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缘铁芯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85309发布日期:2020-03-27 14:31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绝缘铁芯模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铁芯绝缘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绝缘铁芯模块。



背景技术:

直流电动机是指能将直流电能转换成机械能的旋转电机,因其良好的调速性能而在电力拖动中得到广泛应用。直流电动机按照有无电刷分为:有刷直流电动机和无刷直流电动机。其中,无刷直流电动机是将普通直流电动机的定子与转子进行了互换。其转子为永久磁铁产生气隙磁通:定子为电枢,由多相绕组组成。无刷直流电动机定子的结构与普通的同步电动机或感应电动机相同.在铁芯中嵌入多相绕组(三相、四相、五相不等)组可接成星形或三角形,并分别与逆变器的各功率管相连,以便进行合理换相。转子多采用钐钴或钕铁硼等高矫顽力、高剩磁密度的稀土料,由于磁极中磁性材料所放位置的不同.可以分为表面式磁极、嵌入式磁极和环形磁极。由于电动机本体为永磁电机,所以习惯上把无刷直流电动机也叫做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

无刷直流电动机分为集中绕组、和分布绕组两种。集中绕组的无刷直流电机大多都采用探头式回转绕线机进行回转绕线的方式进行绕线。为了避免绕组直接接触到定子铁芯,绕组往往绕制在绝缘组件上。随着电机铁芯技术的发展材料利用率高的积木铁芯、直条铁芯、和缩合铁芯出现了。为了适配这几种铁芯,上下绝缘件都不再是一体的圆环形,而是由彼此分离的、单个的绝缘件构成。

该种分离式的绝缘组件包括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绝缘件,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绝缘件均套设于铁芯上,且第一绝缘件的端部搭接在第二绝缘件的端部的外部或第二绝缘件的端部搭接在第一绝缘件的端部的外部,该种结构,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绝缘件的端部搭接处容易在绕线时产生缝隙,当绕组槽满率较高时,会使绕线卡入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绝缘件的搭接缝隙处(该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绝缘件的端部搭接处类似于瓦片或者鱼类鳞片的排布方式,当绕线逆向缠绕时,相当于逆着鳞片或者瓦片的方向行进,绕线自然容易卡入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绝缘件的端部搭接的缝隙处),绕组进入该位置后会失去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绝缘件的保护直接触铁芯而容易发生漏电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绝缘铁芯模块,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绕线操作时,绕线卡入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绝缘件搭接缝隙处而导致漏电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绝缘铁芯模块,包括:铁芯以及用于绕线且分别扣设于铁芯两端的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绝缘件,其中,第一绝缘件具有分别设置于铁芯两侧的两个第一绝缘臂;第二绝缘件具有与第一绝缘臂对应设置于铁芯两侧的两个第二绝缘臂;

位于铁芯的一侧的第一绝缘臂的端部设置于该侧第二绝缘臂的端部的外侧;位于铁芯的另一侧的第一绝缘臂的端部设置于该侧第二绝缘臂的端部的内侧。

进一步地,位于铁芯的一侧的第一绝缘臂的端部朝向铁芯的侧面设有第一凹部,且铁芯该侧的第二绝缘臂背离铁芯的侧面开设有第二凹部;

位于铁芯的另一侧的第一绝缘臂的端部背离铁芯的侧面设有第一凹部,且铁芯该侧的第二绝缘臂朝向铁芯的侧面开设有第二凹部;

第一凹部与第二凹部搭接配合。

进一步地,第一绝缘件包括第一底托,两个第一绝缘臂与第一底托围设有用于扣合铁芯的第一u型槽。

进一步地,第二绝缘件包括第二底托,两个第二绝缘臂与第二底托围设有用于扣合铁芯的第二u型槽。

进一步地,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绝缘件背离铁芯一侧均具有绕线槽。

进一步地,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绝缘件均采用绝缘塑料注塑成型。

进一步地,在转子转动的周向方向上,铁芯的一侧具有凸起,另一侧具有凹陷;且相邻两个绝缘铁芯模块之间能够通过凸起和凹陷卡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绝缘铁芯模块,包括:铁芯以及用于绕线且分别扣设于铁芯两端的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绝缘件,其中,第一绝缘件的端部和第二绝缘件的端部通过凸台与凹槽卡接,并抱紧铁芯。

