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铁塔地线支架端头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11902发布日期:2019-04-16 22:42阅读:995来源:国知局
一种铁塔地线支架端头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铁塔地线支架端头连接结构,属于铁塔连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参考图1、图2和图3,现有的铁塔地线支架通常由上下平面主材1、2及交叉斜材3组成,上下平面主材2在端部的连接点通常为一块节点板4。由于构造上的原因,通常是将上平面主材1在超过上下主材准线交点一定距离后截断,而将下平面主材2在不到准线交点处截断,否则上下平面主材2就会发生碰撞。这种情况下,上平面主材1端部到准线交点的距离称为“正端距”,下平面主材2端部到准线交点的距离称为“负端距”。由于“负端距”的存在,下平面交叉斜材3与主材的交点也不在上下主材的准线交点上。这样,铁塔地线支架结构在构造上就会与理论计算模型产生较大的差异,从而导致地线支架上下平面对纵向荷载的分配传递比例与理论计算不符,最终使得地线支架结构的可靠性降低,影响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目前很多工程师意识到这个问题,采用地线支架上下平面同时传力与上平面单独传力两种情况进行包络设计。但这种设计方法采用极端方式来包络,会造成不必要的材料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铁塔地线支架端头连接结构,具有结构简单,连接方便可靠,节省材料成本,并能保证铁塔地线支架在构造上一理论计算模型相符,提高结构的可靠性等优点,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铁塔地线支架端头连接结构,包括上平面主材和下平面主材,上平面主材和下平面主材在铁塔两侧端部通过连接板件连接,所述连接板件的连接端面具有向侧面延伸的上平面节点板和下平面节点板;所述上平面主材和下平面主材为角钢,其中所述上平面主材的第一板面连接在上平面节点板底面,而第二板面连接在连接板件的连接端面上,所述下平面主材的第一板面连接在下平面节点板的上端面,而第二板面连接在连接板件的连接端面上;所述上平面节点板和下平面节点板的位置适于使上平面主材和下平面主材的中心线相交于设计端点处,该设计端点位于连接板件内。

所述上平面节点板设置在连接板件的上部边缘处,所述下平面节点板设置在连接板件的下部边缘处,在上平面节点板和下平面节点板两端分别形成有大端口和小端口,其中大端口用于安装上平面主材和下平面主材,小端口位于设计端点的外侧。

所述上平面主材的第一板面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在上平面节点板底面,而第二板面通过螺栓连接在连接板件的连接端面上。

所述下平面主材的第一板面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在下平面节点板的上端面,而第二板面通过螺栓连接在连接板件的连接端面上。

所述上平面节点板和下平面节点板垂直焊接在连接板件上。

所述上平面节点板、下平面节点板和连接板件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一方面可以保证上下平面交叉斜材与主材最端部的连接点处于上下主材的准线交点位置,从而保证地线支架实际构造与理论计算模型相符,满足受力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上下平面主材(角钢)的两个肢均可与上述连接结构相连,与目前的单面连接相比,本实用新型大幅提高了节点传力的可靠性,在同等条件下可减小主材的选材规格,减轻塔材重量。

附图说明

图1为铁塔地线支架端头的主视图;

图2为铁塔地线支架端头的俯视图;

图3为图1中A处传统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1中A处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连接板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上平面主材,2下平面主材,3交叉斜材,4节点板,5连接板件,6设计端点,7下平面节点板,8上平面节点板,9小端口,10大端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的实施例对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介绍:

参考图1、图2、图4和图5,本实施例一种铁塔地线支架端头连接结构,包括上平面主材1、下平面主材2和交叉斜材3,上平面主材1和下平面主材2在铁塔两侧端部通过连接板件5连接,理论上,上平面主材1和下平面主材2的中心线交点应为设计端点6。

在连接板件5的连接端面具有向侧面延伸的上平面节点板8和下平面节点板7,其中上平面节点板8设置在连接板件5的上部边缘处,下平面节点板7设置在连接板件5的下部边缘处,在上平面节点板8和下平面节点板7两端分别形成有大端口10和小端口9,其中大端口10用于安装上平面主材1和下平面主材2,小端口9位于设计端点6的外侧。

连接板件5与上下平面节点板7通过焊接构成一个整体,上平面主材1和下平面主材2为角钢,上下平面主材2均按“负端距”构图,这两根主材(角钢)的两个肢均与上述连接结构相连。同时,上下平面的最后一对交叉斜材3的末端分别连到上下平面节点板7上。连接方式可采用螺栓连接或焊接。这样可进一步的提高主材与连接板件5传力的可靠性。并且,上平面节点板8和下平面节点板7的位置适于使上平面主材1和下平面主材2的准线相交于设计端点6处,保证实际连接构造与理论计算相符,满足受力要求。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