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继电器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20184发布日期:2020-10-02 08:54阅读:49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继电器模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新型继电器模块。



背景技术:

在控制领域,许多中心运算控制系统中,使用的是直流低电压,而受控执行系统往往需要的是交流或者直流高电压,大电流。导致无法直接用中心运算系统控制执行系统,因此,我们就需要继电器模块,来完成控制操作。

在实际应用中,低压线路和高压线路如果靠的太近,低压线路容易受高压线路的干扰,造成工作的不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继电器模块,它改善电路的工作环境,提高电路工作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让不具备高电压,大电流驱动能力的控制系统也可以控高电压,大电流的设备,并且能让控制系统与受控执行系统电气隔离,防止电气干扰,将多路信号做到一个模块上,以很小的空间,就能实现对多路信号进行控制,同时它带浪涌吸收回路,防止产生高压电弧,将电磁干扰降低到最小,具有状态指示灯,让控制状态一目了然。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继电器模块,包括继电器模块,所述继电器模块的前端固定有输入接线端子-a,所述继电器模块的上端前部自左向右依次固定有输入接线端子-b、输入接线端子-c、输入接线端子-d、输入接线端子-e和输入接线端子-f,所述继电器模块的上端后部自左向右依次固定有输出接线端子-a、输出接线端子-b、输出接线端子-c、输出接线端子-d和输出接线端子-e,所述继电器模块的上端固定有第一电子元件-a和第一电子元件-b,且第一电子元件-a和第一电子元件-b位于输入接线端子-b与输出接线端子-a之间,所述继电器模块的上端固定有第二电子元件-a、第二电子元件-b、第二电子元件-c、第二电子元件-d和第二电子元件-e,且第二电子元件-a、第二电子元件-b、第二电子元件-c、第二电子元件-d和第二电子元件-e位于输入接线端子-c与输出接线端子-b之间,所述继电器模块的上端固定有第三电子元件-a、第三电子元件-b、第三电子元件-c、第三电子元件-d和第三电子元件-e,且第三电子元件-a、第三电子元件-b、第三电子元件-c、第三电子元件-d和第三电子元件-e位于输入接线端子-d与输出接线端子-c之间,所述继电器模块的上端固定有第四电子元件-a、第四电子元件-b、第四电子元件-c、第四电子元件-d和第四电子元件-e,且第四电子元件-a、第四电子元件-b、第四电子元件-c、第四电子元件-d和第四电子元件-e位于输入接线端子-e与输出接线端子-d之间,所述继电器模块的上端固定有第五电子元件-a、第五电子元件-b、第五电子元件-c、第五电子元件-d和第五电子元件-e,且第五电子元件-a、第五电子元件-b、第五电子元件-c、第五电子元件-d和第五电子元件-e位于输入接线端子-f与输出接线端子-e之间,改善电路的工作环境,提高电路工作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让不具备高电压,大电流驱动能力的控制系统也可以控高电压,大电流的设备,并且能让控制系统与受控执行系统电气隔离,防止电气干扰,将多路信号做到一个模块上,以很小的空间,就能实现对多路信号进行控制,同时它带浪涌吸收回路,防止产生高压电弧,将电磁干扰降低到最小,具有状态指示灯,让控制状态一目了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输入接线端子-a为vcc输入接线端子,所述输入接线端子-b为gnd输入接线端子,所述输入接线端子-c为int1输入接线端子,所述输入接线端子-d为int2输入接线端子,所述输入接线端子-e为int3输入接线端子,所述输入接线端子-f为int4输入接线端子,所述输出接线端子-a为com输出接线端子,所述输出接线端子-b为out1输出接线端子,所述输出接线端子-c为out2输出接线端子,所述输出接线端子-d为out3输出接线端子,所述输出接线端子-e为out4输出接线端子,所述第一电子元件-a为第一二极管d1,所述第一电子元件-b为第一限流电阻r1,所述第二电子元件-a为第二二极管d2,所述第二电子元件-b为第二限流电阻r2,所述第二电子元件-c为第一绕组线圈,所述第二电子元件-d为第一开关k1,所述第二电子元件-e为第六二极管d6,所述第三电子元件-a为第三二极管d3,所述第三电子元件-b为第三限流电阻r3,所述第三电子元件-c为第二绕组线圈,所述第三电子元件-d为第二开关k2,所述第三电子元件-e为第七二极管d6,所述第四电子元件-a为第四二极管d4,所述第四电子元件-b为第四限流电阻r4,所述第四电子元件-c为第三绕组线圈,所述第四电子元件-d为第三开关k3,所述第四电子元件-e为第八二极管d8,所述第五电子元件-a为第五二极管d5,所述第五电子元件-b为第五限流电阻r5,所述第五电子元件-c为第四绕组线圈,所述第五电子元件-d为第四开关k4,所述第五电子元件-e为第九二极管d9。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vcc输入接线端子通过导线与第一限流电阻r1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一限流电阻r1的输出端与第一二极管d1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输出端与gnd接线端子电性连接;

