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架空输电线路或架空输电电缆的固定及整理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架空高压线的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现阶段的输电线路工程会用到大量的架空导线,特别是经常数十条架空导线并列排布,而且架空导线又长,如果不予固定,吊垂于下方是非常危险的事,通常的固定方式是捆扎或是固定板固定;现有技术中,通常使用铁质的线圈来捆绑架空导线,由于铁的硬度大于塑胶和铝的硬度,容易对架空导线造成磨损,而当风化腐蚀磨损严重时,将会出露架空导线的铝芯,从而发热烧坏架空导线,给用户带来诸多困扰。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架空高压线的固定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架空高压线的固定装置,它包括由塑性材料制成的夹持套管、开设于夹持套管的顶面上的夹持缺口、装设于加持套管的底面上的固定座以及两端均与固定座可拆卸连接且环绕于夹持套管分布的固定带,所述固定带的整体呈螺旋状。
优选地,所述夹持套管的底面上开设有一安装口,所述固定座包括穿设于安装口上的固定器、与固定器固定连接且沿夹持套管的轴向分布的第三固定板以及形成于第三固定板的底面上的贯穿固定部,所述贯穿固定部上开设有一沿夹持套管的切线方向分布的固定口,所述固定带的两端均与固定口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所述固定器包括穿设于安装口上的的一侧上的第一固定板以及穿设于安装口上且与第一固定板对称分布的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三固定板与第一固定板和/或第二固定板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三固定板的中间部与第一固定板和/或第二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贯穿固定部为两个且位于第一固定板的两侧,所述固定带为两个且分别可拆卸连接于两个固定口上。
优选地,所述贯穿固定部包括形成于第三固定板的底面上的第一固定钩以及形成于第三固定板的底面上并与第一固定钩前后对称分布的第二固定钩,所述固定口形成于第一固定钩和第二固定钩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三固定板的底面上形成有两个对称分布的连接板,两个所述连接板分别位于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的外侧并分别与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的整体均呈L形,所述第一固定板包括与夹持套管的内壁固定连接的第一横向部以及由第一横向部向下弯折延伸形成且贯穿于安装口分布的第一竖向部,所述第二固定板包括与夹持套管的内壁固定连接的第二横向部以及由第二横向部向下弯折延伸形成且贯穿于安装口分布的第二竖向部,所述第一竖向部和第二竖向部以夹持套管的轴向为中心左右对称分布。
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或第二固定板上装设有摄像头。
优选地,它还包括导热片和温控器,所述夹持套管由导电塑性材料制成,所述导热片包括贴合于夹持套管的下端的内壁上的第一导热部、形成于第一导热部的底面上且贯穿于夹持套管的底面分布的第二导热部,所述温控器与第一固定板和/或第二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导热部与温控器固定连接。
优选地,它还包括加固器,所述加固器包括套装于固定带上的加固套管、由加固套管的端部的底板向外延伸形成的加固板以及两个分别由加固板的前后两端向上弯折延伸形成的加固钩。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用户先将合适数量的高压电线通过夹持缺口放入夹持套管中,固定带的内端与固定座连接稳定后,夹持套管可根据夹持的高压电线的数量进行适当的收缩形变;固定带的外端绕过夹持套管的外壁,直至夹持套管与高压电线组夹持稳定后,与内端同时与固定座固定连接,此时固定带的形状类似于卷簧、蚊香等螺旋状;由塑性材料制成的夹持套管在稳固地夹持高压电线组的基础上,有效避免了对高压电线的磨损,从而防止了因磨损而导致高压电线发热甚至烧坏的情况,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装配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固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中:1、夹持套管;11、夹持缺口;12、安装口;2、固定座;21、固定器;22、第三固定板;23、贯穿固定部;24、固定口;25、第一固定板;26、第二固定板;27、第一固定钩;28、第二固定钩;29、连接板;3、固定带;5、导热片51、第一导热部;52、第二导热部;6、温控器;7、加固器;71、加固套管;72、加固板;73、加固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架空高压线的固定装置,它包括由塑性材料制成的夹持套管1、开设于夹持套管1的顶面上且沿夹持套管1的轴向分布的夹持缺口11、装设于加持套管1的底面上的固定座2以及两端均与固定座2可拆卸连接且环绕于夹持套管1分布的固定带3,固定带3的整体呈螺旋状。本实施例中,夹持缺口11平行于夹持套管1的轴向分布,当然也可采用与夹持套管1的轴向呈一定角度的斜线以及波浪线等切口;夹持套管1采用塑料材料,价格低廉,且满足形变要求;用户先将合适数量的高压电线通过夹持缺口11放入夹持套管1中,固定带3的内端与固定座2连接稳定后,夹持套管1可根据夹持的高压电线的数量进行适当的收缩形变;固定带3的外端绕过夹持套管1的外壁,直至夹持套管1与高压电线组夹持稳定后,与内端同时与固定座2固定连接,此时固定带3的形状类似于卷簧、蚊香等螺旋状;由塑性材料制成的夹持套管1在稳固地夹持高压电线组的基础上,有效避免了对高压电线的磨损,从而防止了因磨损而导致高压电线发热甚至烧坏的情况。
