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16914发布日期:2020-03-17 20:03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驱动单元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驱动单元。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将收容马达的驱动装置壳体与连接于马达的功率控制单元的单元壳体一体化而得到的驱动单元(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6-140200号公报)。该驱动单元具备设置于驱动装置壳体的壳体侧连接器和设置于功率控制单元的单元侧连接器。壳体侧连接器及单元侧连接器各自的形状形成为通过相互嵌合而电结合的形状。壳体侧连接器具备形成有螺栓紧固连结用的紧固连结孔的连接器保持构件。装配于功率控制单元的螺栓通过紧固连结于连接器保持构件的紧固连结孔来维持壳体侧连接器与单元侧连接器的电结合。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此外,在上述的驱动单元中,壳体侧连接器及单元侧连接器分别具备例如像壳体侧连接器的连接器保持构件那样的针对各壳体的紧固用的构件。驱动装置壳体及单元壳体分别需要确保用于对在各连接器上设置的紧固用的构件进行配置的部位,产生驱动单元大型化这样的问题。

另外,在上述这样的驱动单元中,各壳体与各连接器被固定,因此使壳体侧连接器与单元侧连接器适当地嵌合所需的位置精度及姿态精度的管理变得严格,产生结构所需的费用升高并且花费繁杂的工夫这样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结构的大型化或结构所需的费用的增大的驱动单元。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的方案。

(1)本发明的一方案的驱动单元具备:马达(例如,实施方式下的第一马达12及第二马达13);马达侧端子(例如,实施方式下的第一马达侧连接器16b及第二马达侧连接器17b),其连接于所述马达的输入输出部(例如,实施方式下的第一马达12的定子绕组的输入输出部r1及第二马达13的定子绕组的输入输出部r2);电力转换电路(例如,实施方式下的电力转换装置14),其与所述马达进行电力的授受;电路侧端子(例如,实施方式下的第一装置侧连接器16a及第二装置侧连接器17a),其固定于所述电力转换电路的输入输出部(例如,实施方式下的第一汇流排51的第一输入输出端子q1及第二汇流排52的第二输入输出端子q2);壳体(例如,实施方式下的装置壳体71或马达壳体72),其收容所述马达和所述电力转换电路中的至少任一方;以及收缩部(例如,实施方式下的收缩部86c),其在所述马达的输入输出部与所述电力转换电路的输入输出部之间沿着所述马达侧端子与所述电路侧端子相互的对接方向(例如,实施方式下的第三方向d3)收缩,并且将所述马达侧端子与所述电路侧端子电连接,所述马达侧端子具备:端子主体(例如,实施方式下的马达侧保持构件91);以及支承构件(例如,实施方式下的支承构件93),其固定于所述壳体,并且将所述端子主体支承为相对于所述壳体能够位移,所述端子主体在所述马达侧端子中的设置于所述端子主体与所述支承构件之间的间隙部(例如,实施方式下的间隙部91c)的范围内,相对于所述支承构件在所述对接方向的正交方向(例如,实施方式下的第一方向d1及第二方向d2)上位移。

(2)在上述(1)记载的驱动单元中,也可以是,所述壳体将相互一体化的所述电力转换电路及所述电路侧端子以能够取出放入的方式收容。

(3)在上述(1)或(2)记载的驱动单元中,也可以是,所述电路侧端子形成为沿着所述电力转换电路的配置面的正交方向延伸的形状,所述电路侧端子在与所述配置面平行的紧固连结方向(例如,实施方式下的第一方向d1)上紧固于所述电力转换电路的所述输入输出部。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1),相对于固定于电力转换电路的输入输出部的电路侧端子,马达侧端子在相互的对接方向上经由伸缩构件与其连接。由此,无论对接方向上的电路侧端子与马达侧端子的相对位置的误差(偏差)如何,都能够确保相互的电连接。

另外,马达侧端子的端子主体相对于壳体支承为在对接方向的正交方向上能够位移。由此,无论固定于电力转换电路的输入输出部的电路侧端子与马达侧端子在对接方向的正交方向上的相对位置的误差(偏差)如何,都能够抑制相互作用的应力的增大并且确保电连接。

