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支架及无线充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23348发布日期:2018-12-28 19:28阅读:306来源:国知局
无线充电支架及无线充电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充电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无线充电支架及无线充电器。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等智能设备的普及,现已将手机等智能设备广泛用于车载电子市场中,用于提供车载导航、免提通话等相关服务,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但是多媒体的应用会快速消耗手机等智能设备的电池电量,而传统有线车载充电器结构笨重、充电时电线缠绕容易带来安全隐患及使用不便等问题。为避免传统有线车载充电器在充电时的诸多问题,无线充电技术应运而生。无线充电技术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进行充电的技术,在发射端和接收端各有一个线圈,发射线圈通过有线方式连接电源产生电磁信号,接收线圈接收发射线圈发射的电磁信号,从而实现给手机等智能设备进行无线充电。

然而,现有车载无线充电器的无线充电支架一般如图1所示,包括:放置板10’,及设于所述放置板10’背面的吸附装置20’,通过吸附作用将手机等智能设备固定在放置板上,从而实现对手机等智能设备进行无线充电。但当现有无线充电支架受到外力冲击时,容易造成手机等智能设备脱落、损坏等风险。

鉴于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无线充电支架及无线充电器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充电支架及无线充电器,解决了现有无线充电支架因受外力冲击容易发生待充电设备脱落、损坏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线充电支架,所述无线充电支架包括:

本体机构,包括本体基体、放置孔及安置槽,其中,所述本体基体具有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第一端部、及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所述放置孔设于所述本体基体第二表面的第一端部,所述安置槽设于所述本体基体的第二表面、且位于所述放置孔下方;

夹持机构,包括翼状夹持件、传动齿轮、弓形件及弹性件;所述翼状夹持件设于所述本体基体第一表面的第一端部两侧,所述传动齿轮设于所述本体基体第二表面的第一端部两侧、并且通过传动轴与所述翼状夹持件固定连接,所述弓形件设于所述本体基体第二表面的第一端部、并且其两端分别与所述传动齿轮啮合连接,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放置孔内、并且与所述弓形件固定连接;其中,所述翼状夹持件的内侧设有弧形导向槽;

支撑机构,包括支撑基体及支撑件;所述支撑基体设于所述本体基体的第二端部,所述支撑件垂直设于所述支撑基体上、并且沿远离所述本体基体第二表面的方向延伸;以及

固定机构,设于所述安置槽内。

可选地,所述本体机构还包括防滑件,所述防滑件设于所述本体基体的第一表面。

可选地,所述翼状夹持件的旋转角度为0度~90度。

可选地,所述夹持机构还包括装饰件,所述装饰件设于所述翼状夹持件上。

可选地,所述支撑件的数量不小于1个。

可选地,所述支撑机构还包括缓冲垫,所述缓冲垫设于所述支撑件的内表面。

可选地,所述支撑机构还包括防脱件,所述防脱件的一端与所述支撑件连接,其另一端向所述本体基体的第一端部方向延伸。

可选地,所述防脱件与所述本体基体的第一表面之间具有第一高度,所述翼状夹持件与所述本体基体的第一表面之间具有第二高度;其中,所述第一高度不小于所述第二高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高度与所述第二高度之间的高度差为0~10mm。

可选地,所述固定机构包括紧固件、活动槽、角度调节件、锁紧件及固定件,所述紧固件的底部设于所述安置槽内,所述活动槽设于所述紧固件的底部,所述角度调节件设于所述活动槽内,所述锁紧件锁固于所述紧固件上,所述固定件设于所述角度调节件上。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器,所述无线充电器包括:

如上所述的无线充电支架,其中,所述本体基体内设有一安装腔体;

充电电路,所述充电电路设于所述安装腔体内;及

供电线,所述供电线的一端具有电源接头,其另一端与所述充电电路连接。

可选地,所述充电电路包括:直流输入端,与所述直流输入端连接的充电芯片,与所述直流输入端及所述充电芯片连接的MOS管,与所述MOS管连接的LC谐振电路,连接于所述LC谐振电路及所述充电芯片之间的线圈电压检测电路,连接于所述LC谐振电路及所述充电芯片之间的解码电路,及与所述充电芯片连接的温度传感器。

可选地,所述电源接头包括USB接头。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无线充电支架及无线充电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所述无线充电支架通过夹持机构的设计,使得手机等智能设备在进行无线充电时,利用手机等智能设备插入时的作用力直接带动翼状夹持件旋转,从而通过传动齿轮、弓形件直接使得弹性件发生弹性形变,实现手机等智能设备快速、便捷插入的同时,还通过利用弹性件的反作用力,提高手机等智能设备的夹持效果,解决了现有无线充电支架固定待充电设备时,存在因受外力冲击造成待充电设备脱落、损坏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现有无线充电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无线充电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显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本体机构第一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显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本体机构第二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显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翼状夹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显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夹持机构第二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显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支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显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固定机构的爆炸图。

图9显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固定机构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显示为待充电设备插入所述无线充电支架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11显示为待充电设备插入所述无线充电支架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12显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无线充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显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充电电路的电路框图。

