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99812发布日期:2021-12-01 08:37阅读:80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支架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无线充支架,其主要但不局限用于对手机等移动电子产品的夹持定位及充电。


背景技术:

2.传统的无线充支架,其能满足对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夹持定位及无线充电,在实际使用时,由于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品牌、型号、大小等繁多,这些电子产品内的接收线圈的位置也各不相同,因此不同的电子产品放到同一个无线充支架上充电时,充电线圈和接收线圈无法对准,导致难以达到较佳充电效率。
3.后来,有人提出了通过移动无线充支架内部的无线充线圈,使其对准电子产品内的接收线圈的位置,从而,有效提高充电效率。但是,现有的可以移动无线充线圈的无线充支架,其存在一些缺陷,例如:无线充线圈的移动控制结构设计合理性欠佳,其在无线充支架内占用空间大,不利于无线充支架的其它零部件的设计布局,增加了无线充支架的设计制作难度,同时,也局限了对整个无线充支架的小型化设计;还有,对无线充线圈的移动控制顺畅性、精准性等方面不太理想,影响了无线充支架的使用可靠性。
4.因此,需要研究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无线充支架,其减小无线充支架内占用空间,无线充支架的制作组装得到简化,同时,面板与壳体的前侧壁外部可以形成大面积导引,对无线充线圈的移动控制更加顺畅平稳精准,也可直观感知面板的上下位移,给用户更好地使用体验。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7.一种无线充支架,包括有壳体和装设于壳体内的无线充线圈组件、夹持组件;其中:
8.所述无线充线圈组件包括有无线充线圈、托板、第一电机;所述壳体的前侧壁设置有避让口,所述无线充线圈对应避让口设置,所述壳体的前侧外部设置有用于遮盖避让口的面板;所述面板穿过避让口与托板连接;
9.还设置有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连接于第一电机,以控制第一电机驱动托板、面板、无线充线圈一同上下位移。
10.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面板的后侧凸设有后扣部,所述壳体的前侧壁设置有竖向延伸的导槽,所述后扣部伸入导槽并扣于前侧壁后侧;所述面板上下位移时,其后扣部沿导槽上下位移。
11.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壳体内装设有盖板;所述无线充线圈、托板位于盖板与壳体的前侧壁之间,或者,所述无线充线圈、托板位于盖板与面板之间;
12.所述盖板的前侧左端和/或右端凸设前扣部,所述前扣部与盖板之间形成有限位
槽,相应地,所述托板的左端和/或右端伸入限位槽内可上下位移动作。
13.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面板的后侧凸设有第一连接柱,所述托板的前侧凸设有第二连接柱,所述无线充线圈上设置有定位孔,所述第二连接柱从后侧伸入定位孔,所述第一连接柱从前侧伸入第二连接柱内的内孔;
14.或者,所述面板的后侧凸设有第一连接柱,所述托板的前侧凸设有第二连接柱,所述无线充线圈上设置有定位孔,所述第二连接柱从后侧伸入定位孔,所述第一连接柱从前侧伸入定位孔以与第二连接柱拼接定位;
15.或者,所述面板的后侧凸设有第一连接柱,所述无线充线圈上设置有定位孔,所述第一连接柱从前侧伸入定位孔并连接于托板。
16.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托板上设置有竖向齿条,所述第一电机驱动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的轴向前后延伸,所述第一齿轮啮合于竖向齿条。
17.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夹持组件包括有两个侧向夹持件和用于控制两个侧向夹持件可选择性地夹紧或松开的第二电机;所述控制模块连接于第二电机;
18.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两个侧向夹持件均具有横向齿条,所述第二电机驱动连接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的轴向前后延伸,所述横向齿条分别啮合于第二齿轮的上、下侧;
19.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控制模块连接于第二电机;所述壳体的后侧壁往后凹设有电机容设腔,所述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分别位于电机容设腔内。
20.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面板在上下位移过程中,其上、下端均挡于壳体的前侧壁前侧,且,所述面板完全覆盖住避让口。
21.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面板为透明面板;
