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对称双框架阻尼间隔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18558发布日期:2019-10-19 03:24阅读:437来源:国知局
一种非对称双框架阻尼间隔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阻尼间隔棒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非对称双框架阻尼间隔棒。



背景技术:

远距离、大容量的超高压输电线每相导线采用二根、四根及以上的分裂导线。目前220KV及330KV的输电线采用二分裂导线,500KV输电线采用三分裂及四分裂导线,电压高于500KV的超高压输电线采用六分裂及更多分裂的导线。为了保证分裂导线线束间距保持不变以满足电气性能,降低表面电位梯度,及在短路情况下,导线线束间不致产生电磁力,造成相互吸引碰撞,或虽引起瞬间的吸引碰撞,但事故消除后即能恢复到正常状态,因而在档距中相隔一定距离安装了间隔棒。安装间隔棒对次档距的振荡和微风振动也可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按间隔棒的工作特性大体可分为两类,即阻尼型间隔棒及非阻尼型间隔棒。阻尼型间隔棒特点是:在间隔棒活动关节处利用橡胶作阻尼材料来消耗导线的振动能量,对导线振动产生阻尼作用。

现有的阻尼型间隔棒一般在框架主体和夹头主体上各预留四个或者八个能卡住橡胶柱的安装孔,这些橡胶柱构成阻尼系统,该阻尼系统来消耗导线的振动能量,对导线振动产生阻尼作用。然而这种安装橡胶柱的阻尼型间隔棒存在以下缺点:一是橡胶柱安装麻烦,需要不断调整橡胶柱的位置才能保证将所有的橡胶柱安装到位,对安装工人的要求比较高;二是在高空长距离运输中需要质量比较轻的阻尼型间隔棒,然而这种结构的阻尼型间隔棒比较重,不适于高空长距离运输。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阻尼效果好,整体结构强度高,使用寿命长的非对称双框架阻尼间隔棒。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非对称双框架阻尼间隔棒,包括双层框架、以及与所述双层框架铆接的若干个线夹主体,所述双层框架呈非对称三角状,所述双层框架包括上层框架、以及与所述上层框架对应设置的下层框架;所述上层框架与线夹主体的铆接处设有用于安装第一橡胶块的上安装槽,所述上安装槽的中心处设有上通孔,所述下层框架与线夹主体的铆接处设有用于安装第二橡胶块的下安装槽,所述下安装槽的中心处设有下通孔,所述第一橡胶块与第二橡胶块之间设有线夹主体,所述上层框架、第一橡胶块、线夹主体、第二橡胶块和下层框架之间依次通过中心套管铆接。

进一步地,所述上层框架上设有定位孔,所述下层框架上设有凸台,所述定位孔和凸台上下对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上层框架上设有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第三限位部和第四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第三限位部对角设置,所述第二限位部与第四限位部对角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橡胶块和第二橡胶块为形状一致、大小相等的椭圆形橡胶块;所述第一橡胶块和第二橡胶块分别与线夹主体接触的第一接触面均呈内凹的球面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橡胶块和第二橡胶块上均设有第一安装孔。

