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器过零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62966发布日期:2018-11-16 23:00阅读:66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控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继电器过零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继电器作为小功率控制大功率的开关广为使用,但使用过程中发现,负载为大电流时,继电器触点极易出现电弧火花,严重影响继电器的使用寿命。所谓继电器过零控制,即使得继电器在市电0点附近吸合或者断开,此时负载端电流是非常小的,继电器接近于无负载工作状态,其开关寿命接近于机械寿命,而目前常规继电器的机械寿命是其电气寿命的100倍左右,因此采用继电器过零控制可以大幅度延长其使用寿命。对于交流负载,部分产品通过筛选继电器,选择开关特效一致性较好的产品,通过软件固定延时实现继电器过零控制,减少电弧火花对继电器寿命的影响。但此方法工作量大,人工成本过高,难以大范围推广。部分产品通过相位检测,实现继电器的过零控制,电路相对复杂,材料成本高,不利于推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稳定可靠的继电器过零控制电路。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包括过零触发电路、过零动作电路和中央控制模块,所述中央控制模块包括与零触发电路、过零动作电路保持连接的主控芯片;

所述过零触发电路连接市电、且通过端口ZERO1向所述主控芯片传送电压信号,所述过零动作电路连接在市电中,所述过零动作电路通过端口ZERO2向所述主控芯片传送电压信号、且通过端口RLY接收控制信号。

所述过零触发电路包括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二极管D5和二极管D8,二极管D5的阴极与5V电源相连,二极管D5的阳极和二极管D8的阴极相连,二极管D8的阳极接地,电阻R8一端与电阻R9相连、电阻R8另一端连接市电,电阻R9远离R8的一端连接在二极管D5和二极管D8之间,电阻R10的一端连接在二极管D5和二极管D8之间、且另一端通过端口ZERO1连接所述主控芯片。

所述过零动作电路包括继电器REL1、负载H、电阻R7、电阻R6、电阻R5、电阻R2、电阻R1、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9和三极管Q5,市电的火线L与继电器REL1的负载开关其中一脚端相连、且继电器REL1的负载开关的另一脚经负载H与市电的零线N相连;

二极管D9的阳极连接零线N,二极管D9阴极连接二极管D2的阳极,二极管D2阴极接5V电源,电阻R6一端连接在二极管D2和二极管D9之间、且另一端通过电阻R7连接到负载H和继电器REL1的负载开关之间,电阻R5的一端连接在二极管D2和二极管D9之间、且另一端通过端口ZERO2与主控芯片相连;

电阻R1一端接三极管Q5的基极、且另一端通过端口RLY连接主控芯片,三极管Q5发射极接地,电阻R2并联在三极管Q5基极与发射极之间,三极管Q5集电极接继电器REL1的线圈和二极管D1阳极,继电器REL1的线圈远离三极管Q5的一端接12V电源、且二极管D1的阴极接12V电源。

所述中央控制模块包括电容E1、电容C1和主控芯片U1,所述电容E1的正极接5V电源、且负极接地,电容C1与电容E1并联,主控芯片U1的第1脚与5V电源相连,主控芯片U1的第8脚接地,主控芯片U1的第2脚连接端口ZERO2,主控芯片U1的第7脚连接端口ZERO1,主控芯片U1的第6脚连接端口RLY。

本实用新型通过过零触发电路,获得市电零点信号,由主控芯片控制继电器吸合或关闭,再通过过零动作电路,检测继电器负载端实际动作的时间,计算由主控芯片发出控制信号到继电器实际动作的时间差,即可获得继电器动作的延时。将获取的继电器动作延时数据保存到主控芯片中,之后可通过读取主控芯片中存储的相关数据,根据继电器线圈动作到负载端动作的延时,在接收到过零信号之后,主控芯片延迟一段时间再给出继电器控制信号,以此来实现继电器的过零开关。虽然继电器批量的动作延时一致性较差,但对于同一个继电器其动作延时一致性是非常好的,因此完全可以通过此方法对继电器进行过零控制。从整体上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稳定可靠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案中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案中过零触发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案中过零动作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案中中央控制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案中稳压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案中步骤1)-步骤2)的工作流程图,

图7是本案中步骤3)-步骤4)的工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如图1-7所示,包括过零触发电路、过零动作电路和中央控制模块,所述中央控制模块包括与零触发电路、过零动作电路保持连接的主控芯片;

所述过零触发电路通过稳压电路(此处的稳压电路为现有技术、且与本案主要创新点无关,如图5所示)连接市电、且通过端口ZERO1向所述主控芯片传送电压信号,所述过零动作电路连接在市电中,所述过零动作电路通过端口ZERO2向所述主控芯片传送电压信号、且通过端口RLY接收控制信号。