进一步地,第一绝缘件具有分别设置于铁芯两侧的两个第一绝缘臂;第二绝缘件具有与第一绝缘臂对应设置于铁芯两侧的两个第二绝缘臂;

第一绝缘臂端部设置有凸台,且第二绝缘臂端部设置有凹槽;或者,第一绝缘臂端部设置有凹槽,且第二绝缘臂端部设置有凸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绝缘铁芯模块所具有的技术优势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绝缘铁芯模块,包括:铁芯以及用于绕线且分别扣设于铁芯两端的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绝缘件,其中,第一绝缘件具有分别设置于铁芯两侧的两个第一绝缘臂;第二绝缘件具有与第一绝缘臂对应设置于铁芯两侧的两个第二绝缘臂;位于铁芯的一侧的第一绝缘臂的端部设置于该侧第二绝缘臂的端部的外侧;位于铁芯的另一侧的第一绝缘臂的端部设置于该侧第二绝缘臂的端部的内侧。上述结构中,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绝缘件分别扣设于铁芯的两端,用于对铁芯进行绝缘处理,防止绕线与铁芯搭接发生漏电危险;第一绝缘臂与第二绝缘臂均设置于铁芯的两侧,用于抱紧铁芯,保证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绝缘件均与铁芯连接紧密,从而保证了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绝缘件与铁芯连接紧密、可靠,防止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绝缘件脱落,保证绝缘效果。具体地,根据上述结构可知,铁芯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对相互对应的第一绝缘臂与第二绝缘臂。该铁芯外侧的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绝缘件的绕线分为两个方向,当进行逆时针绕线时,位于铁芯左侧的第一绝缘臂的端部设置于同样位于铁芯左侧的第二绝缘臂的端部的外侧;位于铁芯的右侧的第一绝缘臂的端部设置于同样位于铁芯右侧的第二绝缘臂的端部的内侧。此结构在进行逆时针绕线的过程中,在铁芯左侧,绕线从第一绝缘臂绕向第二绝缘臂,由于第一绝缘臂的末端处于第二绝缘臂末端的外侧,绕线无法卡入铁芯左侧的第一绝缘臂与第二绝缘臂连接的缝隙处;在铁芯右侧,绕线从第二绝缘臂绕向第一绝缘臂,由于第二绝缘臂的末端处于第一绝缘臂末端的外侧,绕线无法卡入铁芯右侧第二绝缘臂与第一绝缘臂连接的缝隙处。当进行顺时针绕线时,位于铁芯右侧的第一绝缘臂的端部设置于同样位于铁芯右侧的第二绝缘臂的端部的外侧;位于铁芯的左侧的第一绝缘臂的端部设置于同样位于铁芯左侧的第二绝缘臂的端部的内侧。此结构在进行顺时针绕线的过程中,在铁芯右侧,绕线从第一绝缘臂绕向第二绝缘臂,由于第一绝缘臂的末端处于第二绝缘臂末端的外侧,绕线无法卡入铁芯右侧的第一绝缘臂与第二绝缘臂连接的缝隙处;在铁芯左侧,绕线从第二绝缘臂绕向第一绝缘臂,由于第二绝缘臂的末端处于第一绝缘臂末端的外侧,绕线无法卡入铁芯左侧第二绝缘臂与第一绝缘臂连接的缝隙处。因此,上述结构缓解了绕线操作时,绕线卡入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绝缘件搭接缝隙处而导致漏电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一种结构的绝缘铁芯模块,包括:铁芯以及用于绕线且分别扣设于铁芯两端的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绝缘件,其中,第一绝缘件的端部和第二绝缘件的端部通过凸台与凹槽卡接,并抱紧铁芯。该结构中,第一绝缘件与第二绝缘件通过凸台与凹槽卡接,在绕线操作时,由于凹槽结构的稳定性,其槽壁不会翘起,且凸台与凹槽榫卯配合,结构稳定,不易松脱,使得绕线不会卡进第一绝缘件与第二绝缘件的连接处,因此,上述结构缓解了绕线操作时,绕线卡入第一绝缘臂和第二绝缘臂搭接缝隙处而导致漏电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绝缘铁芯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绝缘铁芯模块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采用顺时针绕线的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绝缘件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缘铁芯模块采用顺时针绕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缘铁芯模块采用顺时针绕线的剖面局部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采用逆时针绕线的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绝缘件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采用凹槽与凸块配合的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绝缘件结构示意图。