所述vcc接线端子通过导线与第二限流电阻r2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二限流电阻r2的输出端与第二二极管d2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int1输入接线端子通过导线与第一绕组线圈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绕组线圈的输入端和第六二极管d6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且第一绕组线圈与第六二极管d6相并联,所述第一绕组线圈的输出端和第六二极管d6的输出端均与第一开关k1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开关k1的输出端与out1输出接线端子电性连接;

所述第六二极管d6的输出端还与第三限流电阻r3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且第六二极管d6与第三限流电阻r3相并联,所述int2输入接线端子通过导线与第二绕组线圈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三限流电阻r3的输出端与第三二极管d3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二绕组线圈的输入端和第七二极管d7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且第二绕组线圈与第七二极管d7相并联,所述第二绕组线圈的输出端和第七二极管d7的输出端均与第二开关k2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开关k2的输出端与out2输出接线端子电性连接;

所述第七二极管d7的输出端还与第四限流电阻r4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且第七二极管d7与第四限流电阻r4相并联,所述int3输入接线端子通过导线与第三绕组线圈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第四限流电阻r4的输出端与第四二极管d4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三绕组线圈的输入端和第八二极管d8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且第三绕组线圈与第八二极管d8相并联,所述第三绕组线圈的输出端和第八二极管d8的输出端均与第三开关k3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三开关k3的输出端与out3输出接线端子电性连接;

所述第八二极管d8的输出端还与第五限流电阻r5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且第八二极管d8与第五限流电阻r5相并联,所述int4输入接线端子通过导线与第四绕组线圈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五限流电阻r5的输出端与第五二极管d5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d5的输出端分别与第四绕组线圈的输入端和第九二极管d9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且第四绕组线圈与第九二极管d9相并联,所述第四绕组线圈的输出端和第九二极管d9的输出端均与第四开关k4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第四开关k4的输出端与out4输出接线端子电性连接;

所述第一绕组线圈的输出端、第二绕组线圈的输出端、第三绕组线圈的输出端和第四绕组线圈的输出端均通过导线与com输出接线端子电性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和第五二极管d5均为发光二极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第八二极管d8和第九二极管d9均为整流二极管。

3.有益效果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方案改善电路的工作环境,提高电路工作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让不具备高电压,大电流驱动能力的控制系统也可以控高电压,大电流的设备,并且能让控制系统与受控执行系统电气隔离,防止电气干扰,将多路信号做到一个模块上,以很小的空间,就能实现对多路信号进行控制,同时它带浪涌吸收回路,防止产生高压电弧,将电磁干扰降低到最小,具有状态指示灯,让控制状态一目了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继电器模块的电路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继电器模块的立体图。

图中标号说明:

