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BUCK驱动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85898发布日期:2018-12-14 23:15阅读:441来源:国知局
一种BUCK驱动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BUCK驱动电路。



背景技术:

BUCK电路又称降压式变换电路,是基本的DC-DC电路之一,用于直流到直流的降压变换。现有的BUCK电路多数采用多组电源驱动,增加电源的复杂度和成本,少数采用自举升压电路OCL驱动电路,虽然降低驱动电路的复杂度,但输入电压动态范围窄、高频响应慢,降低了转换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针对上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输入电压范围广、电路抗干扰能力强、电路结构简单的BUCK驱动电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BUCK驱动电路,包括PWM产生电路、单电源自举升压电平转移隔离驱动电路、BUCK电路、LC滤波电路、输出电压取样电路和输出电流取样电路;

所述PWM产生电路包括UC3842芯片、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6、电解质电容C1、非极性电容C2、非极性电容C6、非极性电容C11、非极性电容C12、第一接地端,所述电解质电容C1的正极端、非极性电容C2的第一端和电阻R2的第一端均与UC3842芯片的VCC端电连接,所述UC3842芯片的Vref端通过电阻R1分别电连接UC3842芯片的RCT端和非极性电容C12的第一端,所述非极性电容C6的第一端与UC3842芯片的COMP端电连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6的第二端与UC3842芯片的FB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3与非极性电容C6并联连接,所述UC3842芯片的Cs端分别电连接非极性电容C11的第一端和电阻R6的第一端,所述电解质电容C1的负极端、非极性电容C2的第二端、非极性电容C11的第二端、非极性电容C12的第二端、UC3842芯片的GND端分别与第一接地端电连接;

所述单电源自举升压电平转移隔离驱动电路包括光电耦合器IC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7、电阻R10、电解质电容C3、非极性电容C4、电解质电容C5、非极性电容C7、快速恢复二极管D1、快速恢复二极管D2、稳压二极管DS1、三极管Q2、三极管Q3,所述三极管Q2和三极管Q3均采用PNP三极管,所述光电耦合器IC2的第一端通过电阻R5与UC3842芯片的OUT端电连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7与电阻R5并联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IC2的第二端通过电阻R7与第一接地端电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IC2的第三端分别电连接电阻R10的第一端、快速恢复二极管D2的正极端、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三极管Q3的基极,所述光电耦合器IC2的第四端分别电连接电阻R4的第一端和三极管Q2的基极,所述电阻R4的第二端分别电连接电阻R3的第一端、快速恢复二极管D1的负极端、电解质电容C5的正极端,所述电解质电容C3的正极端、非极性电容C4第一端和快速恢复二极管D1的正极端分别与电阻R2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电解质电容C3的负极端和非极性电容C4第二端均与第一接地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3的第二端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电连接,所述快速恢复二极管D2的负极端与三极管Q3的发射极电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DS1的负极端与三极管Q3的发射极电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DS1的正极端与三极管Q3的集电极电连接;

所述BUCK电路包括电源输入端VIN、N沟道MOS管Q1、电感L1、电解质电容C8、共阴极的三端型肖特基二极管D3,所述电阻R2的第二端与电源输入端VIN电连接,所述电源输入端VIN与N沟道MOS管Q1的漏极端电连接,所述N沟道MOS管Q1的栅极端与稳压二极管DS1的负极端电连接,所述N沟道MOS管Q1的源极端分别电连接稳压二极管DS1的正极端、三端型肖特基二极管D3的共阴极端、电感L1的第一端,所述三端型肖特基二极管D3的两个阳极端均与第一接地端电连接,所述电感L1的第二端与电解质电容C8的正极端电连接;

所述LC滤波电路包括电感L2、电解质电容C9、非极性电容C10、第二接地端和电源输出端VOUT,所述电感L2的第一端与电感L1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电感L2的第二端分别电解质电容C9的正极端、非极性电容C10的第一端、电源输出端VOUT电连接,所述电阻R6的第二端、电解质电容C8的负极端、电解质电容C9的负极端、非极性电容C10的第二端均与第二接地端电连接;

所述输出电压取样电路包括电位器RP1和电阻R9,所述电感L2的第二端通过电位器RP1与电阻R9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9的第一端与非极性电容C6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9的第二端与第一接地端电连接;

所述输出电流取样电路包括电阻R8,所述电阻R8的第一端与电解质电容C8的负极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8的第二端与第一接地端电连接。