图标:110-第一绝缘件;111-第一绝缘臂;1111-第一凹部;112-第一u型槽;113-第一底托;120-第二绝缘件;121-第二绝缘臂;1211-第二凹部;122-第二u型槽;123-第二底托;200-铁芯;210-凸起;220-凹陷;300-凹槽;400-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具体结构如图1-图7所示。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绝缘铁芯模块,根据图1-图7所示,包括:铁芯200以及用于绕线且分别扣设于铁芯200两端的第一绝缘件110和第二绝缘件120,其中,第一绝缘件110具有分别设置于铁芯200两侧的两个第一绝缘臂111;第二绝缘件120具有与第一绝缘臂111对应设置于铁芯200两侧的两个第二绝缘臂121;

位于铁芯200的一侧的第一绝缘臂111的端部设置于该侧第二绝缘臂121的端部的外侧;位于铁芯200的另一侧的第一绝缘臂111的端部设置于该侧第二绝缘臂121的端部的内侧。

上述结构中,第一绝缘件110和第二绝缘件120分别扣设于铁芯200的两端,用于对铁芯200进行绝缘处理,防止绕线与铁芯200搭接发生漏电危险;第一绝缘臂111与第二绝缘臂121均设置于铁芯200的两侧,用于抱紧铁芯200,保证第一绝缘件110和第二绝缘件120均与铁芯200连接紧密,从而保证了第一绝缘件110和第二绝缘件120与铁芯200连接紧密、可靠,防止第一绝缘件110和第二绝缘件120脱落,保证绝缘效果。具体地,根据上述结构可知,铁芯200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对相互对应的第一绝缘臂111与第二绝缘臂121。该铁芯200外侧的第一绝缘件110和第二绝缘件120的绕线分为两个方向,当进行逆时针绕线时,主要参考图6,位于铁芯200左侧的第一绝缘臂111的端部设置于同样位于铁芯200左侧的第二绝缘臂121的端部的外侧;位于铁芯200的右侧的第一绝缘臂111的端部设置于同样位于铁芯200右侧的第二绝缘臂121的端部的内侧。此结构在进行逆时针绕线的过程中,在铁芯200左侧,绕线从第一绝缘臂111绕向第二绝缘臂121,由于第一绝缘臂111的末端处于第二绝缘臂121末端的外侧,绕线无法卡入铁芯200左侧的第一绝缘臂111与第二绝缘臂121连接的缝隙处;在铁芯200右侧,绕线从第二绝缘臂121绕向第一绝缘臂111,由于第二绝缘臂121的末端处于第一绝缘臂111末端的外侧,绕线无法卡入铁芯200右侧第二绝缘臂121与第一绝缘臂111连接的缝隙处。当进行顺时针绕线时,主要参考与3-图5,位于铁芯200右侧的第一绝缘臂111的端部设置于同样位于铁芯200右侧的第二绝缘臂121的端部的外侧;位于铁芯200的左侧的第一绝缘臂111的端部设置于同样位于铁芯200左侧的第二绝缘臂121的端部的内侧。此结构在进行顺时针绕线的过程中,在铁芯200右侧,绕线从第一绝缘臂111绕向第二绝缘臂121,由于第一绝缘臂111的末端处于第二绝缘臂121末端的外侧,绕线无法卡入铁芯右侧的第一绝缘臂与第二绝缘臂连接的缝隙处;在铁芯200左侧,绕线从第二绝缘臂121绕向第一绝缘臂111,由于第二绝缘臂121的末端处于第一绝缘臂111末端的外侧,绕线无法卡入铁芯200左侧第二绝缘臂121与第一绝缘臂111连接的缝隙处。因此,上述结构缓解了绕线操作时,绕线卡入第一绝缘件110和第二绝缘件120搭接缝隙处而导致漏电的问题。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主要参考图3和图6,位于铁芯200的一侧的第一绝缘臂111的端部朝向铁芯200的侧面设有第一凹部1111,且铁芯200该侧的第二绝缘臂121背离铁芯的侧面开设有第二凹部1211;