元件标号说明

10’ 放置板

20’ 吸附装置

1 无线充电支架

10 本体机构

11 本体基体

111 第一表面

112 第二表面

113 第一端部

114 第二端部

12 放置孔

13 安置槽

14 防滑件

20 夹持机构

21 翼状夹持件

211 弧形导向槽

22 传动齿轮

221 传动轴

23 弓形件

24 弹性件

25 装饰件

30 支撑机构

31 支撑基体

32 支撑件

33 缓冲垫

34 防脱件

40 固定机构

41 紧固件

42 活动槽

43 角度调节件

44 锁紧件

45 固定件

2 待充电设备

3 供电线

31 USB接头

4 充电电路

41 直流输入端

42 充电芯片

43 MOS管

44 LC谐振电路

45 线圈电压检测电路

46 解码电路

47 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请参阅图1至图13。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实施例一

如图2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充电支架,所述无线充电支架1包括:

本体机构10,包括本体基体11、放置孔12及安置槽13,其中,所述本体基体11具有第一表面111、与所述第一表面111相对的第二表面112、第一端部113、及与所述第一端部113相对的第二端部114;所述放置孔12设于所述本体基体11第二表面112的第一端部113,所述安置槽13设于所述本体基体11的第二表面112、且位于所述放置孔12下方;

夹持机构20,包括翼状夹持件21、传动齿轮22、弓形件23及弹性件24;所述翼状夹持件21设于所述本体基体11第一表面111的第一端部113两侧,所述传动齿轮22设于所述本体基体11第二表面112的第一端部113两侧、并且通过传动轴221与所述翼状夹持件21固定连接,所述弓形件23设于所述本体基体11第二表面112的第一端部113、并且其两端分别与所述传动齿轮22啮合连接,所述弹性件24设于所述放置孔12内、并且与所述弓形件23固定连接;其中,所述翼状夹持件21的内侧设有弧形导向槽211,以便于待充电设备的插入,同时避免待充电设备被刮伤;

支撑机构30,包括支撑基体31及支撑件32;所述支撑基体31设于所述本体基体11的第二端部114,所述支撑件32垂直设于所述支撑基体31上、并且沿远离所述本体基体11第二表面112的方向延伸;以及

固定机构40,设于所述安置槽13内。

作为示例,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本体机构10还包括防滑件14,所述防滑件14设于所述本体基体11的第一表面111,用以在插入待充电设备2时,增加待充电设备2与所述本体基体11之间的摩擦力,从而起到防滑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所述防滑件14可以覆盖所述本体基体11的全部第一表面111,也可以覆盖所述本体基体11的部分第一表面111;且其形状不限,其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

具体的,所述本体基体11的形状不限;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本体基体11的形状如图1至图3所示的翼状结构,缩减材料成本的同时,更增加了美感。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本体基体11与所述放置孔12及所述安置槽13通过一体成型工艺制作;其中,所述放置孔12的尺寸(长度、宽度、高度)及形状可根据弹性件24的尺寸(长度、宽度、高度)及形状于所述本体基体11的第二表面112上进行相应开设;所述安置槽13呈喇叭状圆形结构,即所述安置槽13的底部圆形直径大于其顶部圆形直径,用以固定所述固定机构40。

作为示例,如图5所示,所述夹持机构20还包括装饰件25,所述装饰件25设于所述翼状夹持件21上,以起到装饰、美观作用。

作为示例,如图2至图6所示,所述翼状夹持件21的旋转角度(逆时针旋转角度)为0度~90度。需要注意的是,所述翼状夹持件21的旋转角度与所述弓形件23两端的锯齿个数相关,通过对所述弓形件23两端的锯齿个数进行设置,即可实现对所述翼状夹持件21的旋转角度的设置;而且为了确保所述翼状夹持件21的旋转能够通过所述传动齿轮22及所述弓形件23传递至所述弹性件24,需保证所述弓形件23的实际长度应大于两所述传动齿轮22之间的直线距离。

具体的,所述翼状夹持件21与所述传动齿轮22通过传动轴221进行固定,即所述传动轴221贯穿所述本体基体11的第一表面111及其第二表面112,所述翼状夹持件21固定于所述传动轴221的一端,所述传动齿轮22固定于所述传动轴221的另一端;所述弓形件23通过齿轮啮合的方式与所述传动齿轮22进行连接;所述弹性件24通过螺丝或卡扣固定于所述弓形件23的一表面,且所述弹性件24通过螺丝固定于所述放置孔12内;所述装饰件25通过螺丝或卡扣固定于所述翼状夹持件21上。

作为示例,如图7所示,所述支撑机构30还包括缓冲垫33,所述缓冲垫33设于所述支撑件32的内表面;用以在待充电设备2插入至所述支撑件32时,对待充电设备2进行缓冲,以起到保护待充电设备2的作用。

作为示例,如图7所示,所述支撑机构30还包括防脱件34,所述防脱件34的一端与所述支撑件32连接,其另一端向所述本体基体11的第一端部113方向延伸;用以对插入的待充电设备2进行防护,避免其脱落。优选地,所述防脱件34与所述本体基体11的第一表面111之间具有第一高度,所述翼状夹持件21与所述本体基体11的第一表面111之间具有第二高度;其中,所述第一高度不小于所述第二高度,以便于待充电设备2的插拔。进一步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高度与所述第二高度之间的高度差为0~10mm。