进一步地,所述线夹主体分别与第一橡胶块和第二橡胶块接触的第二接触面均呈外凸的球面状。

进一步地,所述线夹主体上设有第二安装孔。

进一步地,所述上安装槽和下安装槽均呈椭圆形。

进一步地,所述线夹主体通过防松螺栓与线夹压盖连接,所述线夹主体与线夹压盖组合形成一用于夹持导线的夹持口。

进一步地,所述防松螺栓上依次设有平垫、防脱落垫圈和防松垫片,所述防松垫片为折叠防松垫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非对称双框架阻尼间隔棒,包括双层框架、以及与所述双层框架铆接的若干个线夹主体,所述双层框架呈非对称三角状,所述双层框架包括上层框架、以及与所述上层框架对应设置的下层框架;所述上层框架与线夹主体的铆接处设有用于安装第一橡胶块的上安装槽,所述上安装槽的中心处设有上通孔,所述下层框架与线夹主体的铆接处设有用于安装第二橡胶块的下安装槽,所述下安装槽的中心处设有下通孔,所述第一橡胶块与第二橡胶块之间设有线夹主体,所述上层框架、第一橡胶块、线夹主体、第二橡胶块和下层框架之间依次通过中心套管铆接;本实用新型采用非对称形式,能够显著地提高阻尼效果;采用双层框架结构,有效提高间隔棒的整体强度;采用铆接定位,使其机械稳定可靠。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上层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下层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橡胶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线夹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线夹主体与上层框架限位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中线夹主体与上层框架限位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中A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1双层框架、2线夹主体、2-1第二安装孔、3上层框架、3-1第一限位部、3-2第二限位部、3-3第三限位部、3-4第四限位部、3-5定位孔、4下层框架、4-1凸台、5第一橡胶块、6上安装槽、7上通孔、8第二橡胶块、9下安装槽、10下通孔、11中心套管、12第一接触面、13第一安装孔、14第二接触面、15防松螺栓、16线夹压盖、17夹持口、18平垫、19防脱落垫圈、20防松垫片。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11所示,一种非对称双框架阻尼间隔棒,包括双层框架1、以及与所述双层框架1铆接的若干个线夹主体2,所述双层框架1呈非对称三角状,所述双层框架1包括上层框架3、以及与所述上层框架3对应设置的下层框架4;所述上层框架3与线夹主体2的铆接处设有用于安装第一橡胶块5的上安装槽6,所述上安装槽6的中心处设有上通孔7,所述下层框架4与线夹主体2的铆接处设有用于安装第二橡胶块8的下安装槽9,所述下安装槽9的中心处设有下通孔10,所述第一橡胶块5与第二橡胶块8之间设有线夹主体2,所述上层框架3、第一橡胶块5、线夹主体2、第二橡胶块8和下层框架4之间依次通过中心套管11铆接;在本实施例中,阻尼间隔棒采用非对称形式,能够显著地提高阻尼效果;采用双层框架结构,有效提高间隔棒的整体强度;采用铆接定位,使其机械稳定可靠;其中,所述上安装槽6和下安装槽9均呈椭圆形,使得与下述的第一橡胶块5与第二橡胶块8的形状相匹配,便于安装;其中,中心套管11可采用铝管。

具体的,所述上层框架3上设有定位孔3-5,所述下层框架4上设有凸台4-1,所述定位孔3-5和凸台4-1上下对应设置;这样保证上层框架3和下层框架4定位准确,安装方便。

具体的,参照图9-10,所述上层框架3上设有第一限位部3-1、第二限位部3-2、第三限位部3-3和第四限位部3-4,所述第一限位部3-1与第三限位部3-3对角设置,所述第二限位部3-2与第四限位部3-4对角设置;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上述的中心套管11,以及两次定位方式,能够精确地定位间隔棒线夹的活动范围,且采用中心套管11及两端分别定位,使得线夹受力稳定,线夹承受的拉压力明显提高。

具体的,所述第一橡胶块5和第二橡胶块8为形状一致、大小相等的椭圆形橡胶块;所述第一橡胶块5和第二橡胶块8分别与线夹主体2接触的第一接触面12均呈内凹的球面状;所述第一橡胶块5和第二橡胶块8上均设有第一安装孔13;所述线夹主体2分别与第一橡胶块5和第二橡胶块8接触的第二接触面14均呈外凸的球面状;所述线夹主体2上设有第二安装孔2-1。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球面定位的第一橡胶块5和第二橡胶块8,首先具有防呆设计,可防止安装的时候出现误差导致间隔棒安装效果不佳,影响阻尼性能;其次采用球面设计使得间隔棒线夹可以沿着中心套管有着360度的活动空间,通过中心套管和框架的定位,使得线夹到达定位点之间有不同的阻尼力,在达到极限点位后通过框架的机械定位点提高足够强大的机械锁紧力,达到既能够让线夹有较大活动范围,又能够提供较大且可以变化的阻尼力,到达机械位置后又能够有机械定位,满足极限条件下的机械载荷。

具体的,所述线夹主体2通过防松螺栓15与线夹压盖16连接,所述线夹主体2与线夹压盖16组合形成一用于夹持导线的夹持口17。其中,所述防松螺栓15上依次设有平垫18、防脱落垫圈19和防松垫片20,所述防松垫片20为折叠防松垫片。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防松螺栓15将线夹主体2与线夹压盖16紧密连接,在实际安装时,将防松螺栓安装到位后,通过折叠防松垫片卡死螺栓防止松动,使得垫片、线夹压盖等配件连接在线夹主体上,当防松螺栓扭开后,所有配件不会掉落。

综上所述,该非对称双框架阻尼间隔棒,采用非对称形式,能够显著地提高阻尼效果;采用双层框架结构,有效提高间隔棒的整体强度;采用铆接定位,使其机械稳定可靠。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做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