能够放宽电路侧端子及马达侧端子各自所要求的位置精度及姿态精度限制,因此能够抑制结构所需的费用增高。

在上述(2)的情况下,电力转换电路及电路侧端子以相互一体化的状态组装于壳体内,因此例如与在将电力转换电路收容于壳体内之后将电路侧端子向电力转换电路的输入输出部装配的情况相比,不需要设置于壳体的工具插入孔,能够抑制在壳体内应该确保的作业用空间的增大。由此,例如,能够抑制因对设置于壳体的工具插入孔进行封堵的构件等而部件个数增多、结构所需的作业工时的增多、以及结构的大型化。

在上述(3)的情况下,能够在与电力转换电路的配置面平行的方向上抑制结构的大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驱动单元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搭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驱动单元的车辆的一部分的结构的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驱动单元的电力转换装置进行收容的装置壳体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驱动单元的电力转换装置连接的第1三相连接器及第2三相连接器的各装置侧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驱动单元的电力转换装置装配的第一装置侧连接器及第二装置侧连接器、以及在马达壳体的搭载台装配的第一马达侧连接器及第二马达侧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6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驱动单元的电力转换装置装配的第一装置侧连接器及第二装置侧连接器的装置侧导电构件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驱动单元的第一马达及第二马达的各定子绕组连接的第1三相连接器及第2三相连接器的各马达侧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8是在图7所示的a-a线的位置处以与第二方向正交的平面剖切而得到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驱动单元、10…车辆、11…蓄电池、12…第一马达(马达)、13…第二马达(马达)、14…电力转换装置(电力转换电路)、16…第1三相连接器、16a…第一装置侧连接器(电路侧端子)、16b…第一马达侧连接器(马达侧端子)、17…第2三相连接器、17a…第二装置侧连接器(电路侧端子)、17b…第二马达侧连接器(马达侧端子)、71…装置壳体(壳体)、72…马达壳体(壳体)、86c…收缩部、91…马达侧保持构件(端子主体)、91c…间隙部、93…支承构件、d1…第一方向(对接方向的正交方向、紧固连结方向)、d3…第三方向(对接方向)、q1…第一输入输出端子(输入输出部)、q2…第二输入输出端子(输入输出部)、r1,r2…输入输出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驱动单元的一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驱动单元例如搭载于电动车辆等。电动车辆是电动机动车、混合动力车辆及燃料电池车辆等。电动机动车将蓄电池作为动力源进行驱动。混合动力车辆将蓄电池及内燃机作为动力源进行驱动。燃料电池车辆将燃料电池作为动力源进行驱动。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驱动单元1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表示搭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驱动单元1的车辆10的一部分的结构的图。

<车辆>

如图2所示,车辆10具备蓄电池11(batt)、行驶驱动用的第一马达12(mot)、发电用的第二马达13(gen)及电力转换装置14。

蓄电池11例如是作为车辆10的动力源的高压的蓄电池。蓄电池11具备蓄电池壳体和收容于蓄电池壳体内的多个蓄电池模块。蓄电池模块具备串联地连接的多个蓄电池单体。蓄电池11具备连接于直流连接器15的正极端子pb及负极端子nb。正极端子pb及负极端子nb连接于在蓄电池壳体内串联地连接的多个蓄电池模块的正极端及负极端。蓄电池11经由直流连接器15而连接于电力转换装置14。

第一马达12利用从蓄电池11供给的电力来产生旋转驱动力(牵引动作)。第二马达13利用输入到旋转轴的旋转驱动力来产生发电电力。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马达13也可以构成为能够传递内燃机的旋转动力。例如,第一马达12及第二马达13分别为三相交流的无刷dc马达。三相为u相、v相及w相。

第一马达12及第二马达13分别为内转子型。各马达12、13分别具备:转子,其具有磁场用的永久磁铁;以及定子,其具有用于产生使转子旋转的旋转磁场的三相的定子绕组。

第一马达12的三相的定子绕组连接于第1三相连接器16。第1三相连接器16具备连接于电力转换装置14的第一装置侧连接器16a和连接于第一马达12的定子绕组的输入输出部r1的第一马达侧连接器16b。第一马达12的三相的定子绕组经由第1三相连接器16而连接于电力转换装置14。

第二马达13的三相的定子绕组连接于第2三相连接器17。

第2三相连接器17具备连接于电力转换装置14的第二装置侧连接器17a和连接于第二马达13的定子绕组的输入输出部r2的第二马达侧连接器17b。第二马达13的三相的定子绕组经由第2三相连接器17而连接于电力转换装置14。

