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智能腕戴设备的充电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07766发布日期:2019-07-19 21:55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智能腕戴设备的充电座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智能腕戴设备充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智能腕戴设备的充电座。



背景技术:

智能腕戴设备(例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需要配套使用一个外部充电座来对电池充电,现有智能腕戴设备内增设充电芯片,进行充电电流管理以及路径管理,通过外部充电座和充电芯片实现对电池的充电。当充电座中充电电流很大时,充电芯片会发热,影响设备内温度敏感器件的功能,且目前,为了提高电池待机时间的主要方式还是增加电池容量,由于不能使用大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这也会延长电池的充电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智能腕戴设备的充电座,实现充电座对电池充电电流可控,提升充电效率,从而缩短充电时间,提升用户体验。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如下技术方案予以解决:

一种用于智能腕戴设备的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座包括充电芯片、用于与外部电源接口的USB口、插入检测电路和充电检测电路;所述插入检测电路用于检测所述充电座是否与所述外部电源连接,且所述插入检测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充电芯片相连;所述充电检测电路用于检测所述智能腕戴设备是否与所述充电座相连,且所述充电检测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充电芯片相连;在外部电源和智能腕戴设备均与所述充电座相连时,所述充电芯片根据采集到的所述智能腕戴设备中电池的电压控制调整对所述电池的充电电流。

进一步地,在所述充电座与所述外部电源连接时,所述插入检测电路的电压输出端与所述充电芯片的第一检测引脚相连,且在所述充电座与所述智能腕戴设备相连时,所述充电检测电路的电压输出端与所述充电芯片的第二检测引脚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插入检测电路包括第一分压电路、第一上拉电阻和与所述第一上拉电阻串联的第一开关电路;所述第一开关电路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一分压电路的输出端相连,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一检测引脚连接在所述第一上拉电阻和第一开关电路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开关电路为NMOS管,其栅极与所述第一分压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源极接地,漏极与所述第一上拉电阻相连,所述第一检测引脚连接在所述第一上拉电阻和所述漏极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检测电路包括串联的第二上拉电阻、第二开关电路和下拉电阻;所述第二开关电路的控制端与所述电池电压相连,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开关电路的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二检测引脚连接在所述第二开关电路和下拉电阻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开关电路为NMOS管,其栅极与所述电池电压相连,源极与下拉电阻相连,漏极与第二上拉电阻相连,所述第二检测引脚连接在所述源极和所述下拉电阻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芯片具有感温引脚,所述充电座还包括温度感测电路,所述温度感测电路包括上拉电阻和与所述上拉电阻串联的热敏电阻,所述感温引脚连接在所述上拉电阻和热敏电阻之间。

进一步地,在所述USB口和所述充电芯片的充电端之间设置有过压保护电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是:充电芯片设置在充电座内部,避免占用智能腕戴设备内PCB空间且避免充电座发热影响PCB板上器件,在充电芯片检测到智能腕戴设备与充电座连接时,根据电池电压调整对电池的充电电流,智能实现充电电流可控,提高充电效率,缩短充电时间,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要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用于智能腕戴设备的充电座实施例与电池连接的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用于智能腕戴设备的充电座实施例的电路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用于智能腕戴设备的充电座实施例中插入检测电路的电路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用于智能腕戴设备的充电座实施例中充电检测电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用于智能腕戴设备的充电座,充电座包括充电芯片1、用于与外部电源接口的USB口2、插入检测电路3和充电检测电路4;插入检测电路3用于检测充电座是否与外部电源连接,且其输出端与充电芯片相连;充电检测电路4用于检测智能腕戴设备是否与充电座相连,且其输出端与充电芯片1相连;在外部电源和智能腕戴设备均与充电座相连时,充电芯片1根据采集到的智能腕戴设备中电池5的电压控制调整对电池5的充电电流。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将充电芯片1设置在充电座内,避免占用智能腕戴设备内PCB板空间且解决充电芯片1充电发热影响PCB板上温敏器件的问题。如图1所示,充电座设置有USB口2、系统接口、电池接口和地接口,其中USB口2用于与外部电源(例如5V)的USB口2连接,系统接口用于为智能腕戴设备的系统供电,电池接口用于为智能腕戴设备中的电池5供电,且地接口用于该系统接地。在本实施例中,充电芯片1在插入检测电路3检测到充电座与外部电源相连且充电检测电路4检测到充电座与智能腕戴设备相连时,根据采集到的智能腕戴设备中电池5的电压配置电池5的充电电流,根据电池电压实现充电电流可控。如图2所示,插入检测电路3(如图3所示)的输出端与充电芯片1的第一检测引脚CON1相连,充电检测电路4(如图4所示)的输出端与充电芯片1的第二检测引脚CON2相连。此外,可以在充电座内设置与充电芯片1相连的温度传感器(未示出),用于监测充电座内温度,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充电芯片1具有感温引脚NTC,在感温引脚NTC处连接有温度感测电路,温度感测电路包括上拉电阻R100和与上拉电阻R100串联的热敏电阻RT100,感温引脚NTC连接在上拉电阻R100和热敏电阻RT100之间,热敏电阻RT100的阻值受温度影响,在温度变化时,RT100阻值变化引起分压电路中电流变化,通过采集NTC引脚处的电压判断是否关断充电座对电池5的充电。

