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缆固定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87250发布日期:2021-04-06 12:37阅读:8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缆固定夹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固定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电缆固定夹。



背景技术:

目前,在高压电缆的施工过程中,用支柱固定高压线时,通常采用金属绕线的方式或采用金属器具夹持导线的方式进行固定。采用金属绕线的方式,需要施工人员具备一定的经验,增加了施工的难度,且此种固定方式抗风能力较差;采用金属器具进行夹持导线,由于电场作用,容易在夹持点处形成环形通路,导致导线部分温度升高,降低使用寿命,而且可能会造成电缆外皮损伤,容易产生危险。现有电缆固定装置大部分是将电缆安装于绝缘子的端部,安装位置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安装结构较复杂,安装过程耗时较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以上问题的提出,而研究设计一种电缆固定夹,来解决传统电缆固定装置安装位置有局限、安装耗时较长、结构不稳固的缺点。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

一种电缆固定夹,包括两个用于环绕电缆的夹条和用于将所述夹条固定在绝缘子上的至少一根固定条,所述固定条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夹条连接,其中所述固定条的两端至少有一端与所述夹条可拆卸连接,两个夹条环绕于电缆上时,所述固定条、夹条和电缆能形成能环绕固定于绝缘子上的闭环结构。

优选地,还包括连接部,所述夹条为半包围结构,所述夹条的开口端与所述固定条的端部相连,两个夹条之间通过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固定条、夹条和连接部之间能固定形成环状结构。

优选地,所述固定条的一端与夹条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条的另一端与夹条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条的一端与夹条为一体式结构,所述固定条的另一端设有固定部,所述固定条与所述固定部固定连接,所述固定部和夹条上均设有与所述固定件配合的固定通孔,所述固定部和夹条上的固定通孔对齐时,所述固定部和夹条之间能通过所述固定件与固定通孔连接固定。

优选地,所述固定条的端部与两个夹条均为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条的两端均设有固定部,所述固定条与所述固定部固定连接,所述固定部和夹条上均设有与所述固定件配合的固定通孔,所述固定部和夹条上的固定通孔对齐时,所述固定部和夹条之间能通过所述固定件与固定通孔连接固定。

优选地,还包括固定部和固定件,所述固定条为金属丝,所述夹条和固定部上设有与所述固定条配合的固定孔,所述固定条的一端通过固定孔与所述夹条配合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固定孔与所述固定部相连,所述固定部和夹条上均设有与所述固定件配合的固定通孔,所述固定部和夹条上的固定通孔对齐时,所述固定部和夹条之间能通过所述固定件与固定通孔连接固定。

优选地,所述固定条为金属丝,两个夹条上均设有与所述固定条配合的固定通孔,所述固定条能穿过所述固定通孔,使所述固定条与所述夹条连接固定。

优选地,所述夹条为橡胶材质,所述固定件为螺栓和螺母或金属丝。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电缆固定夹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中夹条采用绝缘橡胶材质,不会对电缆的电传导产生影响,避免了在夹持点处形成环形通路而降低使用寿命的问题,而且橡胶材质较软,不会损坏电缆表面,在此基础上,固定条可采用金属材质,增加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夹条与固定条可为一体式结构或分体式结构,安装时只需将固定条的两端分别与夹条连接,即可将电缆固定于绝缘子的侧面,安装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固定夹打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固定夹打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夹条;2、固定条;3、连接部;4、固定部;5、固定通孔;6、固定件;7、固定孔;8、绝缘子;9、电缆。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7所示,一种电缆固定夹,包括两个用于环绕电缆9的夹条1和用于将夹条1固定在绝缘子8上的至少一根固定条2。两个夹条1平行布置,固定条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夹条1固定连接,夹条1包覆于电缆9上时,固定条2、夹条1和电缆9形成闭环结构,该闭环结构环绕固定于绝缘子8的侧面,即实现电缆9与绝缘子8之间的固定。

两个夹条1的结构相同,夹条1为“u”形截面的半包围结构,夹条1的封闭端用于环绕并固定电缆9,夹条1的开口端与固定条2的端部相连。固定条2的数量可以为一根或者多根,只要保证固定条2两端分别与两个夹条1连接,并环绕固定于绝缘子8上即可。本实施例中,固定条2的数量为两根,且两根固定条2分别与“u”形夹条1开口端的两侧端部相连,这样可使得夹条1两侧同时受到固定条2的拉力作用,夹条1两侧受力均匀,保证夹条1安装后的稳定性。用于固定电缆9时,可直接将电缆9从两根固定条2之间放入夹条1内,安装方便快捷。