<电力转换装置>

电力转换装置14具备功率模块21、电抗器22、电容器单元23、第一电流传感器25、第二电流传感器26、第三电流传感器27、电子控制单元28(motgenecu)以及栅极驱动单元29(g/dvcuecu)。

功率模块21具备第一电力转换电路部31、第二电力转换电路部32及第三电力转换电路部33。第一电力转换电路部31由第1三相连接器16连接于第一马达12的三相的定子绕组。第一电力转换电路部31将从蓄电池11经由第三电力转换电路部33而输入的直流电力转换为三相交流电力。第二电力转换电路部32由第2三相连接器17连接于第二马达13的三相的定子绕组。第二电力转换电路部32将从第二马达13输入的三相交流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力。由第二电力转换电路部32转换后的直流电力能够向蓄电池11及第一电力转换电路部31中的至少一方供给。

第一电力转换电路部31及第二电力转换电路部32分别具备由电桥连接的多个开关元件形成的电桥电路。例如,开关元件是igbt(insulatedgatebipolartransistor)或mosfet(metaloxidesemi-conductorfieldeffecttransistor)等晶体管。例如,在电桥电路中,分别电桥连接有:成对的高侧臂及低侧臂u相晶体管uh、ul;成对的高侧臂及低侧臂v相晶体管vh、vl;以及成对的高侧臂及低侧臂w相晶体管wh、wl。

电桥电路具备在各晶体管uh、ul、vh、vl、wh、wl的集电极-发射极间以从发射极朝向集电极成为顺向的方式连接的二极管。

高侧臂的各晶体管uh、vh、wh将集电极连接于正极汇流排pi而构成高侧臂。在各相中,高侧臂的各正极汇流排pi连接于电容器单元23的正极汇流排50p。

低侧臂的各晶体管ul、vl、wl将发射极连接于负极汇流排ni而构成低侧臂。在各相中,低侧臂的各负极汇流排ni连接于电容器单元23的负极汇流排50n。

在各相中,高侧臂的各晶体管uh、vh、wh的发射极在连接点ti处连接于低侧臂的各晶体管ul、vl、wl的集电极。

在第一电力转换电路部31的各相中形成连接点ti的第一汇流排51的第一输入输出端子q1连接于第1三相连接器16。第一电力转换电路部31的各相的连接点ti经由第一汇流排51、第一输入输出端子q1及第1三相连接器16而连接于第一马达12的各相的定子绕组。

在第二电力转换电路部32的各相中形成连接点ti的第二汇流排52的第二输入输出端子q2连接于第2三相连接器17。第二电力转换电路部32的各相的连接点ti经由第二汇流排52、第二输入输出端子q2及第2三相连接器17而连接于第二马达13的各相的定子绕组。

第一电力转换电路部31及第二电力转换电路部32分别基于从栅极驱动单元29向各晶体管uh、vh、wh、ul、vl、wl的栅极输入的开关指令即栅极信号,来切换各相的晶体管对的接通(导通)/断开(截止)。

第一电力转换电路部31将从蓄电池11经由第三电力转换电路部33输入的直流电力转换为三相交流电力,使向第一马达12的三相的定子绕组的通电依次换流,由此向三相的定子绕组通入交流的u相电流、v相电流及w相电流。

第二电力转换电路部32通过与第二马达13的旋转取得了同步的各相的晶体管对的接通(导通)/断开(截止)驱动,来将从第二马达13的三相的定子绕组输出的三相交流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力。由第二电力转换电路部32从三相交流电力转换来的直流电力能够经由第三电力转换电路部33向蓄电池11供给。

第三电力转换电路部33是电压控制单元(vcu)。第三电力转换电路部33具备成对的高侧臂及低侧臂的开关元件、以及电抗器22。例如,第三电力转换电路部33具备高侧臂的第一晶体管s1及低侧臂的第二晶体管s2。第三电力转换电路部33具备在第一晶体管s1及第二晶体管s2各自的集电极-发射极间以从发射极朝向集电极成为顺向的方式连接的二极管。