通过采用前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BUCK驱动电路采用UC3842芯片产生高频PWM信号,电路结构简单,降低电源电路的体积和重量,增加电源功率密度,采用单电源自举升压电平转移隔离驱动电路驱动BUCK电路的通断,提高输入电压动态范围,电路的抗干扰能力强,电源转化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图2是共阴极的三端型肖特基二极管D3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考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BUCK驱动电路,包括PWM产生电路1、单电源自举升压电平转移隔离驱动电路2、BUCK电路3、LC滤波电路4、输出电压取样电路5和输出电流取样电路6。

所述PWM产生电路1包括UC3842芯片、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6、电解质电容C1、非极性电容C2、非极性电容C6、非极性电容C11、非极性电容C12、GND1端(第一接地端),所述电解质电容C1的正极端、非极性电容C2的第一端和电阻R2的第一端均与UC3842芯片的VCC端电连接,所述UC3842芯片的Vref端通过电阻R1分别电连接UC3842芯片的RCT端和非极性电容C12的第一端,所述非极性电容C6的第一端与UC3842芯片的COMP端电连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6的第二端与UC3842芯片的FB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3与非极性电容C6并联连接,所述UC3842芯片的Cs端分别与非极性电容C11的第一端和电阻R6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电解质电容C1的负极端、非极性电容C2的第二端、非极性电容C11的第二端、非极性电容C12的第二端、UC3842芯片的GND端分别与GND1端电连接。电阻R1和非极性电容C12为锯齿波产生定时电路,决定锯齿波振荡频率。电阻R3、非极性电容C6和UC3842芯片组成比例积分放大电路,对输出电压取样信号进行比例放大,与锯齿电压进行比较产生脉宽调制(PWM),实现稳压闭环控制。电阻R6为隔离电阻、非极性电容C11为高频滤波电容,对输出电流取样电路6送来的信号与1V基准电压比较,若过流时,关断PWM输出,起过流保护作用。R2为启动电阻,起降压限流作用,电解质电容C1、非极性电容C2为退耦电容。

所述单电源自举升压电平转移隔离驱动电路2包括光电耦合器IC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7、电阻R10、电解质电容C3、非极性电容C4、电解质电容C5、非极性电容C7、快速恢复二极管D1、快速恢复二极管D2、稳压二极管DS1、三极管Q2、三极管Q3,所述三极管Q2和三极管Q3均采用PNP三极管,所述光电耦合器IC2的第一端通过电阻R5与UC3842芯片的OUT端电连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7与电阻R5并联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IC2的第二端通过电阻R7与GND1端电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IC2的第三端分别电连接电阻R10的第一端、快速恢复二极管D2的正极端、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三极管Q3的基极,所述光电耦合器IC2的第四端分别电连接电阻R4的第一端和三极管Q2的基极,所述电阻R4的第二端分别电连接电阻R3的第一端、快速恢复二极管D1的负极端、电解质电容C5的正极端,所述电解质电容C3的正极端、非极性电容C4第一端和快速恢复二极管D1的正极端分别与电阻R2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电解质电容C3的负极端和非极性电容C4第二端均与GND1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3的第二端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电连接,所述快速恢复二极管D2的负极端与三极管Q3的发射极电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DS1的负极端与三极管Q3的发射极电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DS1的正极端与三极管Q3的集电极电连接。光电耦合器IC2实现电平转移隔离控制,电阻R5、非极性电容C7为加速电路,增加PWM脉冲前后沿陡峭度,缩短上升沿和下降沿时间,降低损耗,提高电源效率。三极管Q2为驱动三极管,三极管Q3为泄放加速三极管,快速恢复二极管D2为隔离二极管,电阻R3为降压限流保护电阻、电阻R4为反偏置电阻,在没有PWM信号时确保驱动三极管Q2截止,电阻R10为三极管Q3的偏置电阻,稳压二极管DS1为钳位保护二极管,保护BUCK电路中的N沟道MOS管Q1在PWM信号为高电平期间不至于电压过高而击穿,特别是在刚启动时,输出没有电压,N沟道MOS管Q1承受全部的输入电压,极其容易击穿N沟道MOS管Q1,因此电阻R3、稳压二极管DS1的参数设定决定了本电路能否安全可靠运行的关键。在PWM为高电平时N沟道MOS管Q1导通,N沟道MOS管Q1源极端电压约等于电源输入端VIN输入的电压,若不抬高N沟道MOS管Q1的栅极端电压,N沟道MOS管Q1将被自行关断,无法连续导通。要使N沟道MOS管Q1连续导通,必须抬高N沟道MOS管Q1的栅极端电压,可以采用独立电源供电,也可以单电源自举升压电平转移隔离驱动电路2供电。采用独立电源供电增加电路的复杂度和成本,采用单电源自举升压电平转移隔离驱动电路2供电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元件少成本低。快速恢复二极管D1、电解质电容C5组成自举升压电路,在PWM为低电平期间,光电耦合器IC2内部发光二极管和光敏三极管都截止,三极管Q2、二极管D2也截止,电源输入端VIN通过二极管D1对电解质电容C5充电,充电电压接近电源输入端VIN输入电压,三极管Q3饱和导通,快速泄放N沟道MOS管Q1栅源极电荷,确保N沟道MOS管Q1快速截止,使PWM脉冲下降沿陡峭,提高电源效率;在PWM为高电平期间光电耦合器IC2内部发光二极管和光敏三极管都导通,三极管Q2、快速恢复二极管D2也跟着导通,N沟道MOS管Q1栅源极得到驱动电压也导通,输出电压升高,由于电解质电容C5两端电压不能突变,使三极管Q2的发射极电位也跟着升高,由电解质电容C5电压供电维持N沟道MOS管Q1导通,此时快速恢复二极管D1反偏而截止。

