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导热油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83066发布日期:2019-05-17 20:08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导热油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导热油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多用炉加热室为了确保热气强有力的循环和良好的热传递,通常在加热室的顶部装有与耐热离心风扇连接的电机,所以电机轴会在长期高温环境内使用,为了延长电机轴的使用寿命,大都通过导热油循环冷却电机轴来达到电机轴冷却的效果,但是现有的导热油散热结构仅仅借助设置电机上部的一个小型油箱来实现循环,油箱体积有限并且太过接近高温炉顶,导致散热效果欠佳,无法长时间保护电机轴,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现状,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大大提高了散热效果,保证了导热油的持续循环,能长时间保护电机轴的新型导热油散热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导热油散热结构,包括底架、三通接头、油箱、轴流风机、翅片式散热器、高温热油泵、备用热油泵和法兰球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的上平面一侧设置有油箱,所述三通接头的其中一端连接在油箱的一侧外部并与油箱的内部相互连通,所述底架的上平面另一侧设置有高温热油泵和备用热油泵,所述高温热油泵和备用热油泵的进油端上均设置有一个法兰球阀,两个所述法兰球阀的另一端分别与三通接头的另外两端相连;所述油箱的上方设置有翅片式散热器,所述翅片式散热器的内侧设置有轴流风机。

优选地,其还包括进油管,所述进油管的一端与翅片式散热器的出油端相连,所述进油管的另一端连接在油箱的上侧并与油箱的内部相互连通。

优选地,其还包括压力表和液位计,所述压力表设置在出油管上;所述液位计设置在油箱的内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除了采用大体积外置油箱之外,还通过使用翅片式散热器和轴流风机来加速导热油的散热,大大提高了散热效果,且配备了备用热油泵,保证了导热油的持续循环,实现了电机轴的长时间保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一种新型导热油散热结构,包括底架11、三通接头12、油箱1、轴流风机2、翅片式散热器3、压力表4、高温热油泵5、备用热油泵6、法兰球阀7、液位计8和进油管10;底架11的上平面一侧设置有油箱1,三通接头12的其中一端连接在油箱1的一侧外部并与油箱1的内部相互连通,底架11的上平面另一侧设置有高温热油泵5和备用热油泵6,高温热油泵5和备用热油泵6的进油端上均设置有一个法兰球阀7,两个法兰球阀7的另一端分别与三通接头12的另外两端相连,油箱1的上方设置有翅片式散热器3;进油管10的一端与翅片式散热器3的出油端相连,进油管10的另一端连接在油箱1的上侧并与油箱1的内部相互连通;翅片式散热器3的内侧设置有轴流风机2,轴流风机2位于油箱1的上方,出油管9上还设置有压力表4,用来监测油压;油箱1的内部还设置有液位计8,用来监测导热油液位。

使用时,将油箱1、翅片式散热器3和轴流风机2设置在多用炉加热室的外部,将翅片式散热器3的进油端与炉顶搅拌电机上的出油端相互连接,然后在高温热油泵5和备用热油泵6的出油端上均设置一个出油管9,并将两个出油管9的另一端均与炉顶搅拌电机上的进油端相互连接,从炉顶搅拌电机中出来的导热油进入到翅片式散热器3中进行散热,同时轴流风机2向外吹走翅片式散热器3上散热出来的热量,进一步冷却了导热油;冷却后的导热油经由进油管10进入到油箱1中,进而在高温热油泵5的吸力下经由三通接头12和设置在高温热油泵5上的出油管9回到炉顶搅拌电机中,设在高温热油泵5侧的一个法兰球阀7处于打开状态,而另一个法兰球阀7处于关闭状态;当高温热油泵5发生故障停用时,可将设在高温热油泵5侧的法兰球阀7关闭并打开设在备用热油泵6上的法兰球阀7,同时启动备用热油泵6,使得导热油在备用热油泵6的吸力下经由三通接头12和设置在备用热油泵6上的出油管9回到炉顶搅拌电机中,从而不影响炉顶搅拌电机的导热油散热,保证了多用炉加热室的持续工作。

多用炉加热室为了确保热气强有力的循环和良好的热传递,通常在加热室的顶部装有与耐热离心风扇连接的电机,所以电机轴会在长期高温环境内使用,为了延长电机轴的使用寿命,大都通过导热油循环冷却电机轴来达到电机轴冷却的效果,但是现有的导热油散热结构仅仅借助设置电机上部的一个小型油箱来实现循环,油箱体积有限并且太过接近高温炉顶,导致散热效果欠佳,无法长时间保护电机轴;本实用新型除了采用大体积外置油箱之外,还通过使用翅片式散热器3和轴流风机2来加速导热油的散热,大大提高了散热效果,且配备了备用热油泵6,保证了导热油的持续循环,实现了电机轴的长时间保护。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同等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与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