第一晶体管s1将集电极连接于正极汇流排pv而构成高侧臂。高侧臂的正极汇流排pv连接于电容器单元23的正极汇流排50p。

第二晶体管s2将发射极连接于负极汇流排nv而构成低侧臂。低侧臂的负极汇流排nv连接于电容器单元23的负极汇流排50n。电容器单元23的负极汇流排50n连接于蓄电池11的负极端子nb。

高侧臂的第一晶体管s1的发射极连接于低侧臂的第二晶体管s2的集电极。第一晶体管s1的发射极与第二晶体管s2的集电极的连接点由第三汇流排53形成。第三汇流排53经由电抗器22而连接于蓄电池11的正极端子pb。

电抗器22的两端连接于构成第一晶体管s1与第二晶体管s2的连接点的第三汇流排53和蓄电池11的正极端子pb。电抗器22具备线圈、以及检测线圈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通过信号线而连接于电子控制单元28。

第三电力转换电路部33基于从栅极驱动单元29向第一晶体管s1及第二晶体管s2各自的栅极输入的开关指令即栅极信号,来切换晶体管对的接通(导通)/断开(截止)。

第三电力转换电路部33在升压时,在第二晶体管s2设定为接通(导通)及第一晶体管s1设定为断开(截止)的第一状态和第二晶体管s2设定为断开(截止)及第一晶体管s1设定为接通(导通)的第二状态之间交替切换。

在第一状态下,电流顺次向蓄电池11的正极端子pb、电抗器22、第二晶体管s2、蓄电池11的负极端子nb流动,电抗器22被直流励磁而蓄积磁能。

在第二状态下,以妨碍电抗器22中流动的电流被切断而引起的磁通的变化的方式在电抗器22的两端间产生感应电压。由蓄积于电抗器22的磁能产生的感应电压与蓄电池电压叠加,从而比蓄电池11的端子间电压高的升压电压施加于第三电力转换电路部33的正极汇流排pv与负极汇流排nv之间。

第三电力转换电路部33在再生时,在第二状态与第一状态之间交替切换。

在第二状态下,电流顺次向第三电力转换电路部33的正极汇流排pv、第一晶体管s1、电抗器22、蓄电池11的正极端子pb流动,电抗器22被直流励磁而蓄积磁能。

在第一状态下,以妨碍电抗器22中流动的电流被切断而引起的磁通的变化的方式在电抗器22的两端间产生感应电压。由蓄积于电抗器22的磁能产生的感应电压被降压,从而比第三电力转换电路部33的正极汇流排pv与负极汇流排nv之间的电压低的降压电压施加于蓄电池11的正极端子pb与负极端子nb之间。

电容器单元23具备第一平滑电容器41和第二平滑电容器42。

第一平滑电容器41连接于蓄电池11的正极端子pb与负极端子nb之间。第一平滑电容器41使在第三电力转换电路部33的再生时伴随第一晶体管s1及第二晶体管s2的接通/断开的切换动作而产生的电压变动平滑化。

第二平滑电容器42连接于第一电力转换电路部31及第二电力转换电路部32各自的正极汇流排pi与负极汇流排ni之间、以及第三电力转换电路部33的正极汇流排pv与负极汇流排nv之间。第二平滑电容器42经由正极汇流排50p及负极汇流排50n而连接于多个正极汇流排pi及负极汇流排ni、以及正极汇流排pv及负极汇流排nv。第二平滑电容器42使伴随第一电力转换电路部31及第二电力转换电路部32各自的各晶体管uh、ul、vh、vl、wh、wl的接通/断开的切换动作而产生的电压变动平滑化。第二平滑电容器42使在第三电力转换电路部33的升压时伴随第一晶体管s1及第二晶体管s2的接通/断开的切换动作而产生的电压变动平滑化。

第一电流传感器25配置于形成第一电力转换电路部31的各相的连接点ti并且具有第一输入输出端子q1的第一汇流排51,用于检测u相、v相及w相各自的电流。

第二电流传感器26配置于形成第二电力转换电路部32的各相的连接点ti并且具有第二输入输出端子q2的第二汇流排52,用于检测u相、v相及w相各自的电流。

第三电流传感器27配置于形成第一晶体管s1及第二晶体管s2的连接点并且与电抗器22连接的第三汇流排53,用于检测在电抗器22流动的电流。

第一电流传感器25、第二电流传感器26及第三电流传感器27分别通过信号线而连接于电子控制单元28。

电子控制单元28控制第一马达12及第二马达13各自的动作。例如,电子控制单元28是通过cpu(centralprocessingunit)等处理器执行规定的程序来发挥功能的软件功能部。软件功能部是具备cpu等处理器、保存程序的rom(readonlymemory)、暂时存储数据的ram(randomaccessmemory)、以及计时器等电子电路的ecu(electroniccontrolunit)。需要说明的是,电子控制单元28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是lsi(largescaleintegration)等集成电路。