1继电器模块、2输入接线端子-a、3输入接线端子-b、31第一电子元件-a、32第一电子元件-b、33输出接线端子-a、4输入接线端子-c、41第二电子元件-a、42第二电子元件-b、43第二电子元件-c、44第二电子元件-d、45第二电子元件-e、46输出接线端子-b、5输入接线端子-d、51第三电子元件-a、52第三电子元件-b、53第三电子元件-c、54第三电子元件-d、55第三电子元件-e、56输出接线端子-c、6输入接线端子-e、61第四电子元件-a、62第四电子元件-b、63第四电子元件-c、64第四电子元件-d、65第四电子元件-e、66输出接线端子-d、7输入接线端子-f、71第五电子元件-a、72第五电子元件-b、73第五电子元件-c、74第五电子元件-d、75第五电子元件-e、76输出接线端子-e。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结合图2所示,一种新型继电器模块,包括继电器模块1,继电器模块1的前端固定有输入接线端子-a2,继电器模块1的上端前部自左向右依次固定有输入接线端子-b3、输入接线端子-c4、输入接线端子-d5、输入接线端子-e6和输入接线端子-f7,继电器模块1的上端后部自左向右依次固定有输出接线端子-a33、输出接线端子-b46、输出接线端子-c56、输出接线端子-d66和输出接线端子-e76,继电器模块1的上端固定有第一电子元件-a31和第一电子元件-b32,且第一电子元件-a31和第一电子元件-b32位于输入接线端子-b3与输出接线端子-a33之间,继电器模块1的上端固定有第二电子元件-a41、第二电子元件-b42、第二电子元件-c43、第二电子元件-d44和第二电子元件-e45,且第二电子元件-a41、第二电子元件-b42、第二电子元件-c43、第二电子元件-d44和第二电子元件-e45位于输入接线端子-c4与输出接线端子-b46之间,继电器模块1的上端固定有第三电子元件-a51、第三电子元件-b52、第三电子元件-c53、第三电子元件-d54和第三电子元件-e55,且第三电子元件-a51、第三电子元件-b52、第三电子元件-c53、第三电子元件-d54和第三电子元件-e55位于输入接线端子-d5与输出接线端子-c56之间,继电器模块1的上端固定有第四电子元件-a61、第四电子元件-b62、第四电子元件-c63、第四电子元件-d64和第四电子元件-e65,且第四电子元件-a61、第四电子元件-b62、第四电子元件-c63、第四电子元件-d64和第四电子元件-e65位于输入接线端子-e6与输出接线端子-d66之间,继电器模块1的上端固定有第五电子元件-a71、第五电子元件-b72、第五电子元件-c73、第五电子元件-d74和第五电子元件-e75,且第五电子元件-a71、第五电子元件-b72、第五电子元件-c73、第五电子元件-d74和第五电子元件-e75位于输入接线端子-f7与输出接线端子-e76之间。

其中,输入接线端子-a2为vcc输入接线端子,输入接线端子-b3为gnd输入接线端子,输入接线端子-c4为int1输入接线端子,输入接线端子-d5为int2输入接线端子,输入接线端子-e6为int3输入接线端子,输入接线端子-f7为int4输入接线端子,输出接线端子-a33为com输出接线端子,输出接线端子-b46为out1输出接线端子,输出接线端子-c56为out2输出接线端子,输出接线端子-d66为out3输出接线端子,输出接线端子-e76为out4输出接线端子,第一电子元件-a31为第一二极管d1,第一电子元件-b32为第一限流电阻r1,第二电子元件-a41为第二二极管d2,第二电子元件-b42为第二限流电阻r2,第二电子元件-c43为第一绕组线圈,第二电子元件-d44为第一开关k1,第二电子元件-e45为第六二极管d6,第三电子元件-a51为第三二极管d3,第三电子元件-b52为第三限流电阻r3,第三电子元件-c53为第二绕组线圈,第三电子元件-d54为第二开关k2,第三电子元件-e55为第七二极管d6,第四电子元件-a61为第四二极管d4,第四电子元件-b62为第四限流电阻r4,第四电子元件-c63为第三绕组线圈,第四电子元件-d64为第三开关k3,第四电子元件-e65为第八二极管d8,第五电子元件-a71为第五二极管d5,第五电子元件-b72为第五限流电阻r5,第五电子元件-c73为第四绕组线圈,第五电子元件-d74为第四开关k4,第五电子元件-e75为第九二极管d9。

具体的,结合图1所示,vcc输入接线端子通过导线与第一限流电阻r1的输入端电性连接,第一限流电阻r1的输出端与第一二极管d1的输入端电性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输出端与gnd接线端子电性连接,第一二极管d1为发光二极管。

本实施例中,当vcc输入接线端子给出vcc信号时,vcc信号通过第一限流电阻r1,再通过第一二极管d1,连接到gnd输入接线端子的gnd信号,当给继电器模块1上电时,第一二极管d1就会亮。