所述BUCK电路3包括电源输入端VIN、N沟道MOS管Q1、电感L1、电解质电容C8、共阴极的三端型肖特基二极管D3,所述三端型肖特基二极管D3为现有公知技术,其结构的结构如图2所示。所述电阻R2的第二端与电源输入端VIN电连接,所述电源输入端VIN与N沟道MOS管Q1的漏极端电连接,所述N沟道MOS管Q1的栅极端与稳压二极管DS1的负极端电连接,所述N沟道MOS管Q1的源极端分别电连接稳压二极管DS1的正极端、三端型肖特基二极管D3的共阴极端、电感L1的第一端,所述三端型肖特基二极管D3两个正极端均与GND1电连接,所述电感L1的第二端与电解质电容C8的正极端电连接。N沟道MOS管Q1额定电流一般选择为实际电流的1.5~2倍,N沟道MOS管Q1漏极和源极电压一般应大于或等于输入电压的2~3倍;三端型肖特基二极管D3正向额定电流必须大于等于N沟道MOS管Q1的最大漏极电流,即大于负载电流,三端型肖特基二极管D3反向耐压一般应大于或等于输入电压的2~3倍;电感L1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最小滤波电感L1:

式中UO为电源输出端VOUT端输出直流电压,UI为电源输入端VIN输入交流电压,f为电源输入端VIN输入交流电压的工作频率,IOmin为最小输出电流。

滤波电容C8可以根据所需的输出电压交流分量ΔUO和其他给定的设计数据按以下公式求出:

因此选择较高的开关工作频率可以减小滤波电感量和滤波电容量,减小体积和减轻重量,增加BUCK电路的功率密度。

所述LC滤波电路4包括电感L2、电解质电容C9、非极性电容C10、GND2端(第二接地端)和电源输出端VOUT,所述电感L2的第一端与电感L1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电感L2的第二端分别电解质电容C9的正极端、非极性电容C10的第一端、电源输出端VOUT电连接,所述电阻R6的第二端、电解质电容C8的负极端、电解质电容C9的负极端、非极性电容C10的第二端均与GND2端电连接。LC滤波电路4一步降低输出电压波纹,再经过一个LC滤波,电感L2为小感量电感,电解质电容C10为滤波电容,非极性电容C11为高频滤波电容。

所述输出电压取样电路5包括电位器RP1和电阻R9,所述电感L2的第二端通过电位器RP1与电阻R9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9的第一端与非极性电容C6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9的第二端与GND1端电连接。输出电压取样电路5对电源输出端VOUT输出电压进行采样,通过隔离电阻R6反馈给UC3842芯片的的FB端,实现闭环稳压控制,调节电位RP1可以改变输出直流电压的大小。输出电压大小可以通过公式来计算:

所述输出电流取样6电路包括电阻R8,所述电阻R8的第一端与电解质电容C8的负极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8的第二端与GND1端电连接。负载电流取样电路6由电流取样电阻R8组成,按最大负载电流IOmax的1.2倍设计过电流保护。电流取样在取样电阻R8上产生的压降通过隔离电阻R6送给UC3842芯片的Cs端,与内部1V基准电压比较,当过电流或负载短路时,输出过电流控制信号,关断PWM信号输出,起过电流保护作用。取样电阻R8可以通过公式来计算:

本BUCK驱动电路采用UC3842芯片产生高频PWM信号,电路结构简单,降低电源电路的体积和重量,增加电源功率密度,采用单电源自举升压电平转移隔离驱动电路驱动BUCK电路的通断,提高输入电压动态范围,电路的抗干扰能力强,电源转化效率高。

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