22.或者,所述面板具有透视区,以从外部查看壳体内部;
23.或者,所述面板具有透光区,壳体内部设置有发光元件的光线经透光区射出。
24.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壳体的前侧壁周缘形成有限位边,所述面板位于壳体的前侧壁与限位边所围构区域内,所述前侧壁的上端两侧的限位边及顶端的限位边低于面板前侧面。
25.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壳体包括有前壳和后壳,所述避让口设置于前壳的前侧壁,所述无线充线圈向前伸入避让口;且,所述无线充线圈的上端与避让口的上端内壁面保持间隙,和/或,所述无线充线圈的下端与避让口的下端内壁面保持间隙。
26.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触发开关,所述第一电机为可正反转电机。
27.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28.一、其通过在壳体的前侧外部设置有活动式面板,第一电机驱动托板、面板、无线充线圈一同上下位移,上下位移过程中,所述面板的上、下端均挡于壳体的前侧壁外部,利用活动式面板于壳体的前侧壁外部形成导引,一方面,减小无线充支架内占用空间,有利于无线充支架的其它零部件的设计布局,无线充支架的制作组装得到简化,有利于对整个无线充支架的小型化设计,另一方面,面板与壳体的前侧壁外部可以形成大面积导引,对无线充线圈的移动控制更加顺畅平稳精准,提高了无线充支架的使用可靠性;再一方面,利用面板的上下位移,可以使用户非常直观地查看或感知支架对无线充线圈组件的位移自动调节
动态过程,给用户更好地使用体验;
29.二、面板相对壳体上下位移利用后扣部形成导引定位,托板相对盖上下位移利用前扣部形成导引定位,如此,进一步提升了面板、托板以及无线充线圈一同上下位移时的动作顺畅性;
30.三、通过将前侧壁的上端两侧的限位边及顶端的限位边设计为低于面板前侧面,如此,在壳体前侧上端部位形成凹陷,巧妙对手机摄像头起到避位作用,同时,凹陷也起到在取放手机时导出、导入作用,取放手机时也更加顺畅便捷。
31.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32.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组装结构示图;
33.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组装结构示图;
34.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截面示图;
35.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图;
36.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另一分解结构示图;
37.图6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侧视图(未示后壳)。
38.附图标识说明:
39.无线充线圈1、托板2、第一电机3、避让口4、面板5、竖向齿条6、第一齿轮7、前壳8、后壳9、限位边10、装饰片11、后扣部12、导槽13、盖板14、前扣部15、第一连接柱16、第二连接柱17、定位孔18、侧向夹持件19、第二电机20、横向齿条21、第二齿轮22、电机容设腔23、承载板24、pcba 25、底部支撑件26、触发开关27、触摸开关28。
具体实施方式
40.请参照图1至图6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电动夹持支架的具体结构。
41.一种无线充支架,包括有壳体和装设于壳体内的无线充线圈组件、夹持组件;其中:
42.所述无线充线圈组件包括有无线充线圈1、托板2、第一电机3;所述壳体的前侧壁设置有避让口4,所述无线充线圈1对应避让口4设置,所述壳体的前侧外部设置有用于遮盖避让口4的面板5;所述面板5穿过避让口4与托板2连接;
43.还设置有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连接于第一电机3,以控制第一电机3驱动托板2、面板5、无线充线圈1一同上下位移;此处,所述托板2上设置有竖向齿条6,所述第一电机3驱动连接有第一齿轮7,所述第一齿轮7的轴向前后延伸,所述第一齿轮7啮合于竖向齿条6。上下位移过程中,其上、下端均挡于壳体的前侧壁前侧,且,所述面板5完全覆盖住避让口4。
44.所述壳体包括有前壳8和后壳9,所述避让口4设置于前壳8的前侧壁,所述无线充线圈1向前伸入避让口4;且,所述无线充线圈1的上端与避让口4的上端内壁面保持间隙,和/或,所述无线充线圈1的下端与避让口4的下端内壁面保持间隙;有利于缩小支架的前后厚度。所述壳体(具体指前壳8)的前侧壁周缘形成有限位边10,所述面板5位于壳体的前侧
壁与限位边10所围构区域内,所述前侧壁的上端两侧的限位边10及顶端的限位边10低于面板5前侧面,如此,在在壳体前侧上端部位形成凹陷,巧妙对手机摄像头起到避位作用,同时,凹陷也起到在取放手机时导出、导入作用,取放手机时也更加顺畅便捷。而前侧壁的下端两侧的限位边10及底端的限位边10一般是高于面板5前侧面。
45.通常,所述面板5可以设计为面积稍小于前壳8的前侧壁,在前壳8的前侧壁对应避让口4上、下侧区域,均贴设有装饰片11,支架空载状态时,所述面板5上下居中式布置于前壳8的前侧,上、下侧的装饰片11露于面板5上、下端。
46.本实施例中,面板5与壳体的前侧壁外部可以形成大面积导引,对无线充线圈1的移动控制更加顺畅平稳精准,进一步地:
47.于面板5的后侧凸设有后扣部12,所述壳体的前侧壁设置有竖向延伸的导槽13,所述后扣部12伸入导槽13并扣于前侧壁后侧;所述面板5上下位移时,其后扣部12沿导槽13上下位移;以及,所述壳体内装设有盖板14,所述无线充线圈1、托板2位于盖板14与壳体的前侧壁之间,或者,所述无线充线圈1、托板2位于盖板14与面板5之间;所述盖板14的前侧凸设前扣部15,所述前扣部15与盖板14之间形成有限位槽,相应地,所述托板2的左端和/或右端伸入限位槽内可上下位移动作,所述托板2、面板5、无线充线圈1一同上下位移时,所述托板2于限位槽内相对盖板14上下位移。这样,提升了面板5、托板2以及无线充线圈1一同上下位移时的动作顺畅性。
48.如图3所示,所述面板5的后侧凸设有第一连接柱16,所述托板2的前侧凸设有第二连接柱17,所述无线充线圈1上设置有定位孔18,所述第二连接柱17从后侧伸入定位孔18,所述第一连接柱16从前侧伸入第二连接柱17内的内孔;在实际设计时,也可以在面板5的后侧凸设有第一连接柱16,所述托板2的前侧凸设有第二连接柱17,所述无线充线圈1上设置有定位孔18,所述第二连接柱17从后侧伸入定位孔18,所述第一连接柱16从前侧伸入定位孔18以与第二连接柱17拼接定位;或者,所述面板5的后侧凸设有第一连接柱16,所述无线充线圈1上设置有定位孔18,所述第一连接柱16从前侧伸入定位孔18并连接于托板2。
49.在实际设计时,优选将所述面板为透明面板,其可以是局部透明或者整个面板透明;也可以在面板上设置透视区,以从外部查看壳体内部,例如可以查看无线充线圈等;也可以在面板上设置透光区,壳体内部设置有发光元件的光线经透光区射出。当然,面板可兼具透明面板、透视区及透光区中多方面功能。
50.所述夹持组件包括有两个侧向夹持件19和用于控制两个侧向夹持件19可选择性地夹紧或松开的第二电机20;所述控制模块连接于第二电机20。所述两个侧向夹持件19均具有横向齿条21,所述第二电机20驱动连接有第二齿轮22,所述第二齿轮22的轴向前后延伸,所述横向齿条21分别啮合于第二齿轮22的上、下侧。优选地,所述壳体的后侧壁往后凹设有电机容设腔23,所述第一电机3、第二电机20分别位于电机容设腔23内。所述第一电机3、第二电机20均为正反转电机。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承载板24,所述横向齿条21位于承载板24与盖板14之间,所述第一齿轮7、第二齿轮22分别布置于承载板24上,所述承载板24的后侧设置有pcba25(所述控制模块设置于pcba25),所述第一电机3、第二电机20的前端分别穿过pcba25上的通槽,以使各自的输出轴连接于相应第一齿轮7、第二齿轮22,所述第一电机3、第二电机20可以通过安装耳部锁固于承载板24后侧。
51.本实施例中,所述夹持组件还包括有底部支撑件26,当手机等电子产品放入时,可
以利用无线充检测手机放入,则控制模块控制夹紧动作,当然,并不局限于该种触发方式,触发方式还可以是按钮、触摸开关、语音、手势等,也可以是放入手机后等待一设定时间(例如n秒)即自动夹紧。
52.接下来,介绍本实施例之无线充支架的动作过程:
53.手机放入时,支架感应到手机放入,则控制模块控制第二电机20驱动夹紧动作,以夹紧手机;控制模块也控制第一电机3拖动面板5、无线充线圈1及托板2一同向下运动(归零),触碰到触发开关27(在壳体内配置有微触发开关27,例如:微动开关),然后反向,一步一步向上爬,边爬边计算当前的充电功率,发现降低就后退一步,即探测最高充电效率位置。
54.在上爬过程中的每步位移后,pcba25上设置的充电效率关联参数检测模块均检测关联参数,并逐步与关联参数比较,获得最高充电效率位置,使无线充线圈保持在该位置。以关联参数为转换率时为例:当无线充线圈向下运动(归零)后,检测无线充电线圈的当前转换率p1,然后,控制无线充线圈从初始位置开始运动t秒/s距离上爬,再检测当前转换率p2,若p2> p1,继续朝当前方向运动t秒/s距离,再检测当前转换率pn,若pn=pn

1,则停止位移,若pn<pn

1,则反向运动t秒/s距离后停止。
55.需取出手机时,按压壳体右侧的触摸开关28,则启动第二电机20反转,控制两个侧向夹持件19张开。同样地,此处的触摸开关28,并非唯一触发方式,在需取手机时,也可采用物理按键、语音、手势等触发方式。
56.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其主要是通过在壳体的前侧外部设置有活动式面板,第一电机驱动托板、面板、无线充线圈一同上下位移,上下位移过程中,所述面板的上、下端均挡于壳体的前侧壁外部,利用活动式面板于壳体的前侧壁外部形成导引,一方面,减小无线充支架内占用空间,有利于无线充支架的其它零部件的设计布局,无线充支架的制作组装得到简化,有利于对整个无线充支架的小型化设计,另一方面,面板与壳体的前侧壁外部可以形成大面积导引,对无线充线圈的移动控制更加顺畅平稳精准,提高了无线充支架的使用可靠性;再一方面,利用面板的上下位移,可以使用户非常直观地查看或感知支架对无线充线圈组件的位移自动调节动态过程,给用户更好地使用体验;
57.其次是,面板相对壳体上下位移利用后扣部形成导引定位,托板相对盖上下位移利用前扣部形成导引定位,如此,进一步提升了面板、托板以及无线充线圈一同上下位移时的动作顺畅性;
58.以及,通过将前侧壁的上端两侧的限位边及顶端的限位边设计为低于面板前侧面,如此,在壳体前侧上端部位形成凹陷,巧妙对手机摄像头起到避位作用,同时,凹陷也起到在取放手机时导出、导入作用,取放手机时也更加顺畅便捷。
59.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