为了检测充电座是否与外部电源连接,以便使能充电座进入充电准备状态,如图3所示,插入检测电路3包括第一分压电路、第一上拉电阻R3和与第一上拉电阻R3串联的第一开关电路;第一开关电路的控制端与第一分压电路的输出端相连,用于控制第一开关电路的导通或断开;第一检测引脚COM1连接在第一上拉电阻R3和第一开关电路之间,其中第一分压电路包括上拉电阻R1和与上拉电阻R1串联的下拉电阻R2,第一开关电路的控制端连接在R1和R2之间,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关电路为NMOS管Q100,其栅极G连接在R1和R2之间,源极S接地,漏极D与上拉电阻R3相连,第一检测引脚COM1连接在漏极D和上拉电阻R之间,在充电座未与外部电源相连时,Q100关断,CON1处的电压为上拉电阻R3的电压,在充电座与外部电源相连时,第一分压电路的供电端VBUS例如为5V,此时Q100导通,CON1处的电压为R2的分压,此时充电芯片1检测到有外部电源接入,充电座进入充电准备状态。为了检测充电座是否与智能腕戴设备的电池5连接,如图4所示,充电检测电路4也为分压电路,包括依次串联的第二上拉电阻R4、第二开关电路和下拉电阻R5;第二开关电路的控制端与电池电压VBAT相连,用于控制第二开关电路的导通或断开;第二检测引脚CON2连接在第二开关开关电路和下拉电阻R5之间,本实施例第二开关电路为NMOS管Q401,其栅极G与电池电压VBAT相连,漏极D与第二上拉电阻R4相连,源极S与下拉电阻R5相连,第二检测引脚CON2连接在源极S和下拉电阻R5之间,在充电座未与电池5相连时,Q401关断,CON2处的电压由下拉电阻R5下拉为地,在充电座与电池5相连时,VBAT电压为高电平,此时Q401导通,CON2处的电压为分压电路中R5的分压,此时充电芯片1检测到有智能腕戴设备接入,充电芯片1配置对电池8的充电电池,如图2所示,充电芯片1根据BAT引脚采集的到电池电压VBAT配置对应的充电电池,例如当电池电压VBAT小于阈值电压时,充电芯片1配置较小的充电电流,当电池电压VBAT大于等于阈值电压时,充电芯片1配置较大的充电电流,实现充电电流可控。

此外,为了保护充电芯片1受到过压冲击,在USB口2和充电芯片1的充电端之间设置有过压保护电路(未示出)。

本实施例的用于智能腕戴设备的充电座,充电芯片1设置在充电座内部,避免占用智能腕戴设备内PCB空间且避免充电座发热影响PCB板上温敏器件,在充电芯片1检测到智能腕戴设备与充电座连接且充电座与外部电源连接时,根据电池电压VBAT调整对电池5的充电电流,实现充电电流可控,提高充电效率,缩短充电时间,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