例如,电子控制单元28执行使用第一电流传感器25的电流检测值和与针对第一马达12的转矩指令值相应的电流目标值进行的电流的反馈控制等,生成向栅极驱动单元29输入的控制信号。

例如,电子控制单元28执行使用第二电流传感器26的电流检测值和与针对第二马达13的再生指令值相应的电流目标值进行的电流的反馈控制等,生成向栅极驱动单元29输入的控制信号。

控制信号是表示驱动第一电力转换电路部31及第二电力转换电路部32各自的各晶体管uh、vh、wh、ul、vl、wl接通(导通)/断开(截止)的时机的信号。例如,控制信号是被脉冲宽度调制后的信号等。

栅极驱动单元29基于从电子控制单元28接收的控制信号,来生成用于实际上驱动第一电力转换电路部31及第二电力转换电路部32各自的各晶体管uh、vh、wh、ul、vl、wl接通(导通)/断开(截止)的栅极信号。例如,栅极驱动单元29执行控制信号的放大及电平移位等,来生成栅极信号。

栅极驱动单元29生成用于分别驱动第三电力转换电路部33的第一晶体管s1及第二晶体管s2接通(导通)/断开(截止)的栅极信号。

例如,栅极驱动单元29生成与在第三电力转换电路部33的升压时的升压电压指令或在第三电力转换电路部33是再生时的降压电压指令相应的占空比的栅极信号。占空比例如是第一晶体管s1及第二晶体管s2各自的接通时间的比率。

<驱动单元>

如图1所示,驱动单元1具备收容电力转换装置14的装置壳体71、以及收容第一马达12及第二马达13的马达壳体72。装置壳体71的外形例如形成为箱型。马达壳体72的外形例如形成为有底圆筒状。

在马达壳体72内,第一马达12及第二马达13各自的旋转轴12a、13a相互同轴,与第一方向d1平行地配置。第一马达12及第二马达13连结于变速器。变速器例如收容于在马达壳体72固定的变速器箱体内。第一马达12及第二马达13各自的旋转轴12a、13a贯穿变速器箱体而连结于变速器。

马达壳体72具备将内部封闭为密封状态的盖构件72a。马达壳体72具备搭载台73,该搭载台73具有搭载装置壳体71的搭载面73a。搭载台73的外形例如形成为有底矩形筒状,搭载台73设置于马达壳体72的外周面上。搭载台73的搭载面73a例如与包含第一方向d1及第二方向d2的平面平行地形成。装置壳体71例如在搭载面73a的正交方向(后述的第三方向d3)上搭载于搭载台73。装置壳体71与搭载台73例如经由密封构件而结合为密封状态。

在搭载台73装配有与电力转换装置14和各马达12、13的定子绕组连接的第1三相连接器16的马达侧连接器16b及第2三相连接器17的马达侧连接器17b。第一马达侧连接器16b及第二马达侧连接器17b例如在搭载台73上在与第一方向d1正交的第二方向d2上排列配置。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驱动单元1的电力转换装置14进行收容的装置壳体71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驱动单元1中的电力转换装置14连接的第1三相连接器16的装置侧连接器16a及第2三相连接器17的装置侧连接器17a的立体图。

如图3所示,装置壳体71具备第一罩81及第二罩82、以及外壳83。外壳83的外形例如形成为矩形筒状。第一罩81及第二罩82从外壳83的厚度方向(即第三方向d3)的两侧将外壳83夹入,封闭外壳83的厚度方向两侧的开口端。

外壳83将相互一体化的电力转换装置14、水套84、以及第1三相连接器16的装置侧连接器16a及第2三相连接器17的装置侧连接器17a以能够取出或放入的方式收容。在外壳83形成有供直流连接器15装配的装配孔83a。