位于铁芯200的另一侧的第一绝缘臂111的端部背离铁芯200的侧面设有第一凹部1111,且铁芯200该侧的第二绝缘臂121朝向铁芯200的侧面开设有第二凹部1211;

第一凹部1111与第二凹部1211搭接配合。

具体地,根据上述结构可知,铁芯200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对相互对应的第一绝缘臂111与第二绝缘臂121。该铁芯200外侧的第一绝缘件110和第二绝缘件120的绕线分为两个方向,当进行逆时针绕线时,主要参考图6,位于铁芯200的左侧的第一绝缘臂111的端部朝向铁芯200的侧面设有第一凹部1111,且铁芯200左侧的第二绝缘臂121背离铁芯200的侧面开设有第二凹部1211;位于铁芯200的右侧的第一绝缘臂111的端部背离铁芯200的侧面设有第一凹部1111,且铁芯200右侧的第二绝缘臂121朝向铁芯200的侧面开设有第二凹部1211;上述第一凹部1111与第二凹部1211搭接配合。上述结构保证了在逆时针绕线时,绕线不会卡进第一绝缘件110与第二绝缘件120的缝隙处,同时采用第一凹部1111与第二凹部1211搭接配合的结构,进一步缩小第一绝缘件110与第二绝缘件120连接处的间隙,使得绕线在第一绝缘件110和第二绝缘件120上更加平整,稳定。当进行顺时针绕线时,主要参考图3-图5,位于铁芯200的右侧的第一绝缘臂111的端部朝向铁芯200的侧面设有第一凹部1111,且铁芯200右侧的第二绝缘臂121背离铁芯200的侧面开设有第二凹部1211;位于铁芯200的左侧的第一绝缘臂111的端部背离铁芯200的侧面设有第一凹部1111,且铁芯200左侧的第二绝缘臂121朝向铁芯200的侧面开设有第二凹部1211;上述第一凹部1111与第二凹部1211搭接配合。有益效果同上,保证了在顺时针绕线时,绕线不会卡进第一绝缘件110与第二绝缘件120的缝隙处,同时,使得绕线在第一绝缘件110和第二绝缘件120上更加平整,稳定。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第一绝缘件110包括第一底托113,两个第一绝缘臂111与第一底托113围设有用于扣合铁芯200的第一u型槽112。

具体地,两个第一绝缘臂111均与第一底托113连接,第一u型槽112由第一底托113以及两个第一绝缘臂111围设成,铁芯200的上半部穿设于第一u型槽112中,且通过两个第一绝缘臂111抱紧所述铁芯200,该结构保证第一绝缘件110与铁芯200连接紧密、可靠,防止第一绝缘件110从铁芯200上脱落,影响正常工作,甚至发生漏电事故。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主要参考图3和图6,第二绝缘件120包括第二底托123,两个第二绝缘臂121与第二底托123围设有用于扣合铁芯200的第二u型槽122。