还包括连接部3,连接部3平行于电缆9安装的方向,两个夹条1之间通过连接部3连接固定。本实施例中,连接部3为两根矩形条,矩形条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夹条1相连(矩形条和夹条1可为一体式结构),且两根矩形条分别与“u”形夹条1的两侧固定连接,保证夹条1受力均匀。连接部3对其两端的夹条1起限位作用,夹条1环绕在电缆9上时,两个夹条1之间的距离可通过连接部3进行安装定位,同时连接部3可使电缆固定夹整体连接更紧密,保证电缆9固定更稳固。

固定条2的一端与夹条1固定连接,固定条2的另一端与夹条1可拆卸连接,安装固定电缆9时,只需对固定条2的一端进行固定,可以减少安装耗时。具体的,固定条2的一端与夹条1为一体式结构,使得夹条1、连接部3和固定部4为一个整体,携带和安装方便;固定条2的另一端设有固定部4,固定部4与固定条2为一体式结构,固定部4和夹条1上均设有固定通孔5。当固定部4和夹条1上的固定通孔5对齐时,可通过固定件6将固定部4和夹条1连接固定,即将固定件6同时穿过固定部4和夹条1上的固定通孔5后,再将固定件6的两端进行固定,同时该固定件6可以配合夹条1固定电缆9。固定件6可以为螺栓和螺母,即将螺栓穿过固定通孔5,再通过螺母配合固定;固定件6也可为铁丝等金属丝,即将金属丝穿过固定通孔5后,再将金属丝两端拧在一起,完成固定部4和夹条1之间的固定。并且,固定件6的形式不限于上述两种情况,只要能保证固定件6能通过固定通孔5并完成固定过程即可。

夹条1、固定部4和连接部3均为绝缘橡胶材质,不会对电缆9的电传导产生影响,避免了在夹持点处形成环形通路而降低使用寿命的问题,同时橡胶材质较软,不会损坏电缆9表面。

本实施例中电缆固定夹的安装方式为:由于固定条2和连接条的数量均为两根,且分别与夹条1的两侧边相连,电缆9可以直接穿过两根固定条2的中间再与夹条1配合,夹条1环绕于电缆9上后,保持电缆9与绝缘子8轴线大致垂直,将固定条2绕过绝缘子8后与夹条1连接固定。安装完成后,固定条2、夹条1和连接部3形成环绕绝缘子8的环状结构,并将电缆9固定于绝缘子8上。上述安装方式操作简单,只需将固定条2的一端与夹条1连接即可将电缆9固定于绝缘子8的侧面,并且采用橡胶材质,减小了电路安全隐患。

实施例2:

如图8-11所示,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固定条2的两端均与夹条1可拆卸连接。具体的,固定条2的两端均设有固定部4,固定部4与固定条2为一体式结构,两个固定部4和两个夹条1上均设有固定通孔5。当固定部4和夹条1上的固定通孔5对齐时,可通过固定件6将固定部4和夹条1连接固定,即将固定件6同时穿过固定部4和夹条1上的固定通孔5后,再将固定件6的两端进行固定,同时该固定件6可以配合夹条1固定电缆9。本实施例中将固定条2与夹条1设计为分体式结构,安装时只需将两者对接即可,避免折叠损坏固定条2和夹条1。

实施例3:

如图12-13所示,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固定条2为金属材质,本实施例中固定条2为金属丝。金属丝的一端与夹条1固定连接,具体的,夹条1上设有与金属丝配合的固定孔7,可将金属丝穿过固定孔7后将金属丝自身拧紧,实现金属丝与夹条1之间的固定。金属丝的另一端与夹条1可拆卸连接,具体的,金属丝的端部通过固定部4与夹条1相连。固定部4上设有与金属丝配合的固定孔7以及固定通孔5,先通过固定孔7将金属丝与固定部4连接,再通过固定通孔5和固定件6将固定部4与夹条1连接,实现金属丝与夹条1之间的可拆卸连接。上述固定条2采用金属材质,夹条1采用橡胶材质,橡胶材质不会对电缆9导电产生影响,同时使用金属材质的固定条2增加了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实施例4:

如图14所示,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固定条2为金属材质,本实施例中固定条2为金属丝,其数量为一根。每个夹条1的两侧面上均设有固定通孔5,金属丝与夹条1相连时,金属丝的端部穿过夹条1两侧的固定通孔5后与金属丝自身固定。本实施例中的连接方式用于固定电缆9时,先将夹条1环绕于电缆9上,再将固定条2(金属丝)与夹条1相连,通过固定条2(金属丝)和夹条1之间的连接配合,将电缆9固定于绝缘子8上。本实施例中通过橡胶材质(夹条)与金属材质(固定条)配合,既不会影响导电,还能增加整体结构的稳定性;而且只需一根金属丝即可实现对电缆9的固定,安装方便快捷。

以上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