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手动调节的变速马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07193发布日期:2019-07-31 19:59阅读:65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手动调节的变速马达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马达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手动调节的变速马达。



背景技术:

马达是工业广泛应用的动力源设备,发展历史悠久。马达的工作原理是通过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带动起动机转子旋转,转子上的小齿轮带动发动机飞轮旋转,从而带动输出轴转动并进行传动。随着工业化不断发展,马达的研究及更新也越来越快。现有工业应用的马达,实现了包括可变速等越来越多的功能。

然而,现有的马达,包括可变速的马达,其输出轴一般具有自锁功能,在马达停机或者故障的情况下,其输出轴自锁后将导致输出轴被锁死而无法转动。马达的这种自锁功能虽具有一定的安全考虑,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仍会具有许多的不变和隐患。比如在马达用于连接驱动外设备伸缩过程中,如遇马达中途故障,则外设备将会停留在中途而无法伸缩。此时不仅会增加维修难度,而且维修过程还容易对外设备造成损伤;同时外设备停留在中途无法伸缩至原定工位,不仅增加了外设备受外环境损伤的风险,而且还会使外设备对外环境造成严重干扰,容易发生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可手动调节的变速马达。该变速马达整体空间占率小,应用范围及场景广泛;而且设置有手动旋拧钮,通过手动旋转手动旋拧钮可带动变速齿轮组运转,使马达在故障或停电的停机状态下仍可通过手动调节使输出轴继续运转,从而消除了因输出轴不可转动造成的安全隐患,实用性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可手动调节的变速马达,包括电机、变速箱以及输出轴;所述电机和输出轴均设置在变速箱上;所述变速箱内具有变速齿轮组;所述电机的输出端通过变速箱内的变速齿轮组与所述输出轴连接;所述变速箱外部具有手动旋拧钮,所述手动旋拧钮与所述变速齿轮组连接,且通过旋转手动旋拧钮可带动变速齿轮组运转。

优选的,所述变速齿轮组包括斜齿轮及第二蜗杆;所述斜齿轮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啮合连接,所述第二蜗杆与所述输出轴啮合连接;

所述第二蜗杆的杆轴一端延长并伸出至所述变速箱外,所述斜齿轮同轴安装在所述第二蜗杆的杆轴延长未伸出变速箱的部分上,而所述第二蜗杆的杆轴延长伸出变速箱的部分形成所述手动旋拧钮。

更优选的,所述斜齿轮与所述第二蜗杆的齿轮比为1:1。

更优选的,所述斜齿轮通过第一蜗杆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啮合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蜗杆连接在电机的输出端,所述斜齿轮与所述第一蜗杆啮合连接。

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斜齿轮与所述第一蜗杆的齿轮比为1:5~10,更进一步优选为1:6。

更优选的,所述第二蜗杆通过涡轮与所述输出轴啮合连接;其中,所述涡轮安装在所述输出轴上,所述第二蜗杆与所述涡轮啮合连接。

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二蜗杆与所述涡轮的齿轮比为1:20~30,更进一步优选为1:27。

更优选的,所述电机的输出端、手动旋拧钮以及输出轴与所述变速箱的箱体之间均为密封设置。

优选的,所述电机和输出轴的减速比为1:100~300,更优选为1:16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可手动调节的变速马达中,电机与输出轴之间通过包括蜗杆、斜齿轮及涡轮的变速齿轮组实现减速,使电机的输出端与输出轴之间偏心转动,降低马达的整体空间占率,使马达的应用范围及场景更广泛;

(2)本实用新型的可手动调节的变速马达中设置有手动旋拧钮,且通过手动旋转手动旋拧钮可带动变速齿轮组运转,使马达在故障或停电的停机状态下仍可通过手动调节使输出轴继续运转,从而消除了因输出轴不可转动造成的安全隐患,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可手动调节的变速马达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可手动调节的变速马达的整体结构爆炸示意图;

附图标注:1-电机,100-电机壳体,101-电机转子,2-变速箱,200-变速箱箱体,201-斜齿轮,202-第二蜗杆,203-第一蜗杆,204-涡轮,21-手动旋拧钮,3-输出轴,40-PCBA板,401-弹簧,41-霍尔传感器环,50-轴套,51-第一端盖,52-第一胶圈,53-第一油封,60-轴承,61-第二端盖,610-端盖旋拧卡子,62-第二胶圈,63-第二油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及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一种可手动调节的变速马达,参见图1和图2所示,包括电机1、变速箱2以及输出轴3;所述电机1和输出轴3均设置在变速箱2上。

其中,具体参见图2所示,电机1中,电机转子101设置在能够容纳电机转子101的电机壳体100内,电机壳体100的内部具有定子,电机转子101的输出端穿过PCBA板40并伸入至变速箱2的箱体200内,PCBA板40安装在变速箱箱体200上对电机1的输出端进行同心限位;电机壳体100再通过螺钉固定在变速箱箱体200上,密封进行防渗及杂物。其中,PCBA板40上具有绕PCBA板40中间的孔设置的碳刷,碳刷外侧连接有弹簧401;而电机转子101的输出端靠近穿过PCBA板40处套设有霍尔传感器环41,用于感应测量电机转子101输出端的转速。