如图2所示,所述过零触发电路包括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二极管D5和二极管D8,二极管D5的阴极与5V电源相连,二极管D5的阳极和二极管D8的阴极相连,二极管D8的阳极接地,电阻R8一端与电阻R9相连、电阻R8另一端通过稳压电路(即接入稳压电路中电阻R101和二极管D3之间)连接市电,电阻R9远离R8的一端连接在二极管D5和二极管D8之间,电阻R10的一端连接在二极管D5和二极管D8之间、且另一端通过端口ZERO1连接所述主控芯片。

如图3所示,所述过零动作电路包括继电器REL1、负载H、电阻R7、电阻R6、电阻R5、电阻R2、电阻R1、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9和三极管Q5,市电的火线L与继电器REL1的负载开关其中一脚端相连、且继电器REL1的负载开关的另一脚经负载H与市电的零线N相连;

二极管D9的阳极连接零线N,二极管D9阴极连接二极管D2的阳极,二极管D2阴极接5V电源,电阻R6一端连接在二极管D2和二极管D9之间、且另一端通过电阻R7连接到负载H和继电器REL1的负载开关之间,电阻R5的一端连接在二极管D2和二极管D9之间、且另一端通过端口ZERO2与主控芯片相连;

电阻R1一端接三极管Q5的基极、且另一端通过端口RLY连接主控芯片,三极管Q5发射极接地,电阻R2并联在三极管Q5基极与发射极之间,三极管Q5集电极接继电器REL1的线圈和二极管D1阳极,继电器REL1的线圈远离三极管Q5的一端接12V电源、且二极管D1的阴极接12V电源。

如图4所示,所述中央控制模块包括电容E1、电容C1和主控芯片U1,所述电容E1的正极接5V电源、且负极接地,电容C1与电容E1并联,主控芯片U1的第1脚与5V电源相连,主控芯片U1的第8脚接地,主控芯片U1的第2脚连接端口ZERO2,主控芯片U1的第7脚连接端口ZERO1,主控芯片U1的第6脚连接端口RLY。

本实用新型通过过零触发电路,获得市电零点信号,由主控芯片控制继电器吸合或关闭,再通过过零动作电路,检测继电器负载端实际动作的时间,计算由主控芯片发出控制信号到继电器实际动作的时间差,即可获得继电器动作的延时。将获取的继电器动作延时数据保存到主控芯片中,之后可通过读取主控芯片中存储的相关数据,根据继电器线圈动作到负载端动作的延时,在接收到过零信号之后,主控芯片延迟一段时间再给出继电器控制信号,以此来实现继电器的过零开关。虽然继电器批量的动作延时一致性较差,但对于同一个继电器其动作延时一致性是非常好的,因此完全可以通过此方法对继电器进行过零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原理如下所述:

一、过零信号的检测:当过零触发电路的端口ZERO1有电平跳变时即可认为市电处于零点附近,即获得过零信号。

二、继电器闭合延时的测量:过零动作电路和过零触发电路都是共零线为GND的,因此其过零信号也是同步的,当主控芯片检测到端口ZERO1负跳变,此时对继电器控制端口RLY发高电平,三极管Q5导通,继电器REL1线圈有电流,可触发继电器吸合。在继电器负载端吸合前,过零动作电路信号端口ZERO2被负载H和限流电阻R7、电阻R6下拉,处于低电平状态。当继电器吸合后端口ZERO2的电平状态则由火线L、零线N的电压极性决定,如果电流处于市电正半周期(电流由L流向N),则电流路径为L->电阻R7->电阻R6->电阻R5->芯片内部正嵌位二极管,则此时端口ZERO2处于高电平。当L、N电压极性处于市电负半周期(电流由N流向L),则电流路径为N->主控芯片内部负嵌位->电阻R5->电阻R6->电阻R7->L,即端口ZERO2处于低电平。由此可知如果端口ZERO2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则可判断其已经吸合,设此时的闭合延时为Ton1。

但问题在于当继电器闭合延时小于半个市电周期时端口ZERO2处于低电平时也可能处于吸合状态,那么还需要过零信号正跳变时的继电器闭合延时时间。同理,当端口ZERO1正跳变,主控芯片对继电器控制端口RLY发高电平。在继电器负载吸合前,过零动作电路信号端口ZERO2处于低电平,当检测到端口ZERO2变为高电平即可判断继电器吸合,记此时的继电器闭合延时为Ton2。如果继电器的闭合延时小于半个市电周期,那么Ton2<Ton1,,Ton2才是实际的继电器闭合延时。如果继电器的闭合延时大于半个市电周期,那么Ton1<Ton2,Ton1才是实际的继电器闭合时间。由此就可以取Ton1、Ton2的较小值作为继电器的实际闭合时间,记Ton=Min(Ton1,Ton2)。

