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采光保温的光伏电池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70014发布日期:2019-05-28 19:17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采光保温的光伏电池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采光保温的光伏电池组件。



背景技术:

太阳能电池组件是由高效单晶/多晶太阳能电池片、低铁超白绒面钢化玻璃、eva、tpt,互联条,汇流条,背板以及铝合金边框组成。单体太阳电池不能直接做电源使用。作电源必须将若干单体电池串、并联连接和严密封装成组件。光伏组件(也叫太阳能电池板)是太阳能发电系统中的核心部分,也是太阳能发电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其作用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送往蓄电池中存储起来,或推动负载工作。光伏组件(俗称太阳能电池板)由太阳能电池片(整片的两种规格125*125mm、156*156mm、124*124mm等)或由激光切割机机或钢线切割机切割开的不同规格的太阳能电池组合在一起构成。由于单片太阳能电池片的电流和电压都很小,然后我们把他们先串联获得高电压,再并联获得高电流后,通过一个二极管(防止电流回输)然后输出。并且把他们封装在一个不锈钢、铝或其他非金属边框上,安装好上面的玻璃及背面的背板、充入氮气、密封。整体称为组件,也就是光伏组件或说是太阳电池组件。如专利cn201721216938.2公开了一种便于安装光伏电池组件结构,包括支架和光伏电池组件,所述光伏电池组件设置在所述支架上,其中,所述光伏电池组件包括若干个光伏电池片和光伏电池组件背板,若干个光伏电池片设置在所述光伏电池组件背板上,所述光伏电池组件背板通过若干个悬挂装置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支架上;若干个悬挂装置设置在所述光伏电池组件背板的背面上,所述悬挂装置与所述支架的凹槽相配合由于采用此技术,使得该装置结构简单,便于安装、拆卸。但是由于组件必须倾斜安装,使得光照利用率偏低,保温特性也不佳。基于此,本发明设计了一种可采光保温的光伏电池组件,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采光保温的光伏电池组件,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现有装置光照利用率偏低、保温特性也不佳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采光保温的光伏电池组件,包括定位基板,所述定位基板通过定位螺栓与地面固定连接,所述定位基板的顶部左右两侧分别螺接有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柱的顶部螺接有第一电动升降杆,所述第二支撑柱的顶部螺接有第二电动升降杆,所述第一电动升降杆和第二电动升降杆的顶部之间通过连接座焊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顶部中央铆接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的顶部焊接有弧面采光罩,所述弧面采光罩的凹面底部中央焊接有集气罩,所述集气罩的顶部焊接有光伏电池支撑板,所述集气罩和光伏电池支撑板的相对内侧空隙之间抽真空处理,所述光伏电池支撑板的顶部中央设有光伏电池组件,所述光伏电池组件的外壁套接有钢化玻璃,所述钢化玻璃的底部与光伏电池支撑板的顶部边缘胶合,所述弧面采光罩的顶部左右两侧分别铆接有第一光照强度传感器和第二光照传感器,所述光伏电池支撑板的表面中央均匀贯穿开设有多组通孔,所述通孔与集气罩的内腔连通。

优选的,所述第一电动升降杆和第二电动升降杆上分别通过电线串联有第一控制开关和第二控制开关,所述第一电动升降杆和第二电动升降杆电路之间并联有蓄电池,所述蓄电池的正极串联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的正负极分别与第一光照强度传感器和第二光照强度传感器并联。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的高度相等。