在水套84例如搭载有构成电力转换装置14的功率模块21及其他的电路部件。水套84具备使冷却介质在装置壳体71内流通的冷却介质流路、以及冷却介质供给管84a及冷却介质排出管84b。

图5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驱动单元1的电力转换装置14装配的第一装置侧连接器16a及第二装置侧连接器17a、以及在马达壳体72的搭载台73装配的第一马达侧连接器16b及第二马达侧连接器17b的立体图。图6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驱动单元1的电力转换装置14装配的第一装置侧连接器16a及第二装置侧连接器17a的装置侧导电构件86的立体图。

第一装置侧连接器16a及第二装置侧连接器17a例如在电力转换装置14的第一方向d1的端部处在第二方向d2上排列配置。在电力转换装置14装配的第一装置侧连接器16a及第二装置侧连接器17a例如从外壳83的厚度方向的开口端以与形成于第二罩82的贯通孔面对的方式沿着第三方向d3突出,从而向装置壳体71的外部露出。

如图4、图5及图6所示,第一装置侧连接器16a与第二装置侧连接器17a的外形例如形成为同一形状。装置侧连接器16a、装置侧连接器17a例如具备装置侧保持构件85、三相的装置侧导电构件86、以及三个装置侧紧固连结构件87。

装置侧保持构件85例如由树脂等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装置侧保持构件85将三相的装置侧导电构件86相互电绝缘地保持。

三相的装置侧导电构件86例如是铜板等导电性的板状构件。各相的装置侧导电构件86由装置侧紧固连结构件87直接紧固于第一电力转换电路部31中的各相的第一汇流排51的第一输入输出端子q1或第二电力转换电路部32中的各相的第二汇流排52的第二输入输出端子q2。

装置侧导电构件86例如在设置于电力转换装置14的第一支承构件88a处与第一汇流排51的第一输入输出端子q1直接接触,在设置于电力转换装置14的第二支承构件88b处与第二汇流排52的第二输入输出端子q2直接接触。第一支承构件88a在电力转换装置14中将三相的第一汇流排51相互电绝缘地支承。第二支承构件88b在电力转换装置14中将三相的第二汇流排52相互电绝缘地支承。

装置侧导电构件86例如以沿着与第一方向d1及第二方向d2正交的第三方向d3延伸的方式配置。第三方向d3例如是电力转换装置14的配置面的正交方向。

装置侧导电构件86的第三方向d3上的第一端部86a由装置侧紧固连结构件87紧固于第一汇流排51的第一输入输出端子q1或第二汇流排52的第二输入输出端子q2。

装置侧导电构件86的第三方向d3上的第二端部86b与第一马达侧连接器16b及第二马达侧连接器17b电连接。第二端部86b的外形例如形成为具有山部与谷部交替反复的折皱状的收缩部86c的端子形状。第二端部86b在以沿着第三方向d3相互对接的方式接近的装置侧连接器16a、装置侧连接器17a与马达侧连接器16b、马达侧连接器17b进行对接的对接方向(即第三方向d3)上弹性地收缩,由此与马达侧连接器16b平坦面的及马达侧连接器17b的平坦面在多个触点上接触。马达侧连接器16b的平坦面及马达侧连接器17b的平坦面例如设置为与对接方向(即第三方向d3)正交。

装置侧紧固连结构件87例如是螺栓等。装置侧紧固连结构件87分别将各装置侧导电构件86的第一端部86a紧固于第一汇流排51的第一输入输出端子q1及第二汇流排52的第二输入输出端子q2。装置侧紧固连结构件87在与电力转换装置14的配置面平行的紧固连结方向例如第一方向d1上,将各装置侧导电构件86的第一端部86a分别紧固于第一输入输出端子q1及第二输入输出端子q2。装置侧紧固连结构件87通过使第一汇流排51及第二汇流排52分别与各装置侧导电构件86的第一端部86a直接接触而电连接。

装置侧紧固连结构件87通过将装置侧导电构件86分别直接固定于第一汇流排51及第二汇流排52,而将第一装置侧连接器16a及第二装置侧连接器17a固定于电力转换装置14。