作为固定座2的一个优选方案,夹持套管1的底面上开设有一安装口12,固定座2包括穿设于安装口12上的固定器21、与固定器21的下端固定连接且沿夹持套管1的轴向分布的第三固定板22以及形成于第三固定板22的底面上的贯穿固定部23,贯穿固定部23上开设有一沿夹持套管1的切线方向分布的固定口24,固定带3的两端均与固定口24可拆卸连接。固定座2整体呈T字形或L形,固定器21沿夹持套管1的径向分布,固定带3更好地与贯穿固定部23连接。当然,第三固定板22也可与夹持套管1的轴向呈一定角度,不影响固定带3的捆绑效果即可。
为了优化固定器21的结构,固定器21包括穿设于安装口12上的的一侧上的第一固定板25以及穿设于安装口12上且与第一固定板25对称分布的第二固定板26,第三固定板22与第一固定板25和/或第二固定板26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板25和第二固定板26呈左右对称分布。
为了提高固定装置的性能,第三固定板22的中间部与第一固定板25和/或第二固定板26固定连接,贯穿固定部23为两个且在夹持套管1的轴向上位于第一固定板25的前后两侧,固定带3为两个且分别可拆卸连接于两个固定口24上。两条固定带3同时作用于高压电线上,大大增强了固定装置的固定效果。
具体的,贯穿固定部23包括形成于第三固定板22的底面上的第一固定钩27以及形成于第三固定板22的底面上并与第一固定钩27前后对称分布的第二固定钩28,固定口24形成于第一固定钩27和第二固定钩28之间。用户可通过弯折第一固定钩27和第二固定钩28来控制固定带3与第三固定板22的连接,十分方便,当然也可采用其他可拆卸连接的方式,例如第三固定板22的底面上形成一U形的第四固定板(图中未示出),第四固定板上螺纹穿设有一螺杆(图中未示出),利用螺杆与固定带3的活动抵接来控制固定带3与第三固定板22的连接。
为了使得第三固定板22与第一固定板25和第二固定板26的连接更为稳定,第三固定板22的底面上形成有两个对称分布的连接板29,两个连接板29分别位于第一固定板25和第二固定板26的外侧并分别与第一固定板25和第二固定板26固定连接。由此,用户可方便的拆装第三固定板22。
为了使得第一固定板25和第二固定板26与夹持套管1的连接更为稳定,第一固定板25和第二固定板26的整体均呈L形,第一固定板25包括与夹持套管1的内壁固定连接或者插接于安装口12的侧壁内的第一横向部(图中未示出)以及由第一横向部向下弯折延伸形成且贯穿于安装口12分布的第一竖向部(图中未示出),第二固定板26包括与夹持套管1的内壁固定连接或者插接于安装口12的侧壁内的第二横向部(图中未示出)以及由第二横向部向下弯折延伸形成且贯穿于安装口12分布的第二竖向部(图中未示出),第一竖向部和第二竖向部以夹持套管1的轴向为中心左右对称分布。固定器21整体呈倒“儿”字形,第一横向部和第二横向部挂在夹持套管1的下端内壁上,增强了固定器21的实用性,且在安装口12中给第二导热部52腾出了足够的空间,使得固定装置的结构更为紧凑;当然,第一固定板25和第二固定板26也可采用在加持套管的轴向上呈前后对称分布的方式。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板25和第二固定板26直接与安装口12的左右两端固定连接。
为了丰富固定装置的结构,第一固定板25和/或第二固定板26上装设有摄像头(图中未示出)。摄像头可监控固定装置周围的环境,利于用户及时了解周围情况;当然,也可装设诸如扬声器(图中未示出)等其他电子设备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为了利于工作人员和周围居民及时了解高压电线的发热情况,它还包括导热片5和温控器6,夹持套管1由导电塑性材料制成,导热片5包括贴合于夹持套管1的下端的内壁上的第一导热部51、形成于第一导热部51的底面上且贯穿于夹持套管1的底面分布的第二导热部52,温控器6与第一固定板25和/或第二固定板26固定连接,第二导热部52与温控器6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热部51为弧形,夹持套管1采用导电塑料材料,价格低廉,且同时满足形变和导电的要求;当高压电线发生漏电时,夹持套管1通电并产生热量,温控器6通过夹持导热片5结构接收热量,热量足够时则向周围发出警示信息,利于工作人员和周围居民及时发现高压电线的异常,以做出停电维修和有效躲避危险的决定。
为了进一步优化固定装置的结构,它还包括加固器7,加固器7包括套装于固定带3上的加固套管71、由加固套管71的端部的底板向外延伸形成的加固板72以及两个分别由加固板72的前后两端向上弯折延伸形成的加固钩73。本实施例中,固定带3的长度大于夹持套管1的周长,使得固定带3形成圆周捆绑好夹持套管1后仍剩余一定长度,加固套管71套在固定带3的圆周部分;固定带3的多余部分穿过加固套管71后,反向弯折,使得固定带3的外端正好被第一固定钩27和第二固定钩28固定住,扣紧两个加固钩73,固定带3的剩余部分和圆周部分随之稳定地连接起来,使得固定装置的固定效果更为良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