优选的,所述光伏电池组件和钢化玻璃的相对内侧之间填充有硅酮树脂。

优选的,所述钢化玻璃的透光率为93%。

优选的,所述控制器为的型号为s7-20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第一光照强度传感器和第二光照强度传感器接收到的光照强度,将光照信息传送到控制器,控制器通过对两组信息的比较,控制光照强度高的一侧的控制开关接通电动升降杆的电路,使得安装板的左侧向上倾斜,弧面采光罩倾斜更好的接收光照,采光更好,光照利用率高,通过集气罩中充有二氧化碳气体或者惰性保温气体,气体从通孔溢出到安装板与钢化玻璃之间的空隙中进行保温,集气罩和光伏电池支撑板的相对内侧空隙之间抽真空处理,保温高效。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光伏电池支撑板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弧面采光罩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控制电路原理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定位基板1,第一支撑柱2,第二支撑柱3,第一电动升降杆4,第二电动升降杆5,安装板6,支撑座7,弧面采光罩8,集气罩9,光伏电池支撑板10,光伏电池组件11,钢化玻璃12,第一光照强度传感器13,第二光照传感器14,通孔15,第一控制开关16,第二控制开关17,蓄电池18,控制器1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可采光保温的光伏电池组件,包括定位基板1,定位基板1通过定位螺栓与地面固定连接,定位基板1的顶部左右两侧分别螺接有第一支撑柱2和第二支撑柱3,第一支撑柱2的顶部螺接有第一电动升降杆4,第二支撑柱3的顶部螺接有第二电动升降杆5,第一电动升降杆4和第二电动升降杆5的顶部之间通过连接座焊接有安装板6,安装板6的顶部中央铆接有支撑座7,支撑座7的顶部焊接有弧面采光罩8,弧面采光罩8的凹面底部中央焊接有集气罩9,集气罩9的顶部焊接有光伏电池支撑板10,集气罩9和光伏电池支撑板10的相对内侧空隙之间抽真空处理,光伏电池支撑板10的顶部中央设有光伏电池组件11,光伏电池组件11的外壁套接有钢化玻璃12,钢化玻璃12的底部与光伏电池支撑板10的顶部边缘胶合,弧面采光罩8的顶部左右两侧分别铆接有第一光照强度传感器13和第二光照传感器14,光伏电池支撑板10的表面中央均匀贯穿开设有多组通孔15,通孔15与集气罩9的内腔连通。

其中,第一电动升降杆4和第二电动升降杆5上分别通过电线串联有第一控制开关16和第二控制开关17,第一电动升降杆4和第二电动升降杆5电路之间并联有蓄电池18,蓄电池18的正极串联有控制器19,控制器19的正负极分别与第一光照强度传感器13和第二光照强度传感器14并联。

第一支撑柱2和第二支撑柱3的高度相等。

光伏电池组件11和钢化玻璃12的相对内侧之间填充有硅酮树脂。

钢化玻璃12的透光率为93%。

控制器19为的型号为s7-200。

本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应用为:

太阳能电池发电的原理是光生伏打效应。当太阳光照射在太阳能电池上时,电池吸收光能,产生光生电子-空穴对。在电池内建电场作用下,光生电子和空穴被分离,电池两端出现异号电荷的积累,即产生“光生电压”,这就是“光生伏打效应”。若在内建电场的两侧引出电极并接上负载,则负载就有“光生电流”流过,从而获得功率输出。这样,太阳的光能就直接变成了可以使用的电能。

将电池片焊接互联条,为电池片的串联做准备,将电池片按照一定数量进行串联,将电池串继续进行电路连接,同时用玻璃、eva胶膜、tpt背板将电池片保护起来,将电池片和玻璃、eva胶膜、tpt背板在一定的温度、压力和真空条件下粘结融合在一起,用铝边框保护玻璃,同时便于安装,保证组件外观,测试组件的绝缘性能和发电功率,光伏电池组件11制作完成。

先将定位基板1通过定位螺栓固定在地面,安装板6通过第一电动升降杆4和第二电动升降杆5进行固定,在弧面采光罩8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光照强度传感器13和第二光照传感器14,当太阳位于右侧,左侧的第一光照强度传感器13接收到的光照强度大于第二光照强度传感器14接收到的光照强度,将光照信息传送到控制器19,控制器19通过对两组信息的比较,控制左侧第一控制开关16接通第一电动升降杆4的电路,使得第一电动升降杆4上升,且高于第二电动升降杆5,使得安装板6的左侧向上倾斜,弧面采光罩8顶部左侧更好的接收光照;当太阳位于右侧的时候,左侧的第一光照强度传感器13接收到的光照强度小于第二光照强度传感器14接收到的光照强度,将光照信息传送到控制器19,控制器19通过对两组信息的比较,控制右侧第二控制开关17接通第二电动升降杆5的电路,使得第二电动升降杆4上升,且高于第一电动升降杆4,使得安装板6的右侧向上倾斜,弧面采光罩8顶部右侧更好的接收光照,采光更好,光照利用率高。

通过集气罩9中充有二氧化碳气体或者惰性保温气体,气体从通孔15溢出到安装板6与钢化玻璃12之间的空隙中进行保温,集气罩9和光伏电池支撑板10的相对内侧空隙之间抽真空处理,保温高效。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公开的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发明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发明。本发明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