装置侧连接器16a、装置侧连接器17a与马达侧连接器16b、马达侧连接器17b经由装置侧连接器16a、装置侧连接器17a的收缩部86c而电连接。装置侧连接器16a、装置侧连接器17a与马达侧连接器16b、马达侧连接器17b例如以沿着第三方向d3相互对接的方式接近,并通过收缩部86c在对接方向(即第三方向d3)上收缩而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装置侧连接器16a、装置侧连接器17a与马达侧连接器16b、马达侧连接器17b的在相互的对接方向上相对的部位的外形例如形成为通过相互嵌合而电结合的凹形状及凸形状。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驱动单元1中的与第一马达12及第二马达13的各定子绕组连接的第1三相连接器16的马达侧连接器16b及第2三相连接器17的马达侧连接器17b的立体图。图8是在图7所示的a-a线的位置处以与第二方向d2正交的平面剖切而得到的剖视图。

如图7及图8所示,第一马达侧连接器16b及第二马达侧连接器17b的外形例如形成为同一形状。马达侧连接器16b、马达侧连接器17b例如具备马达侧保持构件91、三相的马达侧导电构件92、支承构件93、以及两个马达侧紧固连结构件94。

马达侧保持构件91例如由树脂等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马达侧保持构件91将三相的马达侧导电构件92相互电绝缘地保持。马达侧保持构件91具备插入部91a,该插入部91a插入于在马达壳体72的搭载台73的搭载面73a内设置的插入孔73a中。搭载面73a内的插入孔73a形成为比马达侧保持构件91的插入部91a大。马达侧保持构件91的插入部91a例如形成为能够在搭载台73的插入孔73a内沿着第三方向d3(即对接方向)的正交方向即包含第一方向d1及第二方向d2的平面方向中的、第一方向d1及第二方向d2进行位移。

在马达侧保持构件91形成有供支承构件93插入的凹槽91b。凹槽91b例如设置于马达侧保持构件91的插入部91a的第一方向d1上的端面91a上。凹槽91b的第一方向d1的深度形成为规定的深度l。规定的深度l形成为比后述的支承构件93的插入部93a的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w大规定长度。

另外,马达侧保持构件91的第二方向d2上的宽度e2例如形成为比后述的支承构件93的缺口部93d的第二方向d2上的宽度e1小规定的长度。

三相的马达侧导电构件92例如是铜板等导电性的板状构件。各相的马达侧导电构件92连接于第一马达12的各相的定子绕组或第二马达13的各相的定子绕组。

马达侧导电构件92例如具备在马达壳体72的搭载台73上向外部露出的第一端部92a及收容于马达壳体72的内部的第二端部92b。马达侧导电构件92的第一端部92a经由第一装置侧连接器16a及第二装置侧连接器17a中的装置侧导电构件86的收缩部86c而与第二端部86b电连接。马达侧导电构件92的第二端部92b由紧固连结构件等连接于第一马达12的定子绕组或第二马达13的定子绕组。

支承构件93的外形例如形成为板状。支承构件93将马达侧保持构件91支承为相对于马达壳体72的搭载台73能够位移。支承构件93具备向马达侧保持构件91的凹槽91b插入的插入部93a、以及紧固于马达壳体72的搭载台73的两个紧固连结部93b。

插入部93a设置为被两个紧固连结部93b从支承构件93的长边方向(例如,图7所示的第二方向d2)的两侧夹入。在支承构件93的短边方向(例如,图7所示的第一方向d1)上,插入部93a的宽度w形成为比两个紧固连结部93b的各自的宽度小。即,插入部93a例如在板状构件的长边方向(图7所示的第二方向d2)的两端设置有两个紧固连结部93b,将两个紧固连结部93b之间的部位的一部分在短边方向(例如,图7所示的第一方向d1)上切除而形成。在支承构件93中设置于两个紧固连结部93b之间的缺口部93d的第二方向d2上的宽度e1(即,插入部93a的第二方向d2上的宽度)例如形成为比马达侧保持构件91的第二方向d2上的宽度e2大。

插入部93a的大小形成为比马达侧保持构件91的凹槽91b的大小小。例如,插入部93a的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w比凹槽91b的第一方向d1的规定的深度l小规定长度,插入部93a的第三方向d3上的厚度形成为比凹槽91b的第三方向d3上的宽度稍小。