具体地,两个第二绝缘臂121均与第二底托123连接,第二u型槽122由第二底托123以及两个第二绝缘臂121围设成,铁芯200的上半部穿设于第二u型槽中,且通过两个第二绝缘臂121抱紧所述铁芯200,该结构保证第二绝缘件120与铁芯200连接紧密、可靠,防止第二绝缘件120从铁芯200上脱落,影响正常工作,甚至发生漏电事故。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主要参考图3和图6,第一绝缘件110和第二绝缘件120背离铁芯200一侧均具有绕线槽。

该绕线槽用于绕线,具体地,第一绝缘臂111和第二绝缘臂121两侧均设置有沿背离铁芯200的方向延伸的翻边,该翻边分别与第一绝缘臂111和第二绝缘臂121围成绕线槽,该绕线槽有效防止绕线脱出第一绝缘件110和第二绝缘件120,防止绕线与铁芯200搭接漏电。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第一绝缘件110和第二绝缘件120均采用绝缘塑料注塑成型。

优选地,可采用abs塑料(丙烯腈(acrylonitrile)、丁二烯(butadiene)、苯乙烯(butadiene)三种单体的三元共聚物)进行注塑成型,该种塑料具有良好的韧性、刚度和硬度,也具有较好的耐热性能和耐腐蚀性能;同时,苯乙烯使其具有良好的介电性能,保证其绝缘性能。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主要参考图2,在转子转动的周向方向上,铁芯200的一侧具有凸起210,另一侧具有凹陷220;且相邻两个绝缘铁芯模块之间能够通过凸起210和凹陷220卡接。

上述结构中,直流电动机中,绝缘铁芯模组内部设置有转子,转子在绝缘铁芯模组的电磁场作用下转动,在转子转动的周向方向上,利用铁芯200上的凸起210与凹陷220,使得的多组绝缘铁芯模块之间通过凸起210和凹陷220配合卡接形成绝缘铁芯模组,为转子转动提供电磁环境。作为直流电动机的定子,单个绝缘铁芯模块体积较小,且无多余遮挡绕线方便,同时单个铁芯200体积较小,加工方便,无需整块钢板加工浪费材料,因此该种分体式的绝缘铁芯200模组方便绕线,节约铁芯200制作材料。同时,采用凸起210与凹陷220的形式连接,拼装简单,效率较高。

本实施例还提供另一种绝缘铁芯模块,主要参考图7,包括:铁芯200以及用于绕线且分别扣设于铁芯200两端的第一绝缘件110和第二绝缘件120,其中,第一绝缘件110的端部和第二绝缘件120的端部通过凸台400与凹槽300卡接,并抱紧铁芯200。

该结构中,第一绝缘件110与第二绝缘件120通过凸台400与凹槽300卡接,在绕线操作时,由于凹槽300结构的稳定性,其槽壁不会翘起,且凸台400与凹槽300榫卯配合,结构稳定,不易松脱,使得绕线不会卡进第一绝缘件110与第二绝缘件120的连接处,因此,上述结构缓解了绕线操作时,绕线卡入第一绝缘臂111和第二绝缘臂121搭接缝隙处而导致漏电的问题。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主要参考图7,第一绝缘件110具有分别设置于铁芯200两侧的两个第一绝缘臂111;第二绝缘件120具有与第一绝缘臂111对应设置于铁芯200两侧的两个第二绝缘臂121;

第一绝缘臂111端部设置有凸台400,且第二绝缘臂121端部设置有凹槽300;或者,第一绝缘臂111端部设置有凹槽300,且第二绝缘臂121端部设置有凸台400。

具体地,第一绝缘件110与第二绝缘件120均扣设于铁芯200上,第一绝缘臂111端部设置有凸台400,第二绝缘臂121端部设置有凹槽300,上述凸台400与凹槽300卡接配合,实现第一绝缘件110与第二绝缘件120的连接。或者,第一绝缘臂111和第二绝缘臂121的末端端部设置有凹槽300,第二绝缘臂121端部设置有凸台400,上述凸台400与凹槽300卡接配合,实现第一绝缘件110与第二绝缘件120的连接。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