具体的,结合图1所示,vcc接线端子通过导线与第二限流电阻r2的输入端电性连接,第二限流电阻r2的输出端与第二二极管d2的输入端电性连接,int1输入接线端子通过导线与第一绕组线圈的输入端电性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绕组线圈的输入端和第六二极管d6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且第一绕组线圈与第六二极管d6相并联,第一绕组线圈的输出端和第六二极管d6的输出端均与第一开关k1的输入端电性连接,第一开关k1的输出端与out1输出接线端子电性连接,第二二极管d2为发光二极管,第一绕组线圈的输出端、第二绕组线圈的输出端、第三绕组线圈的输出端和第四绕组线圈的输出端均通过导线与com输出接线端子电性连接。

本实施例中,vcc输入接线端子给出vcc信号,vcc信号通过第二限流电阻r2,再通过第二二极管d2,连接到int1输入接线端子,当输入信号int1变成低电平时,有电流经过第二二极管d2和第一绕组线圈,第二二极管d2亮,同时第一开关k1闭合,将接通com输出接线端子和out1输出接线端子之间的连接。

具体的,结合图1所示,第六二极管d6的输出端还与第三限流电阻r3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且第六二极管d6与第三限流电阻r3相并联,int2输入接线端子通过导线与第二绕组线圈的输入端电性连接,第三限流电阻r3的输出端与第三二极管d3的输入端电性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二绕组线圈的输入端和第七二极管d7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且第二绕组线圈与第七二极管d7相并联,第二绕组线圈的输出端和第七二极管d7的输出端均与第二开关k2的输入端电性连接,第二开关k2的输出端与out2输出接线端子电性连接,第三二极管d3为发光二极管。

本实施例中,vcc输入接线端子给出vcc信号,vcc信号通过第三限流电阻r3,再通过第三二极管d3,连接到int2输入接线端子,当输入信号int2变成低电平时,有电流经过第三二极管d3和第二绕组线圈,第三二极管d3亮,同时第二开关k2闭合,将接通com输出接线端子和out2输出接线端子之间的连接。

具体的,结合图1所示,第七二极管d7的输出端还与第四限流电阻r4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且第七二极管d7与第四限流电阻r4相并联,int3输入接线端子通过导线与第三绕组线圈的输入端电性连接,第四限流电阻r4的输出端与第四二极管d4的输入端电性连接,第四二极管d4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三绕组线圈的输入端和第八二极管d8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且第三绕组线圈与第八二极管d8相并联,第三绕组线圈的输出端和第八二极管d8的输出端均与第三开关k3的输入端电性连接,第三开关k3的输出端与out3输出接线端子电性连接,第四二极管d4为发光二极管。

本实施例中,vcc输入接线端子给出vcc信号,vcc信号通过第四限流电阻r4,再通过第四二极管d4,连接到int3输入接线端子,当输入信号int3变成低电平时,有电流经过第四二极管d4和第三绕组线圈,第四二极管d4亮,同时第三开关k3闭合,将接通com输出接线端子和out3输出接线端子之间的连接。

具体的,结合图1所示,第八二极管d8的输出端还与第五限流电阻r5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且第八二极管d8与第五限流电阻r5相并联,int4输入接线端子通过导线与第四绕组线圈的输入端电性连接,第五限流电阻r5的输出端与第五二极管d5的输入端电性连接,第五二极管d5的输出端分别与第四绕组线圈的输入端和第九二极管d9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且第四绕组线圈与第九二极管d9相并联,第四绕组线圈的输出端和第九二极管d9的输出端均与第四开关k4的输入端电性连接,第四开关k4的输出端与out4输出接线端子电性连接,第五二极管d5为发光二极管。

本实施例中,vcc输入接线端子给出vcc信号,vcc信号通过第五限流电阻r5,再通过第五二极管d5,连接到int4输入接线端子,当输入信号int4变成低电平时,有电流经过第五二极管d5和第四绕组线圈,第五二极管d5亮,同时第四开关k4闭合,将接通com输出接线端子和out4输出接线端子之间的连接。

优选的,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第八二极管d8和第九二极管d9均为整流二极管。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