑效果,扇叶送风使外壳内不易进水,一旦外壳内渗入水分,也能够及时吹出,维持了马达的正常运行。

2、本实用新型在防水的同时,避免了散热不良的问题,在传动轴转动的同时,能够带动扇叶进行送风,不仅能够起到防水的作用,更能散热降温,减少了马达的故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轨道交通专用马达防水润滑机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轨道交通专用马达防水润滑机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壳、2定子、3线圈、4转子、5传动轴、6连接板、7固定板、8安装座、9滚珠、10连接环、11润滑油管、12扇叶、13传动轴孔、14通风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轨道交通专用马达防水润滑机构,包括外壳1、传动轴5和连接板6,所述外壳1的内部安装有定子2,且定子2的上部套设有线圈3,定子2的内部设置有转子4,转子4的一侧安装有传动轴5,传动轴5的侧壁安装有连接板6,外壳1的内壁焊接有固定板7,固定板7的内壁安装有滚珠9,连接板6的外侧套设有连接环10,外壳1的上部安装有润滑油管11,传动轴5的侧壁安装有扇叶12,外壳1的侧壁开设有传动轴孔13和通风孔14。

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板6设置在外壳1的内部,且传动轴5的侧壁和连接板6销连接,所述固定板7的上部开设有通孔,且通孔内通过螺丝安装有安装座8,滚珠9放置在安装座8的内部,所述连接环10的内壁和连接板6过盈连接,且连接环10的外壁和滚珠9的侧壁相接触,所述外壳1、固定板7和安装座8的上部依次开设有通孔,且通孔内设置有内螺纹,润滑油管11的外壁和外壳1螺纹连接,润滑油管11的底端和滚珠9的侧壁有间隙,所述扇叶12安装在传动轴5远离转子4的一端,且扇叶12和传动轴5的侧壁花键连接,传动轴5的一端通过传动轴孔13延伸至外壳1的外部。

本实施例中,线圈3通电,带动转子4旋转,转子4带动传动轴5进行旋转(现有技术),固定板7安装在外壳1内部,传动轴5旋转时,连接环10和滚珠9滑动摩擦,润滑油通过润滑油管11注入到滚珠9上部,并随连接环10转动涂抹均匀,可起到润滑作用,同时,扇叶12随之转动,扇叶12送风,经通风口14吹出,使外壳1内不易进水,一旦外壳1内渗入水分,也能够及时吹出,维持了马达的正常运行,同时,扇叶12送风能够促进散热,减少马达因过热产生的故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