插入部93a例如以在第一方向d1上使缺口部93d面对马达侧保持构件91的凹槽91b的状态相对地沿着第一方向d1向马达侧保持构件91的凹槽91b插入。插入部93a通过在凹槽91b内与第三方向d3的壁面(例如壁面91b)接触,来支承马达侧保持构件91。例如,马达侧保持构件91被支承为,至少在凹槽91b内在设置于马达侧保持构件91与插入部93a之间的间隙部91c的大小的范围内,在第三方向d3(即对接方向)的正交方向中的至少第一方向d1上能够位移。

支承构件93的两个紧固连结部93b例如通过装配于各紧固连结部93b的装配孔93c中的马达侧紧固连结构件94与在马达壳体72的搭载台73设置的紧固连结孔73b紧固连结,来将支承构件93固定于搭载台73。

马达侧紧固连结构件94例如是螺栓等。马达侧紧固连结构件94将支承构件93紧固于马达壳体72的搭载台73。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驱动单元1,装置侧连接器16a、装置侧连接器17a成为能够分别直接紧固于第一输入输出端子q1及第二输入输出端子q2,由此能够抑制作用于第一汇流排51及第二汇流排52的应力的增大。另外,例如与在电力转换装置14的第一输入输出端子q1及第二输入输出端子q2之外确保用于装配装置侧连接器16a、装置侧连接器17a的部位的情况或具备对装置侧连接器16a、装置侧连接器17a的固定进行辅助的构件(撑条等)的情况等相比,能够抑制结构的大型化或结构所需的费用的增大。

另外,相对于在第一输入输出端子q1及第二输入输出端子q2固定的装置侧连接器16a、装置侧连接器17a,马达侧连接器16b、马达侧连接器17b在相互的对接方向上经由收缩部86c与其连接。由此,无论对接方向上的装置侧连接器16a、装置侧连接器17a与马达侧连接器16b、马达侧连接器17b的相对位置及姿态的误差(偏差)如何,都能够确保相互的电连接。

另外,马达侧连接器16b、马达侧连接器17b的马达侧保持构件91被支承为相对于马达壳体72的搭载台73在对接方向的正交方向上能够位移。由此,无论对接方向的正交方向上的装置侧连接器16a、装置侧连接器17a与马达侧连接器16b、马达侧连接器17b的相对位置及姿态的误差(偏差)如何,都能够抑制相互作用的应力的增大并且确保电连接。

能够放宽装置侧连接器16a、装置侧连接器17a与马达侧连接器16b、马达侧连接器17b所要求的位置精度及姿态精度限制,因此能够抑制结构所需的费用升高。

另外,电力转换装置14及装置侧连接器16a、装置侧连接器17a以相互一体化的状态组装于装置壳体71的外壳83内。由此,例如与在将电力转换装置14收容于外壳83内之后将装置侧连接器16a、装置侧连接器17a向电力转换装置14装配的情况相比,不需要设置于外壳83的工具插入孔,能够抑制在装置壳体71内应该确保的作业用空间的增大。并且,例如能够抑制因对设置于外壳83的工具插入孔进行封堵的构件等部件个数增多、结构所需的作业工时的增多、以及结构的大型化。

另外,装置侧连接器16a、装置侧连接器17a的装置侧导电构件86以沿着电力转换装置14的配置面的正交方向(即第三方向d3)延伸的方式配置,且被装置侧紧固连结构件87在与配置面平行的紧固连结方向(例如第一方向d1)上紧固于各汇流排51、52。由此,能够在与配置面平行的方向上抑制结构的大型化。

以下,说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收缩部86c的外形形成为折皱状的端子形状,但是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形成为在至少第三方向d3上弹性地收缩的其他形状。

另外,收缩部86c也可以设置于装置侧连接器16a、装置侧连接器17a以外的其他部位。例如,也可以设置于马达侧连接器16b、马达侧连接器17b的马达侧导电构件92的第一端部92a等。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马达侧连接器16b、马达侧连接器17b的支承构件93也可以形成为将设置于搭载台73的适当的工具插入孔封堵。工具插入孔例如是用于插入如下工具的孔等,所述工具用于将马达侧导电构件92的第二端部92b与第一马达12的定子绕组的输入输出部r1及第二马达13的定子绕组的输入输出部r2连接。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驱动单元1搭载于车辆10,但是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搭载于其他设备。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示的实施方式,并不意在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的各种形态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在包含于发明的范围、主旨的同时,包含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