具体的,所述支撑基体31与所述支撑件32及所述防脱件34通过一体成型工艺制作,且所述支撑基体31通过卡扣固定在所述本体基体11的第二端部114上;所述缓冲垫33通过粘贴的方式固定于所述支撑件32的内表面。

作为示例,如图7所示,所述支撑件32的数量不小于1个。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的数量为2个。

作为示例,如图8和图9所示,所述固定机构40包括紧固件41、活动槽42、角度调节件43、锁紧件44及固定件45,所述紧固件41的底部设于所述安置槽13内,所述活动槽42设于所述紧固件41的底部,所述角度调节件43设于所述活动槽42内,所述锁紧件44锁固于所述紧固件41上,所述固定件45设于所述角度调节件43上。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紧固件41上设有外螺纹,所述锁紧件为设有内螺纹的螺母;所述活动槽42为圆型活动槽,所述角度调节件43为圆型角度调节件;所述固定件45可以通过插固方式实现固定,也可以通过真空吸附方式进行固定。

具体的,所述固定机构40的组装过程为:先将活动槽42放置于所述紧固件41内,并通过螺丝同时将所述紧固件41及所述活动槽42固定于所述安装槽13内,然后将所述角度调节件43放置于所述活动槽42内,再将锁紧件44锁固在所述紧固件41上,最后通过螺丝或卡扣将所述固定件45固定在所述角度调节件43上,从而实现通过调节所述锁紧件44来调节所述角度调节件43,进而实现对所述无线充电支架的角度调节。

下面请参阅图2至图11对本实施例所述无线充电支架的工作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在所述待充电设备2插入所述无线充电支架1的过程中,所述待充电设备2对所述翼状夹持件21施加一外力,致使所述翼状夹持件21沿图10所示箭头方向旋转,从而带动所述传动齿轮22旋转;而由于所述传动齿轮22在旋转过程中会对所述弓形件23施加压力,从而使得所述弓形件23收缩,进而使得所述弹性件24发生弹性形变,最终实现所述待充电设备2的插入,同时由于所述弹性件24的反作用力,更提高了所述翼状夹持件21对所述待充电设备2的夹持力。

需要注意的是,本实施例所述待充电设备2包括但不限于PC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或PDA等,故可根据应用场合,对本实施例所述无线充电支架1进行相应尺寸的变化,以适合不同的待充电设备2。

实施例二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器,所述无线充电器包括:

如实施例一所述的无线充电支架1,其中,所述本体基体11内设有一安装腔体(图中未示出);

充电电路4,所述充电电路4设于所述安装腔体内;及

供电线3,所述供电线3的一端具有电源接头31,其另一端与所述充电电路4连接。

作为示例,所述电源接头31包括USB接头,用以与供电装置连接,从而为所述充电电路4供电。需要注意的是,当本实施例所述无线充电器为车载无线充电器时,所述供电装置为车载电源。

作为示例,如图13所示,所述充电电路4包括:

直流输入端41,通过供电线3与供电装置连接,用于向所述充电电路4输出直流电,以为所述充电电路4供电;

充电芯片42,与所述直流输入端41连接,用于将直流电转换为PWM信号以驱动所述MOS管43,并在所述MOS管43导通时,根据解码电路46输出的充电信息向LC谐振电路44输出直流电;及对线圈电压检测电路45检测的电压和温度传感器47采集的温度进行处理,以实时监测所述无线充电器的充电电压及温度;

MOS管43,与所述直流输入端41及所述充电芯片42连接,用于根据PWM信号进行导通,以实现所述充电芯片42与LC谐振电路44的电连接;

LC谐振电路44,与所述MOS管43连接,用于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并通过交流电使得其内部的发射线圈产生交变磁场,实现通过该交变磁场进行磁场耦合以激发待充电设备2内部的接收线圈,从而实现待充电设备2的无线充电;以

线圈电压检测电路45,连接于所述LC谐振电路44及所述充电芯片42之间,用于检测所述LC谐振电路44中发射线圈上产生的电压,并将检测的电压传输至所述充电芯片42;

解码电路46,连接于所述LC谐振电路44及所述充电芯片42之间,用于与待充电设备2进行通讯,以获取待充电设备2的充电信息,并将获取的充电信息传输至所述充电芯片42;及

温度传感器47,与所述充电芯片42连接,用于采集所述无线充电器的表面温度,并将采集的温度传输至所述充电芯片42。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无线充电支架及无线充电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所述无线充电支架通过夹持机构的设计,使得手机等智能设备在进行无线充电时,利用手机等智能设备插入时的作用力直接带动翼状夹持件旋转,从而通过传动齿轮、弓形件直接使得弹性件发生弹性形变,实现手机等智能设备快速、便捷插入的同时,还通过利用弹性件的反作用力,提高手机等智能设备的夹持效果,解决了现有无线充电支架固定待充电设备时,存在因受外力冲击造成待充电设备脱落、损坏等问题。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