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子磁钢的压紧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83113发布日期:2019-05-17 20:08阅读:400来源:国知局
一种转子磁钢的压紧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永磁电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转子磁钢的压紧结构。



背景技术:

近几年来,随着新型电机控制理论和稀土永磁材料的快速发展,永磁同步电动机得以迅速的推广应用。永磁同步电动机具有体积小,损耗低,效率高,结构简单等优点。随着高能永磁体的发展,永磁电机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永磁电机的磁钢装配方式主要是内嵌式或表贴式两种。永磁电机一般将磁钢装在转子上,内嵌式的结构型式为转子冲片冲有磁钢槽,磁钢装在槽内,表贴式的结构型式为将磁钢用特殊的粘接剂粘在磁轭上。为满足永磁电机的高效能,磁钢材料采用的是钕铁硼,这样的材料是一种磁力很强、但易碎的材料。在电机极数众多,磁钢与磁钢之间距离较小的情况下(间隔1~2mm),既无法使用内嵌式安装磁钢又无法使用压条压紧磁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装配简单、方便的转子磁钢的压紧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转子磁钢的压紧结构,包括电机轴,套装于电机轴上的磁轭,若干磁钢,螺栓组件,第一端压块,第二端压块以及无纬带;所述第一端压块穿设于电机轴上、且位于磁轭一侧,所述第二端压块穿设于电机轴上、且位于磁轭另一侧;所述第一端压块及第二端压块分别通过螺栓组件与磁轭固连;所述磁钢按N、S极交替粘接于磁轭外缘上,且磁钢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端压块及第二端压块接触;所述磁钢与第一端压块及第二端压块的接触处均包裹无纬带;相邻磁钢的间隙处填充有固定胶。

优选的是,所述螺栓组件包括螺栓、平垫和弹垫。

优选的是,所述磁钢采用厌氧胶粘接于磁轭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转子装配简单、方便,不需额外的其他复杂的固定方式,能够保证磁钢不会松动和滑落,确保电机长期正常、可靠、安全的运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沿图1中A-A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在以下描述中,为了清楚展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工作方式,将以附图为基准,借助诸多方向性词语进行描述,但是应当将“前”、“后”、“左”、“右”、“上”、“下”等词语理解为方便用语,而不应当理解为限定性词语。

图1-2所示转子磁钢的压紧结构,包括电机轴1,套装于电机轴1上的磁轭2,若干磁钢8,螺栓组件,第一端压块6,第二端压块11以及无纬带7;所述第一端压块6穿设于电机轴1上、且位于磁轭2一侧,所述第二端压块11穿设于电机轴1上、且位于磁轭2另一侧;所述第一端压块6及第二端压块11分别通过螺栓组件与磁轭2固连;所述磁钢8按N、S极交替粘接于磁轭2外缘上,且磁钢8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端压块6及第二端压块11接触;所述磁钢8与第一端压块6及第二端压块11的接触处均包裹无纬带7;相邻磁钢8的间隙处填充有固定胶10。

具体的是,所述螺栓组件包括螺栓3、平垫4和弹垫5。显然螺栓组件也可采取其他常用的螺栓组件。所述磁钢8优选采用厌氧胶9粘接于磁轭2上,显然也可采用其它常用的液体胶。

组装方式如下:

第1步:先将磁轭套至电机轴上固定,然后在磁轭的一端装上第一端压块,另一端装上磁钢安装用工装。

第2步:将所有磁钢与磁轭的结合面涂上厌氧胶后按N,S极交替粘固在磁轭表面上,磁钢装完后,取下磁钢安装用工装,换成第二端压块装上。

第3步:在磁钢与磁钢的间隙处用固定胶填充,然后高温固化。

第4步:在磁钢与端压块装配后形成的环槽里打无纬带,无纬带绕至与磁钢外圆面平齐,以将磁钢牢牢的绑固在磁轭上。

磁钢经过用厌氧胶胶粘,用固定胶在缝隙处填充并经高温固化,两端用端压块压紧,然后再用无纬带在磁钢的两端绑固,这样就使得磁钢与磁轭形成了一个整体,确保电机长期运行时磁钢不会松动脱落。

在产品制造过程中,无需考虑冲制模具和特殊的机加工工装,只需按特定尺寸加工一件磁钢安装工装,便可进行生产组装。省去了制模成本,缩短了产品研制周期,为公司创造效益奠定了基础。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