三、继电器过零闭合控制:记市电周期为Tac,取Tadj=Ton%Tac(其中%为取除法余数,当Ton<Tac时,Tadj=Ton;当Ton>Tac时,Tadj为超过整数个市电周期的延时时间),则当再次检测到市电过零信号后,延时Tac-Tadj再对继电器控制端口RLY给高电平,即可补偿继电器的闭合延时,使得继电器在市电零点闭合。

四、继电器断开延时的测量:当主控芯片检测到端口ZERO1负跳变,此时给继电器控制端口RLY低电平,三极管Q5截止,继电器REL线圈无电流。继电器负载端断开前,由于端口ZERO2和端口ZERO1信号同步,即端口ZERO2与端口ZERO1处于同电平状态。而当继电器实际断开后,端口ZERO2被负载H和限流电阻R7、电阻R6下拉,处于低电平状态。那么即可通过判断端口ZERO2是否与端口ZERO1一致来判断继电器是否断开,如果不一致为已经断开。但由于继电器断开后端口ZERO2处于低电平,所以端口ZERO1和端口ZERO2电平一致不能作为继电器未断开的充分依据。对于端口ZERO1负跳变,记此时的继电器闭合时间为Toff1,如果继电器的断开时间小于半个市电周期,则Toff1需要在市电正半周期才能被检测到,即此时Toff1会比实际的继电器闭合时间长。那么还需要测量端口ZERO1正跳变时的继电器闭合时间Toff2,当主控芯片检测到端口ZERO1正跳变,发出继电器断开信号即对端口RLY赋低电平,由于端口ZERO1处于高电平,而继电器断开后端口ZERO2将被拉至低电平,因此如果继电器实际断开时间小于半个市电周期,则当其断开后端口ZERO2电平将于端口ZERO1相反。所以可以取Toff1、Toff2中的较小值作为继电器断开延时,记为Toff=Min(Toff1,Toff2)。

五、继电器过零断开控制:与继电器过零闭合控制类似,当检测到过零信号时,延时Tac-Toff%Tac(其中%为取除法余数,当Toff<Tac时,Tadk=Toff;当Ton>Tac时,Tadk为超过整数个市电周期的延时时间),再由主控芯片发出继电器断开信号,即对端口RLY端口赋低电平,此时即可补偿继电器的断开延时,实现继电器的过零断开控制。

其中,考虑到继电器动作延时可能超过一个市电周期,当继电器动作时间大于一个市电周期时即Ton>Tac那么Tac–Ton就会小于0,而时间始终是正数,因此不能直接采用Tac-Ton,本案中使用取除法余数法,即可准确的获取出超过整数个市电周期的延时时间;同理,Toff%Tac必然不会大于Tac,时间最小也是0不可能到负数。

如图6-7所示,按以下步骤进行过零控制:可分为继电器闭合和继电器断开两种操作方式;

1)、测量继电器闭合延时的时间;由于主控芯片检测到由端口ZERO1发出可分为的电压负跳变信号和电压正跳变信号两种,因此下述中对两种情况分别进行采样;

1.1)、主控芯片检测到由端口ZERO1发出的电压负跳变信号;

1.1.1)、主控芯片通过端口RLY向继电器REL1发出高电平,并记录发出信号的时间,此时三极管Q5导通,继电器REL1线圈有电流,触发继电器吸合;在继电器负载端吸合前,过零动作电路的端口ZERO2被负载H和限流电阻R7、R6下拉,处于低电平状态;

1.1.2)、当继电器闭合时,若市电处于正半周期(电流由L流向N),则进入步骤1.1.3.1);若市电处于负半周期时(电流由N流向L),则进入步骤1.1.3.2);

1.1.3)、记录Ton1;

1.1.3.1)、此时电流路径为火线L->电阻R7->电阻R6->电阻R5->主控芯片,端口ZERO2处于高电平;

1.1.3.2)、此时电流路径为零线N->主控芯片->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火线L,端口ZERO2处于低电平,并在一段时间后端口ZERO2突跳为高电平;

1.1.3.3)、记录端口ZERO2由低电平转为高电平的时间;

1.1.3.4)、由主控芯片计算出端口ZERO2由低电平转为高电平的时间与主控芯片发出信号的时间的时间差,记为Ton1;