具体参见图2所示,输出轴3的一端伸入至变速箱箱体200内,另一端通过轴套50穿过并安装在第一端盖51上进行同心限位,第一端盖51通过螺钉固定在变速箱箱体200上,并且第一端盖51与变速箱箱体200之间设置有第一胶圈52进行缓冲,而第一端盖51与输出轴3之间则通过第一油封53进行密封,进行防渗及杂物。

所述变速箱2内具有变速齿轮组,所述电机1的输出端通过变速箱2内的变速齿轮组与所述输出轴3连接。如此,电机1的输出端的输出转速通过变速箱2内的变速齿轮组的变速调整后实现变速,再传递至输出轴3,使整体马达能够提供驱动外设备所需的适合转速。

所述变速箱2外部具有手动旋拧钮21,所述手动旋拧钮21与所述变速齿轮组连接,且通过旋转手动旋拧钮21可带动变速齿轮组运转。在马达包括故障或停电的停机状态下,通过采用旋拧工具旋转手动旋拧钮21可带动变速齿轮组运转,进而可带动输出轴3转动,使马达停机前未完成的驱动动作能够继续完成,消除因输出轴3不可转动造成的安全隐患,实用性强。

具体的,参见图2所示,所述变速齿轮组包括斜齿轮201及第二蜗杆202;所述斜齿轮201与所述电机1的输出端啮合连接,所述第二蜗杆202与所述输出轴3啮合连接。并且,本实施例中第二蜗杆202的轴向与电机1的输出端轴向和输出轴3轴向均为垂直。

所述第二蜗杆202的杆轴一端延长并伸出至所述变速箱2外,所述斜齿轮201同轴过盈配合安装在所述第二蜗杆202的杆轴延长未伸出变速箱2的部分上,而所述第二蜗杆202的杆轴延长伸出变速箱2的部分形成所述手动旋拧钮21。其中,第二蜗杆202的杆轴延长伸出变速箱2的部分的形状能够适应旋拧工具的旋拧接头,本实施例中,第二蜗杆202的杆轴延长伸出变速箱2的部分为多适应旋拧接头的六角螺柱。

进一步的,参见图1和图2所示,第二蜗杆202的杆轴延长出变速箱2的部分与所述变速箱2的箱体之间通过轴承60与第二端盖61配合进行密封设置。其中,轴承60套设在第二蜗杆202的杆轴延伸出变速箱2的部分上,第二端盖61将轴承60压紧在变速箱箱体200上。第二端盖61的中部开孔可容第二蜗杆202的杆轴延长部穿过,且其径向外圈具有螺纹,第二端盖61通过其外圈的螺纹及第二胶圈62配合使其本体旋合在变速箱箱体200上,进而使轴承60固定在变速箱箱体200上并对第二蜗杆202的杆轴进行同心限位。同时,第二端盖61外端部还延伸出有端盖旋拧卡子610,可通过端盖旋拧卡子610对第二端盖61与变速箱箱体200的旋合进行旋紧或旋松。第二端盖61与第二蜗杆202的杆轴延长出变速箱2的部分还设置有第二油封63进行密封设置,从而防渗及杂物。

而且,本实施例中,斜齿轮201与所述第二蜗杆202的齿轮比为1:1。

更具体的,参见图2所示,所述斜齿轮201通过第一蜗杆203与所述电机1的输出端啮合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蜗杆203连接在电机1的输出端,所述斜齿轮201与所述第一蜗杆203啮合连接。而且,第一蜗杆203的杆轴与PCBA板40之间还设置有油封进行密封,进行防渗及杂物。

而且,本实施例中,斜齿轮201与所述第一蜗杆203的齿轮比为1:6。

更具体的,参见图2所示,所述第二蜗杆202通过涡轮204与所述输出轴3啮合连接;其中,所述涡轮204过盈配合套设安装在所述输出轴3上,所述第二蜗杆202与所述涡轮204啮合连接。

而且,本实施例中,第二蜗杆202与所述涡轮204的齿轮比为1:27。

基于上述的变速齿轮组设置,在本实施例的马达工作时,电机1转动驱动其输出端连接的第一蜗杆203转动,第一蜗杆203转动从而带动斜齿轮201转动,并实现一级变速;而斜齿轮201转动带动同轴设置的第二蜗杆202转动,实现同速传动;第二蜗杆202转动再带动设置在输出轴3上的涡轮204转动,实现二级变速。通过变速箱2的变速齿轮组的二级变速调速,使输出轴3相对电机1的输出端实现变速传动驱动,电机1和输出轴3的减速比为1:162。并且,电机1与输出轴3之间通过变速齿轮组调速,使电机1的输出端与输出轴3之间偏心转动,降低马达的整体空间占率,使马达能应用于空间较小的场所,应用范围及场景广泛。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优实施例,仅在于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及实施方式不限于此,任何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及原理下所做的变更、组合、删除、替换或修改等均将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