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BUCK驱动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85898发布日期:2018-12-14 23:15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BUCK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PWM产生电路、单电源自举升压电平转移隔离驱动电路、BUCK电路、LC滤波电路、输出电压取样电路和输出电流取样电路;

所述PWM产生电路包括UC3842芯片、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6、电解质电容C1、非极性电容C2、非极性电容C6、非极性电容C11、非极性电容C12、第一接地端,所述电解质电容C1的正极端、非极性电容C2的第一端和电阻R2的第一端均与UC3842芯片的VCC端电连接,所述UC3842芯片的Vref端通过电阻R1分别电连接UC3842芯片的RCT端和非极性电容C12的第一端,所述非极性电容C6的第一端与UC3842芯片的COMP端电连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6的第二端与UC3842芯片的FB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3与非极性电容C6并联连接,所述UC3842芯片的Cs端分别电连接非极性电容C11的第一端和电阻R6的第一端,所述电解质电容C1的负极端、非极性电容C2的第二端、非极性电容C11的第二端、非极性电容C12的第二端、UC3842芯片的GND端分别与第一接地端电连接;

所述单电源自举升压电平转移隔离驱动电路包括光电耦合器IC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7、电阻R10、电解质电容C3、非极性电容C4、电解质电容C5、非极性电容C7、快速恢复二极管D1、快速恢复二极管D2、稳压二极管DS1、三极管Q2、三极管Q3,所述三极管Q2和三极管Q3均采用PNP三极管,所述光电耦合器IC2的第一端通过电阻R5与UC3842芯片的OUT端电连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7与电阻R5并联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IC2的第二端通过电阻R7与第一接地端电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IC2的第三端分别电连接电阻R10的第一端、快速恢复二极管D2的正极端、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三极管Q3的基极,所述光电耦合器IC2的第四端分别电连接电阻R4的第一端和三极管Q2的基极,所述电阻R4的第二端分别电连接电阻R3的第一端、快速恢复二极管D1的负极端、电解质电容C5的正极端,所述电解质电容C3的正极端、非极性电容C4第一端和快速恢复二极管D1的正极端分别与电阻R2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电解质电容C3的负极端和非极性电容C4第二端均与第一接地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3的第二端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电连接,所述快速恢复二极管D2的负极端与三极管Q3的发射极电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DS1的负极端与三极管Q3的发射极电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DS1的正极端与三极管Q3的集电极电连接;

所述BUCK电路包括电源输入端VIN、N沟道MOS管Q1、电感L1、电解质电容C8、共阴极的三端型肖特基二极管D3,所述电阻R2的第二端与电源输入端VIN电连接,所述电源输入端VIN与N沟道MOS管Q1的漏极端电连接,所述N沟道MOS管Q1的栅极端与稳压二极管DS1的负极端电连接,所述N沟道MOS管Q1的源极端分别电连接稳压二极管DS1的正极端、三端型肖特基二极管D3的共阴极端、电感L1的第一端,所述三端型肖特基二极管D3的两个阳极端均与第一接地端电连接,所述电感L1的第二端与电解质电容C8的正极端电连接;

所述LC滤波电路包括电感L2、电解质电容C9、非极性电容C10、第二接地端和电源输出端VOUT,所述电感L2的第一端与电感L1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电感L2的第二端分别电解质电容C9的正极端、非极性电容C10的第一端、电源输出端VOUT电连接,所述电阻R6的第二端、电解质电容C8的负极端、电解质电容C9的负极端、非极性电容C10的第二端均与第二接地端电连接;

所述输出电压取样电路包括电位器RP1和电阻R9,所述电感L2的第二端通过电位器RP1与电阻R9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9的第一端与非极性电容C6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9的第二端与第一接地端电连接;

所述输出电流取样电路包括电阻R8,所述电阻R8的第一端与电解质电容C8的负极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8的第二端与第一接地端电连接。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