1.2)、主控芯片检测到由端口ZERO1发出的电压正跳变信号;

1.2.1)、主控芯片通过端口RLY向继电器REL1发出高电平,并记录发出信号的时间,此时三极管Q5导通,继电器REL1线圈有电流,触发继电器吸合;在继电器负载端吸合前,过零动作电路的端口ZERO2被负载H和限流电阻R7、R6下拉,处于低电平状态;

1.2.2)、当继电器闭合时,若市电处于正半周期时(电流由L流向N),则进入步骤1.2.3.1);若市电处于负半周期时(电流由N流向L),则进入步骤1.2.3.2);

1.2.3)、记录Ton2;

1.2.3.1)、此时电流路径为火线L->电阻R7->电阻R6->电阻R5->主控芯片,端口ZERO2处于高电平;

1.2.3.2)、此时电流路径为零线N->主控芯片->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火线L,端口ZERO2处于低电平,并在一段时间后端口ZERO2突跳为高电平;

1.2.3.3)、记录端口ZERO2由低电平转为高电平的时间;

1.2.3.4)、由主控芯片计算出端口ZERO2由低电平转为高电平的时间与主控芯片发出信号的时间的时间差,记为Ton2;

1.3)、由主控芯片取Ton1、Ton2的较小值作为继电器的实际闭合时间,记Ton=Min(Ton1,Ton2);

2)、继电器过零闭合控制;

2.1)、记市电周期为Tac,取Tadj=Ton%Tac(其中%为取除法余数);

2.2)、当再次检测到市电过零信号后,主控芯片延时Tac-Tadj后对继电器控制端口RLY给高电平,即可补偿继电器的闭合延时,使得继电器在下一个零点闭合;

3)、测量继电器断开延时的时间;由于主控芯片检测到由端口ZERO1发出可分为的电压负跳变信号和电压正跳变信号两种,因此下述中对两种情况分别进行采样;

3.1)、主控芯片检测到由端口ZERO1发出的电压负跳变信号;

3.1.1)、主控芯片通过端口RLY向继电器REL1发出低电平,并记录发出信号的时间,此时三极管Q5截止,继电器REL1线圈无电流,触发继电器断开;由于端口ZERO2和端口ZERO1信号同步,即端口ZERO2与端口ZERO1处于同电平状态;

3.1.2)、当继电器断开时,若市电处于正半周期时,则进入步骤3.1.3.1);若市电处于负半周期时,则进入步骤3.1.3.2);

3.1.3)、记录Toff1;

3.1.3.1)、此时端口ZERO1处于高电平,端口ZERO2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

3.1.3.2)、此时端口ZERO1处于低电平,端口ZERO2为低电平,并在一段时间后端口ZERO1突跳为高电平;

3.1.3.3)、记录端口ZERO1和端口ZERO2电平出现不一致的时间;

3.1.3.4)、由主控芯片计算出端口ZERO1和端口ZERO2电平出现不一致的时间与主控芯片发出信号的时间的时间差,记为Toff1;

3.2)、主控芯片检测到由端口ZERO1发出的电压正跳变信号;

3.2.1)、主控芯片通过端口RLY向继电器REL1发出低电平,并记录发出信号的时间,此时三极管Q5截止,继电器REL1线圈无电流,触发继电器断开;由于端口ZERO2和端口ZERO1信号同步,即端口ZERO2与端口ZERO1处于同电平状态;

3.2.2)、当继电器断开时,若市电处于正半周期,则进入步骤3.2.3.1);若市电处于负半周期,则进入步骤3.2.3.2);

3.2.3)、记录Toff2;

3.2.3.1)、此时端口ZERO1处于高电平,端口ZERO2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

3.2.3.2)、此时端口ZERO1处于低电平,端口ZERO2为低电平,并在一段时间后端口ZERO1突跳为高电平;

3.2.3.3)、记录端口ZERO1和端口ZERO2电平出现不一致的时间;

3.2.3.4)、由主控芯片计算出端口ZERO1和端口ZERO2电平出现不一致的时间与主控芯片发出信号的时间的时间差,记为Toff2;

3.3)、由主控芯片取Toff1、Toff2的较小值作为继电器的实际断开时间,记Toff=Min(Toff1,Toff2);

4)、继电器过零断开控制;

4.1)、记市电周期为Tac,取Tadk=Toff%Tac(其中%为取除法余数);

4.2)、当再次检测到市电过零信号后,主控芯片延时Tac-Tadk后对继电器控制端口RLY给低电平,即可补偿继电器的断开延时,使得继电器在下一个零点断开;完毕。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